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报告总结_第1页
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报告总结_第2页
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报告总结_第3页
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报告总结_第4页
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报告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特殊磷脂酶产生菌的筛选研究总结报告摘要:磷脂酶A1是专一水解天然磷脂sn一1位酰基的酶,可以得到Sn-2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磷脂酶在商业上可用于在炼油过程(油脱胶)磷脂的去除。本研究从土样采集环节即针对磷脂酶酶的特点,选择特异性生境(油菜、花生等富含脂质的根际土壤或豆腐乳等)进行土壤采集,依据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特点分别设置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目标菌株筛选,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以及溴甲酚紫显色法建立筛选模型,对初筛性能优秀的菌株,进行复筛。关键词:磷脂酶A1;初筛;复筛;GPC引言磷脂酶是脂肪酶的一种,同时具有脂肪酶活性和磷脂酶活性,但是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中,会优先表现出一种特定的酶活,磷脂酶可以催

2、化酯交换、酯转移、水解等反应,对磷脂的结构进行各种改变或修饰,得到不同结构和用途的磷脂,所以在油脂工业中广泛应用。磷脂酶A1(PLA1,EC 31132)催化磷脂第一位酯酰键的水解,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在工业上主要用于食品和非食品的磷脂乳化剂的修饰,增加油水混合物的乳化以及植物油脱胶等。同传统的脱胶方法相比,酶法脱胶可大大节约化学物质的消耗量,几乎不产生废水,是一种经济节约、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脂脱胶方法。PLA1在烘焙应用中对于提高生面团或烘焙产品质量特别有用。此外,PLA1水解卵磷脂的产物甘油磷酸胆碱具有调节多种细胞机制的生理功能,因而引起人们特殊的研究兴趣。本研究从

3、土样采集环节即针对磷脂酶酶的特点,选择特异性生境(大豆、油菜、花生等富含脂质的根际土壤或炼油厂周边的土壤)进行土壤采集,依据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特点分别设置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目标菌株筛选,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以及溴甲酚紫显色法建立筛选模型,对初筛性能优秀的菌株,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用非水相反应体系进行复筛。1.土样的采取针对磷脂酶的特点,为了提高获得磷脂酶的可能性,我们组采用的是花生地,菜园地,油菜地的土壤以及豆腐乳来做筛选。以下是我们组做过的土壤及数量:花生地土壤一份菜园地土壤两份油菜地土壤两份(混合在一起做的)豆腐乳三块2.菌株的分离纯化2.1 培养基的制备NA(分离细菌:加入放线菌酮以抑制真

4、菌生长):(w/v)牛肉膏 0.5%,蛋白胨 1.0%,NaCl 0.5 %,琼脂 2.0%,pH 7.2;高氏一号(分离放线菌:加入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生长):(w/v) KNO3 0.1%,K2HPO4·3H2O 0.05%,NaCl 0.05%,MgSO4·7H2O 0.05 %,FeSO4·7H2O 0.001 %,琼脂 2.0%,pH 7.2;PDA(分离真菌: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生长):(w/v)马铃薯20.0%,葡萄糖2.0%,琼脂2.0%;(注:因为土豆培养基的制备比较麻烦,后面我们使用的是买来的孟加拉红培养基)2.2 分离纯化结果土壤分类数量注释说

5、明花生地细菌32株真菌培养基被长毛的真菌覆盖,导致分离困难;并且初次实验没有经验,分离的菌株没有保存。放线菌27株真菌19株菜园地土壤(细菌)51株文献表明产生菌多为细菌,并且我们操作还不够娴熟,所以只分离了细菌土壤(细菌)49株油菜地细菌32株 3月份采取的土壤,天气还比较寒冷,所以菌的数量比较少;真菌几乎没有 放线菌17株 真菌13株豆腐乳(三块)细菌3株豆腐乳只长出了细菌,并且细菌的形态都一样,所以每块豆腐乳取了一个细菌放线菌分离纯化图片细菌分离纯化图片真菌分离纯化图片 3.产生菌的初筛3.1初筛第一步将纯化的待筛菌株接种于筛选培养基上(原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均改为大豆卵磷脂),培养基配方

6、如下: 细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 1.0%,NaNO3 1.0%,K2HPO4·3H2O 0.4%,MgSO4·7H2O 0.06%,琼脂 2.0%,pH 7.2;放线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KNO3 0.1%,K2HPO4·3H2O 0.05%,NaCl 0.05%,MgSO4·7H2O 0.05 %,FeSO4·7H2O 0.001 %,琼脂 2.0%,pH 7.2;真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NH4)2SO4 0.2%,NaH2PO4·H2O 0.05%, K2HPO4&

7、#183;3H2O 0.1%,MgSO4·7H2O 0.05%,CaCl2 0.10%,琼脂 2.0%,pH 7.2;初筛第一步结果如下:产生菌来源分类数量注释说明花生地细菌16株真菌和放线菌丢失菜园地土壤(细菌)21株土壤(细菌)23株油菜地+豆腐乳细菌19株放线菌几乎都可以在初筛平板上生长放线菌16株真菌8株细菌初筛平板真菌初筛平板放线菌初筛平板3.2 初筛第二步再将初筛第一步长出的菌株接种于将含有溴甲酚紫的初筛平板培养,由于脂肪酸与溴甲酚紫(溴甲酚紫变色范围的pH值为5.2-6.8)反应形成黄色的透明圈,通过有无透明圈可以判断菌株在分解卵磷脂时有无产生副产物脂肪酸。培养基配方如

8、下:细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 1.0%,NaNO3 1.0%,K2HPO4·3H2O 0.4%,MgSO4·7H2O 0.06%,琼脂 2.0%,溴甲酚紫1%,pH 7.2;放线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KNO3 0.1%,K2HPO4·3H2O 0.05%,NaCl 0.05%,MgSO4·7H2O 0.05 %,FeSO4·7H2O 0.001 %,琼脂 2.0%,溴甲酚紫1%,pH 7.2;真菌筛选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NH4)2SO4 0.2%,NaH2PO4·H2O 0.

9、05%, K2HPO4·3H2O 0.1%,MgSO4·7H2O 0.05%,CaCl2 0.10%,溴甲酚紫1%,琼脂 2.0%,pH 7.2;初筛第二步结果如下:产生菌来源分类数量花生地细菌7株菜园地土壤(细菌)7株土壤(细菌)14株油菜地+豆腐乳细菌9株放线菌8株细菌含溴甲酚紫的筛选平板放线菌含溴甲酚紫的初筛平板3.产生菌的复筛(难点)3.1 发酵(1)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每瓶大概100ml左右,具体配方如下:细菌液体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 1.0%,NaNO3 1.0%,K2HPO4·3H2O 0.4%,MgSO4·7H2O 0.06%,p

10、H 7.2;放线菌液体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KNO3 0.1%,K2HPO4·3H2O 0.05%,NaCl 0.05%,MgSO4·7H2O 0.05 %,FeSO4·7H2O 0.001 %,pH 7.2;真菌液体培养基:(w/v) 大豆卵磷脂1.0%,(NH4)2SO4 0.2%,NaH2PO4·H2O 0.05%, K2HPO4·3H2O 0.1%,MgSO4·7H2O 0.05%,CaCl2 0.10%,pH 7.2;(2) 接入菌株,放入摇床恒温发酵(3) 发酵液离心,去上清液(胞外酶)注:刚开始老师要求

11、我们不仅要做胞外酶还要做胞内酶,所以还需要用清水洗涤细胞沉淀两次,然后用超声波进行破碎。3.2 反应体系的构建特注:由于实验室并没有可以让我们用来复筛的成熟方法,所以产生菌的复筛工作是我们此次创新实验的难点。以下描述体现的是我们组摸索成熟复筛方法的过程:方法一(2014年11月至12月):A.底物的配制:2.0g卵磷脂:6.3ml异辛烷:0.9ml正丁醇B.微乳体系的构建反应组: 4ml底物+600µl发酵液阴性对照:4ml底物+600µl缓冲液(ph=4的缓冲液)阳性对照:4ml底物+200µl标准酶液+400µl缓冲液将装有反应液的塑料管放入5525

12、0rpm摇床中16h(注意每次反应时间保持一致) C.取样点板(1)由于反应液比较粘稠,用毛细管点不上,所以对反应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取小离心管,每只分别加入200µl反应液+400µl甲醇+400µl蒸馏水,摇匀5min后,然后离心5min,取下清液点板。(2) 我们使用的是GF254硅胶板,每个板上除了点上反应组之外,还需点上阳性组,阴性组和GPC标准,点完后用吹风机吹干D展开展开剂:将点好的板放入展开剂中,注意展开剂不能没过板上的点。待展开剂爬到顶端,取出硅胶板吹干后放入碘缸染色15min,观察结果。结果:该方法反应结果不太理想,我们尝试着用其他的方法方法二(

13、2015年3月至4月):A.底物的配制:10g卵磷脂:100ml水B.乳化体系的构建反应组: 2ml底物+30ml发酵液阴性对照:2ml底物+未接菌种的发酵液阳性对照:2ml底物+30ml水+200µl标准酶液上述放55,250rpm摇床16hC.取样点板展开这次我们使用的展开剂是氨水(5mol/l)和正丙醇,但是比例还需要调整,我们试验了以下比例:氨水(5mol/l):正丙醇=1:9氨水(5mol/l):正丙醇=3:7氨水(5mol/l):正丙醇=2:8氨水(5mol/l):正丙醇=7:13经过试验发现比例为3:7的效果最好。4. 实验总结4.1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我们共处理了8份土

14、样(包括三块豆腐乳),分离纯化了167株细菌、44株放线菌、32株真菌。第一步初筛得到了79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真菌;第二步初筛得到了24株细菌、9株放线菌、8株真菌。通过对以上的41株菌株的复筛,最终确定菌株LE-1是我们所需要的菌株。下图中LE-1和对照的阳性菌产生了相同的点,而与之对应的阴性菌没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LE_1是我们所需要的特殊磷脂酶产生菌。4.2菌株LE-1生理生化研究 (1)下图是菌株LE-1的电镜图片,菌丝宽706nm,孢子直径为1.36µm。菌株LE-1的电镜图片(2)通过革兰氏染色以及甲基红实验、V-P实验可知菌株LE-1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甲基红实验结果 V-P实验结果5.实验中的困难与建议本实验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复筛方法的确定,开始我们使用的是微乳体系和组成为的展开剂,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后来我们开始调整体系为乳化体系,展开剂为氨水(5mol/l)和正丙醇,但是二者的比例仍需我们试验摸索,最后确定氨水(5mol/l):正丙醇=7:13时的效果最好。由于时间有限,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的地方需要我们改进。本实验所有的操作主要是在昇华楼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