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_第1页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_第2页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_第3页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_第4页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收稿日期 2005-08-27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金承光 (1962- , 男 , 湖南洞口人 , 副教授 , 法学硕士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逻辑学、 法学方法与法律推理研究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金承光(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 , 重庆 400031关键词 规范逻辑 ; 真势模态逻辑 ; 规范词 ; 法律规范 ; 法律逻辑学摘 要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规范逻辑 , 是在类比真势模态逻辑的基础上产生的 , 由于其与法律规范及道德规范领域的实际规范严重脱节 , 。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来看 , 规范逻辑要应用于现实的法律规范 ,

2、。中图分类号 D90-0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3-05Consideration of the Logic Vie wJ IN (College o f Law sity 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Chongqing 400031, China K ey w ords :; ; operators (standard w ords ; legal norm ; legal logicAbstract :Because logic which rose in 1950s is based on analogy alethic logic disjoin

3、ted the legal norms and m oral norms seri 2ously , which made all kinds of systems of standardized logic built on it come across dilemmas. T o apply it to the practical legal norms , stan 2dardized logic must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legal norm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standardized

4、 operators from the legal logic view.一 、 冯 莱特以来的规范逻辑不过 是增加了规范词的形式逻辑 规范逻辑 (Deontic logic , 国内亦称道义逻辑或义务逻 辑 , 是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兴逻辑分支 。 它是研究 含有 “ 必须” 、 “允许” 、 “禁止”等规范词的规范命题的逻 辑特征及其推理关系的学科 , 与法学 、 伦理学等学科关系 密切 , 芬兰逻辑学家冯 赖特 (G . H. V on Wright 是其创 始人 。冯 莱特 195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道义逻辑 , 开辟了 现代规范逻辑研究的新路径 。 冯 莱特把规范逻辑看作是

5、模 态逻辑的分支 , 并从模态逻辑中吸收合理成分 :(1 比照“ 必然”和 “ 可能”的关系 , 使得 “ 必须”和 “ 允许”可以互相定义 ;(2 选择模态逻辑中的某些原理 , 作为规范逻辑的公理或推理规则 , 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后来自称为极 小系统或经典系统的规范逻辑 , 也是人类创立的最早的规 范逻辑系统 , 并很快被扩展成为规范逻辑的标准系统 。安 德逊 (A. R. Anders on 也和冯 莱特一样 , 把规范逻辑视 为模态逻辑 , 但安德逊不是把规范逻辑与模态逻辑做类比 , 而是直接在真势模态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命题常项 、定 义 、 公理 , 从而构造出 可 归 约 为 模

6、态 逻 辑 的 规 范 逻 辑 系 统 。1根据冯 莱特的设想 , 规范逻辑是研究规范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 , 而规范命题则是陈述行为规范的命题 , 它是由 表示行为或事件状态的命题和表示规范概念的规范词 (规 范算子 形成的 。规范词有 “允许” 、“必须”和 “禁止” 等 , 因此 , 规范命题有三种基本形式 , 即允许命题 、义务 命题和禁止命题 。所谓允许命题就是依据某种道德的或法律的规范可以 履行或实现的行为 。 在自然语言中 , “ 可以” 、 “ 允许” 、 “准 予 ” 、 “有权”等常表达允许概念 , 含有这些语词的命题都 是允许命题 。 所谓义务命题就是陈述根据某种道德的或法

7、 律的规范必须履行或实现的行为 。 在自然语言中 , “ 必须” 、 “ 应该” 、 “ 一定要” 、 “ 有 的义务”等常表达义务 , 因此 含有这些语词的命题都是义务命题 。所谓禁止命题就是依 据某种道德或法律的规范禁止履行或实现的行为 。在自然 语言中 , “ 禁止” 、 “ 不准” 、 “ 不得” 、 “ 不许” 、 “无权”等常表达禁止概念 , 因此含有这些语词的命题都是禁止命题 。2冯 莱特以 A 、 B 、 C 代表行为 , F 代表 “禁止” , P代表 “ 允许” , O 代表 “ 必须” (把 “应当”视为 “必须”。 “ 允许”概念是冯 莱特规范逻辑系统的初始概念 , 并

8、利用 “ 允许”去定义 “ 必须”和 “ 禁止” , 即 :F A d f P A , 或者 , F A d f O AOA d f FA , 或者 , OA d fP A并且 , OA 、 OA 、 P A 、 P A 这四种规范命题之间具有如图 1所示的逻辑关系 。 第 27卷第 3期 2005年 9月 昆 明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OURNA L OF K UNM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 127N o 13Sep 12005 图 1 规范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冯 莱特还进一步在真势模态逻辑 T 、 S 4、 S 5的基础上 , 把真势模态词

9、 “必然”重新解释为规范词 “必须” (“应 当” 、 把 “ 可能”重新解释为 “ 可以” (“允许” , 从而在 模态逻辑中引入规范概念 , 构造了三个规范逻辑系统 OT 3、 OS 43、 OS 53。 34“ 1951年以后道义逻辑的讨论大抵都是冯直接或间接刺激出来的 。 ” 5统 , 即 “察 :,。 6“或者可以 说 , 所谓必然 , ; 所谓义务 , 是人类的必 然性 。 这二者分别表示共同的必然性的不同侧面 。 同样可 以认为 , 所谓可能性是指自然的可能性 ; 所谓允许 , 是指 人类的可能性 。 ” 7由上不难看出 , 现有的规范逻辑其实只不过是模态逻 辑的特殊情形 , 即

10、 :加了规范词的形式逻辑 。二 、 现有规范逻辑之非现有规范逻辑的研究进路 , 都是以经典命题逻辑为基 础 , 通过增加规范词 “ 必须” 、 “允许” 、 “禁止”等 , 然后 套用模态逻辑的方法进行处理 , 这种处理方法招致了这样 或那样的一些难题 , 而且其实用性也很差 , 根本不能应用 于各种现实的道德及法律领域的实际 。 其实 , 规范逻辑自 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或责难 。现有的规范逻辑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 举其要者 , 有如 下方面 :1. 将规范逻辑视为或归约为真势模态逻辑 , 与行为规 范的特性不符规范逻辑应该是讨论和研究行为规范及其推理关系的 。 而行为规范

11、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 , 它要求特定的人在假 定的某种情况出现的时候 , 以某种方式 (应当 、 禁止或可 以等 作为或不作为某种行为 。行为规范可分为技术规范 和社会规范 ,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 包括道德的 、 宗教的 、 社会习惯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规则 。 法律规范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社会规范 , 它是由国家机关制 定或认可 , 并且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 因而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规范 。“ 行为规范”与 “ 规范命题”是有区别的 。 “ 行为规范” 主要是从内容方面说的 , 而且 , 通常指的是关于某类行为 规则的体系 ; 而 “ 规范命题”则是指表达行为规

12、范的语句 , 亦即具体的某一规范性条文 。 8规范命题具有语句的形式 , 也称为规范语句 。从这个 角度来看 , “ 任何规范都可以理解为命题 , 也和描述语句一 样具有或真或假的逻辑值 。 ” 9然而 , 行为规范则不具有或 真或假这样的逻辑值 。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规范 , 从实证 法学的观点来看 , 只具有有效或无效这样的性质 ; 若从自 然法学的观点来看 , 则具有妥当或不妥当 、良法或恶法 、 正确或不正确这样的性质 。对规范的这两种不同理解 , 导致了对规范词的两种不 同读法和态度 , 因而也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规范逻辑 。 “一种 是应该 、 可能 、 或者必定不是 (to be 的

13、逻辑 , 另一种是 应该 、 可能或者必定不做 (be d one 的逻辑” 。 10现有的规 范逻辑的标准系统力图保存和真势模态逻辑类似的 , 不过 是增加了规范词的形式逻辑 , 属于 “应该是 (to be ”的逻 辑 , 因而不是 “ 应该做 (be d one ”的逻辑 。规范逻辑应当是用来刻画规范思维和规范实践的 , 应 该是实践推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e d “应当是 (to 11现有的规范逻辑自其产生之日起 , 就遭遇到了各种悖 论的挑战 。 在现有的各种规范逻辑系统中 , 先后出现了罗 斯悖论 、 承诺悖论 、乐善好施者悖论 、义务冲突悖论 、齐 硕姆悖论 , 等等 。

14、这些悖论的出现表明 :现有的规范逻辑 系统中存在着矛盾 。尽管不少逻辑学家先后提出了很多规 范悖论的解决方案 , 但这些方案都因各自的缺陷 , 只能用 来解决某一个悖论 , 而且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 某一悖 论得到解决 , 新的悖论随之产生 。 1012其实 , 在任何现实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体系中 , 以 规范词 “ 禁止” 、 “ 必须” 、 “ 可以” 、 “ 应当”组成的规范命 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类同于真势模态命题的推理 。这种 借助于真势模态逻辑的 “可能” 、 “实然” 、 “必然”的推理 关系而构造的 “必须” 、 “禁止” 、 “可以”的推理关系总是 会错误百出的 。 1

15、33. 现有的规范逻辑脱离现实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实 际 , 其实用性极差迄今为止 , 对规范逻辑进行讨论的基本上都是哲学家 或数学家 , 很少或根本没有法学家参与其中 。 正如德国法 学家洛塔尔 菲利普斯所指出的 :“道义逻辑肇始于结果模 式 (Er folgm odell , 但仅为哲学家 , 数学家 , 而不为法学家 所用 。 事实上 , 在道义逻辑中 , 原理之形成非常地快 , 这些原理很少与法律者对规范 、 命令 、 诫律和许可的理解 有什么关系 。 ” 14时至今日 , 无论形式多么优美的规范逻辑 系统对于各种现实的或可能的规范体系 , 特别是对伦理学 和法学的应用价值还很小 ,

16、甚至还几乎谈不上应用问题 。 15现有的规范逻辑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 , 就在于其将现 实的社会设想为一个理想的模型 , 即法律是社会控制的整 体 , 所有的行为都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 从而忽视了道德 、 宗教 、 社会习惯等其它社会规范 ; 而且 , 现有的规范逻辑 基于对社会理想模型的预设 , 将法律系统理解为一个封闭 的 、 自足的系统 。 一如概念法学所幻想的那样 , 误以为所 有的行为都要么是允许的 , 要么是禁止的 , 要么是应当的 , 根本不存在法律不调整的行为 , 从而忽视了法律是一个开 放性的 、 非自足的系统 , 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系统的特点 。 现实的情形是 :某一行为可以

17、在一定的时期为法律所规定 , 而在另一时期却不被规定 , 另外 , 还有大量的行为根本不 为法律所调整 。 1663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 9月正因如此 , 逻辑学家阿奎斯特 (L. Aqvist 指出 :“道 义逻辑的各种现在系统的语言对于表达伦理学或法律系统 中的即使非常简单的规则也几乎是完全不适用的 。 ” 4制度 法学派创始人魏因贝格尔 (Ota Weinberger 曾指出 :“规范 逻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它是一门迄今为止尚不发 达的科学 。 ” 17国内较早并较系统地开展法律规范逻辑研究 的陶景侃教授也不得不感叹 :“ 综合法律工作所提出的逻辑 要求 , 再结

18、合我们已经考察过的和将要考察的规范逻辑 , 可以说 :迄今还不存在可以满足法律工作各项演绎要求的 法律规范逻辑 。 ”14. 现有的规范逻辑对规范词的诠释存在缺陷 , 难以应用于现实的法律规范冯 莱特及其后的逻辑学家们为了追求规范逻辑系统形 式上的尽量简单和优美 , 总是将规范词减少到最少 。而过 于简单的形式 ,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实质上的困境 。 现有的各种规范逻辑对规范词的诠释存在着严重缺陷 , 基本上不 能应用于任何现实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1 闭门造车 , 想当然地将 “ 。现有的规范逻辑把带有 “ 有 , “ 应当”与 “ , 混为一谈 。其实 , 中的 “ 应当”与 “ , 也许

19、是囿于冯 莱特 以来的规范逻辑 , 均未作进一步的追问 , 依然将二者处理成同等的规范词 。 事实上 , “ 必须”与 “ 应当”虽均为义务性法律规范的 规范 词 , 但 二 者 是 有 区 别 的 。它 们 之 间 的 区 别 , 主 要 有 :1819第一 , 程度不同“ 必须”与 “ 应当”都是表示义务性规范的规范词 , 在 程 度上 , “必须”具有无条件性 (一律如此 , 绝无例外 , 即不论主体的意愿如何 , 客观上必然要求主体去实施某种 行为 、 实现某种结果 , 因而带有规范词 “必须”的法律规 范是无条件义务性法律规范 (即强义务 。例如 , 刑法 第 72条第 2款 :“

20、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 如果被判处附加 刑 , 附加刑仍须执行 。 ”而 “ 应当”则着重表示立法者的主 观认识 , 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一般要求 , 因此允许在执 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 , 允许例外和特殊情况存在 。 带有规 范词 “ 应当”的法律规范也是义务性规范 , 但是有条件的 弱义务 (通常如此 , 但有例外 。 例如 , 刑法第 14条第2款 “ 故意犯罪 , 应当负刑事责任”就是对故意犯罪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和一般规定 。 对故意犯罪原则上要予以处罚 , 但也有例外 , 如告诉才处理的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 、犯罪行为人已经死亡或已超过追诉时限 、 免予处罚等情形 。第二 , 性质不同

21、在英文中 , “必须”用 “ have to 、 must ”表示 , “应当” 用“ ought to 、 sh ould ”表示 。二者提供人们一定的行为指 向 。 然而 , “ 必须”型法律规范是对现实必然性的认可 , 表 现出客观上的必然性 , 是法理 、事理 、情理上的必要 , 不 能不这样 , 由不得行为人自由裁量和主观上的选择 , 因而 这种指向是客观现实的 、 排他性的 。 “ 应当”型法律规范表 现出立法者的主观认识和愿望 , 是对社会的理想指向 , 这 种指向是引导性的 , 符合立法者要求的价值标准 。如民 法通则第 6条 :“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 , 法律没有规定 的

22、, 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 ”显而易见的是 , 民法通则第 6条中的 “ 必须”和 “应当” , , , 。, , 如 “总之 , , , 不参战损“必须”无论从语气还是实。第三 , 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 必须”型无条件义务性规范 (强义务 , 立法者在制订法 律时已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 , 没有任何例外和特殊情 况 , 必须一律强制执行 , 不得有任何托辞或借口 , 不得不依照 规范的要求去实行 , 一旦违反 , 即必遭制裁。 因而这类规范与 制裁、 法律后果直接关联 (其制裁可能在立法上予以规定 , 也 可能体现在司法过程中 。 “ 应当”型有条件义务性规范 (弱义 务 , 其条件部分未

23、能充分表述 , 有待于参照其它的规范、 因而一般来说没有相对应的法律后果。 由上可见 , 担保法第 49条第 1款 “ 抵押期间 、 抵押 人转让己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的 , 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 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 ; 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 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 , 转让行为无效”中的规范词 “应 当” , 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37条第 1款 “ 裁决机关 没收财物 , 应当给被没收人开具收据 。 ”中的规范词 “应 当” , 显系规范词 “ 必须”之误用 , 属于立法瑕疵 。(2 对 “ 可以” (权利 未作具体区分现有的规范逻辑把带有 “可以” 、“允许” 、“有权” 、 “

24、 有 的权利”等语词的命题称为允许命题 , 为追求规范 逻辑系统形式上的简便和优美 , 对自然语言中这些语词的 歧义未作具体区分 。“ 可以” 、 “ 允许” 、 “ 有权”这样的语词 , 无论在自然语 言 , 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中都是有歧义的 。波兰法律逻辑学家齐姆宾斯基指出 :“关于含有某人 有权力 、 有资格 、 可以这样的表达式的条款的解释73第 3期 金承光 :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 2005年 7月 10日公布的物权法草案第 117条规定 :“ 所有权人、 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 , 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 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 所有权人、 遗失人等权利

25、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 , 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向拾得人支付报酬。拾得人侵 占遗失物的 , 无权请求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和报酬。 ”该条规定一经公布 , 立即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 公众认为这样的立法规定将 会使我国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丧失殆尽。 鉴此 , 有法学专家出来向公众解释 :拾金不昧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我国 , 将拾到的财物如数上 交或交还失主 , 一直被视作拾得人应尽的义务和一条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为了鼓励这种行为 , 物权法没有规定遗失人必须支付一定报酬。 (参见黄海霞 李兰 :详解物权法草案八大焦点 , 竞报 2005年 7月 11日 。“ 在日常用语中 应当的约束力 ,

26、 弱于 必须 , 并不具有强制性。 但是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实施的特征 , 在法律规范中的 应当 就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 , 它和 必须并无实质的区别。 ” (石子坚等编著 :法律专业逻辑学 (修订本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 第 121页 。 “ 必须与 应当的逻辑意义并无区别 , 只是语气上有区别 , 即 必须的语气强于 应当 。 ” (阳作洲、施庙松、卢景生编 著 :办案逻辑 , 法律出版社 1987年版 , 第 159页 正如逻辑学家马库斯 (Ruth Barcan M arcu 所预言的 “ 除非规范逻辑能够给出某些语句中的 应当用法一个说明 , 否则 , 无论规范逻辑的系统如

27、何精巧 , 都会步入技巧性的误区” (参见陈锐 :规范逻辑与法律科学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 第 38页 。会产生许多困难和误解 。 在法律语言中 , 这些表达式常常 可以交替使用 , 但它们是极其含混的 , 因此含有这些表达 式的条款的意义可能有根本的分歧 。 ” 21并详细地讨论过它 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 , 对于 “某人有权利”这一表达式 , 齐姆宾斯基认为其有三种基本不同的意义 , 应该加以区别 。 第 一 , “有权利” =有自由 ; 第二 , “有权利” =有资格 , 即有狭义的权利 (私权利 ; 第三 , “有权利” =有权限 (公权力 。 21德国法学家洛塔尔 菲

28、利普斯也曾对 “允许” 进行过区分 规定的允许 (明确规定可以做什么行为 和未规定的允许 (法不禁止即自由 。 13三 、 从我国的立法实际看规范词的运用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 、 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 法律规范的逻辑常项除了命题联结词以外 , 还有法律规范 词 。 法律规范词有 :义务性规范词 “必须” (无条件的义 务 、 强义务 和 “ 应当” (有条件的义务 、弱义务 、禁止 性规范词 “ 禁止” 、 授权性规范词 “ 可以”或 “ 允许” 上述提及这些法律规范词 , ,规范和立法实践中 ,实际 ,1.(1 “ :, 也常常采用“ 须 (得 ” 、 “ 一律” 、 “ 有 的义务

29、”等语词来表达规范词“ 必须” 。 例如 :1 “ 矿山设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 未经批准 , 不得施工 。 ”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29条第 3款 2 “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 单位 。 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 建设工程主 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 ” (合同法第 272条第 3款 3 “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 , 须得军人同意 。 ” (婚 姻法第 33条 4 “ 宣告判决 , 一律公开进行 。 ” (刑事诉讼法第 163条第 1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 ” (宪法第 56条 (2 “ 应当”型有条件义

30、务性规范词 :在我国法律中 , 为了强调其与必须型无条件义务性规 范词的区别 , 也常常采用 “一般应 (当 ” 、 “原则上应 (当 ”等语词形式 。 例如 :1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但是有 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 , 不公开审理 。 ” (刑事诉 讼法第 152条第 1款 2 “五保户的遗产 , 原则上应归集体组织所有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 见第 47条 3 “合营企业的注册资金 , 一般应以人民币表示 , 也 可以用合营各方约定的外币表示 。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实施条例第 21条 另外 , 我国立法实践中 , 也用“

31、 不应当”这样的语词形式 来表示有条件义务性规范词“ 应当”的否定形式。 例如 :1 “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 , 不应示众 。 ” (刑事诉讼法 第 212条第 5款 2 “承运人擅自变更运输工具而降低服务标准的 , 应 当根据旅客的要求退票或者减收票款 ; 提高服务标准的 , 不应当加收票款 。 ” (合同法第 300条 2. 禁止性规范表达禁止性规范的法律规范词 , 除 “禁止”外 , 也常 采用 “ 严禁” 、 “ 严厉禁止” 、 “ 不准” 、 “ 不 (允 许” 、 “ (一 律 不得”等语词形式 。 例如 :1 “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 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介绍就业 。 ” (

3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 2条第 2款 2 “ 严厉禁止下列行为 :(一 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 件的 ; ”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32条第 1款 3 “ 财产所有权的取得 , 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 ” (民法 通则第 72条第 1款 4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 不许任何一方对他 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 ” (婚姻法第 5条 3. 授权性规范, , 常 采用 、 。 考。( :1 “ 在审判过程中 , 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 护 , 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 ” ( 刑事诉讼法第 39条 2 “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 ( 宪法 1988年修

33、正案第 1条 3 “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 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 。 ” (民法通则第 84条第 2款 4 “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 , 准予离婚 。 ” (婚姻法第 31条 (2 可以不型 :1 “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 , 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 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 ( 继承法第 33条第 2款 2 “离婚案件 ,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 当事人申请不 公开审理的 , 可以不公开审理 。 ” (民事诉讼法第 120条 第 2款 3 “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 、 儿童 , 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 , 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 , 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 , 不 阻碍对其进行

34、解救的 , 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 ” (刑事诉讼 法 241条第 6款 四 、 规范词 “ 必须” 、“ 应当” 、“ 禁止” 、“ 允许” 之间的逻辑关系 若以 A 、 B 、 C 表示 “ 作为”的行为 , A 、 B 、 C 表示 “ 不作为”的行为 ; 以 O m (Obligation /must 表 示 “ 必须” (无条件的义务 、强义务 , 以 O s (Obligation / sh ould 表示 “ 应当” (有条件的义务 、 弱义务 , 以 F (F or 2 bidd on 表示 “禁止” , P (Permission 表示 “可以 /允许” , 则规范命题有以下

35、形式 :1. O m A :必须 A ;2. O m A :必须不 A ;3. O s A :应当 A ;4. O s A :应当不 A ;5. F A :禁止 A ;6. F A :禁止不 A ;7. P A :可以 A ;8. P A :可以不 A.上述八种规范命题形式中 , “ O m A ” 、 “ F A ”以及 “ O s A ”这三种命题形式最多只具有逻辑学上的意义 , 在 法律 、 道德等现实的行为规范中几乎没有实例 。 在行为规83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 9月范中 , 通常不规定 “ 用人单位必须不招用未满 16周岁的未 成年人” 、 “ 故意犯罪的 , 禁止不

36、负刑事责任” 、 “ 执行死刑 应当不示众”这样的规范命题 , 而是代之以 “禁止用人单 位招用未满 16周岁的未成年人” 、 “故意犯罪的 , 应当负刑事责任” 、 “ 执行死刑不应当示众”这样的规范命题 。 22这也就是说 , “ O p ”与 “ F p ” 、 “ F p ”与 “ Op ” 、 “ O s A ”与“ O s A ”在逻辑上是等值的 。据此 , 规范命题就可归结为 “ O m A ” (必须 A 、 “ F A ”(禁止 A 、 “ O s A ” (应当 A 、 “O s A ” (不应当 A 、 “ P A ”(可以 A 、 “ P A ” (可以不 A 六种形式

37、 。上述六种规范命题之间 , 具有如图 2所示的逻辑关系 : 图 2中的 O m A 与 P A 、 F A 与 P A 、 O s A 与 O s A 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图 2中的 O m A 与 F A 、 O m A 与 O s A 、 F A 与 O s A 之间具有反对关系 。图 2中的 P A 与 P A 、 O s A 与 PA 、 O s A 与 P A 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 。图 2中的 O m A 蕴涵 O s A 、 O s A 蕴涵 P A 、 O m A 蕴涵 P A 、F A 蕴涵O s A 、 O s A 蕴涵 PA 、 F A 蕴涵 P A 。五 、 并非结论的

38、结束语限于本文篇幅 , 上述对规范词的考察仍然未能明确区 分规定的允许 (明确规定可以做什么行为 与未规定的允 许 (法不禁止即自由 , 也未明确区分作为公权力的 “可以” (“ 有权力” 、 “ 有权限” 与作为私权利的 “ 可以” (“ 有 权利”, 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 , 上述图 2所示的逻辑关系 , 有可能大部分都不能成立 。 也许 , 基于冯 莱特系统的现有的规范逻辑根本就无法应用于任何现实的道德或法律领域 。 更明确的结论 , 期待进一步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1 陶景侃 . 法律规范逻辑 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6-8;218-219.2 周礼全 . 逻辑 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52-253.3 美 B.F. 切莱士 . 模态逻辑导论 M .郑文辉 , 张宜生译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 238-253.4 陈波 . 逻辑哲学引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139-141;154.5 美 R.B. 马库斯等 . 可能世界的逻辑 M .康宏逵编译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243.6 杨百顺 , 李志刚主编 . 现代逻辑辞典 Z.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625-626.7 日 末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