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艺术学视野下的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之对比 摘 要: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与越南北部接壤,金龙镇壮族与越南北部侬族和岱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群部落的直系后裔,难怪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看起来有几分相似。如果运用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进行比较,我们将可以更好地理解天琴艺术的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弹唱技法和时代变迁痕迹。应该说,今日越北天琴艺术更多地传承了传统的天琴艺术,而当代龙州天琴艺术则大有创新,后者的影响力比前者更胜一筹。关键词:比较艺术学;天琴艺术;龙州;金龙镇;越北比较艺术学是一门以比较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各种
2、艺术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艺术研究方法大概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50年代,“比较艺术学”这一名称才浮出水面。弗莱(D. Frey)的比较艺术学是这一学科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之一。弗莱把世界文化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圈,并着力对埃及、西亚、希腊、西欧、东欧、印度、东亚这七个文化圈的艺术做了比较,以阐明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它们的艺术造型原理的差异。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东南亚风情夜”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布岱人(或布傣人,系壮族的一个支系)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与越南北部僚人(侬族和岱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同台表演。前者先表演了唱天谣,后者紧接着演绎了唱天谣·
3、;美丽的越北,两者如同珠联璧合的姊妹篇。主持人杨澜如此点评:“她们弹的是天琴,唱的叫唱天谣,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了。”一、天琴的起源和演变天琴的起源与古骆越巫术密不可分。最初天琴是骆越巫师所使用的仪式乐器。“师公作法时,手持天琴,边弹边唱,脚拇指套铜铃,和着琴声,有节奏抖动。”而天琴的制作发明又来源于壮族的巫术文化“水崇拜”。“壮族先民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 丰收和幸福。”据说,出于对水的崇拜,十万大山南麓的 壮族布偏人试图模仿水珠坠入清潭中的悦耳声音,于是觅来葫芦、木杆和野藤,插木杆入葫芦,绷上野藤的细丝条,一拨即发出“鼎叮”声音,听起来好像“叮咚”的泉音,于
4、是天琴诞生了。不过,天琴最初的名字不是“天琴”,而是“鼎叮”或“叮叮”。随着时代的变迁,天琴由法器逐渐演变为乐器,而其宗教功能逐步弱化,其娱乐功能、音乐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凸显。“壮民族利用天琴生动的说唱语言和音乐材料来表达自然口语不能表现的语义内容,记载壮族人民的历史足迹、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传达和体现了壮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语言等多方面的内涵,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引起人们的想象与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一致的审美认同。”不仅龙州、宁明、防城等壮族地区的民众如此,越北岱族和侬族民众也利用天琴抒发胸怀,传情达意,传承思想观念和文化,表达艺术追求和审美需求。二、
5、比较艺术学的平行研究方法视野下的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我们可以从天琴的形状、弹唱的姿势、弹奏的技法和弹唱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对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进行比较。(一)天琴的形状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至今收藏一把壮族支系布偏人曾使用过的天琴。该琴长113厘米,分上中下三节,上节是琴头,中节和下节是琴杆,琴筒所用材料为葫芦壳,筒口面板为笋壳,弦有两根。如今越北岱族和侬族所用天琴的外观与这把布偏人使用过的天琴十分相似,而龙州天琴的形状则经历了一番变革。2003年,广西音乐家范西姆、梁绍武、农峰以及弹拨乐器教师韩醒一行在龙州考察天琴后认为: 天琴很有挖掘价值,但需要从乐器本身和弹
6、奏技法两方面对天琴进行革新。龙州最著名的天琴制作师秦华北在范西姆的指导下,着手进行天琴改造:将琴头和琴杆从三节杆改成一节连通;将两根弦改为三根弦,音高由弹奏者任意定弦的反四、反五度变成按正四度固定音高定弦,音域拓宽到四个八度,可随意转调;把手拨弦改成用拨片弹弦;琴头改为从葫芦中间横切;发音孔从原来开孔在葫芦背面正中心改成开孔在琴头和琴杆的结合处。“经过改良后的新天琴,从只能弹唱一声部变成可弹唱两声部和三声部,加上所融入的琵琶弹奏技巧,听起来十分美妙动人。”(二)弹唱的姿势 金龙镇壮族天琴弹奏的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不过以坐姿为主。坐姿弹唱时将琴筒置于右腿外侧,琴杆左斜在胸前,成45度角,双脚前
7、伸,佩戴铜铃或铜串环的右脚置于左脚之上。站姿弹奏时琴筒置于右腹前,或栓系背带挎于体侧。越北岱族和侬族天琴弹奏的姿势也有坐姿和站姿两种,两者无所谓主次,均常见。其坐姿和站姿的要求与金龙镇壮族差不多。(三)弹奏的技法 天琴的民间传统弹奏技法大致如下:左手按弦,右手拇指和中指扣住琴杆根部,以食指勾拨琴弦。传统的弹奏技法比较简单,音乐表现力比较平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天琴长期以来被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不需要太高的弹奏技巧。至今越北岱族和侬族的天琴弹奏技法秉承了天琴的民间传统弹奏技法。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表演天琴艺术的越北岱族和侬族姑娘们的“右手常常以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构成三点按住琴筒面板两侧,
8、弹奏时只是用食指指尖弹、挑琴弦,用力较小,很少用全抡的手法,发出的音量比较柔弱、纤细,音色柔和、暗淡、优美,在弹奏过程中也没有加入脚摇铃铛打节拍的活泼欢快的动作,整个表演显得纯朴、简洁、含蓄”。而龙州金龙镇壮族的天琴弹奏技法则既有继承也有发展。金龙镇著名天琴艺人韩醒老师认为天琴的传统弹奏技法过于简单,于是致力于天琴弹奏技法的创新。他在秦华北制作出的三弦天琴的基础上将食指勾拨琴弦改为以食指和拇指捏住拨片弹拨琴弦,此外他融入了琵琶弹奏的技法,“增加了双音、打音、顿音、滑音扫拂等技巧,使天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音量得到扩大,音色更为清脆、圆润”。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表演天琴艺术的龙州壮
9、族姑娘们“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则借鉴琵琶或三弦的弹奏技法,采用食指、拇指拨片的拨弹法,加大双音、轮音、顿音、打音等,努力拓宽弹奏的音域,使音量饱满,音色清脆、古朴、圆润,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弹唱的时候,姑娘们没闲住的右脚随着音乐摇着铜铃打起节拍,发出悦耳的有节奏的“叮叮”之音。弹、唱、节拍,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四)弹唱的内容 天琴弹唱的传统内容包括祭祀、驱魔送鬼、婚礼、接新娘、入新房、婴儿满月、过生日、乔迁、安房、迎新年等多种内容,另外有歌本,据说有六十本之多,其内容涵盖了传统骆越的各种生活习俗。越北岱族和侬族的天琴弹唱内容基本上传承了天琴弹唱的传统内容,到了今日,其弹唱内容也有所创新,但
10、还不是很多。而龙州金龙镇的天琴弹唱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有创新。范西姆、梁绍武、农峰、韩醒等音乐家在对龙州天琴艺术进行考察后决定创作一批富有新意和时代特点的天琴弹唱歌曲,他们写出了唱天谣、侬侗欢歌、美女泉美女村、三月木棉满坡开、弹起天琴唱天谣、八达岭上弹天琴等多首优美动人的现代“天琴之歌”。这些歌曲很好地体现了壮族民众热爱新时代、过着幸福美满生活之情景,同时也折射了龙州的美丽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唱响唱红的唱天谣的歌词如下:从小长在壮山坡,外婆教我唱山歌,清早唱得云雾散,夜晚唱得星星落,唱得画眉跟着走,飞到门前来做窝;壮人生来爱唱歌,山歌唱来天琴合,琴声引得百鸟唱,山歌飞过九重坡。参考文献1杨乃乔.崛起的比较艺术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8(02).2李倍雷.比较艺术学本体论研究J.艺术百家,2009(05).3吴金琳.天琴改良与天琴音乐发展的思考J.民间艺术,2008(02).4金北凤.壮族天琴弹唱与越北侬族、岱族天琴弹唱的异同J.黄河之声,2010(09). 相关论文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
- 学校艺术教学评价计划
- 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
- 个人发展中的失败案例分析计划
- 冷链物流中的保安管理措施计划
- 学生社团发展规划计划
- 公司员工参与度提升的年度工作计划
- 修理厂钣喷承包合同
- 文化传媒保安管理工作回顾计划
- 制定教师绩效考核的方案计划
- 2024年地理中考模拟考试地理(江苏泰州卷)(A4考试版)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解读
- 2024年上海嘉定区区属国有企业招聘真题
- 2025河北建投水务招聘2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常德辅警考试题库
- GB/T 18655-20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2025年高压电工作业考试国家总局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 钢结构设计总说明(新版)
- 2017年中国陵园墓地市场规模现状分析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目录)-副本-副本(3)-副本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