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二、树立和落实科技发展观1.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技术含量、低耗能、低污染行业。改变人口占世界15而GDP只占世界4%的状况,其次,改变粗放、经营的经济模式,改变单位产值能耗比国外水平高40%的状况,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2.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分布的合理结构。努力降低资源的消耗,建设节约型工业、节约型农业、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贯彻大中小城市与
2、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1.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情况,选择城市发展的方向,确定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形式。2.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发展速度是以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显著为前提的,不是片面、盲目追求的速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速度。3.城市发展要实现生产与生活平衡配套、居住与社会服务平衡配套、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政基础设施平衡配套。4.城市建设与运行贯彻高效、低耗、舒适、安全的原则。四、统筹兼顾、规划先行、立法执法、重在管理1.在统筹兼顾、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结合实际解决好主从关系。2.突出城市特色。要注意突出城市的经
3、济特色、产业特色、自然景观特色、人文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等。3.重点研究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近几年我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口达2400万人,而劳动力需求方面每年可实现就业1000万-1 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需缺口在1 300万-1400万之间。一方面,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方面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用地,留足工作用地;另一方面还要从国情出发,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要考虑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交通问题。要从城市系统角度考虑,静态交通、动态交通同时考虑,统筹考虑人、车、路的发展问题,客、货运流量间的动态变化,统一纳入交通系统工程综合解决。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要从
4、头抓起,有人为建设造成的污染,也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大环境问题。从源头抓治理、抓管理、抓措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要排除地方利益保护问题,把环境质量问题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标准。4.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是社会,一项工程在建设的初期,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竣工,是工程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问题;一旦交付使用,是人在使用,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这一课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城市的方方面面,以人为中心,关乎到人的生、老、病、死;衣、住、行;安居、乐业。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把城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也要服务,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作者
5、: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王东)小城镇建设:(二)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小城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空间布局等方面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所以必须从体制上解决以下问题:1、户籍制度待进一步理顺。户籍制度造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虽然于200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但户籍制度在实际中仍用来区分保护和限制的对象。给予城市劳动力以就业保护和一特殊的就业权利,而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在实际中应实施居住证制度。2、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2002年各城市政府
6、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但城镇化进程中往往会出现城市近郊部分农民的耕地已被城市建设全部征用,政府虽付给一定量的补偿金,但并没有负责给这些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各地政府应根据小城镇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实力确定合适的保障范围、项目和水平,使进城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城市的保障,以吸引他们融入小城镇。3、地方性的就业政策有待理顺。地方性城市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往往迫于城市就业的压力,而人为地抬高劳动力异地就业的门槛,限制了从业自由,破坏了市场对工资的决定原则,这种以就业保护为特征的城乡分割政策,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三)小城镇领导者
7、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小城镇虽小,但也关系到各方面,需要处理好若干关系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分配和使用,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国家的财力和自我积累能力,农业智力的开发和人才的培训,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交换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较好的领导素质,就会只注重任期内的效应,而忽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小城镇领导者要正确处理的关系是:1、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的国际化趋势,在我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走城镇化道路,没有城镇化提供的条件,农村产业化也无法进行,但城镇化也需要有农业产业化来提供物质基础。小城
8、镇根植于农村,它在规划布局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资源,形成农业产业化。在实际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优势,全力支持和帮助推进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产业化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和帮助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体系。2、 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在原有乡镇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目前认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捷径,但会导致城镇建设过于分散,规模过小,失去了城镇化原有的意义。据统计:如果把县城从目前的1.4万人平均水平扩大到一倍,就可以多吸收剩余劳动力4800万人。如果把集镇从目前的500人的平均水平扩大一倍,就可以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650
9、万人。城镇过于分散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保护土地和环境资源,同时也无法形成城市的效应。应当考虑当地的客观条件、发展方向、辐射能力等因素,不能以近期利益为出发点,要看到长远成本(如二次迁移成本等)。3、 正确处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辅业的关系小城镇是经济发展聚集的结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小城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调特色。要全面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一个小城镇没有主导产业,也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其他辅业,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农村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但要分清主辅关系。(四)积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是小城
10、镇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打破过去政府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作法,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可以鼓励企业、个人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与乡镇企业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放慢。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要素的工业。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该向工业园区适度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2、优化农村城镇化的布局结构,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市区及较大城镇的中心作用,
11、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圈,充分利用小城镇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和经济速度增长较快的优势,吸纳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联合,形成市场分工、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城镇圈中的市区及中心城镇,要努力挖掘城镇发展潜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盘活各种要素,达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全面、环境优美、集聚力强、辐射面宽的效果。3、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相关的若
12、干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结合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经验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依靠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途径来解决。同时,农业产业化还是农工、销售与城市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运作的,既可收到城乡优势互补功效,又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和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产业化既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也可以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市民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的承载压力。同时,
13、农村的城镇化又反作用于农村的发展,拉动了农村的产业化,可谓“一石三鸟”之举。4、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更多的经济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5、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
14、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消除农民进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放开进城落户的政策限制,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应视为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进
15、城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培育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的培训服务工作,为进城人员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政策建议(一)逐步完善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体制应尽快完善地方政府行政运作的法律法规,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地方人大要实现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改善工作机制,形成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通过备案、质询、听证和督导等形式,对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的内容、运作和结果进行全程监督,提升地方政府决策行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二是不断拓
16、宽和增加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确实保障农民群众提出建议及意见的途径和方式,从而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畅通。(二)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在一定的激励条件下,代理人会出于团结的考虑而将委托人的目标作为其自己的目标。8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要能承担得起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和工作人员相对丰裕的福利和收入,要对其正常权益给予充分保障,避免地方政府主体因经济拮据而谋求法外利益。另一方面,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合理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分税制,建立合理的、高效的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分工机制。同时,还要强化地方政府官员的精神激励。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比如我们可以完善提拔晋升机制,让公务员实现自身价值,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机率。(三)探索建立地方政府行政领导政绩综合考评体系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领导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建设,就是要突破原有的仅注重经济增长考评指标框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出科学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从单一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单一考核GDP、招商引资和投资额的数字转向考评更注重包含民生、民计在内的全面综合考评指标,重视城镇功能和产业支撑力的提升9,特别是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民福利、社会公正指标的考核激励力度,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