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控制的PEMFC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_第1页
面向控制的PEMFC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_第2页
面向控制的PEMFC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_第3页
面向控制的PEMFC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_第4页
面向控制的PEMFC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金项目 :国家 863计划资助项目课题 (2002AA517020 收稿日期 :2005-04-16 第 23卷 第 9期计 算 机 仿 真2006年 9月 文章编号 :1006-9348(2006 09-0240-03面向控制的 PE M FC 膜阻抗模型的改进研究张颖颖 , 曹广益 , 朱新坚(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系燃料电池研究所 , 上海 200030摘要 :PE M 燃料电池建模不论对电池研制还是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针对控制的需要 , 集中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膜阻抗部分的模型 。 首先根据机理研究结果分析 , 质子交换膜的阻抗性质可以简化为电流密度和工作温度的函数关系

2、 , 然 后以复杂的机理分析模型为基础 , 结合经验的数据分析技术 , 对膜阻抗提出了适合控制的改进型简化模型 。最后对多组不 同实验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 , 该膜阻抗模型可以在电流密度为 00. 9A /cm 的范围内准确的预测各种 Nafi on117膜的阻抗特 性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 膜阻抗 ; 机理建模 ; 经验建模 中图分类号 :TP391. 9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f M e m branes Resistance M D esi gnZHANG Ying -ying, Xin -jian(Fuel Cell I on m J iaot ong University

3、, Shanghai 200030, China of utility t o researchers and operat ors . This paper focuses on model 2ing me of PE M FC f or contr ol design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he p r ot on exchange me mbrane si m p lified t o the functi on of the current density and the temperature according t o

4、s ome mechanistic researches first . Then, based on the comp lex mechanistic model, an i m p r oved and si m p lified model of the me mbrane resistance is devel oped by using the e mp irical modeling technique . Based on s ome gr oup s of experi m ental data, it could be found that our model accurat

5、ely p redicted all Nafi on117me mbranes resistances in the current density range of 0t o 0. 9A /cm2.KE YWO RD S:Pr ot on exchange me mbrane (FE M ; M e mbrane resistance; Mechanistic modeling; E mp irical model 2ing1 引言由内燃机和柴油机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带来了越来越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 这种现象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尤其突 出 。 因此 , 长久以来 , 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交通工

6、具一直受 到研究关注 。 各种蓄电池 、 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组成的混和动 力都可以成为交通工具的洁净动力源 。其中 , 质子交换膜燃 料电池 (PE MFC 因为具有理想的性能 , 如快速启动 、 低温工 作以及高能效 、 高功效的特点 , 而被视为未来最具前途的洁 净能源 。 尤其在近十年里 , 对 PE MFC 电动车辆的研制已经 成为国内外能源交通发展的一个热点 。从膜的制备 、 电极结 构的改进以及电催化剂 、 水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 了瞩目的成绩 , 但是距离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市场化实用化仍 然需要大量努力 , 需要提高性能 , 优化结构 , 降低成本 。PE M FC 研究过程

7、中 , 电池建模不论对研究人员还是操 作人员都具有实际意义 。借助 PE MFC 数学模型 , 可以从理 论上分析电池内部的传质 、 传热和电化学反应过程 , 为电极 结构的优化 、 流场的选择 、 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指导 。 另外 ,PE M FC 数学模型也是大功率电池系统模拟和优化的核心 。到目前为止 , 已经有不少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 PE M FC 进行 了建模 。 但是建立的模型中 , 不论是机理的还是经验的 , 都 不同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由于我们所要建立 的 PE MFC 电压模型是为了进行控制设计 , 因此要求模型不 仅要合理有效还要简单好用 。分析大量文献 , P

8、E M FC 的电压模型中 , 电化学平衡电动势 E 、 极化电动势 act 的模型形 式基本统一 , 关键在于对欧姆电动势的模型一直在不停地分 析完善 。 同时鉴于电池中膜阻抗也是影响电池获得高效率 和大功率密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 因此 , 该文对质子交换膜的 膜阻抗性质先进行分析和建模研究 。2 膜阻抗建模的介绍文献中很多有提到膜阻抗的机理模型 1-4和经验模型 5-8。 其中 , 机理模型都是建立在比较合理的假设基础之 上 , 运用基本的传递和电化学反应原理来描述电池内部各部 位的特征 , 其复杂程度随参考量的增加而增加 。 文献 1-2考虑膜的水热传输性质 , 模型中说明了水扩散 、

9、电渗透以及 流通渠道中水的蒸发和冷凝现象 。 文献 3则考虑变量间的 相互关系 , 并且对所有变量进行局部描述 , 因而提出的机理 模型详细但是同时也相当复杂 。种种机理模型共同的缺点 就是包含大量不易精确测定的参数 , 如传输系数 、 湿度水平 等 , 而且模型的计算往往需要多个方程的联立求解 , 计算量 大 , 有时甚至非常复杂 。相对来讲 , 经验模型比较简单 。不 考虑电池内部的结构参数 , 依据表现的伏安特性曲线直接拟 合方程 , 因为其简单所以可以有效地用于电池性能的模拟 。 文献 5-6采用经验方法将膜阻抗数据拟合成由两个变量 组成的一阶线性方程 , 过程不涉及复杂计算 , 计算

10、值与实验 值拟合较好 。 但是经验模型也有其缺点 , 模型往往只针对某 一特定实验的电池或电池组 , 而且只能有效地反应一定的工 作条件 , 因而模型缺乏灵活性 。另有文献 9-10将两种建模技术相结合 , 在对 PE M FC 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的经验方法 ,GSSE M的特点 , 但是 M 视为经验模型中唯一的 可调参数 ( 在模型中类似常数项的特 点 , 因此对不同电池拟和建模时不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受到两种建模方法相结合的启发 , 以大量文献中提供的 机理分析为基础 , 结合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 , 该文对膜阻抗 提出了新的模型 。鉴于 DuPont 的 Nafi on11

11、7膜的良好性能 和广泛使用 , 在大量的文献中可以找到其相关数据 , 因此该 文中建模的对象仅限于 Nafi on117膜 。3 建立膜阻抗模型3. 1 膜阻抗基于机理的模型分析在 PE MFC 中 , 膜阻抗可能会受到很多参数影响 , 比如电 流密度 、 温度 、 气体组成或者不同的电池结构设计 。已经有 很多模型描述电池工作过程中的膜阻抗 1-3, 12-13。关 于膜阻抗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 同时对应用而言也是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 , 就是膜阻抗对电流密度的依赖关系 。 这种关系不 容易建模 , 因为涉及到很多参数 , 不仅有膜本身的参数 , 如电 渗透系数和水反相扩散系数 , 而且还与一

12、些外部参数 , 如湿 度 、 压力和气体流速以及流场的设计等有关 。因此要完整的 从机理分析的角度为膜阻抗建立模型是很困难的 。针对控 制的目的 , 可以适当的简化建模 。文献 11的 Fig4-5中 , 当电流密度独立于其他变量 , 从 0. 2增长到 0. 7Ac m -2时 , 膜阻抗增长 22%。膜阻抗与电 流密度之间的依赖关系显而易见 。基于此 , 考虑将膜阻抗建 模为电流密度的函数 。 正如前面所述 , 这种函数关系会受到 其他参数的影响 , 因此考虑可以加入适当的修正项反映关键 参数的影响 。 文献 11两次实验结果显示 , 最主要的影响参 数就是电池的工作温度 , 因此在简化模

13、型中可以将温度作为 修正参数引入 。文献 5-6从质子流速出发分析了膜阻抗性质 , 得到的 复杂的微分方程涉及到质子扩散 、 浓度以及对流速度 , 这些 内容都与膜的水含量和水分布有关 。目前文献 1-3中对 膜内水分布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 , 水分布比较复杂 。 例如水 蒸气进入膜的流速 、 膜的水合程度等 , 这些参数很难检测 , 再 例如电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则很难计算 , 而且在大量假设基 础上还需要进行多个微积分方程的联合求解 , 因此基于控制 的目的 , 应该将这样的模型简化 。总结发现 , 水扩散和水分 压随温度变化 , 而质子流速 、 水流速则随电流变化 , 因此 , 膜 的水含量

14、和分布一定程度上简单的依赖于电池工作温度和 电流密度这两个参数 。种种分析得出结论 ,和温度的函数关系 。3., 模型的建立不能简单 2中通过对水分布的详细描述之 :r m =(-0. 634 1268303-T(1其中阻抗 r m (. cm , 温度 T (K , 是经层层计算得到 的膜水含量参数 。 由于 的计算导致阻抗模型十分复杂 , 但 是该模型可以为经验建模提供一定的依据 。 文献 9-10的 阻抗模型就是以此机理模型为依据进行了经验的改进 , 模型 形式为 :rm=181. 1+0. 03 +0. 062 2 2. 5-0. 634-3A4. 18303-T(2 其中 (i/A

15、为电流密度 (A. c m -2 , 其余变量同上 。 该模 型是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加入 (i/A 项作为修正来更好的拟 合实验数据 , 并且为了简化模型 , 将 作为一个最大值为 23的可调参数 。 模型 (2 即机理与经验的结合 , 比较其他实验 数据后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但是由于在模型中 作为 唯一的可调参数 , 有类似常数项的特点 , 因此通过使 可调 来实现最优的数据拟合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 。3. 3提出的膜阻抗模型基于前面的机理分析 ,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 将膜阻抗建 模成 (i/A 的函数并加入 T 修正 , 水含量 归结为 (i/A,T 的 函数关系 , 模型的经

16、验形式仍然以上面的模型 (1-2 作为 参照 。 根据文献 5-6提供的实验数据 , Nafion117膜厚 178m, 电池面积 50. 56cm 2。 采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得到的最 优模型形式为 :r m =1+a 1 a 2+a 3(T +a 4Aexp303-T(3 模型中各变量同前 , a1a4为模型拟合系数 。 该模型与 文献 9-10提出的模型 (2 相比 , 同样基于机理同时又具 有更多的经验灵活性 。 该模型预测数据与文献 5-6数据 的等值对比图见图 1所示 , 拟合结果理想 。3. 4 对提出的膜阻抗模型进行验证模型 (3 是基于 5-6中的实验数据 , 并采用经验的拟 合

17、技术而得到的 , 为了验证该模型基于机理的基础而具有的 灵活性 , 还需要借助其他的实验数据做进一步的模型验证 。Nafi on117膜的广泛使用 , 使大量的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实验数据 , 方便了模型的验证工作。 图 1 基于文献 5-6的实验数据得到的 r m 模型预测等值对比图前面提到 , 文献 3提出一个膜阻抗的机理模型 , Na 2fi on117膜厚度 203m, 得到的模型非常复杂而且计算量很 大 。 文献中通过将模型的预测值与文献 11中阻抗的实验 测量值对比 , 证明模型在电流密度为 00. 9A. c m -2的范围 内预测准确 。 图 2为该文提出的模型 (3 的预测值

18、与文献3中复杂的机理模型的预测值的等值对比 。可以看到 , 尽管该文提出的模型 (3 采用了简化思想 , 但是由于具有一定 的机理基础 , 也可以准确的预测膜阻抗 。文献 11进行了 Nafi on117膜阻抗的测量实验 , 膜厚度 203m, 电池面积 28. 3c m 2。 文献 11中的 Fig6给出了分别 在 50 、 60 、 70 三种温度下测量到的膜阻抗数据 , 图 3对 文献 11实验数据与该文提出的膜阻抗模型 (3 的预测值 进行了对比 。 可以看出 , 该文提出的膜阻抗模型 (3 预测性 能准确 。4 结论该文参考大量文献 , 将机理和经验两种建模方法相结 合 , 提出了

19、PE MFC 膜阻抗模型 (3 。 为了实现模型的有效性 和灵活性 , 模型的提出以机理分析为基础 ,并且模型的形式2 的预测值与图 3 该文提出的膜阻抗模型 (3 的预测值与文献 11中实验数据的等值对比图上以机理模型的结论为参考 , 采用非线性拟合的经验方法而 获得 。 最后 , 通过对其他文献中提供的实验数据验证 , 证明 该模型可以在电流密度为 00. 9A. cm -2的范围内准确的预 测各种 Nafi on117膜的阻抗 。 另外 , 在经验建模的过程中 , 尝 试了线性方程和其他包含 l og 、 exp 等形式的非线性拟合方 程 , 都不能比该文提出的阻抗模型 (3 更同时具有

20、预测准确 性和简单的特点 。 参考文献 :1 T E Sp ringer, T A Za wodzinski, S Gottesfeld . Poly mer Electr olyteFuel CellModelJ .J Electr ochem. Soc . 138, 1991. 2334. 2 T V Nguyen, R E W hite . A W ater and Heat (下转第 252页 图 7 发动机转速、 车速的动态变化关系5 结论通过对目前车辆动力传动系建模方法的分析 , 采用面向 对象的方法建立开放的 、 面向对象的 、 通用的动力传动系模 型库 , 提高了系统的建模效率

21、 , 实现了系统的前 /后向仿真 , 为全面研究动力传动系统的动态性能奠定了模型基础 , 便于 实现基于模型的动力传动系统最优化匹配 。参考文献 :1 L ino Guzzella and Adrian Seiler . A Method t o Reduce the Calcula 2ti on Ti m e f or an I nternal Combusti on Engine Model J .S AE, 2001-01-0574.2 Martin O tter, Clemens Schlegel, H ilding El m qvist . Modeling andRealTi m

22、e Si m ulati on of an Aut omatic Gearbox U sing Modelica C .ESS 97, Passau, Ger many, Oct . 1997. 115-121. 3 何洪文 , 孙逢春 . 车辆动力 -传动学性能仿真的方法研究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2002, (5 :582-586.4 郭临福 , 等 . 有叶普通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稳态匹配模型的建立、 验证与模拟 J .内燃机工程 , 2003, 24(3 :27-32.5 刘辉 .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模块化建模及动力学仿真 D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 2003.作者简介 李 炯

23、(1979- , 男 ( , 山西大同人 , 在读博士生 , ;-(山东人 , 教授 , 博导 ,;(1980- , 女 (汉族 , 北京人 , 本科生 , 主要(上接第 242页 Manage mental Model for Pr ot on -Exchange -Me mbrane FuelCellsJ .J. Electr ochem. Soc . 140, 1993. 2178.3 M Eikerling, Yu I Kharkats, A A Kornyshev, Yu M Volfkovich .Phenomenol ogical Theory of Electr o -os m

24、otic Effect and W ater Manage ment in Poly mer Electr olyte O r ot on -Conducting Me m 2branesJ .J. Electr oche m. Soc . 145, 1998. 2684.4 J S Yi, T V Nguyen . An A l ong -the -Channel Model f or Pr ot onExchange Me mbrane Fuel Cells J .J. Electr oche m. Soc . 145, 1998. 1149.5 J C Amphlett, R M Bau

25、mert, T J Harris, R F Mann, B A Pepp 2ley, P R Roberge . Perfor mance Modeling of the Ballard Mark I V Solid Poly mer Electr olyte Fuel CellJ .J. Electr oche m. Soc . 142, 1995. 1.6 J C Amphlett, R M Baumert, T J Harris, R F Mann, B A Pepp 2ley, P R Roberge . Perfor mance Modeling of the Ballard Mar

26、k I V Solid Poly mer Electr olyte Fuel CellJ .J. Electr oche m. Soc . 142, 1995. 9.7 J Ki m , S Lee, S Srinivasan, C E Cha mberlin . Modeling of Pr ot onExchange Me mbrane Fuel Cell Perf or mance with an Emp irical E 2quati onJ .J. Elelctr oche m. Soc . 142, 1995. 2670.8 J H Lee, T R Lalk, A J App l

27、eby . Modeling electr ochem ical per 2f or mance in large scale p r ot on exchange me mbrane fuel cell stacks J . J. Power Sources 70, 1998. 258.9 R F Mann, J C Amphlett, M A IHooper, H M Jensen, B A Pepp 2ley, P R Roberge . Devel opment and app licati on of a generalised steady -state electr oche m ical model for a PE M fuel cellJ .J.Power Sources . 86, 2000. 173-180.10 M W Fowler, R F Mann, J C Amphlett, B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