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讲演录 于从云讲述 伦理_第1页
伦理讲演录 于从云讲述 伦理_第2页
伦理讲演录 于从云讲述 伦理_第3页
伦理讲演录 于从云讲述 伦理_第4页
伦理讲演录 于从云讲述 伦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伦理讲演录人生若大梦,转眼即成空。光了如驶,岁月如流。 此次练习班开课以来,不觉已一月有余了,关于性理问题,已告一结束。但道是体,有体还得有用。性是天理,是天道,伦理是人道问题。古人云:五伦以外无大道。可见大道即在日用伦常之间,在性分中说,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人身中行出来,就是五伦之德。然五伦之德,确是从天性中流露出来的,不是人生后来才学上的。所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语出孟子·尽心上)。 说到五伦之德,“孝”字为百行之原,孝就是为人子之道。今首先讲述如下:为人子之道 子女的本分,是一“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人伦之本,八德之首也。你看水必有

2、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有小孝、大孝、近孝、远孝之分别。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要打破人禽关,“孝”字以外无他道。尽孝不在年龄大小,不在贫富,不在识字不识字,是在良心德行流露不流露,发扬不发扬。 王凤仪先生说:“孝亲必得孝亲之三界。”三界指着性、心、身说。孝身要从父母衣食住上留心,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孝心要处处顺从父母的心,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孝性尤关重要,要时时顺着父母的性,使父母

3、心中欢喜,按着父母的五行性,随快随慢,务要使老人天性和乐,面无愁容,即是将父母送到天堂上;不使老人动性,含饴弄孙,以乐天年,就是将父母送到佛国里。 孝乃天性所流露,所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如果恐怕别人耻笑才行孝,这便是假孝。然父母做事,也不免有错处,若一味顺从,难免陷亲于不义。(此处可将孟子上三不孝之事作证),那也不算真孝。真假的分别,可拿父母爱子之心作对照。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孙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

4、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呢?怀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脏,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脏,对吗?小孩若是哭一声,父母会察颜观色,说我的孩子饿了或是冷了,赶快给他奶吃,抱在怀里暖暖,给他穿上点衣服,不转眼珠地瞅着,恐怕小孩受屈。儿子长大了,在父母面前说话不管不顾,父母告诉的话,当成耳旁风,说了遍数多了,还起厌烦心,甚至说出冒犯父母的话,对吗? 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怀胎十月,提心吊胆,惟恐伤着胎儿;儿子降生之时,正是母亲过阎王关之时,儿子的生日,俗云“母难之日”,此之谓也;降生以后,吃母亲的奶,就是喝母亲的血,经过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费尽多少,方才长大;稍有知识,便不

5、听父母的话,对吗?到了六七岁时,送到学校里读书,还认为是给父母念的。及至年将弱冠,便给儿子定亲完婚,一生到老,心力用尽,只累得耳聋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弯,行动不便。你想这是为的谁呢?当然是为的儿女!父母对待儿女,处处都拿出真真实实的心来教养,人子若想尽孝,当想想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养父母,亦难报父母之恩于万一。况黄泉路上无老少,老人寿限,和自己的寿限,难以确定,老人在世还有几年?即使能尽孝,又能尽几年?! 语云: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到这里,真令人心酸落泪。既然明白了孝道,当拿出良心,去找父母的心,及时尽孝,以补以往不孝之罪;在父母已去世的,赶快补行孝道,对父母生

6、前所爱之人、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灵;推大孝,孝于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养,以达到不独亲其亲的大同景象;实行远孝,孝于万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范,留孝名于青史,遗孝风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 人能把孝道行到圆满处,便能救国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扩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远孝,将身化行全球,使欧美的老人,也得享有子之乐,中国的父母,全得欢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达到孝道圆满目的呢! 看附后:孝亲三界表。孟子曰:“事亲有道,事亲弗悦,不顺乎亲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看来明善乃是孝子之大本源,故大学言修身,必根本于“明明德

7、”,“明明德”而归宿“止于至善”,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慨也夫!姑娘道 当姑娘的对于家庭,身有补助力,性如棉是意气发动,志为根是志向坚定,心知众人的好处,能提起全家的和乐精神,是结缘的,是成佛的路径。 妇德女道,分三段来研究:是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女子是世界的源头,姑娘是女子第一步道,所以要想齐家、必明白姑娘道。 昨天讲为人子之道,姑娘道即包括在内。儿女都应当尽孝,然本分却不同,所以尽孝的方法也就不同。因为姑娘在家是半宾半主,为一家之贵星。为姑娘的道,当性如棉、志为根、提满家。 性如棉者,如棉花之洁白,守身如玉;如棉花之柔软,性子不许暴躁;如棉花之温暖,待人不冷淡;如棉花之绵长,不要退

8、志,任何事皆可做,没有挑选,没有分别心,这是性如棉的道理。 志为根,就是立志不争不贪。立志孝双亲,敬哥嫂,爱护侄男侄女,家中一切的事务,都帮助工作。志向立住,不为贪心所动摇,这就是志为根的道理。 遇着家中婆媳偶有不和,一面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提到平日母亲的好处,以解除其怨怒心,一方面在母亲面前说嫂子的好处。因为姑娘是母亲的心,姑娘说话,母亲一定爱听,两面劝解,免得一家生闲气,不和顺。如此在母亲跟前尽了孝道,哥嫂面前尽了悌道,嫂子感激小姑的好处,便相亲相爱。每逢犯了过错,依靠小姑救护她,有意无意中,在丈夫面前夸小姑的好处,哥哥当然也喜欢妹妹;遇着妹妹有需要的物件,哥哥想不到,嫂子必告诉她丈夫说

9、,咱妹妹需要什么给她买点吧。小姑不用要,比要还强得多呢。所以说:不争不贪,福禄无边。 倘嫂子活计多,姑娘要替嫂子做活,把母亲的衣服等活,着嫂子去做。因为亲娘眼里有影碑,见姑娘做活,心里疼爱,姑娘给她娘做了衣裳穿在身上,有人问谁给你做的,便说我的姑娘呢,我不着闺女,我就穿不上啦。若叫媳妇听着这话,能乐意么?其实姑娘不错之中,倒有错了。所以姑娘不争功,不要好,处处替嫂子做活,着嫂子给母亲做活。父母见到儿媳殷勤孝顺,心中欢喜,必夸奖儿媳好。嫂子感念妹妹替我做活,着我落个好名,那能心里不感激呢?如此在亲戚朋友面前,必说她小姑贤慧,传到四乡里,人人都羡慕这个好姑娘,一定找个好婆家。这样姑娘人人爱见,家庭

10、中一定和睦,这便是天堂家庭,真可说是提满家的贵星。 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一定能当好媳妇,能助夫成道,恭敬丈夫,和睦妯娌,孝敬翁婆,全家喜欢,真正是喜星临门。后来有了儿女,自然会教子成名,能为良母,老了一定会当老太太,也能兜满家,为一家的福星。 因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欲世界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必从姑娘身上好。欲当好姑娘,可是必须明白姑娘道。若不明白姑娘道的,在家中好多嘴多舌,遇着嫂子或弟妹有错便跑到父母面前告诉,使嫂子生气,母亲能不生气吗?这等姑娘直接是送毒药丸给她母亲吃,母亲吃了毒药丸不知道,还说多亏姑娘告诉我,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呢?你想,这样婆媳如何能和顺?嫂子受了气,当然恨小姑。姑娘

11、依仗母亲,嫂子则依恃丈夫,往往因着婆媳不和,连累母子也不和,间接连累父子也不和,使父母落个不慈、哥嫂落个不孝的名。一家之中,种下这种恶因,将来不定惹出偌大的祸患。母亲本来偏向姑娘,什么布角线穗啦都愿意给姑娘,这虽是些小事,可是早被嫂子暗中看得明白,口中不说,心里却不愿意,自言自语说: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姑娘,有活可不叫你姑娘做。无形中对婆母孝道上渐渐差迟,起初是心里恨,常了嘴里就说出来啦:“你指着你姑娘养你老吧。”一家不和睦的病根,就起在姑娘身上,这样能提满家吗?简直成了“踢满家”了,把全家人心都踢散了,及至出阁走了,哥嫂如同去了一块大病,哪能按四时八节去接送呢?!因此婆媳仇恨更深了,闹得一辈子享

12、不着儿媳的福。这样糊涂的姑娘,在家不懂孝道,出阁哪能会尽孝道呢?因此不得翁婆的欢喜,使她母亲添上心病,终日如同在苦海地狱里一般。究竟姑娘何尝愿意她母亲受苦呢?不过因为不明白道的缘故。考其总根,当父母的就根本不明白道,不会教训姑娘,以致自己受苦恼,姑娘也受苦恼,一生不能出苦。还有一种原因,禀性不化,决不会当姑娘;媳妇当不好,婆婆当不好,总之当姑娘的时候就错了。 姑娘为世界的源头,姑娘道讲明白了,是正本清源。所以王老善人才倡明“妇德女道”,首先办义务女学,诚得治世之本也,使天下的姑娘,皆能性如棉、志为根、能提起满家的和乐,为一家之贵星。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必能为贤妻,将来更能为良母,自然能教育子女

13、,成为好国民。现在想要国家太平,世界大同,还得从女子身上好了起头,况现在天时世运,应该女界度世化人。出苦得乐大放光明的道运来到了。女界诸位同人或诸姑姊妹,千万注意才好。媳妇道 当媳妇的,身界要实行,心界要知众人的好处。性如水,是要常乐知足;意为根,是要始终不改其乐,如受屈打屈骂的时候,也必定要说他是为我好,心里没有我那能打骂呢?这样想便能知足常乐了,这便是妇女的真道。当媳妇的侍奉愚笨的婆母,必须侍奉明白了,才算尽孝;譬如照吃饭人数下米,约略相当数目,再去问她,数次后,婆母也就知道了;裁衣服的尺寸,也是约略数目,再去问她,几次后她也晓得了,日久婆母必然感激你佩服你,婆媳还有不和的吗? 从前研究姑

14、娘道,是女子立身的根本。姑娘道明白了,立下一辈子的根基。媳妇是姑娘变的,当媳妇的道,和当姑娘的不一样:在家庭中,要上孝翁姑,中和妯娌,下教子女,还得助夫成德,必须自己守住本分定住位,才能尽道。媳妇当性如水,意为根,托满家,为一家的喜星。 在性子方面由如棉而变为如水。“如水”云者,如水之柔和,不生急躁性;如水之就下,没有高傲的行为;如水之随圆就方,合味合色。丈夫家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先助夫尽孝悌之道,然后按着他的职业,助夫成德:如丈夫是读书人,当助其勤学好问,志在希圣希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丈夫是农人,当助其勤俭治家,早起晚眠,尽力耕田种地,使五谷收成的多,好奉养老人;或丈夫是工人,助

15、其工作精良,以利百家,不要做虚做假,工业方能发达;丈夫是商人,当助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以义为利,才是商人道德;丈夫是作官的,助其忠于职务,爱护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以厚民生,而恤民命。这就是性如水,随方就圆的道。 意为根者,以乐为主,无论境遇如何困难,命途如何不顺,心中总是快乐,不可面带愁容。丈夫或性情愚鲁,相貌丑陋,或是贫贱残疾,皆要认命,并屈己事人;在翁姑面前,和颜悦色,对妯娌皆和睦,待侄辈以慈爱,此意为根以乐为主的道理。 性既随圆就方,意又以乐为主,再能找一家人的好处,使全家欢喜,一团和气,这样便是托满家的喜星,家道必须兴旺。孝名传之乡里,贤慧传到四方,娘门的父母,也增许多光

16、彩。你看每逢人家娶媳妇,大门屋门,都贴上喜字,亲友族人,都来道喜,因为他家来了喜星。媳妇若不喜欢,便是丢了天命,若是遇见事不随心,便面带怒容,或口出怨言,甚至争贪搅扰,终日吵闹斗嘴,不但当不了喜星,简直当了丧门星了。其实她不是愿意当丧门星,因为不明白道,守不住本分,定不住位的关系。媳妇的位,要定在意界上,心里常存一家人的好处,不抱屈,不怨人,才能乐起来。凡事要认命,要明白因果道理。给人家当媳妇,是有这一份的因缘,当知到婆家去,不是为吃为穿为承受房子地去的,是为行媳妇道去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因果去的。藉着婆家老老少少,成我本身的道,了我的缘,还我的伦常债,赎我前生的罪。当媳妇若明白这些道理,无论

17、如何困苦艰难,认为命该如此,认为才能了命,借假才能修真,尽道而不争理,无论如何,总是欢喜,这才真是一家的喜星呢! 歌曰: 媳妇道,媳妇道,细研究,务要早,性柔和,勿烦恼;养亲教子你有责,助夫成德家庭好;功圆果满有福报,子孝孙贤养你老。 老太太道 妇德女道,分为三大部分:一、姑娘道;二、媳妇道;三、老太太道。女子一生,出不了这三条道,由童年、中年到了老年,便称为老太太,这个名称最贵重。回想一生辛苦,费尽心力,现在家业成就,儿孙满堂,这时候就当了老太太了。当老太太,要性如灰,志为根,兜满家为合道。因老太太为一家之福星,知足常乐,闲事莫管,一切无愁,全家托福,过太平日子,所以说是一家之福星。 “性如

18、灰”者,灰是过了火存本性的,温温暖暖,还煊腾腾的,好比老太太气度温和,一点火性也无有,永不会生气,平心静养,把一切家务,交于儿媳管理;交给她还得要放心,若是遇着事老不舍心,絮絮聒聒不住声,不但自己操心,惹得一家人都不耐烦,终日受苦,一辈子也不能出苦,且显得子孙不孝,长儿媳的依赖性,学不出当家的道理,永久不能替你代劳。一旦故去,闪得儿媳无所倚靠,许多困难。当如灰之温暖沉静,千万不要灰中带火,能以烧人,且伤老人养生之道。 什么是志为根呢?人到老年,宜安心静养,当以修道为主,看破红尘,见世事一向皆空,“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儿也空,女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惟有乐道修真好,留下芳名传万冬”。

19、不用挂念儿女,儿女问到的话便告诉他,问不到的,也不多管,无挂无碍,来去自由,自然不烦不燥,火自不生。无火便不动心念,才能定住位,所以说老太太当志为根。虽然心不动,还得要兜满家,兜什么呢?兜住不是。凡家中媳妇孙子等,一切晚辈人,倘有了过错,老太太赶快兜过来。因为老太太是一家之尊,就是儿子当家,老太太把过错揽过去,儿子也就不问了。别看老太太兜过去没有事,着在做错人的身上,可是担不了,准得受气。家中人有了过错,当家人追问时,老太太赶快兜过去,立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在做错的人,免得吃打受气,心里一定感激老人,知恩改过,对于老人,一定格外孝敬。这样能给别人免灾,自己还能享福,不是福星是什么?假设晚辈

20、人做错了事,心里害怕,惊惊惧惧的,这时候老太太自己先定住位,再给别人定住们,便说:“你们不用害怕,全有我呢”,这一句话,他的心中得到安慰;赶到当家人知道了,一进门的时候,老太太笑哈哈地说“由我错的”,一句话,满天大事,便就完了。真是兜满家的老福星。 闲暇的时候,谈话常提祖上的德行,对于儿子常说他父亲的好处,对他的父亲常夸奖他儿子长进,对孙媳夸她婆婆的好处,对她婆母常说孙媳妇的殷勤,领导的全家和睦,彼此感恩,满家道气充足,显得父也慈、子也孝,婆婆也好,媳妇也好,全家和顺,四季平安。语云:老太太炕头坐,一福压百祸。就是说老太太为兜满家的老福星。若天下老太太都能这样,岂不是兜满世界的活佛吗? 若不明

21、白道的老太太,终日操心费力,专为顾念儿女,无论吃的用的东西,瞒着背着,快忙给女儿送去,惹得儿子和媳妇都不愿意;又因着偏爱女儿,便偏爱外孙,媳妇见婆婆偏向,便生烦恼,因此往往婆媳不和,这是老太太的普通病。还有嘴碎的老太太到处告诉儿媳的不是,儿媳听在耳朵里,便恼羞成怒,惹得儿媳不亲近她。又有老太太,吝惜财物,待儿子儿媳,也太薄情,到老只作看财奴,自己白费了心,实际给儿子媳妇存着,还惹得别人不乐意,家政上发生不顺利,何苦呢?自己老迈年残,是好是歹,全由命定,何必老不知足、自寻苦恼呢?所以人到老年,活着当安心修道,以乐天年,自己知足常乐,人人称道这老太太真有福真会享福。活着快乐,就是活佛,家庭就是佛国

22、了。 歌曰: 老年温和性如灰,家务皆宜推;引导子女入正规,清闲乐庭帏。养心性,讲道德,莫说是和非;无忧无虑笑嘻嘻,人称有福气。 夫妇道 王老善人说:道是什么?道就是两口子。实在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妇为人伦之始。男子为天,女子为地,夫妇是一小天地。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妇和就是天清地宁,夫妇不和就是天翻地覆,不但家不能齐,国家亦不能治,天下亦不能平。夫妇道之关系于家国天下,其重大如此。为丈夫的,必须先把三纲立住,所说的三纲,就是性纲、心纲、身纲。性纲要无脾气,心纲要无私欲,身纲要无嗜好。纲者领也,必须把女人领在道上。现在为丈夫的,约分三等:一是懦夫,二是暴夫,三是丈夫。何为懦夫

23、呢?就是懦弱无能,自己不能自立,反听从女人的话,遇事自己不好出头,着女人出头说话,日子久了,习染成女夺男权,听妻言乖骨肉,闹得家务不和,兄弟分居,均是犯了这个毛病,此之谓懦夫,于道为不及。或有一等暴夫,说我不怕女人,不听女人话,不好就打就骂,这又错了。妻者齐也,是平等的意思。女人从幼在她娘门,受父母养育之恩,长大成人,对她父母的恩德尚未能报答,便出阁来到我家,孝敬我的父母,恭敬我的兄弟姐妹,甚至连她的姓都改了,随同我的姓,是为的什么呢?况将来生男育女,继承先人的后代,多大的功劳!我若轻视女人,打骂女人,不但现在国家法律所不许,问问良心安在?!这样又成了暴夫,于道为过了。怎样才算合道呢?必须从“

24、义”字上立脚,不能一味听妻言,可是当听得不能不听;妻或有过错,要领导她,万不可打骂,若是打骂,就是打三纲、骂三纲,总要抱定一个“义”字。夫死女子当守节,妻死男子亦当守义,这是自然的道理。世俗一般女子本来知识小,须得男子领导,男子能领导女人,才称其为丈夫。夫妇是一阴一阳,男子要抱定三纲,女子要明白三从,三从是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要助夫成道,助夫成德。现在女子亦分三等:一等是弱妇,在家吃穿赖父母,不愿做活,出阁时总嫌嫁妆不好,恨不能扫地出门,及到了婆家,不知孝悌之道、敬戒之礼,还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倘衣食不如意,终日抱屈,好象应当怨、应当赖、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弱妇,只是累夫造罪。又

25、有一等女人,虽然精明强干,但性子却甚蛮横,依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轻视丈夫,精神上欺压男人,使男人不痛快;或依仗娘家富,夫家穷,说话傲慢无礼,致丈夫受欺负生气,或外出不回家,或染病早亡,这是性子上克男人,或少年孀居,女人又何尝愿意这样?因为不明道,不能化禀性的关系。此之谓悍妇,因性情强悍故也。此等女人,主克夫,哪能助夫成道?哪能使翁婆欢喜、妯娌和睦?只闹得家务不和,分居另过。你想人伦孝当先,兄弟如手足,人家有个儿子,从小费尽心力,长大成人,便把父母扔开,兄弟离开,叫女人独占了去,多么冤枉呢?!所以王老善人说:“世界哪能不坏!男子无良心,被女人霸去,这就是投降外国了。”总而言之,因为不明白夫妇道

26、。若女人明白道,一定能当个贤妇。怎样是贤妇呢?女人以顺为主,柔和为本。丈夫无论家道贫穷,或相貌丑陋,这是命里注定,须明白因果道理,恪守妇道,上孝翁姑,中和妯娌,下教子女,能助夫成德,能托满家,使全家欢喜;将家庭的责任,完全担负起来,使男子在外服务社会,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不但治家这样,即在社会工作,能为国尽忠,与男子立于平等互助地位,助夫却不依赖夫,方称为贤德妇女、家庭喜星。夫义妇顺,真可谓夫妇道的模范呢。三纲三从之真理 女子助夫之道,须要考察丈夫所交往的都是哪样人,谈论的是什么话。读书人谈话时没有义气,而心性窄;做官的不讲廉耻,以贪得为心。当女人的,能把丈夫劝化过来,才是真助夫成德呢。夫

27、要不良,而能劝化过来,这就叫做旋乾转坤。这夫妇道题目重大,关系于人类社会之幸福、国家世界之安宁。所以圣人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道是整个的,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夫妇乃是一小天地。男子必须明白三纲,女子必须明白三从,夫妇道乃能完善。三纲者:性纲、心纲、身纲也,全在以身作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纲要立起来,妻若归不到道上,万不可打骂,若打人骂人,身纲先倒,必须用心纲领她,找妻的好处,这叫夫义。纵一时妻或有过,念想她前日好处,必是我领的不对,不可起怨心。心纲不倒,才能领人。女人错了,如同坠落深渊,我再错了,等于掉在井里。心纲倒了,那能领导人呢?要知道妻的心中有何困难,或口里不说出来,

28、先给她解释开,明白她的心,说出话来,她一定心服,这就叫达彼岸。有错是果,先考查其因。或是对家中老人,或其他方面,有不满意处,顺其意而领导之。不然,若用压迫手段制服她,虽不敢不听,口服而心不服,终非根本办法。应先说她的好处,引导她自己说错的原因,等她阴气放出来的时候,财以正义劝告。若不明白她的心理,不让她回言,叫她抱屈在心,又种下错因了。若妻与老人口角,立时责罚她,致老人更生气,也不算孝子。当先容量一步,少以理喻之,使她的阴气沉下去,心里自己回转,便找出路往前走,暗中再用好言劝解。她感激你能容量她,有良心,因其错不是故意,是挤得没法子,说些原谅她的话,她必然有悔过之心,再说正义话领导她,一定能听

29、从。倘一味强迫打骂,她一面恨你,又恨老人,给老人种恨因,非真孝也。面从心不从,非大义也。知其心,顺其心往前领,这就是心纲。人的秉性不同,要知道她是什么性,顺性去度她。若她是阴木性,一定直硬;她是阴火性,一定要好争理;她是阴土性,一定死板不活动;她是阴金性,一定好说,好分辨;她是阴水性,一定愚鲁不达。因她禀性用事,并非良心,男子若性纲立不住,也用禀性对待她,这叫碰性。心性不和,精神上感觉痛苦,恩爱缺欠了,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是儿女缺乏,皆是禀性之害。盖阴阳和而后万物生,阴阳在人身,即是气血,你想气血不调和,那能生男育女?情投义和,才是真夫妇。若女子动禀性,男子也不快乐,就是性纲倒了。若

30、以天性用事,她动性我不动性,还要顺性去度她。若女人犯阴木性,直硬不服人,若直说她直硬的不是,这就是金克木,越说越不服,非闹出事来不可。要用柔和性去生她,柔和是水性,这叫水生木。说柔和话,使她快乐顺心,一定能听你的话,乃能合性。或用阳金大义制化她,找她的好处,说她口快心直,有仁爱人的心,等她阴气慢慢消了,再说你好是好,可是说话直了,对外不免伤人,对内还要伤己,她必悔悟改过,用明礼的话向前领她,这是木能生火。总之自己把性纲立住,绝不动性,用五行性理推转法,随便应用,效力真大。无论怎样奸巧、怎么愚鲁的女人,没有领不到道上的。用性纲领她,夫妇准和睦;用心纲领她,能使她悔过;用身纲领她,自然归在道上。

31、再说女子的三从。内三从,是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是身从情理?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翁姑,中和妯娌,下教子女,助夫成德,替夫做应做的事,不怕苦,不怕难,并不抱屈,这是身从情理的道。怎样是心从道理?道即五伦之道,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一心行道,思想老人全好,应如何报答老人的恩,如何便能得堂上欢心;念想兄弟妯娌都好,应如何和睦妯娌,使兄弟友爱互助,以尽手足之情,对子女应如何教导,使长大成人,增光耀祖,扬名显亲。心内常存着这样心,行出事来,自然处处合道。怎样是性从天理呢?以不动禀性为主,还要把禀性化除,方能圆满天性。如阴木性直硬不服人,阴火性急躁好争贪,阴土性死把把的,阴金性滑稽溜的,阴水

32、性愚鲁不达的。先把自己性子认清,不动禀性,自身三从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譬如夫是农人,帮助他勤俭治家,专心尽力于田亩,使收获丰富以供养老人食用,且有补益于社会国家;若丈夫是读书人,除替夫父母外,助其用功读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希圣希贤,流芳百世,作天地间第一等人物;若丈夫是工人,要助其制造物品,以利社会,不可惰工减料,有误主顾,如此既有益于社会,自身事业也能成就;若丈夫是商人,当助其流通百货以供人需用,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为利,大道生财,完成商业道德;若是丈夫作官,自己是太太分位,当知作官并不容易,当初寒窗苦读,费尽心血,女人遂跟着成了太太,便一味吃喝穿戴阔,添上些习性,浪费金钱,那就

33、不对了。要助夫奉公守法,除暴安良,兴利除弊,为民造福,省刑罚,薄税敛,重农桑,兴教育,领导民众,全归在道上。做县长太太,给一县里的妇女作个榜样,做省长太太,给一省妇女作个榜样,助丈夫,爱国爱民,立功立名。倘丈夫一时迷昧,贪赃枉法,应从旁劝告,往天理上着想,不可欺天害民,羞辱祖宗。迨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名垂青史,这才是助夫的真理与正道。 夫妇是有因缘而结合的。男女双方,无论哪一方面不好,要明白有前世之因,才有今生之果,要认帐,夫义妇顺,了此一生,还清宿债,同归极乐。信真了就是佛;若不信,假了就是魔。男子用三纲领导女人,是男子能成道;女子用三从帮助丈夫,是女子能成道。人道圆满,因果自了,在世即是出

34、世,在尘即能了尘;因果不了,帐码不清,人生在世是为还忠孝饥荒伦常债而来,不能尽人道,如同抗债不还,这笔帐永远不能清,必致种果为因,因又为果,果又成因,迴圈不息,永远不能出数,总是在轮回圈子里。所以人当明白夫妇道,好明道行道、成道了道呢。 父母之道 夫妇为人伦之始,到了生男育女,又给儿女当父母,所以进一步讲,就是父母之道。古人云:为人父,止于慈。母亲称为慈母。父母之道,就是一个“慈”字。慈是本乎天性之仁德,性发为情,道一落到情上,往往有偏的地方。语云:养不教,父之过。必须教之以道,把儿子领导在道上。教与管不同,管是使禀性制服他,教是用天性领导他;教是率性合道,夸奖他的长处,纠正他的短处,管是任着

35、自己的性子,找人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动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当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所以教子要有义方,先得以身作则,自己先要性存天理,心存道理。根本教育,在未生儿女以前,先种下善因。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父母的性常存天理,儿女就是天理所生;父母的性质和平,生下子女来,性质一定和平;父母的心常存道理,儿女就是道理所生。因父母的遗传性,关系重大,这就是说的根本教。 若说到胎教,更得平日涵养天性,视听言动,处处要合道,儿在胎中,得到天性的正气,所生的儿女,性子一定纯正。现在人多不明白道,儿子未到成年,父母便为之早婚,妨害身

36、体的发育,所生的子女,往往不长命,或衰弱多病,害及血统,害及民族,为父母的,不得辞其咎。这就是不真慈,就不合道。更有一般人倚仗自己的财产丰富,溺爱子女,任意浪费金钱,习染上不正当的嗜好,造成种种罪业,或因酒色过度,败德丧命;或任其游荡消遥,不能勤劳苦作,养成游民;或溺爱过甚,把自己累死也不肯指使儿女去做。一面是不放心,一面是溺爱不明,总不想一旦身死,撇下儿女,一切事都不懂,成了一个废人,一无所能,不能守祖业;成为流氓,且害及社会。儿子在少年不令学道,壮年便不能行道,老年又哪能成道呢?这就叫爱子如杀子,大大的不慈了。 当父母的道在乎慈,可是慈总不可离了道:第一幼年不使失学,无论家财有万贯,总得教

37、子有一艺之长,能自谋生活,不依赖人,使他一生能以自立,有祖业能守住,纵然无祖业,也能自谋生活。人人能如此,不但能自立,一定能立国呢。教育子女之道道是行的,不是讲的,换句话说,道是人走的。当父母的,是从幼年儿女道走过来的。到中年有了儿女,就得行父母道。父母之道不外教与养,教养兼全才是道。在未生子女以前,看你种的什么因,生出儿女来那是结的果。欲产生良好子女,全在自己种因上求。在夫妇二人,好比是个开招商店的,你开的是大旅馆,挂大招牌,安寓仕宦长官,所招来的全是作官为宦的。若是开大店挂招牌是安寓客商,所招来的全是买卖客商,提包大氅。若是开寻常店,所招来的,全是推车担担的。你若开小店,所招来的是乞丐穷人

38、,东跑西颠的苦力人。这些穷苦人,断然上不了大旅馆里去。可是那些高官贵客,也绝不能来小店里住。道是自然之理,人的生育子女,也是这样。你若存天下为公的心,断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子女。你要存贤孝的心,也不能生忤逆不孝的子女。甚至儿女听说不听说,守本分不守本分,孝顺不孝顺,全在自己种因如何,生出子女是结的果,你还问谁呢?儿在胎中时,当实行胎教,尤其为母亲的,坐必正,行必稳,心平气和,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心存正念善意,生出子女,必然贤孝。这是说的先天教育。至于后天教育,更须明白,尤其小儿在食乳时期,更有关系。乳汁是大人的气血,大人气质清,化合的乳汁必清,小儿吃了,不但体格能发育,心性中必然清

39、明。假使大人常着急上火,动禀性,怀着恨、怨、恼、怒、烦的五毒气化合的乳汁,也是毒乳,小孩吃了,长禀性,还生疾病,危害身心性命,关系最大。再者,大人若是不明白道,在抱着小孩吃奶时,生气上火,擦眼抹泪,或恨天骂地,小孩一面吃奶,一面眼看,这叫给小孩种恶因,种毒因,不可不知。还有禀性不好的人,抱着孩子和他人打架,指东骂西,比鸡骂狗,打小孩的屁股,羞辱别人的脸面,表面上是打骂孩子,其实就是打翁骂婆,也许辱骂妯娌,是不是给小孩种下毒因呢?不但给小孩种毒因,还给小孩加罪,这是何等的愚痴呢!还有一节,小孩才会说话,教导着他骂人,又教导他打人,拿人家的东西,不制止他学懒学坏,学着不吃亏。当父母的认为是孩子聪明

40、,还很欢喜。要是从小给孩子种下这种因,将来哪有好结果,一定横行无礼,逆伦犯法。这不是送孩子下地狱吗?若父母明白教养子女之道,实行教养子女,这是根本教育,关系非常重大。现在为什么大道失传,就是因为缺乏根本教育。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都是成年人的教育,是后来的教育。父母之教,乃是教育的根本。先入者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当父母的应负的责任,教养二字,是离不开的。但教养要合道,那就是义方教子。为父母者,不可不知也。教与管的区别爱子不得其道,就是不慈。慈字之误用,在管教二字分不清。(一)溺爱不明。自从有了小孩,爱之如掌上明珠,对于吃穿,尽迎合小孩的心理,养成骄惯

41、性,好吃懒做,由习惯进而染上嗜好,吃喝嫖赌吸,无所不为,自身又一无所能,成为流氓,丧德败家,妨害社会,触犯国法,成为罪人,受刑亡命。这种恶果,皆由溺爱二字之因所造成,不慈孰甚。(二)不管不教。有了小孩,只知道养,美衣美食。对于小孩言行动作,任其性之自然,不教也不管,这又错了。小孩天性未离,此时若不好好教导,渐渐性流为情,情流为欲。初则放荡于礼法之外,渐至入于下流社会,很是危险。不但品行不端,行为不正,将来招灾惹祸,后患不堪设想。昔有囚犯某到了法场临刑时,要求法官,见他母亲一面,死也放心。法官哀怜他这番孝心,许之。他母亲来到法场见面时,该囚犯要钻他母亲怀里吃一口奶,其母爱子心切,听其子之行为。其

42、子竟将其母之乳头,一口咬下来,其母大痛喊叫,说可要了我的命了,好狠心哪!其子接口说,你的心比我还狠得多呢!想当初我小的时候,偷了人家的东西到家,母亲不管我,还很欢喜我,所以我大了,便做了贼,因犯法定了枪毙的死罪,这是你不管我,养成我的偷盗心,送了我的命。我心狠,哪知母亲送了我的命,比我还狠得多。这段事,当儿子的固然不对,当母亲的算对吗?这是不管,也就是不慈。至说到不教,关系更大。古人教小孩,能食,教以右手吃饭先让老人吃。有食物,老人不分给不要。能言时,教以数与方名。教他见人行礼,恭敬长上,孝敬老人,大了自然能孝能悌。若不教导,便不知礼节,不知尊卑上下,习惯成第二天性,养成逆子,不孝不悌,为父母

43、的,不能辞其咎。所以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放任太甚,也是不慈。(三)管得太严。有了儿女,恨铁不成钢,自己孩子,总得比别人强。儿女稍有差错,非打即骂,毫不留情。原来父子是主恩的,威多恩少,便失慈的真道,使儿女对于父母,初则畏之,渐疏远之,甚则离心离德,这就是管之过严,亦非中正之慈道。以上三种,均不合慈道。真正慈爱儿女的,从小就教养兼施,由胎教、襁褓教、婴儿教等等,处处留心。小孩发育不全的时候,固在善养,但养中须有教。在小儿初学会说话,先教导他明白老人的称呼,叫爸爸、叫妈、叫娘、叫爷爷奶奶、叫伯父叔父、姐姐妹妹、哥哥嫂嫂等,使他知道尊长亲亲,慢慢再添字,问爸爸安,妈妈好等的话。等他会走会

44、行动的时候,教他行礼。有了食物,教他先奉老人,让给哥哥先吃,知道孝悌之道,谦让之礼。少有点好处,必须夸赞他,或用相当的奖励鼓励他,更高兴,能实行。小儿有了过错,不可先打他,更不可骂他。先说明是非,使他知过必改。善言开导,不可体罚,免伤他的自尊心,自然小儿能迁善改过。千万不要骂他,骂则口出恶言损德,老人听着还不愿意。更不可一错便打,把孩子打完了,小孩还不知道为的什么,打得直迷瞪眼,生出毛病来的很多。教小孩说话,先提说祖上的德行,老人的好处,一家人的长处,大家都爱听他的话,小孩无形中生出爱敬老人的心。小孩渐渐长大,教导他洒扫地,接待客,见客行礼、问安等等细事,然后大了,入校求学,养成端正人品,立身

45、行道,扬名显亲,有功于世,有德于人。这才不亏天覆地载,父母所生,为天地的孝子,古今的完人。人人能如此实行,世界哪能不太平呢?然追本溯源,还是归功于父母之教养有方。 兄弟道孝为百行之原,然孝是对父母所行的道,同一父母所生的,就为兄弟。若兄弟间不能相亲相爱,父母一定忧心,孝道仍不能圆满。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兄弟之道就是“悌”字。悌道也是出于天性之自然。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可见孝悌都是天性所固有的。如人在幼童时期,哥哥弟弟同在一处玩耍,若有人打他哥哥,他一定不愿意,一定护惜他哥哥。你想谁教他护惜哥哥来?那是出于天性。他哥哥被人打哭了,弟弟不能帮助他,也

46、一定帮着他哭,流同情的泪,这是出乎天性之自然,并不用教导。 为何越长大了,多兄弟不睦呢?考查不睦的原?因,大约有三种。(一)偏爱妻子,为情欲所牵。(二)为争贪财物,被物欲所迷。(三)为争辩情理,受禀性之害。细想这三种毛病,多半犯着第一、二项。这可怨谁呢?全是怨男子不明白道,没有真主意,女人也跟着落个不贤孝的名字。兄弟本是一母同胞,情同手足。本身的手足,行动相随,一刻不能相离。且手足是互相维护的,譬如手去拿物,脚不用吩咐就走。如脚被碰伤或扎着,手不用脚请它,急速去摸护扶慰它,此是痛痒相关之至情也。兄弟失和的原?因,在未娶妻以前,总还差一点,一娶了妻,渐渐情谊就疏远了。在朝阳县有句俗话说,“院外放

47、火鞭,屋里写过子单”,给谁过继呢?给新媳妇。因为一娶媳妇,把父母的恩情就忘了,兄弟的情也没了。细想方才来一个异姓人,为什么就忘了父母兄弟呢?到底女人有什么好处呢?全是因着男子重情欲,薄恩义,不明白道的缘故。又有一等人,好争好贪,兄弟之间,为争祖宗产业,各不相让,打骂斗殴,闹得兄弟成仇,骨肉乖离,连累得老人生气,无法可使,甚至闹灾生病,罪莫大焉。因兄弟失和,妯娌也就不睦,将家业分开,连老人也轮流奉养,打算合适不合适。此等人真是见利忘义,连父母之恩都忘了。父母养儿防备老,哪知兄弟分居,不但惹老人累心,反把人落个老无所归,轮流吃饭,如同沿门求食一般。这不是悌道不尽,累及孝道吗?还有为家产闹成讼事的,

48、经年累月伤财败德。兄弟乃是一奶同胞,为祖宗遗产之小节,伤手足天伦之至情。 财产是身外之物,用以奉养父母的,乃为家财,有伤天伦。伤天伦,便是逆天,将来定受天罚。即便财产到手,天理有亏,家道也过不好,不是人口生灾长病,便遭横逆之事,或生下不肖之子,倾家荡产,并给老人丢名誉。试看世上害兄害弟的,哪一个得到好结果呢?世上之物,完全是假的,惟独道是真的。人若明白此理,当借假修真,把兄弟道行真了。扩而充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爱全世界的同胞,便是大同世界。妯娌道妯娌本是异姓姐妹,随着自己的缘分,同居度日,真是三生的天缘。起初全是在家当姑娘的,一出阁当了媳妇,为哥哥的内人,就是嫂嫂,为弟弟的内人,就是弟妹

49、。两人本来素不相识,过门以后,定名正分,有嫂嫂,有弟妹,称为妯娌,亲如姐妹,同聚一堂,这个缘分最大。如果各人尽道,多么快乐呀! 可是社会上的人,多半不明白道,眼光太小。在未出阁以前,就先探问婆家有多少地土房产,兄弟几人,翁婆年岁多大,还有生育没有,大姑小姑几人,全家老少同居有几份子,把婆家的家产,早算计得清清楚楚。所以一过门后,唯一的事,就是承受丈夫家的房子地,这心地全用错了。总没想到来到婆家是为还伦常债而来,对上当孝敬翁姑,中间当和睦妯娌,下则慈爱侄男侄女,并应当助夫尽孝,助夫成德,助夫兴家立业而来的。专为丈夫身上着想,孝道或有见不到的地方,家事或有作不到处。 当女人的,处处要补漏子,务求件

50、件事周到圆满,才显出内助的德能来。家中妯娌失和,多半由于存争贪心,对于财物方面,你多我少,你争我夺,一不满意,怀恨在心。起初还不肯破脸面,背地里对丈夫说长道短,怎样吃亏包屈,便调唆分家。初时还不听,日子久了,哪能会不听呢?彼此若各存这样心,兄弟就失和不远了。初则渐渐冷淡,遂后便言语衡突,甚至争吵打闹,情义乖离,就不能合作了,非分家不可。分家的事,父母哪能不忧心?要管管不了,要说没人听,骨肉分离,老人真是伤心。上不孝父母,下不爱兄弟,孝悌之道皆亏,造下莫大的罪。在分家以后,私心上好像自由一点,大体上元气冲散,势力可就单薄了,对内对外,处处多不方便,实在可惜。 推其原因,总是由于不明道。妯娌们如要

51、好,总得明白道,把道与财物,要分得开,看得清,知道本身是为还账尽孝而来,不是为承受家业而来,自然把争贪心止住,一心尽道,把调唆丈夫分家的心,变成助夫成道的心。各人要自立,要自谋生活。祖宗的遗产听老人自由处理,概不过问。俗语说“好儿不要祖遗产,好女不贪嫁时衣”。如此则妯娌永无分争。嫂嫂念弟妇年轻,随时要帮助她。弟妹感激嫂嫂的情谊,互助友爱毫无介意处。你感我恩,我感你德,化贪争心为谦让心。妯娌和睦,兄弟自然无说,老人更是欢喜了。过得家业兴隆,助得丈夫成道,教育得子侄成名,这才是真正托满家,托得全家欢喜。妯娌道的关系,非常重大啊! 姑嫂道嫂子与小姑,是名分上的关系。起初本素不相识,由名分关系,作情义

52、上的结合。嫂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当姑娘来的。到了婆家,才当了嫂子。现在在家当小姑,不久出了阁,又给小姑当了嫂子,好像是个因果循环一样。在当小姑的,若明白道,在嫂子初进门来,见嫂子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弟妹妹,如同亲人一样,何等令人钦佩。但家中事务,嫂子全不熟悉,应从旁面告诉她,引导她,帮助她,使她不至作错了。唐诗上说:“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就是嫂子入门,初求小姑的情态。小姑于此时,应有补助之精神,尤其在父母面前,常常提嫂子好处。嫂子偶有过错,替嫂子用好话解说。如此嫂子心中能不感激吗? 在嫂子方面,要尽孝道,总得找着婆母的心。婆母心爱的是小姑,对小姑衣食方面

53、,要格外留心。一方面顺婆母的心,一方面助丈夫尽悌道。遇着小姑有应用之物品,或梳妆等物,嫂子早早尽心,在丈夫面前,多方提议,为之买办。这是助夫行悌道,能使小姑欢喜,婆母顺心。想想小姑在家能有几年,为何拿着河水不洗船呢?这样嫂子处处尽道,小姑处处感恩,姑嫂双方之道尽矣。对于已出阁的大姑,年下节下,不等婆母开口,首先张罗。或送礼物,或去看看。对于外甥男、外甥女,要招待周到。如是老人欢天喜地,姐妹满口夸奖,家庭和乐,日子自然兴旺。 要是小姑不明白道,对于初来的嫂子,在父母面前说长道短,两头传闲话,往母亲耳中送毒话,母亲爱听爱信,这叫自己吃毒药丸,存在心里,时时不舒服,种上恶因了。遇着事一不随心,指东说

54、西,净挑毛病,发泄心中的怒气。闹得日子久了,媳妇忍耐不住,不免分辩几句,因此婆媳失和,媳妇从此受气,婆母心中也难受。你想这样是谁种的恶因,不是小姑吗?媳妇受了气,必定告诉男人。丈夫仔细一考查,不免也生气,又转成母子不和了。如是母亲便说儿子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还要告诉他父亲,管教他儿子。父亲一生气,管教儿子,儿子若是不服,又闹成父子不和,一家人全都不合,家道哪能好呢?如此显得儿子媳妇都不孝顺,又连带的父母也不慈爱,这个病根就是从当小姑不明白道得来,姑嫂道关系多大呀! 再说当嫂子也得会当。若嫂子不明白道,倚着丈夫的势力,慢待小姑,对于小姑吃穿使用,处处打算盘,好像过日子俭省,其实是待小姑刻薄。小

55、姑心里不如意,在母亲面前,诉冤流泪,惹得母亲不欢喜,心中生气。这是多么不孝呢!结果姑嫂不和,婆媳必不睦,父子也离心离德。这是嫂子不明白道,落个不孝不悌之名,罪莫大焉。所以小姑嫂子必得都要学道,要知现在的小姑,就是将来的嫂子,因果循环,自然的道理,结冤结缘,很有关系。为何不种下好因,将来得好结果呢?对于侄男侄女,更要处处尽心,不但嫂子感激,老人本来爱孙子,一见这样,心中更加欢喜。一家男女老幼,和和乐乐,显出小姑敬嫂,嫂爱小姑,全家和睦,真是姑娘提满家的贵星,媳妇托满家的喜星呢! 婆媳道 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边来的,在一个家里,如同母女,道在恩义并用。 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

56、,闹的家务不顺。所以婆媳道不能不研究。 当婆婆的命,是从那里来的?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 媳妇的命,是从那里来的? 是从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家,便当了媳妇。说起来是一条道;但婆婆是早来的,对家中事务眼经手经,全都知道;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常言说:教子教婴孩,教妇教初来。婆婆总得把媳妇领在道上,待儿媳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领导她,如同黑夜行路,你一指导她,好像暗室明灯,光光明明。媳妇感激婆母的恩,本心上佩服;遇着事指导她,一定听说。 婆婆教导儿媳,依她的个性来教:与人谈话,必领着她的话说,做事须婆婆先着手,教她跟着做,她便不觉为难。日子久了,她准能学

57、会,哪能不感恩呢?见了亲戚朋友,说话常提儿媳的长处,感谢她娘家的教育德行,媳妇听到这话,如何的感激呢?媳妇如有过错,在背后指教她,千万不可与她吵闹,若在亲友或乡邻面前宣告儿媳短处,羞的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她心里那能过的去?!要不然,就说她娘家无教训,便引起儿媳阴火上升,暗气发生,这就是种恶因,不定那一时,因着事不能忍,便说出口来。婆媳不睦,毛病在此。 若儿媳有过错,婆婆赶快兜起来,儿媳禀性不好,婆婆宽容她,媳妇处处感恩,时时想报恩,才合道呢!至于当媳妇的知道当媳妇,不是为承受房产物业而来,是为行道,为还账而来,媳妇应当听婆婆支配,最要紧的,是先找着婆母的心。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

58、我当敬之。天下的老人,多半是爱小儿小女,媳妇要格外留心,准得能婆母的欢喜心。若是有大姑小姑,出了阁,婆母一提起,当儿媳的,便提倡去接去叫;有了外甥男、外甥女,当老娘的最爱他,要时时照顾;就是婆母所爱的鸡犬,也要替她照管,才能找着婆母的心。能顺老人的心,便是尽孝,再能与婆母性子相和,便是得了道。 媳妇初进门,全仗婆母指教,本来儿媳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揭短处,或以大压小,使脾气来管她,说话尽种恶因,婆媳那能发生好感情?日子久了,那能不驳嘴呢? 这是大大的病源。若婆母明白道,会领导媳妇,媳妇感恩,婆母也享福。 媳妇当想到婆母以前奔波劳碌,受尽千辛万苦,怕后来儿女受饥受寒,今已娶

59、了儿媳,不能再使婆母受累;在初进门时,什么也不懂,仰赖婆母指教,费多少心! 婆母的恩,比生身母还重大。 一方面要报恩,一方面要尽孝道,教婆母心满意足,欢欢喜喜,家庭和乐,日子准能发旺,才显出婆母仁慈、儿媳贤孝,如此必能齐家、家道兴隆。 继母道(王会三讲) 当母亲的对于子女,一养一教,本不容易。要是为子女的,母亲早去世,父亲再继娶一位来,这就是继母。当继母更是不容易,本来在家是当姑娘的本分,出阁后,就给人当母亲,在名分上,还不能推辞,并且对前房子女,还得格外尽心,稍一差点,旁观的便说闲话。你看无论哪家,若娶个继母来,全家老幼男女,以及三亲六故,没有不注意的。对于前房子女的吃啦、穿啦、往往背着他继母,问到孩子,“你继母娘待你怎样啊?”、“不受屈吗?”到了自己生了子女,更有了比较,看看待遇上有分别没有,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 在当继母的,对前房子女,固然有心偏的,然不可一概而论,只要当继母的抱道而行就对了。往往当继母的,有好名的心,在表面上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