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高中物理_第1页
直线运动高中物理_第2页
直线运动高中物理_第3页
直线运动高中物理_第4页
直线运动高中物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二:直线运动一、夯实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2.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3.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4.速率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5.注意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

2、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2,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3.初速度为零(或

3、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解析典型问题问题1:注意弄清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了解。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

4、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短代表位移的大小。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例1、一个电子在匀强磁场中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运动过程中位移大小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是:A2R,2R; B2R,6R; C2R,2R; D0,6R。分析与解:位移的最大值应是2R,而路程的最大值应是6R。即B选项正确。问题2.注意弄清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了解。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而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段

5、位移的平均速度,它们都是矢量。当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例2、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分析与解:设甲、乙车从某地到目的地距离为S,则对甲车有;对于乙车有,所以,由数学知识知,故t甲<t乙,即正确答案为A。问题3.注意弄清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区别和了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的变化和

6、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a的定义式是矢量式。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必然的了解。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多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的加速度就大。加速度的与速度的变化V也无直接关系。物体有了加速度,经过一段时间速度有一定的变化,因此速度的变化V是一个过程量,加速度大,速度的变化V不一定大;反过来,V大,加速度也不一定大。例3、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C)加

7、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分析与解:本题的关键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若规定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仔细分析“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这句话,可知1s后物体速度可能是10m/s,也可能是-10m/s,因而有:同向时,反向时,式中负号表示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因此正确答案为A、D。问题4.注意弄清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个公式的区别和了解。 加速度a不变的变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中学阶段主要研究的一种运动。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不少同学感觉到不易记住。其实只要弄清各个公式的区别和了解,记忆是不困难的。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根”,只

8、要记住“”,就记住了“Vt=V0+at”;基本公式是“本”,只要记住“Vt=V0+at”和“”,就记住了“”和;推论公式是“枝叶”,一个特征:,物理意义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差相等;二个中点公式:时间中点,位移中点;三个等时比例式: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S1:S2:S3=1:4:9,S:S:S=1:3:5,V1:V2:V3=1:2:3;两个等位移比例式: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和例4、.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汽车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经8s汽车通过的位移有多大?分析与解:首先必须弄清汽车刹车后究竟能运

9、动多长时间。选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根据公式,可得这表明,汽车并非在8s内都在运动,实际运动5s后即停止。所以,将5s代入位移公式,计算汽车在8s内通过的位移。即不少学生盲目套用物理公式,“潜在假设”汽车在8s内一直运动,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得: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解法,同学们在运用物理公式时必须明确每一个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确切含义,深入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例5、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它在中间位置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A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C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10、时,V1=V2; D.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图1分析与解:设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0,未速度为Vt,由时间中点速度公式得;由位移中点速度公式得。用数学方法可证明,只要,必有V1>V2;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必有V1=V2。所以正确选项应为A、B、C。例6、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拍摄此下滑过程得到的同步闪光(即第一次闪光时物块恰好开始下滑)照片如图1所示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根据照片测得物块相邻两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2.40cm,BC7.30cm,CD12.20cm,DE17.10cm由此可知,物块经过D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m/s;滑块运动的加速度为_

11、(保留3位有效数字)分析与解:据题意每秒闪光10次,所以每两次间的时间间隔T=0.1s,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公式得.根据得,所以2.40m/s2.问题5.注意弄清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和了解。tVAOtSBO图2运动图象包括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要能通过坐标轴及图象的形状识别各种图象,知道它们分别代表何种运动,如图2中的A、B分别为V-t图象和s-t图象。其中: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同学们要理解图象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注意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S-t图象的斜率为速度,而V-t图象的斜率为加速度。图 3T1T2T

12、3T4T5OSsS2S1tS3龟兔例7、龟兔赛跑的故事流传至今,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3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 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发现落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移S3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分析与解:从图3中看出,0T1这段时间内,兔子没有运动,而乌龟在做匀速运动,所以A选项错;乌龟一直做匀速运动,兔子先静止后匀速再静止,所以B选项错;在T4时刻以后,兔子的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大,所以C选项错;在0T5时间内,

13、乌龟位移比兔子的位移大,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即D选项正确。tVV0OSSS图4例8、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 (B)2s (C)3s (D)4s p qABC图5q分析与解:依题意可作出两车的V-t图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2s,即B选项正确。例 9、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

14、AC,如图5所示。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A.p小球先到 B.q小球先到 Vvto p qVvtq tp图6C.两小球同时到 D.无法确定分析与解:可以利用V-t图象(这里的V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定性地进行比较。在同一个V-t图象中做出p、q的速率图线,如图6所示。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图线上。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用的时间较少。VvaaV1V2l1l1l2l2图7例10、两支完全相同的光滑直角弯管(如图7

15、所示)现有两只相同小球a和a/ 同时从管口由静止滑下,问谁先从下端的出口掉出?(假设通过拐角处时无机械能损失) Vvt1t2toVvmaa/图8分析与解:首先由机械能守恒可以确定拐角处V1> V2,而两小球到达出口时的速率V相等。又由题意可知两球经历的总路程s相等。由牛顿第二定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a=gsin,小球a第一阶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二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设为a1);小球a第二阶段的加速度跟小球a/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设为a2),根据图中管的倾斜程度,显然有a1> a2。根据这些物理量大小的分析,在同一个V-t图象中两球速度曲线下所围的面积应该相同,且末状态速度大

16、小也相同(纵坐标相同)。开始时a球曲线的斜率大。由于两球两阶段加速度对应相等,如果同时到达(经历时间为t1)则必然有s1>s2,显然不合理。如图8所示。因此有t1< t2,即a球先到。问题6.注意弄清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BCDL1L2L3图9例11、 一个物体从塔顶上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取10m/s2)分析与解: 设物体下落总时间为t,塔高为h,则: , 由上述方程解得:t=5s,所以,例12、如图9所示,悬挂的直杆AB长为L1,在其下L2处,有一长为L3的无底圆筒CD,若将

17、悬线剪断,则直杆穿过圆筒所用的时间为多少?分析与解:直杆穿过圆筒所用的时间是从杆B点落到筒C端开始,到杆的A端落到D端结束。设杆B落到C端所用的时间为t1,杆A端落到D端所用的时间为t2,由位移公式得:,所以,。问题7.注意弄清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1)上升最大高度:Sm=.(2)上升最大高

18、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例13、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分析与解: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物体的初速度为V0=10m/s,g=10m/s2 则据h=,则有: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例14、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心,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

19、作的时间是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 m /s2,结果保留二位数字)分析与解:设运动员跃起时的初速度为V0,且设向上为正,则由V20=2gh得: 由题意而知:运动员在全过程中可认为是做竖直上抛运动,且位移大小为10m,方向向下,故S=10m.由得:,解得t=1.7s.问题8.注意弄清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

20、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

21、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例15、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作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车不致相撞,求出a应满足关式。分析与解:设经过t时刻两车相遇,则有,整理得:要使两车不致相撞,则上述方程无解,即解得。SOtAB2V0/

22、g4V0/g6V0/gt图10例16、在地面上以初速度2V0竖直上抛一物体A后,又以初速V0同地点竖直上抛另一物体B,若要使两物体能在空中相遇,则两物体抛出的时间间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不计空气阻力)分析与解:如按通常情况,可依据题意用运动学知识列方程求解,这是比较麻烦的。如换换思路,依据s=V0t-gt2/2作s-t图象,则可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如图10所示,显然,两条图线的相交点表示A、B相遇时刻,纵坐标对应位移SA=SB。由图10可直接看出t满足关系式时, B可在空中相遇。问题9.注意弄清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例17、如图11所示,一平直的传送带以速度V=2m/s做匀速运动,传送

23、带把A处的工件运送到B处,A、B相距L=10m。从A处把工件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上,经过时间t=6s,能传送到B处,欲用最短的时间把工件从A处传送到B处,求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至少多大?AB图11分析与解:因,所以工件在6s内先匀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有t1+t2=t, S1+S2=L解上述四式得t1=2s,a=V/t1=1m/s2.若要工件最短时间传送到B,工件加速度仍为a,设传送带速度为V,工件先加速后匀速,同上理有:又因为t1=V/a,t2=t-t1,所以,化简得:,因为,所以当,即时,t有最小值,。表明工件一直加速到B所用时间最短。例18、摩托车在平直公路上从静止开始起动,a1=1.6m/s

24、2,稍后匀速运动,然后减速,a2=6.4m/s2,直到停止,共历时130s,行程1600m.试求:(1)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Vm.(2)若摩托车从静止起动,a1、a2不变,直到停止,行程不变,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130sV(m/s)OVma1a2t/s图12分析与解:(1)整个运动过程分三个阶段:匀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匀减速运动。可借助V-t图表示,如图12所示。利用推论有:解得:Vm=12.8m/s.(另一根舍去)130sV(m/s)OVma1a2t/s图13(2)首先要回答摩托车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可使得时间最短。借助V-t图象可以证明:当摩托车先以a1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m/时,紧接着

25、以a2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时,行程不变,而时间最短,如图13所示,设最短时间为tmin,则, 由上述二式解得:Vm/=64m/s,故tmin=5os,即最短时间为50s.三、警示易错试题典型错误之一:盲目地套用公式计算“汽车”刹车的位移。例21、飞机着陆做匀减速运动可获得a=6m/s2的加速度,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V0=60m/s,求它着陆后t=12s内滑行的距离。错解:将t=12s代入位移公式得:288m.分析纠错:解决本问题时应先计算飞机能运动多长时间,才能判断着陆后t=12s内的运动情况。设飞机停止时所需时间为t0,由速度公式Vt=V0-at0得t0=10s.可见,飞机在t=12s内的前10

26、s内做匀减速运动,后2s内保持静止。所以有: 典型错误之二:错误理解追碰问题的临界条件。例22、 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错解: 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2。据有A车的加速度为:a=-0.5m/s2.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 而S2=V2t=6×40=240(m),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所以两车不相撞。分

27、析纠错: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本题也可以用不等式求解: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则有:,即:。因为,所以两车相撞。典型错误之三:参考系的选择不明确。例23、航空母舰以一定的速度航行,以保证飞机能安全起飞,某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起飞时的最大加速度是a=5.0m/s2,速度须达V=50m/s才能起飞,该航空母舰甲板长L=160m,为了使飞机能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应以多大的速度V0向什么方向航行

28、?错解:据得。分析纠错:上述错解的原因是没有明确指出参考系,速度、位移不是在同一参考系中得到的量。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则飞机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50m/s,飞机的位移为S=L+V0t,则根据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可得:,V=V0+at。代入数据求得:V0=10m/s.即航空母舰应与飞机起飞方向相同至少以10m/s的速度航行。若以航空母舰为参考系,则飞机的初速度为零,位移为L,设末速度为V1,则据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可得:。所以V0=V-V1=10m/s.即航空母舰应与飞机起飞方向相同至少以10m/s的速度航行。典型错误之四:对由公式求得“结果”不能正确取舍。例24、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29、,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t=37.5m所需的时间为( )A.3s; B.4s C.5s D.6s错解:设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V0=20m/s,a=5m/s2,s=37.5m. 则由位移公式得:解得:t1=3s,t2=5s.即A、C二选项正确。分析纠错:因为汽车经过t0=已经停止运动,4s后位移公式已不适用,故t2=5s应舍去。即正确答案为A。典型错误之五:忽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例25、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已知其出手时的速度是5m/s,经过3s,该物体落到抛出点下某处,速度为25m/s,已知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求该

30、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错解:由题意知V0=5m/s,Vt=25m/s,所以加速度a=(Vt-V0)/t=6.67m/s2.分析纠错:由于速度是矢量,处理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必须先选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取向上为正方向,由题意知:V0=5m/s,Vt=25m/s,所以加速度a=(Vt-V0)/t=10m/s2.t/sV/ms-101212345图16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a的方向竖直向下。典型错误之六:不能正确理解运动图象。 例26、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16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1s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B第2s末质点的位移改

31、变方向。C第4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D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的位置相同。错解:选B、C。分析纠错:速度图线中,速度可以直接从纵坐标轴上读出,其正、负就表示速度方向,位移为速度图线下的“面积”,在坐标轴下方的“面积”为负。由图16中可直接看出,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是第2s末、第4s末,而位移始终为正值,前2s内位移逐渐增大,第3s、第4s内又逐渐减小。第4s末位移为零,以后又如此变化。第3s末与第5s末的位移均为0.5m.故选项CD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D。四、如临高考测试1.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同向驶向同一目的地,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

32、2做匀速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运动,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运动,且V1V2 ,则:A甲先到达; 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无法比较。图172一球由空中自由下落,碰到桌面立刻反弹,则Vt图象为图17中的(取向上为正) 3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率V0在水平地面上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先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当速率减小到0时,甲车也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避免碰车,在乙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时,甲、乙两车的距离至少应为: A B C D 。 4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依次通过A、B、C三点,位移SAB=SBC ,已知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3、3 m/s,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6 m/s,那么物体在B点时的即时速度的大小为:A4 m/s B45 m/s C5 m/s D55 m/s。5物体以速度V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B两点间,需时为t。现在物体由A点静止出发,匀加速(加速度为a1 )到某一最大速度Vm后立即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2)至B点停下,历时仍为t,则物体的A Vm 只能为2V,无论a1 、a2为何值 B Vm 可为许多值,与a1 a2的大小有关 C a1 、a2值必须是一定的D a1 、a2必须满足。6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经过A和B的中点的速度为VC,且VC=(VA+VB);在AC段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1 ,CB段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2 ,则: A a1=a2 Ba1a2 C a1a 2 D不能确定。图187. 一物体在AB两点的中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设AB长度足够长),其加速度如图18所示随时间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