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本文阐述了福建圣农集团从技术设备引进到战略创新的发展历程,继 而对其在此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从技术设备引进向发展循环经济跨越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上述圣农案例的基础上,本文得到的结论与启示如下:(1)推动产业创新的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胸怀与能力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2)企业要以整合全球资源为手段,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空间链;(3)引进先进设备后要重视以设备为载体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4) 引进设备后的持续创新是实现企业从引进向创新跨越的关键;(5)战略创新是企业动力系统与能力系统循环累积的过程和结果。关键词:技术引进;战略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
2、 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9)02-0021-06 收稿日期:2009-01-14作者简介:高 群(1981),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朱 斌(1957),女,福建福州,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一、技术引进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尽管学术界对自主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突破性创新还是渐近性创新、FDI还是自主创新作过一些广泛探讨,但是无疑,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后起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本国科技水平进而开发先进生产技术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然而在现实当中,各个国家的技术引进的效果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谢伟与安同良等指出,在使用相
3、同的技术时,不同的后起国家存在静态效率的差别,还存在动态效率的差异1-3。(一)文献回顾:从技术引进与否到如何自主创新。吴晓波提出了一个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式,即“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性创新后二次创新”,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落后企业没有通过消化吸收来积累技术能力和资源、无力进行技术改进与二次创新,或者当产业沿着技术轨迹上升时,落后企业虽通过多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其资源积累和技术能力还是跟不上产业技术的进步,就会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落后企业就会掉。 入技术引进的能力型陷阱 4”由此,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增强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Gil等人认为,
4、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关键是技术内部化,通过公司的技术能力、学习以及自己所能开发的相应技术,对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消化、吸收和获取,以提高公司的技术能力,并最终消除其对较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性5。汪建成提出,我国企业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的实现取决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相关政策四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6。(二)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解读。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蔡声霞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5、是技术能力发展的结果,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其技术能力21发展演化并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轨迹不同,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7。佟岩提出,自主创新,就是对技术依赖的反思和调整。“自主”是针对“引进”即针对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过分依赖引进技术而言的,“自主”是与“依赖”相对应的概念,自主就是要降低依赖程度,进而提高内生发展的程度。“自主技术创新”是相对于“引进技术”而言的,是为了改变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8。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自主创新过程,是对包括技术等外在资源依赖的反思
6、与反驳,这个过程,必须是从自身可操作、可持续的行为出发而走出的路径,之于企业,综合体现在企业的战略创新上;其次,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性行为,作为一个产业或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标志,自主创新是一个创新体系的产物,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跳出技术看技术,着眼全局。结合以上两点,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建圣农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实证探讨,重点就圣农集团从技术引进到“一主三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路的生成过程、生成动力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战略创新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二、福建圣农集团战略 创新的案例分析福建圣农集团地处武
7、夷山自然保护区北麓光泽县境内,创建于1983年,是全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南方规模最大的集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肯德基鸡肉全国供应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全国肉鸡行业中率先同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HACCP体系认证9。(一)圣农集团从技术引进到战略创新的发展历程1、标准化生产与肯德基核心供应商 1992年,圣农集团从荷兰引进了一套现代化22屠宰设备。引进标准化设备给圣农集团带来了与国际企业接轨的机会,圣农集团成为肯德基中国区十大核心供应商。针对肯德基对肉鸡供应
8、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从1999年至今,圣农集团先后投资8亿元,按照欧美等国家和卫生环境标准,建造生态型种鸡场、肉鸡场、孵化工厂以及现代化肉鸡加工厂和深加工厂,从国外引进100多条高科技含量的自动化饲养加工生产流水线,200台配套设备及拥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2条屠宰线。从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到屠宰加工,企业严格实现标准化管理,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微生物、理化指标检验。肉鸡经分割后,立刻进入真空包装速冻。在清洁、宽敞的肉鸡加工厂车间里,工人们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检测肉鸡,对肉鸡分割部位的大小、颜色、肉厚长宽度等进行量化挑选、修剪和检测10。借助肯德基这一大“客户”给予的压力与自身努力发展的
9、动力,圣农集团在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等各个环节,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管理。2004年,圣农集团由肯德基的“区域性核心供应商”上升为唯一的“全国性核心供应商”。2、产业化生产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肯德基唯一的全国性核心供应商后,圣农又开始谋划进军快餐熟食业,为此,圣农作了充分的准备,投资7000万元建立圣农深加工熟食厂,并认真研究了国内各种形式的快餐业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圣农在福建省铺开了全面建立连锁快餐体系之路。2005年,圣农集团投资12亿元,在光泽县全境进行产业化建设,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05亩的亚洲最大肉鸡加工厂,利用三条欧洲最先进的
10、自动化肉鸡屠宰线及加工设备,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生产出最优质的分割冻鸡产品,可日加工肉鸡30万羽、年加工肉鸡9千万羽。相应地,在加工原料供应方面,圣农集团建成1座存栏6.4万套父母代种鸡的新坊种鸡场和1座165万羽肉鸡的付家湾现代化肉鸡场。在物流配套方面,圣农集团购进22辆食品冷冻车、货运车辆,完成运输系统项目建设10。由此,圣农集团形成了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2005年9月,圣农集团被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优秀龙头企业。3、零废弃物生产与循环经
11、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圣农实现了从标准化管理向生态化经营的突破。2005年,圣农集团肉鸡饲养加工规模由2004年的3000万羽增加到4000万羽,产生的废弃物也迅速剧增,产出鸡粪8万吨,鸡肠、鸡胆、鸡血、鸡羽毛、淘汰鸡等下脚料1万吨。这些废弃物如果直接排放,必将污染环境。为此,圣农集团把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作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投资3000万元,引进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及技术工艺,在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基础上再建设两条副业链系统,即以肉鸡饲养加工为主业链,以鸡下脚料开发利用为主的生物工程第一副业链(用鸡毛生产多肽氨基酸,用鸡血提取活性蛋白酶,用鸡的其它下脚料喂养猪、鱼、鳖);以鸡粪
12、生物有机肥开发利用为主的有机种植第二副业链(种植有机茶、有机稻等)。2006年,圣农集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形成了集团的第三副业链投入4.8亿元建起鸡粪发电厂,利用生物质能技术进行发电。这样,通过组织集团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资源的使用量,把上一环节形成的污染物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循环的一个长链条,最终消除污染,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发展。(二)圣农集团从技术引进到战略创新的动力分析回顾圣农集团在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建设与循环产业链建设的发展历程,是为了进一步探寻其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行为动机与力量源泉。从一个封闭小县城的民营企业,到现代化的大型产业化集团,圣农集团一直是化压
13、力为创造力,而在这种从压力到创造力的飞跃中,离不开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以及对企业内外资源整合凝聚的系统优化力。1、生存压力: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在未真正确立自己与众多鸡肉供应商竞争优势之前,圣农的生存压力来自于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通过种养加产业链的全面标准化管理与生产,圣农集团在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后,其生存压力完全来自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何摆脱单纯依赖肯德基这一大客户的生存尴尬?进军快餐熟食业,建成品牌快餐连锁经营体系;建立大型深加工企业,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的品牌熟食深加工系统;围绕主业,形成一主三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种种战略举措,都源于圣农集团因生存压力而勃发出来
14、的原始发展动力,都为圣农集团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内在动力:企业家精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增进,不论是强调自然资源禀赋、物质资本,还是强调人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变迁,企业家精神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要素,那些决定生产率变化的因素会因为企业家精神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家是促进人类财富积累的“灵魂人物”11。在圣农的发展各阶段,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着其各阶段不断前进升级的内在动力。圣农模式的实践证明,一个现代农业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决策人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创新和长期不懈地维护企业品牌。在圣农的企业文化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举
15、措的重要理念指导。由此理念,对于位于闽江源头的圣农这样一个大型养鸡企业而言,每天产生污水3000多吨,产生鸡粪近300吨,产生鸡毛、鸡肠等废弃物15吨已经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是变环保压力为发展创造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变被动的节能减排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战略创新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圣农的“一主三副”战略带动了绿色生态农业及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区域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系统优化力:内外资源的整合凝聚。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企业家的定义,他认为,所谓企业家就是根据某一个目的或目标去组织各种资源,然后构建一个商业系统的人12。在系统时代的背景下,在系统经济的条件
16、下,决定一个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取决于企业在所有权意义上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它能够整合到多少在所有权意义上不属于自己的资源13。审视圣农的发展历程,从1992年引进荷兰现代化的屠宰设备开始,圣农很好地做到了内外兼修:不仅将物化的标准化生产线贯穿应用于其种养加的产业链各环节,而且吸收了标准化生产的思想精华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思维;同时,着手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有助于产业链系统得以不断优化的各种人、财、物资源,内在能力的提升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凝聚过程,即是圣农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战略创新的积累与飞跃过程。(三)圣农集团从技术引进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运行机制分析从引进标准化生
17、产线到企业整体产业结构优23化升级的战略创新,圣农集团的发展壮大,其实质是一个结合国际技术发展新趋势与创新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产业技术进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此创新体系,由物化层面到理念层面,表现为系统化的生态供应链结构,人才结构,以及文化结构,三种结构交互作用,推动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1、系统化的供应链结构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创新具有连锁反应,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呼唤另一产业的创新,一个产业的创新会成为另一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产业创新的这种特性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14。产业融合是指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产业企业间的
18、竞争合作关系15。吴晓波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替代,促进高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使传统产业在高技术作用下发生的“蜕变”和升级,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16。圣农的“一主三副”循环产业链,正是这种产业融合的成果。它是建立在以鸡肉饲养、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到屠宰加工的产业规模化发展基础上,在主业与副业之间,按生态供应链的关系形成了产业上、下环节间的供应关系,一、二、三产业间的供应关系。这种生态供应链结构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链上的节点企业彼此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的集成和梯级利用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中个体的优势,在协作、整合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17。
19、2、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与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在产业化的相关因素中,人才的密集度是影响产业化的首要因素(约占33%)。因为尖端人才的相对密集能够产生吸附效应,使外围人才向吸附源不断靠拢,组成智力密集区,从而产生聚集效应和技术创新的内生效应,使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中,能够形成自主创新团簇。因此,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关键因素。为了形成企业的持续创新优势,圣农集团在产业化的第一阶段,注重于企业人才结构的多元化与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优化。目前,圣农集团已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包括:肉鸡饲养、
20、加工、物流方面的主业链人才;以国内知名农业专家、生物学教授叶永为代表的开发下脚料和开24发有机肥的第一、二副业链的生物工程人才;从国内外快餐食品行为、跨国集团研发中心引进的新兴熟食加工和市场开发人才;以及资本融资和建设企业文化人才。这些人才在圣农集团的发展中,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形成了圣农集团发展的强大合力与内力。3、层递性的文化结构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济、文化活动中体现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决定企业命运的人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形式,具有教化功能、维系功能、软件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着眼于挖掘人的智慧和潜力,以最大限度调
21、动人的积极性,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因而在企业内部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高技术企业的成功不外是坚强的企业文化加上成功的策略。圣农从诞生之初,就以“圣写千秋信誉,农筑万代根基”为企业使命,以“诚信、实干、协力、创优”的企业精神和“共生共荣、共创共享”的经营理念,促使圣农走上了“产品经营、资本经营、科技经营、品牌经营、人才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道路。这种层层递进文化并上下春行的文化结构,从根本上确保了圣农集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圣农的企业精神与员工个体需求融为一体,员工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和意识,包括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意识、服
22、务意识、奉献意识, 塑造起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培养了高技术人员的归属感、亲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出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把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变为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团结、激励着企业全体员工自觉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三、启示与借鉴圣农模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快餐市场迅猛发展这一历史背景下催生出的一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经典范式,其成功经验背后是诸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本文仅是结合其发展历程对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战略创新得以实现的动力与内在机制进行探讨,由圣农案例,得到的启示与思考如下:(一)推动产业创新的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胸怀与能力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按照熊彼特创新理论
23、,企业管理者并不都能被称为企业家,只有那些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从而推动全社会技术创新、生产增长的企业管理者才能被称为企业家,他们是把企业当作事业去付出生命追求的人,眼界开阔,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情操高尚,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关心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是企业家胸怀志向、追求与能力得以发挥的平台与载体,产业创新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运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它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那些能够成功领导企业实现创
24、新的人,他们依靠强烈的引领企业取胜的欲望激励下属,突破企业现有的发展轨道,形成新的思想,并按照其重要性、影响范围或综合性顺序,实施并发展这些创新理念,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的胸怀与志向、追求与能力的高低强弱,决定了企业创新的空间大小及成败与否。(二)企业要以整合全球资源为手段,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空间链。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将企业新旧资源、内外资源、个体与组织资源以及横向与纵向资源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更具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从而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必须本着自主开发与开放合作相
25、结合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集成各类优势资源,从较高起点出发,走结合国内成本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圣农集团在企业创新中,以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优质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与本国企业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途径相结合,以循环供应链集成的思想为指导,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的各个环节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空间链。(三)引进先进设备后要重视以设备为载体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可以分为成套生产技术引进、关键设备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引进、智力引进或技术人才引进四个层次。成套设备购置、尤其是直接用于生产目的组装生产线的引进, 是技术引进的最低层次, 还没有走出传统“进口
26、替代战略”的局限。进口替代型技术引进的显在利益, 在于学习和使用国外成熟的生产技术,生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占领低端市场,这对于提高落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满足市场需求等,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时, 发达国家大多拥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 或正待推出新一代的产品、或控制着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由于技术水平的巨大落差,很快又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18。因此,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不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物化技术设备,更应对技术设备蕴含的设计原理、管理思想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本土实际与资源进行吸收消化,在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
27、新中借鉴、应用与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落入技术落差的陷阱。(四)引进设备后的持续创新是实现企业从引进向创新跨越的关键。创新是生存之本,持续创新和抢得创新先机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来自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来自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和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追求。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或进行新服务,时刻捕捉企业创新的增长点,才能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而且令竞争对手无法仿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在引进技术之后,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后续创新,如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品牌创新,而这些后续创新既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创新
28、运行过程中,后续创新还表现为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协同创新与耦合创新。只有坚持持续创新,企业才能从技术引进走向技术跨越。(五)战略创新是企业动力系统与能力系统循环累积的过程和结果。战略创新意味着企业有能力制造新的目标、新的模式、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增加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投入。战略创新的目标是为企业的下一轮发展找到“革命性的增长点”,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而企业的战略创新行为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激发产生,辅之以必要的能力系统配套而成,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具有累积效应的因果循环。企业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创新过程,是企业创新体系的产物,是企业各种软硬配套资源优化组合而成的能力系统,在
29、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作用下聚合而成的。25企业创新的动力系统,通常是由企业发展的内外压力始发而构成。创新动力通过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文化系统向企业经营与管理系统渗透,形成了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系统优化力,推动了企业创新动力系统与创新能力系统循环累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系统的建设,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参 考 文 献1 谢伟.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J.科研管理,1999,20(4):1-7.2 谢伟.中国彩电总装企业的技术学习J.科研管理,2001,22(2):104-111.3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J.经济研究,2003(7):76-84. 4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
30、化过程J.科研管理,1995(2):27-35.5 GIL Y,BONG S,LEE J.Integration Model of TechnologyInternalization Modes and Learning Strategy: Globally Late Starter Sansungs Successful Practices in South KoreaJ.Technovation,2003,23:333-347.6 汪建成,毛蕴诗.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机制J.经济管理,2007,29(3):22-27.7 蔡声霞.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3
31、):25-28.8 佟岩.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D.沈阳:辽宁大学,2007:92-93.9 严志业,刘建成.循环农业,原理与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112-114.10 碧明.圣农集团,成就亚洲最大的农业产业集群企业J.集团经济研究,2007,221(2):5-8.11 卓凯.企业家精神与财富增长的历史逻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137-140. 12 宏泰顾问.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智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1-82.13 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凹集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201(12):83
32、-89.14 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 江汉论坛,2003(2):10-13.15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16 吴晓波.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50-52. 17 王国才.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46-48.18 KIM L.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Technological Leaning, BostonM.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37-41.From Technical Introduction 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质能源在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考核试卷
- 影视录放设备的D打印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100以内口算综合集锦
- 临床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 上海纽约大学《亚洲地理及历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湘南学院《录音艺术与声音剪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分析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GB/T 6320-2008杠杆齿轮比较仪
- GB/T 5538-2005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
- 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测定
- 二次消防改造工程合同协议书范本
- 某智慧城市政务云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 德勤业务管理流程优化咨询报告课件
- 深静脉导管维护流程
- 班级管理(第3版)教学课件汇总全套电子教案(完整版)
- TCVN-2622-越南建筑防火规范(中文版)
-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一模考试反思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主题班会(共17张PPT)
- DB13(J)∕T 256-2018 农村气代煤工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