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说课稿》_第1页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说课稿》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I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 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 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 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 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二、说教学目标:(一)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诗的内容。(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三)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2、。(四)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三、说重难点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 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 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 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 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一)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 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

3、,体会诗句的意境美。(二)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 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 我按以下几个 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一)揭题,读题,解题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 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 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 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 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二)合作探究古人有“七

4、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 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 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 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 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 “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 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 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 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 分析理

5、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 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想像王 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 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 量。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 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 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

6、或由熟词入 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 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 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三)展示交流: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 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 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 处。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 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 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 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 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 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五)达标检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