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论文_第1页
作文语言论文_第2页
作文语言论文_第3页
作文语言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围绕主旨润色语言灵动的语言是这样炼成的上海市书院中学宋伟大多数学生作文的语言具有平面化、概念化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运用语言需要天赋。我认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这需要多练笔,更需要多修改。长此以往,语言会逐渐地会灵动起来。因此,指导学生润色语言可谓异常重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这样帮助语言能力欠缺学生打磨平面化、概念化的语言。一位同学的习作是书院的冬,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书院的冬天是温暖的。她集中描写了冬天自然中温暖的场景和放学后家中温暖的场景。在此文中,我截取的是她描写家中的温暖场景: “ 夜幕降临,小院前的路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烟囱冒着烟,田头大棚里劳作的父母回来得越来越

2、早了。我背着书包来到灶头间,爸爸正在烧柴火,我心中不由得温暖起来。”我和学生们进行了讨论,得出了这样的共识:她没有具体描写家中温暖的场景,只是平面化、概念化地表达心中的温暖,语言缺乏表现力,不能给予读者温暖的画面感。我和学生们给予了她这样的帮助。一 . 调动各种感官加工“烧柴火”的场景乡下的学生几乎都有过烧柴火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引导他们调动生活积累深入描写。怎么描写“柴火呢”?莫言先生在母亲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

3、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莫言先生从颜色、气味、 声音分别对对象进行描述。我引导学生考虑也从这三个面对 “柴火”进行思考和修改。作者: “ 爸爸将灰黑色的干枯的树枝塞进灶头里,树枝发出“哔剥哔剥”的声音,散发出树枝特有的清香。”点评:这样修改就使得“爸爸在烧火”这五个字所传达的场景,变得富有画面感,语言具体可感,并且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小结:大多数学生往往只知道“就物写物”,这恰恰体现了学生语言的真实性和可塑造性。在学生原生态写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圈子中,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角度来修改他们的文字。这样,学

4、生往往从成功地修改一个词开始, 到会修改一句话,再到会修改一段话,最后是整篇文章。积累小的成就感为大的成就感。学生就慢慢地喜欢写、会写灵动而有味道的语言了。当然,润色的文字要与文章的主旨紧密结合。比如, 本文旨是传达温暖的情感,那么所润色文字的背后也要散发出温暖和温情。下文润色语言的精髓皆是如此。二增强人物描写意识细腻描写“爸爸”初三的学生知道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方面。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忽略这些,这会导致人物平面化。我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爸爸” 是农民,经常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有什么特征呢?在烧柴火的过程中,人的眼睛会出什么状况呢?“我”进屋后,父亲会

5、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学生一:爸爸用那粗糙的手,拿起身边的柴火, “咔嚓”一声,将干柴拗断点评:学生写到了父亲的手和父亲动作,还可以有更细腻的描写。学生二:爸爸略显蓬乱的头发上还粘着一根稻草,用黝黑而粗糙的手,轻轻地将柴送进灶膛里。从灶膛里蹿出的火苗,照亮了他的脸颊, 皱纹爬满了他的额头,但眉宇间却夹杂着希望与坚定。烟把他熏得流泪了, 他不时用粗糙的手背揉着眼睛,用力地眨着眼睛。点评:学生写到了父亲的头发上粘着的稻草,这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写到了手,尤其写到了被火光照亮的爬满了皱纹的脸颊时,还运用了 “虚笔”,“爸爸的眉宇间夹杂坚定与希望”。这不是凭空虚构。一位农村孩子的父亲会有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孩

6、子明天的期待。有烧柴火经历的人都知道, 烟经常熏得人眼睛流泪。 写到了父亲 揉眼睛和眨眼睛,这都符合人物当时的状态,生活的味道就出来了。此时,我又引导作者回忆当时,她进屋后,爸爸看到她的表现。她加了这样几句话作者:烟把他熏得流泪了,他不时用粗糙的手背揉着眼睛,用力地眨着眼睛。爸爸看见了我,他笑了起来。我继续引导她:我们可以用其它动作来表达笑吗?她经过思考,又这样修改“爸爸看见了我,嘴角微微上扬起来,眼睛眯了起来。 ”用其它的动作来传达“笑”,语言不就含蓄一点了吗?含蓄美不也是学生语言经常缺乏的吗?这样以来,父亲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了,烧柴火是温暖的,父亲的笑是温暖的。作者不就始终围绕要表达的情感来

7、润色语言了吗?小结:大多数学生写人物是无意识的“平面化” ,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多种描 写人物方法来让他们的平面化的文字“立体化” 。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关键在于要百折不 挠地定期训练。描写人物还可以适当用“虚笔” ,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象,也是基于人物原型 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调动生活经验一一描写“掀锅盖后”的场景我问作者,爸爸烧开水是做什么?她说,是下饺子的。我让同学们一起思考,水烧开 了,作者是近视眼,掀开锅盖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作者:水滚了。爸爸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整个屋子都被填满了。眼镜模糊了。我没有立刻将雾气擦去,而是等待它自然退去。这也许就是模糊并快乐而温暖的感觉。点评:在

8、我的引导下,小作者不断地回忆着生活场景。尤其是“等待雾气自然退去” 一句的添加使得生活味道浓了。当然,她的语言可以更整齐一些,可以借助短句 的力量。教师:水滚了。爸爸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屋子暖了,眼镜模糊了,心中暖了,更亮了。我没有立刻将雾气擦去,而是等待它自然退去。这也许就是模糊着、快乐着、温暖着的感觉。小结:作者只是写到“爸爸在烧水”,很多学生容易经常对事件进行平面化的叙述。关 键是要引导学生把事件写下去,可以使用“追问法” ,内容就会变得丰富了。追 问是来源于生活,杜绝主观捏造。在丰富事件的基础上,打磨语言,排比句是一 种有效而集中地传达作者情感的方法。语言会变得有气势,有节奏。在作文

9、教学 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不成熟地使用排比句,到后来恰到好处使用排比句。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在逐渐提高。我推崇“排比” ,并不是否定其它修辞方法。 运用语言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关键要有意识去使用,熟能生巧。四.综合运用一一描写“下饺子”的场景其实,可以对“下饺子”进行艺术化处理,大多数学生有这种生活体验。我让学 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充分回忆自己和家人下饺子的经历,并综合运用前三 个阶段所讲的所谓的“方法”。学生一:掀开锅盖,水在锅中欢腾的跳跃着,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在奶奶的帮助下,加入水的队伍,一起翻滚着。我接过奶奶给我的漏勺,不紧不慢地推动饺子,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声音。点评:该生

10、能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能够借助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漏勺与锅触碰 的声音。作者:母亲安静地、专心地、熟练地包着饺子。我洗好手,兴奋地帮母亲包饺子。母亲看着我包的饺子,笑了;我也暖暖地笑了起来。一会儿,我兴奋地端着一大竹匾粉白的,可爱的大饺子,送给父亲。父亲捋了捋袖子,轻轻地拿起饺子,缓缓地放入,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点评:作者能够使用短句,而且对笑和饺子的形状使用了修饰性的词语,描写了饺子 下水的声音,也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这比她原来的语言上了一个档次,并且本 段话洋溢着温暖的感觉。学生二:妈妈系着兰花个子围裙,端着满满一大竹筛馄饨,柔软的馄饨皮中,涨现出了绿红相间馅,诱人,可爱。妈妈们将它们

11、一个个赶下锅。爸爸用漏勺不断地推,勺子的边沿触碰到锅底的声音,是美妙的温馨的。我轻快地转身、抽草、添草。晒干的稻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味儿。三个人的努力,三个人的默契,写 成了一首温暖与幸福的歌。 点评:这位学生的语言又上了一个档次,他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将饺子的颜色、 勺子触碰锅底的声音、稻草的清香味儿,写得富有农家生活的味道。关键是他 以后写文章也会自然地去润色语言。小结:不同语言层次的学生,只要教师能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原点出发,适当采用一些方法,来修改自己的文字。我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言能 够在自己的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甚至有些学生能够进行创新,那就到了他们自己的境界

12、了。“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把学生领进这个“门”。那么,我、作者、学生一道修改了这段话,我将修改后的文字集中一下:夜幕降临,小院前的路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烟囱冒着烟,田头大棚里劳作的父母回来得越来越早了。我背着书包来到灶头间,爸爸正在烧柴火。爸爸将灰黑色的干枯的树枝塞进灶头里,树枝发出“哗剥哗剥”的声音,散发出树枝特有的清香。爸爸略显蓬乱的头发上还粘着一根稻草,用黝黑而粗糙的手,轻轻地将柴送进灶膛里。从灶膛里蹿出的火苗,照亮了他的脸颊,皱纹爬满了他的额头,但眉宇间却夹杂着希望与坚定。烟把他熏得流泪了,他不时用粗糙的手背揉着眼睛,用力地眨着眼睛。爸爸看见了我,嘴角微微上扬起来

13、,眼睛眯了起来。水滚了。爸爸揭开锅盖,热气腾腾。屋子暖了,眼镜模糊了,心中暖了,更亮了。我没有立刻将雾气擦去,而是等待它自然退去。这也许就是模糊着、快乐着、温暖着的感觉。妈妈系着兰花个子围裙,端着满满一大竹筛馄饨,柔软的馄饨皮中,涨现出了绿红相间馅,诱人,可爱。妈妈们将它们一个个赶下锅。爸爸用漏勺不断地推,勺子的边沿触碰到锅底的声音,是美妙的温馨的。我轻快地转身、抽草、添草。晒干的稻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味儿。三个人的努力,三个人的默契,写成了一首温暖与幸福的歌。很明显,改后文字比作者原来的文字,肯定上了一个档次。这足以证明,好文章的语言是改出来的。立意往往和选材同时进行,如何将思想和材料转为鲜活

14、的文字,这不是一蹴而 就的事情,但是又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写东西有这种感觉,你想得好好的,写出 来就不是那个味道。学生也是有的。在这种本真状态下润色文字就显得异常重要。老 话总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改,我们总是跟他们说语言要美一 点。可是很多学生就是不知道让语言“美”起来的办法。我所做的就是走进学生写作 中的原生态,引导他们用点“调味品” ,不断调动他们回忆生活的能力,将美好的生 活补充完整。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语言就会慢慢地好起来,一点一点美起来。这回,学生用了一个排比,他们尝到了甜头。下回,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用两个 排比;这回,学生运用了味觉。下回,他们就会尝试用嗅觉。时间长了,这些所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