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_第1页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_第2页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_第3页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_第4页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TJ3108 标结构实体检测方案编制日期审核日期审批日期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TJ3108标项目部二0五年十一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1 主要工程材料二、编制说明及依据 .2.1 编制说明 .2.2 编制依据 .三、结构实体检测 .3.1 检测范围及内容 .3.2 混凝土实体结构检测3.2.1 回弹3.2.2 回弹值测量3.2.3 碳化深度测量3.2.2 标准养护试件 .3.2.3 同条件养护试件 .3.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3.3.1 检测方法3.3.2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要求3.3.3 评定及检测报告3.4 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1

2、03.4.1 一般规定103.4.2 外观缺陷检测103.4.3 内部缺陷检测10四、结构实体检测保证措施11五、现场安全文明施工12、工程概况宁波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位于鄞州区、江东区、江北区。工程线路 起点设于鄞州区姜山陈婆渡, 终点设于江北区甬江街道, 线路起自陈婆渡站, 沿规划广德湖南路、鄞州大道、天童南路、天童北路、嵩江中路敷设,沿前 塘河方向下穿杭甬高速、环城南路和甬台温铁路后,至儿童乐园,然后沿中 兴路下穿甬江后止于终点甬江北站。工程项目线路全长约16.8km,均采用地下敷设方式,设站15座,由南向 北分别为陈婆渡站、黄家村站、鄞州大道站、南部商务区站、鄞县大道站、 万达广

3、场站、 锦寓路站、钱湖北路站、 永达路站、儿童乐园站、 樱花公园站、 体育馆站、明楼站、曙光路站以及甬江北站,平均站间距 1.16km。一期工程在姜山车辆段 1 座本标段位于宁波鄞州区, 包括 2 个车站,分别为锦寓路站和钱湖北路站。1 )锦寓路站是宁波市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的第 7 站。锦寓路站位于嵩江中路和锦寓路交叉路口西侧。周边地块为完全建成区,其中北侧为居住小区天欣家园, 南侧为城市花园, 东北侧为宁波市高等公路建设指挥部, 东南侧为风格城市住宅小区。车站设计起点里程( YCK10+862.700、 ZCK10+862.700), 设计终点程(YCK11+O35.9O0 ZCK1

4、1+035.900;车站长度为173.2m,标准段主体结构宽度为19.7m,端头井处主体结构宽度为 23.8m,有效站台中线里程处地板埋深约17.61m,端头井处地板埋深约19.30 m。本站采用地下双层单柱双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车站共设2个出入口 2组风亭。A、B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北侧、A号风亭、C号出入口及B号风亭位于车站南侧。附属结构均为单层,底板埋深约为17mA号出入口为远期预留出入口。2) 钱湖北路站是宁波市轨道交通 3号线一期工程的第 8个车站,车站位于宁波市新世纪装潢市场管理服务公司南侧,永泰公园北侧前塘河底, 东侧为钱湖北路,西侧为嵩江中路。本站为地 下二层站, 车站设计起 点

5、 里程( YDK11+833.213、ZDK11+833.994 ;设计终点里程(YDK11+986.8O0 ZDK11+986.800 ;车站 长度为15.3m标准段主体结构宽度为19.7 (20.65 ) m端头并处主体结构宽度为23.38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为19.73m,端头并处底板埋深约为20.42m,本站两端头井均作为盾构接受场地。本站设 2 个风亭和 4 个出入口。风亭均设于车站南侧; 1 号、 2 号出入口设 于车站北侧,均为预留出入口; 3 号、 4 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侧,分别与 1号风亭、2 号风亭结合设置。 附属结构均为地下一层, 地板埋深约为 11.72m.

6、1.1 主要工程材料1 、混凝土强度等级(1)顶板、顶板回填、风井、地板、顶梁、内衬墙、基础梁:C35 P8防水混凝土;2)站台板、门框墙、站台板梁、板下墙、轨顶风道、电梯井、楼梯、中层板、中板梁、中隔墙、混凝土柱:C35混凝土;中层梁板、顶层梁板:C40混凝土;框架柱:C50混凝土;站台板下找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C20混凝土;7)框架柱:C45混凝土;钢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应对不同钢筋生产厂的进场钢筋进行接头工艺 检验;施工过程中,更换钢筋生产厂时,应补充进行工艺检验。机械连接接 头的现场检验按验收批进行。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同一条件下的同等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 500 个接头作为一验收批

7、 进行 检验与验收 ,不足 500个也作为一个验收,如现场检验连续 10 个验收批抽样试件抗拉强度试验一 次性合格率为 100%时,验收批接头数量可以扩大 1 倍。2、钢筋型号HPB300、HRB4003、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顶板(梁)迎水面:50mm背水面:40mm梁)、夹层板、顶、底面、中梁保护层均为 30mm;底板(梁)迎水面:50mm底板(梁)背水面:40mm侧墙(壁柱)迎水面:50mm侧墙(壁柱)背水面:40mm钢筋混凝土立柱: 40mm;站台板: 25mm。上述规定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为允许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施工中不得随意变化。二、编制说明及依据2.1 编制说明根据国家现行标准

8、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 GB/T50784-2013)规定的原则,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前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测的内容包括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 钢筋连接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等几个方面。2.2 编制依据1 、本工程的施工图纸2、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三、结构实体检测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测。结构实体检测 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组织施工项目部、项目监

9、理相 关人员见证下,由建设单位委托的有资质检测机构按结构实体检验方案进行 见证检测,且实施过程由该项目的监理人员进行监督抽查。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1 检测范围及内容本工程实体检验的范围及内容,范围包括:顶板、中板、底板、侧墙以及梁柱等混凝土结构。具体检测内容包括: 混凝土抗压强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3.2 混凝土实体结构检测3.2.1 回弹混凝土强度可按单个构件或按批量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构件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一般构件, 检区数量不宜少于 10 个。当受检构件数量大于30 个且不需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 4

10、.5m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 0.3m 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 5 个。(2)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 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3)测区宜选在能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 也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表面或 地面。4)测区宜布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的可测面上时,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重要部 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6)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 mo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涂层以及蜂

11、窝、麻面。7)对于弹击时产生振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2、对于混凝土生产工艺、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养护条件基本致且期龄相近的一批同类构件的检测应采用批量检测。按批量进行检测时,应随机抽取构件,抽取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 10件。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 30 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并不得少 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少抽样数量。2、对于被抽检的构件,应按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 中对单个构件的检测规定,进行测区布置、回弹值测量及测区平均 回弹值的计算。3.2.2 回弹值测量1、测量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

12、并应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2、每测一区应读取 16 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应精确至 1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离不宜小于 20mm测点距离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 30mm测点布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应只弹击一次。3.2.3 碳化深度值测量1、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 30%,应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每个测区的碳化深 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分别测量碳化深度值。2、碳化深度值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 约15mn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

13、凝土的碳化深度;2)应清除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 3)应采用浓度为 1%2%的酚酞酒精溶液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 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限清晰时, 应采用碳化深度测量仪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 凝土交接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并应测量 3 次,每次读数应精确至0.25mm;4)应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精确至0.5mm。3.2.4 标准养护试件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 度的标准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 机抽取。试件取样和留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统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次;2、每工作班拌制

14、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次;3、每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配合比的混凝土每 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试验报告3.2.3 同条件养护试件1、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方式和取样数量,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 各方共同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2)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留置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工程量和重要性确定, 不宜少于 10 组,且不应少于 3 组,其中每层楼不应少于 1

15、组;3)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宜均匀分布于工程施工周期内,两组试件留置之间浇筑的混凝土量不宜大于 1000m3;4)同条件养护试件拆模后,应放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或者结构部位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5)养护龄期可取按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 600C .d时所对应的龄期,2、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代表值应根据强度试验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50107 的规定确定后,除以 0 .88后使用。3、当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检验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强度检 验评定标准 GB/T50107 的有关规定时,混凝土强度应判为合格。3.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3.3.1

16、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 、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2、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 2%且不少于 5 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少于50%。3.3.2 对选定的梁类构件, 应对全部纵向受力的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去不少于 6 根钟祥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位量测 3 点取平均值。3.3.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

17、进行校准。当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时,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应规程的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 1mm。3.3.4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 10mm -7mm 对板类构件为+ 8mm -5mm.3.3.5 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率为 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率小于 90%但不小于 80%时,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 当按两次抽样

18、总和计算的合格率为 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3、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 3.3.4 条规定的允许偏差的 1.5 倍。3.4 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3.4.1 一般规定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宜分为外观缺陷检测和内部缺陷检测。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勺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并判定其严重程度。3.4.2 外观缺陷检测现场检测时,宜对受检范围内勺构件外观缺陷进行全数检查;当不具备 全数检查条件时,应注明未检查勺构件或区域。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勺相关参数可根据缺陷勺情况按下列方法检测:1、露筋长度可用钢筋或卷

19、尺量测;2、孔洞直径可用钢尺量测,孔洞深度可用游标卡尺量测;3、蜂窝和疏松勺位置和范围可用钢尺或卷尺量测,委托方有要求时,可通过剔凿、成孔等方法量测蜂窝深度;4、麻面、掉皮、起砂勺位置和范围可用钢尺或卷尺测量;5、表面裂缝勺最大宽度可用裂缝专用测量仪器量测,表面裂缝长度可用钢尺或卷尺量测。3.4.3 内部缺陷检测对怀疑存在内部缺陷勺构件或区域宜进行全数检测, 当不具备全数检测 条件时,可根据约定抽样原则选择下列构件或部位进行检测:1、重要勺构件或部位;2、外观缺陷严重勺构件或部位。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宜采用超声法进行双面对侧,当仅有一个可侧面 时,可采用冲击回波法和电磁波反射法进行检测,对于判别

20、困难的区域应进 行钻芯验证或剔凿验证。超声波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时声学参数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检测要求和现场操作条件,确定缺陷测试部位;2、测位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必要时可用砂轮磨平或用高强度快凝砂浆抹平;抹平砂浆应与待测混凝土良好粘结;3、在满足首波幅度测读精度的条件下,应选择较高频率的换能器;4、换能器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表面保持紧密结合,耦合层内不应夹杂泥沙或空气;5、检测时应避免超声传播路径与内部钢筋轴线平行,当无法避免时,应使测线与该钢筋的最小距离不小于超声测距的 1/6;6、应根据测距的大小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设置仪器发射电压、采样频率等参数,检测同一测位时,仪器参数宜保持不变;7、应读取并记录声时,波幅和主频值,必要时存取波形;8、检测中出现可以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应进行复测校核或加密测点不测。五、结构实体检测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