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 聚落与环境一、单选题1.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A.平源和高原B.B.气温和降水C.C.乡村和城市D.D.工人和农民【答案】C C【解析】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C.C.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牢记即可.2.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A.荒漠地区B.B.高原、山区C.C.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D.内陆地区【答案】C C【解析】解:河流中下

2、游沿岸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而高山地区地形崎岖,是人口稀疏区;热带雨林地 区,气候太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 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项 C C 符合题意.故选:C.C.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 便利的地区.崎岖山地,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的条件.【答案】C C【解析】解:C C 桂林山水是著名的自然风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

3、名单之列.故选:C.C.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3.3.F F 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A.平遥古城B.B.)C.C.桂林山水D.D.2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理解解答即可.4.4.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A.A.人口多少的差异B.B.从事的生产劳动方式C.C.交通方式不同D.D.面积大小的差异【答案】B B【解析】解: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从事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乡村是人口规模不 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 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B.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

4、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 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 学校较多.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本题考查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牢记即可.5.5.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 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A.C.C.3【答案】A A【解析】解:读图可知, A A 图所示的是蒙古包,B B 图所示的是冰屋,C C 图所示的是窑洞, D D 图所示的是高脚屋;蒙古包呈圆形,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 方便,

5、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选:A.A.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这些民居既 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 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6.6.下列不是条带状聚落分布地区的是()【答案】A A【解析】解:聚落的形态因自然环境而异, 沿河流、山麓、谷地等的聚落延伸呈条带状; 故 A A 符合题意.故选:A.A.A.A.平原B.B.沿河C.C.山麓地带D.D.谷地4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

6、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沙漠干旱、绿洲有水, 说明水源影响聚落分布;石油丰富带动聚落发展,说明矿产资源影响聚落发展;紧邻香 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经济发展,说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影响聚落发展;山区城市 呈条带状分布是受地形因素的制约.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7.7.下图邮票中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答案】B B【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读图解答即可。A A 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上居民的传统民居,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的

7、需要;B B 江南民居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为了适应该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C C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D D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利用了黄土直立的性质。故B B 符合题意,ACDACD 不合题意。故选 B B。8.8.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描述的桃花源属于哪类 聚落形态A.A.乡村B.B.集镇C.C.城市D.D.渔村【答案】A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聚落的类型。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来说, 乡村聚落范围较小,道路稀疏,建筑物较矮,城市聚落范围

8、较大,道路密集,建筑物高 大。由题意可知,题目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描述的符合乡村聚落的特征,A A 对,BCDBCD 错。故选 A A。9.9.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北泉四曹虎D.D.陕北雷 251便利的交通2平坦的地形3高山、荒漠4气候湿热5水源充足A.A. B.B.C.C.D.D.【答案】 B B【解析】 本题考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

9、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B B 对,ACDACD 昔。故选 B B。10.10.如图 A A、B B、C C 三地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A.A. A A 处B.B. B B 处C.C. C C 处D.D. A A 和 C C 处【答案】B B【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分布及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理解解答即可。A A、B B、C C 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 B 处,理由是: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故ACDACD 错误,B B 正确。故选 BoBo 二、综合题11.11.请将下列民居与其所在的

10、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对号入座。【答案】(1 1) C C (2 2)丙(3(3)乙 A A传统民居地理位置A A 东南亚B B 阿拉伯半岛C C 北极地区自然环境降水稀少终年严寒气候湿热(1 1)甲一( )()( )(2(2) () B B()(3 3)甲乙丙6【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1)从图可以看出,甲是北极地区的冰屋,有利于保暖,是为了适应当地终年严寒的 特征。(2 2)从图可以看出,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民居应该是厚墙加小窗的民居(丙),这样 防晒又凉快,是图中的丙民居,适应当地降水稀少。(3 3)从图可以看出,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乙)

11、, 这样的建筑能够防潮散热。12.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1) 图中AB B、C C D D 表示乡村聚落,分析 A A、B B C C 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 充足,地形以 _ 为主,土层深厚,且土壤 _ 。(2 2) D D 聚落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_ 。(3 3) 四个聚落中,比较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是 _和_。【答案】(1 1)河流 水源 平原 肥沃(2 2)交通方便(3 3) B B D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发展的条件,从图中获取各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 1)读图可知,AB B C C 三处乡村聚落都靠近河流,水源丰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 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