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_第1页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_第2页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_第3页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_第4页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只有信贷政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完整的 现代 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化和 金融 市场的 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多了起来。近年来随着信贷规模的取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杠杆的运用,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过渡。由于这一过渡过程仍然在进行之中,没有最终完成,在新的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已经“出乎意料”地提前萎缩,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像转轨中的许多方面遇到了“未立已破

2、” 问题 ,而不能顺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 影响 。 (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 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因此,货币市场及其完善与否是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市场在我国的出现是同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直接相关的,我国;的货币市场是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 目前 的情况看,货币市场已经开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从完全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看,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并已成为目前限制货币政

3、策有效传导的重要因素。(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与货币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种金融机构和 企业 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继续保持直接调控模式的同时,金融市场得到初步的发展。各种货币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育起来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的作用传导货币政策也才成为可能。但在1997年以前,至少从总体的货币调控模式上看,直接调控工具特别是信贷和现金计划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传导还没有转向主要通过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对于整个货币调控的作用还显得并不突出。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后,货币调控模式加速向间接调控模

4、式转变,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主要通过货币市场传导,货币市场的发展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经过近20年的时间,我国货币市场从无到有,并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现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到2000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共有465家,银行间债券市场有成员 650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在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中,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相当活跃,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2000年,金融机构同业拆借交易累计成交6728亿元,债券现券交易683亿元,金融机构间回购交易累计成交1.6万亿元。票据市场

5、发展也十分迅速。2000年全国商业汇票的签发量达到6740亿元,增长32.8%.近年来,银行贴现量也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6310亿元,同比增长1.5倍。商业汇票成为企业融通资金的一个新渠道,也成为沟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活动的桥梁。可见,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货币市场体系也显现雏形。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货币市场被联系在一起。货币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创造了基本条件。(2)货币市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从1998年以来的情况看,我国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简要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

6、场和债券市场已经成为调节金融机构资金头寸的重要场所。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货币市场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这两个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及时调节流动性、保持合理的储备水平创造了条件。货币市场的发展促使各个金融机构有效进行流动性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货币市场已经成为各种金融机构短期头寸调节的主要市场,这也使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具备了可能性。二是货币市场的发展为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产生于货币市场。1998年取消贷款管理后,运用什么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成为突出的问题。1998年5月中央银行及时开始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新的货币政策

7、工具。1998年和1999年,中央银行通过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2621亿元,占这两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85%.2000年全年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累计投放基础货币4470亿元,回笼基础货币5292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保证了货币的合理供应。正是由于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公开市场业务迅速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从货币市场开始的。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1997年组建银行间债券市场后,债券回购利率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债券发行利率通过招标确定。199

8、8年以来,放开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实现了利率招标市场化发行,提高了企业债券的利率弹性,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公开市场业务利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近两年的实践看,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能够比较有效地调节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这为中央银行将来通过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最终为实现通过利率机制传导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当然,从目前看,货币市场的利率信号发现作用主要局限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备付金利率幅度内。四是货币市场保证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促进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积

9、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大量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1998年、1999年两年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4269亿元,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2080亿元,合计占记账式债券发行的90%.在债券发行持续增加的同时,债券利率保持稳步下降的趋势,有效降低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成本,支持了财政政策的运用。(3)从货币政策传导看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货币市场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并为运用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货币市场发育不充分,仍然成为限制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因素。具体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

10、国货币市场中银行间市场相对发展较快,票据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调控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实体经济;发达的货币市场应当实现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协调。票据市场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更直接地反映了企业之间货币资金的状况,也更直接地与实体经济相联系。在票据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时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调节行为不仅导致金融机构作出反应,也会很快传导到企业等实体经济层面。我国票据市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实际上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银行间市场,再贴现的调节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活动缺乏基础

11、,拖欠、逃废债务现象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范围,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二是我国货币市场相互割裂,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足够的“冲力”。货币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但同时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货币市场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场所,还应当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基金以及个人,同时还有不同的市场中介组织。但在我国各个货币市场的子市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运动趋势。不同的经济主体被限定参与不同的子市场。如国债回购市场就划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被限定在银行间市场

12、,两个市场被人为分开。使货币市场在总体上规模有限,潜力难以发挥出来。因此,我国的货币市场还不能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敏感触点,其变动尚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三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较低,市场工具种类比较少,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使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余地有限,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受到制约。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应当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不同的市场上产生不同的交易工具,从而为货币政策工具带来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货币政策的传导也因为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而产生比较多的传导途径,从而大大增强货币政策的作用广度和深度。我国目前只有有限的几个货币市场,市场工具有限,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拆借和国债回购,传统的货币市场工具如短

13、期企业债券没有市场,银行可以参与批发市场,却难以开展零售交易业务,货币市场上的衍生工具更谈不上。部分债券利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仍实行管制利率,缺乏弹性,各种货币市场利率有时甚至出现背离的运行情况。这些方面,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限制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由此可见,尽管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开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货币市场发育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在我国,货币市场体系存在缺陷,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相互分割,还不能成为牵动整个金融体系反应灵敏的“神经系统”。从建立间接货币调控模式的需要看,我国货币市场在体系的完整性、深度和广度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

14、利率。前面已经指出,利率是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我国货币调控框架中,利率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由于利率的作用涉及范围广泛,对利率作用的评估也十分困难。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利率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缺陷。(1)我国经济运行中利率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带动银行信贷利率、其他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引导经济主体调整经济行为,最终促使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改变。从 理论 上看,利率的变化能够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下降,本币升值,资本流入增加,出口相对减少。利率下

15、降,消费趋于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上升,本币趋于贬值,资本流出增加,出口相对增加。在我国现实中,利率机制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的基础,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利率确定也开始采用市场化的 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组成部分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确定,使利率机制从总体上表现出外生性质。而对金融系统以外的实体经济产生主要影响的正是这种外生性质的利率。事实上,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利率仍然是管制利率。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利率的作用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利率的变化对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的影响如何。二是利率的变化是否能够导致

16、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并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的调节意图。利率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发挥什么作用,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机制不健全,利率对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变化的作用并不直接。金融机构需要协调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但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变化并不以“三性”的合理结构为前提。1998年以前,尽管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在盲目扩张的冲动下,金融机构寻求扩张资产的途径,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如1996年的乱拆借和国债回购等。1998年以后,事实上采取了放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从1996年以来多次降低。但金融机构在低利率下不但不扩大从

17、中央银行融资,反而一度大量归还中央银行再贷款。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和各种人事管理上的因素,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出现了“惜贷”现象。这种状况直到目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在我国利率变动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行为调整是否符合货币政策的需要还难以肯定。从利率变动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角度看,应当说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宋国清等证明了由于实际利率的提高导致我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陷入通货紧缩。应当说,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的利率弹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看,关键在于名义利率变动过程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否朝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改变。从宏观层面上看,实际上是回答调整利率是

18、否能够使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可以抽象为利率的变化能否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显然,这是一个实证问题。第一,我国利率与消费的关系。1996年以来,在我国连续下降利率的同时,消费也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运行趋势。1996199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8.9%、58.5%、58.4%、58.3%.从居民消费看,19961999年居民消费率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为80.4%、80%、79.6%和79.4%,同样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从利率与储蓄的关系看,在利率下降的同时,储蓄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和储蓄的变动对利率的变化反映并不敏感,利率变动条件下消费和

19、储蓄的变动与一般的理论解释并不一致。第二,我国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在连续7次降低利?率的情况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199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1997年增长8.8%,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1998-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增长的势头,但并不是利率下降作用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国家增加发行国债,通过政府投资带动了整个投资活动的增长。实际上,民间投资一直处于疲软态势,并一度出现了负增长。直到目前,民间投资仍然处于低速度增长的区间。这说明,我国投资活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不敏感。第三,利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我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利率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影响汇率的变化,再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国际收支。但利率的变动是否可以直接影响国际收支的变动呢?首先资本流动在我国还没有放开,从制度上排除了资本流动受利率变动影响的可能。然而,现实中利率变动产生汇率变动的预期,并相应影响资本流动,的确是可能的。我国货币利率与国外货币利率的差异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在2000年曾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这一年由于美元利率上升,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差距拉大,影响了资本流动格局,导致资本外流。但利率变动是否能直接影响进出口活动仍然缺乏实证的支持。由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已经不是主要因素,技术质量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降低利率提供降低价格竞争空间以扩大出口作用也不明

21、显。可见,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至少从实际经济运行看,还很难证明利率能够对消费、投资和国际收支特别是进出口活动产生符合政策意图的调节作用。这实际上说明,简单套用一般的经济理论,通过中央银行变动利率以达到影响总需求的目的难以得到实证支持。(2)从货币政策传导看我国利率机制的缺陷。就利率传导过程看,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使其调整消费、储蓄、投资行为,同时间接地通过利率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汇率等影响经济活动。我国利率调整在传导过程中不能明显地作用于消费、储蓄和进出口活动,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其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2、的缺陷:第一,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是制约利率传导渠道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利率改革在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利率市场化主要在货币市场里展开,而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利率仍然是管制利率。这使货币市场的利率与金融机构;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利率不能形成连动机制。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调节中的利率和金融机构、其他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两者的运行是相互脱节酌。由于利率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利率传导的,这种脱节使货币市场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下降,也使货币市场利率反映整个 社会 资金供求的可信度下降。在整个资金运行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仍然是管制利率,中央

23、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利率并调节社会资金运行的机制并未真正形成。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并未打通。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直接决定的利率机制不能反映真正的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大大降低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第二,中央银行利率调节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利率调节经济的内在机制。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只有服从于货币政策目标才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但利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直接涉及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在我国利率的决定中,中央银行往往不能简单从调节资金供求、货币供求的角度来确定利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4、而主要原因是制度性因素。一是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高,对利率的调整权利有限。利率的变动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只从货币政策的需要出发。二是利率不仅可以影响资金供求和货币供求,同时也影响到收入分配问题。利率的高低涉及企业的经营成本、居民的利息收入以及财政收入。在我国目前企业效益不好、居民资产形式主要是储蓄存款、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往往过多地向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倾斜,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偏离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三是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连动机制尚未打通,中央银行难以找到准确的参照系,只能以试错法被动适应经济运行的变化,使利率调节总表现为被动调

25、节而非主动调节。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的作用效果,阻碍了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第三,我国利率机制缺乏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利率要能够发挥作用不仅在于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更主要地在于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反应。经济主体对利率保持比较高的弹性是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经济主体对利率调整保持足够的敏感度,才能在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后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使利率政策的调整效果扩散到经济中去。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资金运用者,由于其预算软约束和企业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对利率调整的敏感性并不强。同时,我国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较高,难以承受利率变动过大造成的影响,从而限制了

26、利率操作的空间。从居民资产结构来看,主要是银行储蓄,负债很少,负债面很低,这使利率的变化不能起到调整居民收支的作用。金融机构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市场化程度也很低,其信贷行为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制约,信贷条件的限制使许多企业和居民被排除出贷款对象的范围。特别是国有银行把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企业,形成不良资产,流动性下降限制了利率的调整作用。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益差、风险大,在利率调整中利差的变化在经营中影响很大。当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变化时,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按照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整其行为,最终必然影响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四,我国目前的利率机制不能有效适应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化。在开放经

27、济条件下,国内利率的调整不能不考虑国际利率的变化以及其他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项下的自由兑换,并形成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因此,国内利率的变动必须从实现经济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尽可能地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但目前资本项目的自由流动并没有放开,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国内利率变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限制了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利率变动在国际收支方面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从政策的制定看,对国际经济因素的忽视有时导致利率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不能协调统一。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存在资本管制,如果降低

28、利率以抑制经济衰退,也存在着一方面导致国内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汇率贬值压力增大的双重效果。因此,利率机制不能很好地协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同样不利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由于利率机制缺乏市场基础,运用利率杠杆中产生目标差异,利率杠杆缺乏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利率机制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新形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利率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银行内部改革、信贷渠道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虽然信贷渠道理论受到了不少 研究 的否定,即使肯定信贷渠道作用的研究也基本上将其限定在紧缩时期,但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的局限性也是明

29、显的,尤其是对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新兴 工业 化和经济转轨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在日本、韩国以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是长期受到管制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间接融资比重大大高于直接融资,银行信贷是主要的融资渠道,甚至存在所谓的过度银行化现象。货币政策显然不大可能主要通过利率或资产价格渠道传导,信贷渠道不仅是存在的,且可能是主要的传导渠道。我国长期以来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主要 内容 ,或者说只有信贷政策,而没有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银行制度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信贷规模仍然是受控制的,信贷政策在货币金融政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

30、地位。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来,逐步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的间接货币政策体系,利率杠杆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直到1998年信贷规模控制才最终取消,间接货币政策体系最终确立。近年来发展货币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用了16年时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至少也将在10年左右,甚至更长一些,也就是说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主要地位的确立将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之前,信贷渠道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至少将影响货币政策等其

31、他渠道的传导效果。1.作为信贷与利率传导渠道基础设施的金融机构密度与结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离不开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能否及时有效地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之中,首先要看有没有足够数量和合理结构的信贷服务机构如商业银行等的存在。从改革方向来看,即使未来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利率传导的基础是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存在和有效运作为前提的,信贷机构是否健全、信贷市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利率渠道的传导,因此,信贷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基础设施的作用。就我国的现状而言,目前商业银行的机构密度比较小,覆盖面低于国外水平;银行结构不合理,小

32、型金融机构比重过低,致使信贷渠道存在渠道过窄或渠道不足的约束。(1)银行等信贷机构密度:覆盖面远低于国外水平。通过信贷服务机构的人口覆盖率和企业覆盖率两个指标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千人拥有的商业银行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独立银行数量也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县以上银行数共计220家,千人平均0.0094家银行,千户企业平均1.90家银行。即500户企业拥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加上拥有10万元以上贷款推荐权的县级分行9837家,共计银行数量22057家,千人平均0.017家银行,千户企业平均3.44家银行,即300户企业拥有一家半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仍然低于美国200家企业拥有一家银行

33、,德国40家企业拥有一家银行的水平。即使不考虑不可比因素, 中国 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剔除经济发展阶段因素之后,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进一步加大。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相对于发达国家显然是比较欠缺的。(2)信贷组织结构:小型机构比重过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不仅数量偏少,而且组织结构不合理,大银行不够大,小银行明显偏少。目前我国110家银行中,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102家,占数量的90%,其中小型银行90家,占80%,但从银行分支机构数比例来看,中小型银行仅仅占3.39%.加上信用社 107966家,中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占全部信贷服务机构的

34、45%.而在美国233家银行中,除了加入FDIC的货币中心银行、地区银行和地方银行大约9143家之外,其余13980家即大约60%为包括地方银行和家乡银行在内的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的独立的小银行。如果考虑到大约11106家信用社,2500家储蓄贷款协会,500家互助储蓄银行,实际上美国为地方和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金融机构大约28000家,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的75%.相比之下,我国立足于基层和地方的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小型银行数量明显偏少,信贷渠道的毛细血管不足,货币政策传导到一定层面之后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难,难以到达实体经济。2.金融机构行为:信贷投放与风险防范两难选择。进

35、一步 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的第二环节即信贷市场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当前不仅信贷传导渠道相对缺乏,且现有的渠道本身也存在不够通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贷服务主体即金融机构不仅原本就密度比较小、结构欠合理。不仅如此,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信贷渠道的传导状况主要取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不仅受其组织结构、行为模式、资产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改革进程、目标约束等,近年来,受目标约束变化即NPL目标大于利润目标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变异比较大,逐步呈现出机构数量趋于减少、权限日益集中化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问

36、题,致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防范金融风险难以双全兼顾、安全性和盈利性两个目标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矛盾。过去比较重视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金融风险防范,以致不良资产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例问题的强调和重视,又在一定程度上“善意地忽略”了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改进问题。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贷款营销,在机构减少的同时,信贷投放相应下降,致使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逐渐变窄。(1)国有银行内部改革趋势:机构权限集中化与分支机构储蓄所化。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曾经一度延伸到最基层的乡镇一级,形成了底部过大的巨无霸式金字塔。由于层次过多,超越了合理跨度原则,致使银行

37、内部权利与责任分布极不对称,很难均衡配置。权力上收,意味着基层分支机构有可能应付差事,难以发挥其积极性;权力下放,固然有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则又有可能使基层产生了体制性风险。随着1998年以来金融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各个商业银行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和成本收益比较,开始谋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再追求规模或摊子最大化、机构最多化、势力范围最大化。在此背景下逐渐出现了机构和权力集中化现象:金融机构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信贷权限也随着集中化,并呈现加速趋势。相当比例的县以及县以下的基层分支机构逐渐撤并,没有撤并的县级分支机构也因为权限减少而有“储蓄所化”的倾向。据悉一度时期、一些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只有10万元的贷款权,10万元以上归地市级分行,50万元以上归省级分行。省级分行只有设备贷款权、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权。19971999年,实际上减少金融机构9264家。如果考虑到78家其他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地市级城市的话,那么县及 农村 地区实际减少金融机构9342家。进入2000年以来,各个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了撤并机构的力度。总体来看,新增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