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1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2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3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4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4、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

2、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了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6、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7、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9、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0、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

3、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11、人力资本:指的是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12、教育资本储量: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13、网络教育:指两方面,一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二是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14、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5、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6、校

4、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17、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8、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19、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0、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成为人。2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2、人的

5、价值: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3、人的潜能:潜能是人区别为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者前提条件。24、人的力量:指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25、个性:亦称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6、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27、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的身心

6、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28: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的总要求。29: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30: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3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变化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32、全面发展的人:是

7、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3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3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5、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8、教师

8、: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9、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40、角色: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4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42、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43、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44、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发

9、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45、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46、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47、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48、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49、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50、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51、

10、学校课程:是在实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2、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53、课程设计:是指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者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5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5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

11、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5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5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5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59、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型。60、教学单元:指某门课程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61、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6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

12、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63、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64、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65、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66、智力:指人们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67、体力:指身体的正常发展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68、创造才能: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

13、掌握未知晓知识的能力。69、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70、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7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72、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73、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主体,注重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14、,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4、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75、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6、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性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7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是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

15、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7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79、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80、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81、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8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83、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

16、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8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85、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86、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87、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88、课外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89、测验:测验又称考试或学业成绩的考察与评定,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90、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

17、的程度。91、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以此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相关系数为1.00,信度最高;相关系数0.80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均属准确。92、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93、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94、评价: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9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96、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

18、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97、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98、外部分组: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99、学科能力分组:根据某一个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组。100、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若干组,对不同组授以不同的课业。101、内部分组: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有两种形式:一是不用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另一种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

19、分组。102、设计教学法:美国学者克伯屈提出,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103、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提出,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知识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问题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104、教学策略: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20、、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105、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0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10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者结果的质量标准。108、德育内容: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

21、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109、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110、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111、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112、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学

22、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1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的与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14、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15、德育过程的矛盾: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11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

23、要求。117、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18、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119、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120、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21、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

24、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好的发展。122、德育的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2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124、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125、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为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126、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

25、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127、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128、表扬奖励: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129、批评处分: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130、德育模式:实际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131、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132、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该原则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某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参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的提高道德判断水平。133、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者问题。13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135、导生制:是根据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