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程树德_第1页
论语集释程树德_第2页
论语集释程树德_第3页
论语集释程树德_第4页
论语集释程树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子之弟子則異其辭,如“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 張”,“曾子有疾,召門弟子”,不直稱門人,所以別于 孔子弟子也。夫子語曾子以一貫,此時曾子在夫子門, 不得率其門人同侍,則問于曾子者,必夫子門人也。按:朱氏之說本於邢疏,然曾子與夫子問答時年尚幼,未必卽有門人,此門 人仍當屬之夫子,金氏之說義較長。日知錄:元戴侗作六書故,其訓忠曰:“盡己致至之謂忠。語 曰:為人謀而不忠乎? 乂曰:言思忠。記曰:喪禮,忠之至也。 乂 曰: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 乂曰:瑕不搶瑜,瑜不搶瑕,忠也。傳曰:上思利民,忠也。又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悄,忠之屬也。孟子 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

2、自反也我必不忠。觀於 此數者,可以知忠之義矣。反身而誠,然後能忠。能忠矣,然後由己推而逹之家國天 下,其道一也。”其訓恕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施諸 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之道也。充是心以往達乎四海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自貢問曰:有一 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夫聖人者何以異於人哉?知終身可行, 則知一一貫之之義矣。”全祖望經史問答:一貫之說,不須注疏,但讀中庸便是注疏。一者,誠也。 天地一誠而已矣,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維天命,於穆不已”,天地之一以貫 之者也。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3、成己,仁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 也。故時措之宜也,聖人之一以貫之者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學者之一以貫之者也。其謂聖人不輕以此告弟子,故惟曾子得聞之,次之則子 貢。畢竟曾子深信,子貢尚不能無疑。蓋曾子從行入,子貢從知入。子貢而下遂無一 得豫者,則頗不然。子貢之遜於曾子固矣,然哀公,下劣之主也。子之告之則曰:“天 下之達道五,達德三,所以行之者一也。” 乂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 一也。”一以行之,卽一以貫之也。哀公尚能聞此奧旨,曾謂七十子不如哀公乎?其 謂子貢自知入不如曾子自行入,則以多學而識之問原主乎知。然此亦未可以概子貢 之生平而遽貶之,觀其問一言而可以

4、終身行,則非但從事於之者矣。聖人告之以恕, 則忠在其中矣。亦豈但子貢哉,仲弓問仁,子之告之不出乎此。出門如見大賓,使 民如承大祭”,敬也,卽忠也。不欲勿施,恕也。曾謂七十子更無聞此者乎?故萬物一 太極,一物一太極,一本萬殊,一貫萬分,諸儒之說,支付葉連,其文繁榮,其理轉晦,而 不知在中庸已大揭其義也。蓋聖人於是未嘗不盡人教之,而能知而蹈之者則 希。惟曾子則大醇而授之,子思卒闡其旨,以成中庸,是三世授受之淵源也。誰 謂聖人秘其說者?故仲孫何忌問於顏子一言而有宜於知,顏子答曰:“莫如豫。”一 言而有宜於仁,顏子曰:“莫如恕。”然則不特孔子以告哀公也。曾謂七十子不如仲 孫乎?潘氏集箋:趙春沂謂一田之

5、旨,或曰兼骼用,或曰兼知行,或乂曰一為忠,田 為恕,此皆不明六書之誼者也。說文:“田,穿物持久也。从一橫田。” 一者何? 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故曰一達謂之道。此一出之憎,無可易者。今且卽說文六 書之例推之,文从一者,一在上為天,在下為地。如从二在天地之間,不字从一,一 猶天也;至字从一,一猶地也;故古文丁丄字皆从一从,I着,上下通也。此非一田之 謂乎?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一者,道也。此非一 田之謂乎?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I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一|而四方中央以 備,此乂非一田之謂乎?且忠恕二字皆从心,六書之例乂或以一為心,如音聲生于心, 有節于外謂之音,

6、从言含一,一卽心也,是忠恕之為一田與六書誼合。此證之說 文而可通者也。【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王弼云:忠者,情之盡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未有反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盡理之極也。能盡理極,則無物不 統。極不可二,故謂之一也。推身統物,窮類適盡,一言而可終身行者,其為恕也。筆解:韓曰:“說者謂忠與恕一貫無偏執也。”李曰:“參也魯,是其忠 也。參至孝,是其恕也。仲尼嘗言忠必恕,恕必忠,闕一不可,故曾子聞道一以貫之,便曉忠恕而已。 ”按:宋相臺本、岳本此節下有集解云:“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 惟其人也。”其注諸本並無,蓋後人所增。論語古訓云:“此注今各本 缺,惠徵君從相蛊、岳本

7、校補。”【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己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 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 亦無待於推矣。曾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LI已著明之,欲人之易 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髏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着,道之用也,一 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 恕。”於義亦通。)按:十駕齋養新錄云:中心曰忠,如心曰恕。見周禮大司徒疏。歐 陽守道謂二語本之王安石字說,非六書本義。宋儒不讀注疏,其陋如此。”【餘論】真德秀四書集編:天地與聖人祗是一誠。天地祇一誠而萬物自然 各遂其

8、生,聖人祇一誠而萬物自然各當乎理,學者未到此地位,且須盡忠恕。誠是自 然之忠恕,忠恕是著力之誠。孔子告曾子以一貫本是言誠,曾子恐門人未知,故降下 一等,告以忠恕,要之忠恕盡處卽是誠。四書辨疑:東坡以為一以貫之難言也,非門人之所及,故告之以忠恕。乂楊 龜山游定夫親受說於程子,亦不免其為疑,皆以忠恕為姑應門人之語。王罅南辨 惑惟取東坡、楊、游之說為正,予與罅南意同。蓋當時問者必非曾門高弟子,曾子 以其未可以語一貫之詳,故以違道不遠之忠恕答之也。薛埴讀書錄:忠如水之源,恕如水之流。一忠做出千百箇恕,一源流出千白 道水,卽忠恕而一貫之旨明矣。自然鹘立用行者,聖人之忠恕也。盡己推己者,學者 之忠恕也。曾

9、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非謂學者盡己為忠,推己為恕也。姑 借忠以明一之鹘,借恕以明貫之用,故知盡己推己其施無窮,則知一貫之理無不盡 矣。四書詮義:夫非從事於忠恕者其積力久幾於會通,則未易之一貫。故曾子 之告門人也,則借學者忠恕之事,以著明夫子之道。笫一貫之旨非言語所易形容,而 忠恕功夫則學者所當從事,故姑卽此以明之。使其於忠恕而力行之焉,則一貫之道亦 不待外求而可以循至矣。按:此章之義,約之不外一貫卽在忠恕之中及在忠恕之外二說。余終以東坡之 論為然。明清諸儒亦多從之者,為專在理字上糾纏者不錄。O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集解】孔曰:“喻,猶曉也。”【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范甯云:

10、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為君子,曉貨利而棄仁 義則為小人也。【集注】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悄之所欲。【別解】群經平議:古書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漢世師說如此。後儒 專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義矣。漢書楊憚傳引董生之言曰:明明求仁義,常 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數語乃此 章之値解。此殆七十子相傳之緒論而董子述之耳。包慎言溫故錄:大雅瞻卬“如賈三倍,君子是識”,箋云:“賈 物而有三倍之利者,小人所宜之也。君子知之,非其宜也。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 人喻於利。”案如鄭氏說,則論語此章蓋為卿大夫之專利者而發,君子小人以 位言。雕菰樓文集:荀子王制篇:“

11、古者,雖王公卿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 禮儀,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士大夫。” 案卿士大夫,君子也。庶人,小人也。貴賤以禮儀分,故君子小人以貴賤言,卽以能禮 義不能禮義言。能禮義故喻於義,不能禮義故喻於利。無恒產而有恒心者,為士為能, 君子喻於義也。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恒心,小人喻於利也。唯小人喻於利,則治小人者 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後小人乃 化於君子。此教必本於富,驅而之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儒者知義 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後可義,君子以利天 下為義。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小

12、人者知小人喻於利。按:近代注論語者多採此說,如劉逢祿論語述何、劉寳楠論語 正義其一例也,實則尚不如舊說之善。【餘論】潘氏集箋:說文無“喻”字,錢姑、陳鲍竝云當作“諭”。四書參注:陸象山在口鹿洞講喻義章,學者聽之悚然警惕,至有泣下 者。可知義利嚴界,為學者最要關頭。夫君子小人其學業之就將,心力之勤厲,早作 夜思,經營盡瘁,無一不同。然君子之為學也,究心聖賢之道,致力倫常之間,事事從 己身起見。故知則真知,非徒博物;行則力行,非有近名。潛修默證之中,自有欲罷不 能之趣,乃足謂之深喻。此其人處則不娩詩書衾影;出則不負朝廷,不負民物;遇 有國是所關,民命所擊者,不怫廷静力諫,而一身之利害不問;卽至死生

13、禍福之交,不 難捐軀致命,以成一是,乃其喻義之究竟。小人之礎吃孜孜,何嘗讓於君子?然其所計 者,辭章之善否,聲譽之有無。忍LI前之苦,正以圖異日之甘;矯違心之節,正以冀非 道之遇。而鑽營之巧,迎合之工,後先效尤,閃倏詭變,凡可以倖功名伺意旨者,無所 不至,乃足谓之深喻。此等人卽令名位可就,但知肥身家,不知愛白姓;但知取容說, 不思報國家;蠅營狗苟,而事之不可告人,寤寐不堪自問者不知幾何矣。倘遇利害得 喪之頃,心沮氣餒,患得患失,雖至生平盡喪,名節蕩然,而前此談道立名之身,矜己笑 人之口,亦瓦裂塵飛而不堪回首,正其喻利之究竟。學者思此,直當扌追心泣下數行已 邪!【發明】張履祥備忘錄:事物之來,君

14、子動念便向義,小人動念便向利,雖 在己有所不知也,由其平日用心各執一路故耳。故念慮之微,辨之不可不早。按:此卽象山辨志之說。呂留良四書講義:至喻利則人但將貪污一流罩煞,不知這裏面正有人物 在。天下頗有忠信廉潔之行而其實從喻利來者,蓋其智慧實曉得如是則利,非然則害, 故所在行亦復近義。然耍其隠微端倪之地,實不從天理是非上起腳,而從人事利害上 得力。雖均之為小人,而其等高下懸殊,不能深喻者其為小人猶淺,至喻之能深篤者 直與君子疑似。後世不察,每為所欺,而此種學術遂流傳於天地之間。任啓運四書約旨:非必此事之無利也君子深喻在義,卽有利都不見得。亦 非此事之無義也,小人深喻在利,卽有義亦都不見得。反身錄

15、:君子喻於義,故其心常蕩蕩。小人喻於利,故其心常戚戚。黃氏後案:張敬夫義利辨:“無所為而為之謂之義,有所為而為之謂之 利。”陸子靜謂人之從事於利,更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近有解此經者 云:“天下有忠信廉潔之行而實為喻利者,彼知如是則利,不如是則害。其隠微之地, 不計天理之是非,而計人事之利害。自無所為而為之說起,言義者不敢推驗於事宜之 極,而義之說不全,則學義者何以使有歡沂鼓舞之慕哉?”而矯其說者沿陳同甫義利互用 之說,抑乂顯與經乖矣。合而言之,其不知義利則均也。O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考異】太平禦覽人事部引論語“見賢”上有“君子”二字。七經考文古本“不賢”下有“者

16、”字。天文本論語校勘記:唐本、津藩本、正平本“省”下有“者”字。【集解】包曰:“思齊,思與賢者等也。”【唐以前古注】御覽四百二引鄭注:齊,等也。省,察也,察己得無然 也。皇疏引范甯云:顧探諸己謂之內省也。【集注】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餘論】黃氏後案:賢不賢兼古今人說。儒者讀書稽古,閱歷時事,見聖賢 之德業而思副其願,見小人之行事而返己求過皆是也。見者,知之明也。經正錄引鄭文相曰:見人之賢者,知其德行之可尊可貴,則必思我亦有是 善。天之所賦未嘗虧欠,何以不若於人?必須勇猛精進,求其必至於可辱可贵之地。 見不賢者,則知彼是悄欲汩沒所以至此,必须惕然省察,恐已亦有是惡潛伏於

17、內,不自 知覺,將為小人之歸。此言君子當反求諸身如此。此木軒四書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見義不為,見其過而內自訟,見善如 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數見字皆是人所易見者,難處全在下截。徒責其知之不真,而不 責其志之不篤、行之不勇,非聖人當下立言之意也。【發明】薛氏讀書錄:思齊內省,不獨見當時之人如此,以至讀古人之書, 見古人之賢者皆思齊;見古人之不賢者皆自省,則進善去惡之功益廣矣。O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乂敬不違,勞而不怨。”【考異】皇本“敬”下有“而”字。高麗本“勞”下無“而”字。考文補遺引古本“敬”下有而已”二字。【考證】坊記: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檀弓“事

18、親有隱而無犯”,注:“隱,謂不稱揚其過失也。無犯,不犯 顏而諫。”下引此文。白虎通:“子諫父,父不從不得去者,父子一鹘而分,無相離之法,猶火去木 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乂敬不違。”按:包注義別,亦通。【集解】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也。見父母志有不從己諫 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而遂己之諫也。”【唐以前古注】皇疏:夫諫之為義,義在愛惜。既在三事同,君親宜一,若 有不善,俱宜致諫。今就經記,參差有出沒難解。案檀弓云:“事親有隠無犯,事 君有犯無隠。”則是隠親之失,不見親之過。乂諫君之失,不隠君之過。业無可疑。 舊通云:“君親並諫,同見孝經。微進善言,俱陳記傳。”故此云

19、“事父母幾 諫”,而曲禮云“為人臣之禮不顯諫”,鄭玄曰:“合幾微諫也。”是知业宜微 諫也。乂若君親為過大甚,則亦不得不機於犯顏。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君有 爭臣。”有內則云:“子之事親也,三諫不從,則號泣而隨之。” 乂云:“臣之事 君,三諫不從,則逃之以就經記。”业是極犯時也時也。而檀弓所言欲顯真假本 異,故其旨不同耳。何者?父子真屬,天性莫二。豈父有罪,子向他說也?故孔子 曰:“子為父隠,父為子隠,直在其中。”故云有隠也。而君臣既義合,有殊天然。若 言君之過於政有益,則不得不言,如齊晏嬰與晉叔向其言齊晉二君之過是也。唯之有 益乃言之,亦不恒為口實,言之無益則隠也。如孔子答陳司敗曰“昭公知禮”

20、是也。 假使與他言父過有益,亦不得言。【集注】此章與内則之言相表裹。幾,微也。微諫,所謂“父母有過,天下 氣怡色,柔聲以諫”也。見志不從,乂敬不違,所謂“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複諫”也。勞而不怨,所謂“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 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別解】王引之經義述聞:勞,憂也。高誘注淮南精神篇:“勞,憂 也。”凡詩言“實勞我心”、“勞心博傳”、“勞人草草”之類,皆謂憂也。 勞而不怨,卽承上“見志不從”而言。言諫而不入,恐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孝子但憂 之而不怨其親也。 曲禮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可謂憂矣。皇侃引 內則“撻之流血不敢疾怨”以為證。按撻之流

21、血,非勞之謂也。邢扇疏曰:“父 母使己以老辱之事,己當盡力殷勤,不得怨父母。”則與上文幾諫之事無涉,胥失之 矣。孟子萬章篇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勞與喜 相類,亦謂憂而不怨也。按:勞字有三說。皇侃曰:“諫乂不從,或至十至百,不敢辭己之勞,以怨於親 也。”呂伯恭曰:“救父母於無過之地,左右前後,千方百計,盡其心力,卽形神俱弊, 亦不敢怨。”此以勞謂勞苦之勞。王伯申訓勞為憂,亦備一義。黃氏三云:“邢疏勞訓撻辱,不可從。子路篇:愛之,能勿勞乎?呂氏春秋高注:勞,勉也。勉與誨義相近,故勞誨並稱,亦不作撻辱解也。”【餘論】讀四書大全說:幾諫者,非微言不盡之謂,而見微先諫之說為允

22、當。到過之已成,自非微言苦色不能止燎原之火。而在幾微初見之際,無一發難收之 勢,可無用其垂涕之怨,則惟幾諫為鹘,而後下氣怡色柔聲得以為用。二者相因,而益 以之見微先諫之妙也。見志不從,一志明是過之未成,不從則漸成矣,故以“乂敬不 違”之道繼之。若其必不從而至於勞,則亦必己之直詞盡言有以嬰父母之怒。若微 言不盡,約略含吐,則雖其暴之父母,亦何至有撻之流血之事?既云微言不盡,乂云得 罪於父母,一章之中前後自相矛盾矣。凡此皆可以知見微而諫之說為優。蓋人子於 親不忍陷之於惡,關心至處,時刻警省,遇有萌芽,早知差錯,恰與自家慎獨功夫一樣 細密。而家庭之間,父母雖善蓋覆,亦自無微不著,與臣之事君,勢位闊殊

23、,必待顯著 而後可言者自別。故臣以幾諫,則事涉影響,其君必以為謗己,而父母則不能。且群臣主義,故群臣以君之改過為榮。而親之於己,直為一髏,必待之有過之可改,則孝子 之心直若己之有惡為人攻發,雖可補就於後,而己慙於先矣。反身錄:易謂幾者動之微。通書所謂介於有無之問者,幾也。誠 察其微而豫挽之,潛消默化於將萌,如是則既不彰親之咎,乂無進諫之名,善之善者 也。經正錄:幾諫精義載范呂楊謝之說,皆以為見幾而諫。朱子因用內則 語注此章,故不從。然未嘗以其說為不善也。【發明】朱子語類:問此聖人教天下之為人子者,不惟平時有偷色婉容,雖 遇諫過之時,亦當如此,其至勞而不怨,乃是深愛其親也。曰乂敬不違者,上下違微諫 之意,恐唐突以觸父母之怒;下不違欲諫之心,務欲置父母於無過之地,其心心念念只 在於此。若見父母之不從,恐觸其怒,遂止而不諫者,非也;欲必諫,遂至觸其怒,亦非 也。O子曰:“父母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