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教育学 复习资料_第1页
事业单位教育学 复习资料_第2页
事业单位教育学 复习资料_第3页
事业单位教育学 复习资料_第4页
事业单位教育学 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理论基础第一章 教育及教育学1、概念 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时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4、教育的起源 生活起源说(朱熹)、生物棋院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基本要素)、教育媒介6、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形功能7、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

2、始社会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 古代中国:学校萌芽(痒)、西周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教育、 西汉教育(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教育 隋唐教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两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教育(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 近现代教育: 特征:国家加强干预、初等义务教育实施、教育世俗化、教育法制化 现代教育发展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

3、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8、教育学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9、教育学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10、教育学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萌芽阶段: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启发诱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

4、习与思考结合 孟子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墨家 墨翟 兼爱、非攻 道家 绝学、愚民、道法自然 学记 中国、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因、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西方萌芽阶段:苏格拉底 (产婆术)启发教学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手册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论著 独立形态阶段: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 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卢梭 性善论 爱弥儿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奇 第一

5、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建立: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 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 现代教育之父 教学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20世纪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赞科夫教学与发展苏联,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 美国,瓦根舍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德国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6、学瑞士,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论1970 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思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功能) 教育促进民族化进程,但对改革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

7、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技功能)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校园文化

8、定义: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 分类: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继承性3、学生文化 定义: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思形式的平行性5、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健康: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

9、动因: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优生学)、格赛尔、霍尔 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6、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思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到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以潜在的可能性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个体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阶段性(一刀切、一锅煮)、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面试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一处的总

10、的要求,规定了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地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3、教育目的地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地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4、教育目的地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11、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6、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7、素质教育 定义: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12、,以尊重学生主体性 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前提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意义: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8、教育制度 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

13、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包括: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9、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10、我国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学制沿革:1902 壬寅学制 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未实行 1903 癸卯学制 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年限长,男女不同校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那女同校 第一个具有

14、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11、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欧洲)、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学制(中国)12、教育制度的发展:形式(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接线逐渐淡化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概念: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

15、主要实施者 教师是一种专门的执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的职业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专门化阶段(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 1681 法国,中国产生于清末 1897),专业化阶段3、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工作以及前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

16、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道者的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知识传播者,人类文明的传递着),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和知己的角色,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5、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驾驶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8、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

17、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任命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核心)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 丰富的时间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9、教师的威信: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建立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

18、养成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知己10、教师专业发展 概念: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 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分类: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人格,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专业自我的形成 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制培训,自我教育11、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19、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高表现)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2、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989.11.20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

20、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法国 卢梭、美国 杜威)15、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16、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和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7、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性18、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师方面:

21、了解和研究学生,数量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实施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1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心里相容第五章 课程1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始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 为诗经作注提到 与现代意思不一致 宋朝 朱熹 朱子全书.论学 与现代意思一致 西方化最早见于 英国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美国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专著 定义:是指学校学生所学

22、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中的安排2、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里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社会要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技能基础

23、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5、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6、课程目标:是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蓝图7、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求(对学生的研究)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8、三维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联系,融为一体9、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0、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

24、件11、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特征: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没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13、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14、课程标准的意义: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在学校教育层面,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据 在教材层面,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15、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5、,他是知识接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16、教材编写硬遵循的原则与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17、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是课程目标转化为 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18、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19、校本课程 定义:是学校领导、教师参与研究开发的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开发理念: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26、追求 开发条件:明确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开发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开发途径:合作开发,课题研究与实验,规范云游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专业自主意思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只是结构的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20、课程设计 定义;是由目的、有计划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 主要模式

27、:目标模式(美国 泰勒) 学校应担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行程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21、课程实施 定义:即将已编定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必要和基本的途径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的特征 学校的特点 校外环境22、课程评价 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何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 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CES评价模式(斯泰克、古巴、

28、林肯)23、课程资源 定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分类: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 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型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在课程开发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第六章 教学1、教学概述 定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基本组织形

29、式:班级上课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学的本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教学的特点: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进行前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教学的基本任务:

30、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教学过程 定义: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知道学生掌握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教师

31、的引导性与传播性(有领导的认识)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基本规律、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规律(间接性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32、(发展性规律) 知识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传授规律性知识,传授适量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教学结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教学原则 定义: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小学的教

33、学原则: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3、教学方法 定义: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德的共同活动的方法 包含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启发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34、(探索法、研究法)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愉悦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 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发现法(布鲁纳 美国),目标教学法(布鲁姆 美国),程序教学法(斯金纳 美国)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沙塔洛夫 苏联)4、教学组织形式 定义: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班级授

35、课制的产生于发展:1632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862 北京 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时授课,按时教学 现代教学辅助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特色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不同年级同一个班)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喀斯制 (导生制) 英国 道尔顿制 柏克郝斯 美国, 设计教学法 杜威 美国 特朗普制 伊德.特朗普 (大班、小班、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当前教育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活动 探索个别化教学5、教学工作

36、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考查,考试)6、教学评价 定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 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基本类型:根据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评价(学

37、期开始),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采用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7、教学模式 定义: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国外教学模式:探究式模式,抛锚式模式,范例式模式 国内教学模式: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第七章 德育1、广义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德育:学校德育2、学校德育 定义: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

38、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 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 所需的品德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 性质:社会性 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培养有道德发展的人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目标 定义: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uoxu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质量标准 建立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

39、统,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初中、高中逐步提高4、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数量坚定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5、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包含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6、德育过程 定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 教育者所期望的思

40、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法制的过程, 是个体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他的实质是 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7、德育原则 定义: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

41、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8、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9、德育途径 定义: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或形式,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10、德育方法 定于: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

42、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用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11、德育工作新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12、新时期德育发展新主题: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级 定义: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最早提出班级概念: 文艺复兴时期 埃拉斯莫斯 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

43、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校正功能2、班级管理 定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 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常规管理(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班级平行管理,班级

44、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3、班集体 定义: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未特指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特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关键因素:目标和规范)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集体成员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集体阶段,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

45、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班主任 定义: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机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性、民主型、放任型 班主任的工作任务: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46、了解和研究学生,(方法有分析书面材料发,调查法,观察法(基本方法),谈话法) 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班会组织活动 偶发事件的处理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1、课外校外教育概述 定义: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史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47、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主要要求:要有明确的目标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理解和掌握孩子,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

48、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报刊、广播、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机构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1、教育研究概述 定义: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活动 对象:教育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 教育问题

49、的特点:复杂性、两难性、开放性、整合性、扩散性 教育研究的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伦理性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多种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方法的移植,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2、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

50、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张,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3、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有价值,必须有科学的现象事实、事实依据,必须明确具体,必须新颖有独特性,必须有可行性) 查阅文献资料:(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制定研究计划:时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4、常用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行动研究法(实践中的

51、问题未研究对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质的研究(实地研究法、参与研究法,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对象),叙事研究法(叙事真实情景过程)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艺术、文学,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

52、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4、心理是脑的机能5、神经系统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结构:神经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6、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向 反射与反射弧:无条件发射(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 有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具体事物,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语词刺激,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现象7、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53、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8、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 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著作 冯特 1879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历史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实验内省法,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第一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奈塞尔 1967 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第二章 认知过程1、注意 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

54、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无意注意:也成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影响稳定性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分配,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其中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几种不同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

55、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感受 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受阈值: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受阈值 绝对的感受性和绝对的感受阈值,差异的感受性和差异的感受阈值 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一种感觉兼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知觉 定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

56、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礼节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4、观察 定义:诗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型,观察的敏锐性 培养观察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57、,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根据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5、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基本方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凸出直观队形的特点 教会学生挂差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6、记忆 定义: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分类:根据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

58、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过程: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试制个人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保持与遗忘: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活错误的恢复和提供 遗忘规律:不平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遗忘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情绪和动机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防止

59、遗忘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的多样性,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腐实际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 回忆或再认 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图像记忆(主要编码形式)、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1s,声像大于1s小于4s) 短时记忆: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主要编码形式)、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 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编码形式):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分类处理: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60、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明确记忆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从基金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7、表象 定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根据主要感觉通道(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建程度(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8、想象 定义: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从有无目的性(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空想、理想) 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