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_第1页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课文原文 1、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

2、所不同. 2、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吕氏春秋两则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 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 2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采用学生喜

4、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来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了解寓言特点 领会故事内容 1提问:什么是寓言? 2本文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1自由回答. 2集体交流复习旧知识以引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补充内容 加强理解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循表夜涉”: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思。 1齐读。 2自由交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讲了三则寓言故事。 五、作业 兴趣题: 选择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创作一集动画短篇或创作有连读

5、几个画面的连环画。 吕氏春秋两则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

6、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

7、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

8、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吕氏春秋两则知识点 一、介绍吕氏春秋 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

9、,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二、拓展迁移 1、阅读循表夜涉,归纳异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通过练习课堂复习文中字词 3、扩写文中两则故事其中的一则,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义。 三、比较阅读 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 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d、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 e、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