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_第1页
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_第2页
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_第3页
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_第4页
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审评要点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的技术审评管理,规范我区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研究、申报与审评的技术要求,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局令第20号)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注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和相关指导原则,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9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研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审评要点。其目的是指导注册申请人(医疗机构)进行中药民族药制剂的研究,

2、系统整理总结试验数据及资料,按规定格式撰写申报资料,为我区中药民族药制剂的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要求。在实际审评过程中,如遇本技术要求未涉及到的问题,应依据“科学、合理、可控、可行”的原则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判断。 第一部分 一般要求一、医疗机构制剂概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的中药处方制剂。  医疗机构民族药制剂是指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或本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传统上用于治疗某一疾病,且处方固定、工艺成熟的医疗机构自用制剂。下列情况不纳入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管理范围:(一)中药加工成细粉,临用时加水、

3、酒、醋、蜜、麻油等中药传统基质调配、外用,在医疗机构内由医务人员调配使用。   (二)鲜药榨汁。(三)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品。医疗机构制剂是临床用药的补充,尤其是一些特色制剂,在临床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许多中药、民族药品种也是由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发展而来的。所以,医疗机构制剂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医疗机构制剂和工业企业生产的药品一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都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一定的临床基础;使用范围窄,只在本医疗机构内使用;批量小、周转

4、快。二、申报资料项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注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民族药制剂注册申报资料项目如下:(一)制剂名称及命名依据。(民族药制剂附本民族医药术语对名称的表述) (二)立题目的以及该品种的市场供应及需求情况。(三)证明性文件。(四)标签及说明书设计样稿。(民族药制剂:附本民族医药术语表述的样稿)(五)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六)配制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七)质量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八)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九)制剂的稳定性试验资料。(十)样品的自检报告书。(十一)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十二)直接接触制剂

5、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十三)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十四)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十五)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十六)临床研究方案。(十七)临床研究总结。三、需报送的资料项目(一)新制剂1、申请临床研究的:需报送116号资料。2、申请制剂注册(配制):需报送117号资料。完成临床试验后,报送临床研究总结资料,同时报送按复核后的质量标准所作的连续3批样品自检报告书。质量标准如有修订,必要时,应先将修订后的质量标准送原复核的食品药品检验所进行技术复核。(二)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制剂(仿制)应在申报资料立题目的中详细阐明仿制该制剂的理由及原因,可以免报资

6、料项目13-17,但应提高被仿制剂的质量标准水平。独家配制的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一般不批准仿制,确需仿制的,须经被仿单位的同意并签署相关技术转让协议。(三)已注册的制剂改变剂型,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缓释、控释制剂除外)可免报资料项目1315。四、免报部分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根据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利用传统工艺配制是指配制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包括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提取制成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传统剂型、现代剂型,也包括按传统方法制成的酒剂、酊剂,在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连续使用5年以上(含5年),能够提供在本医

7、疗机构连续使用5年以上的临床使用证明资料(如医师处方,科研课题记录,临床调剂记录等),并提供100例以上相对完整的临床病历或完整的临床用药观察记录,可免报资料项1317。对来源于民间验方或古方的中药民族药制剂,属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同上),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连续使用3年以上(含3年),能够提供3年以来100例以上完整的临床用药观察记录等证明资料的,可免报资料项1317。经审查,符合免报资料规定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免报资料,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需报送资料项目14、15:(1)处方组成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2)处方组成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的;(3)处方

8、中的药味用量超过药品标准规定的。纳入毒性中药管理的28个品种: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 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阳(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关于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可参考下面金元时期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的歌诀内容: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

9、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五、申报资料要求(一)撰写原则申请资料应当完整、规范,数据真实、可靠,文字使用中文简化字,术语、符号等应使用中医或有关标准的规范化用语。力求系统反映中药民族药制剂研究开发的实施过程,真实客观整理各项试验数据及技术参数,以及采用的文献资料。重点突出反映中药民族药制剂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相关内容及数据。引用文献资料应当注明著作名称、刊物名称及卷、期、页等;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应当提供资料所有者许可使用的证明文件;外文资料应当提供中文译本。中药制剂功能主治的表述必须使用中医术语、中医病名。 申报民族药制剂的,其制剂名称、处方中各药材及功能主治等应附相应民族

10、的医药术语表述。如:制剂名称: 解毒生血颗粒 约勒朵Jiedu kangbai Keli Ywlweddoeg 处方中各药材名称:白花蛇舌草(雅凛偶)139g 半枝莲(暖渗虽) 139g 龙葵(嚓鹿毫)83g 马齿苋(哑秀马)139g 功能主治:中医: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益气补血。用于热毒壅盛,痰瘀互结、气血亏虚所致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配合用化疗药物或单用。壮医:清热毒、散瘀结、补气血,通龙路、火路、调谷道、气道。用于热毒、瘀毒所致及因病致虚的勒艾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勒艾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配合用化疗药物或单用。(二)格式要求统一

11、用A4纸打印,字号一般采用简体中文45号,每一项申报资料有封面及内容,并单独装订。封面必须标明资料项目编号、制剂名称、注册分类(新制剂、仿制制剂)、资料项目名称、试验单位名称(盖章)、试验单位地址、试验单位联系 、试验负责人姓名(签字)、试验人员、试验起止日期、原始资料保存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人 (含手机)、注册申请人(盖章)(每一项申报资料封面格式见附件1)。每套资料装入档案袋报送,一式三份。封袋上标明制剂名称、申报阶段(临床研究、配制)、注册分类(新制剂、仿制制剂、改制型)、规格、注册申请人、联系人、联系 (含区号)、手机号码、地址、邮政编码、注明为原件或复印件(档案袋封面格式见附件2)

12、。 第二部分 申报资料各项目要求根据细则要求的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注册申报资料项目,现对其研究的技术要点进行分述。 一、制剂名称及命名依据 中药制剂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 民族药制剂还应附本民族医药术语对名称的表述。制剂的名称,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并阐述命名的依据及理由。制剂的名称应明确、简短、规范,不得使用商品名称,不得使用容易混淆或暗示疗效功能的名称,不得有夸大功能主治的命名,不用容易误解和混同的名称命名,不得使用个人姓氏或名字命名,不得使用代号和外文,如:不得使用“××1号”、“××2”号等名称。仿

13、制制剂名称应与被仿制剂一致。二、立题目的以及该品种的市场供应及需求情况立题目的的论述应该明确、具体。着重阐述研发品种的临床需求和现有药物应用的局限性等。申报资料一般可从品种基本情况、立题背景、有关该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情况、该品种或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情况、综合分析及参考文献几方面来撰写。品种基本情况 一般应包括中药民族药制剂名称(通用名、汉语拼音、相应民族医药术语对名称的表述),处方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主要不良反应等的概述。申报临床研究时,应阐述拟用于临床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申报配制时,应标明临床研究的批件号及批准时间、临床批件中“审批结论”的具体内容及完成情况等。立题背景 一般应包括简述

14、拟定功能主治的临床特点,主治病症可能的病因病机或发病机理、流行病学、危害性、临床表现和预后。简述拟定适应症的治疗现状及常用治疗药物,包括该适应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和非药物)及对药物治疗的需求。简述目前常用治疗药物的情况,说明各类药物的处方组成、功能主治、临床作用特点,存在的主要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应用的局限性。简述申报品种的科学依据、临床意义和定位,如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等方面的特点。简述该品种国内是否有研究报道,是否有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等其他与立题有关的背景资料。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阐明开发该品种的立题背景、科学依据和目的。国内有关该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情况 简述与申报品种有

15、关的专利情况,包括专利申请、授权、期限、法律状态等。明确申报品种是否涉及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障碍。该品种或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及需求情况 若为已批准上市的品种(即有药品批准文号的品种),市场又确无供应,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生产企业不生产的证明材料等)。若不是,应阐述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及需求情况,包括标准收载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情况等。同时应当与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功能主治相类似品种进行比较,内容包括:处方组成、理法特色和功能主治,并提供相应的查询资料。综合分析 在上述对申报品种立题背景、知识产权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分别阐述的基础上,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临床定位、临床

16、应用的效益/风险比、药物经济学等方面对申报的品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进一步阐明申报品种的立题目的。参考文献 按文中引用的顺序列出有关的参考文献目录,必要时附原文。三、证明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包括:(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复印件;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相应制剂剂型的“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申请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还应当提供以下资料:委托配制中药民族药制剂双方签订的委托配制合同、制剂配制单位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其它委托进行试验的还应提供与受托单位签定的合同以及受托单位必要的资质证明。(二)医疗机构制剂或者使用的处

17、方、工艺等的专利情况及其权属状态说明,以及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保证书;(三)使用的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提供来源证明文件,包括:药材产地、销售发票、供货协议、检验报告、质量标准等资料复印件。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必须具有药品批准文号,并符合法定的药品标准。(四)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证书复印件;(五)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复印件,申报临床研究不提供;四、标签及说明书设计样稿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药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的管理规定印制,其文字、图案不得超出核准的内容,并需标注“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或经批准的医疗机构使用”字样。如说明书和标签上不得印有各种宣传性的文

18、字和标识,如“××认证”、“监制”、“荣誉出品”、“获奖产品”、“医保报销”、“现代科技”、“名贵药材”等。 (一)说明书具体内容参见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说明书撰写格式要求(二)标签 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其内容不得超出说明书的范围,不得印有暗示疗效、误导使用和不适当宣传产品的文字和标识。内标签应当包含制剂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配制单位等内容。包装尺寸过小无法全部标明上述内容的,至少应当标注制剂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外标签应当注明制剂名称、成份、性状、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贮藏、生产日期、

19、产品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配制单位等内容。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不能全部注明的,应当标出主要内容并注明“详见说明书”字样。对贮藏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当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注明。标签中的有效期应当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注,具体标注格式为“有效期至XXXX年XX月”或者“有效期至XXXX年XX月XX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他符号表示为“有效期至XXXX.XX.”或者“有效期至XXXX/XX/XX”等。有效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对应年月日的前一天,若标注到月,应当为起算月份对应年月的前一月。有效期的标注自生产日期计算。 标签中制剂名称应当显著、突出,其字体、字号和颜色必须一致

20、,并符合以下要求:(1)对于横版标签,必须在上三分之一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必须在右三分之一范围内显著位置标出;(2)不得选用草书、篆书等不易识别的字体,不得使用斜体、中空、阴影等形式对字体进行修饰;(3)字体颜色应当使用黑色或者白色,与相应的浅色或者深色背景形成强烈反差;(4)除因包装尺寸的限制而无法同行书写的,不得分行书写。五、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撰写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的目的在于说明已有研究基础对申报品种拟主治病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程度,应反映其研究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应该突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强调中医药和民族医

21、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和中医临床应用经验的支持作用。处方组成 列出处方组成、各药味剂量(一日用生药量),功能主治,拟定的用法用量。应明确处方中各药味的标准来源,是否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是否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各药味用量是否超过标准规定。根据本品的组方特点和中医药组方理论,确定其合理的功能主治,中药制剂的功能主治的表述使用中医术语、中医病名;民族药制剂的制剂名称、处方中各药材及功能主治等还应附相应民族的医药术语表述。拟定的主治病证一般应注意对中西医疾病、病情、分期、分型、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合理限定。处方中各药味的名称,要使用中国药典或地方标准中的采用的正名。中国

22、药典未收载的品种,用省级标准中的正名。炮制品需注明。儿科专用药品,则应分年龄段逐一说明;外用药有特殊用量要求者,亦应说明。申报民族药制剂的,处方中各药材还应附相应民族的医药术语表述。未收入法定标准的药材,应先制订药材标准并按规定提交相关资料,与中药民族药制剂一并申报、审批。至少应明确基源,提供安全性研究资料及药材质量标准。处方来源 应详细说明处方来源、应用、筛选或演变过程及筛选的依据等情况。如为本院协定处方、临床经验方应提供处方的筛选或演变过程、临床应用经验、提供处方的科室、负责人等;其他来源的处方如古方、秘方、验方等应该详细说明其具体出处、演变情况以及在本院临床应用的相关情况。临床应用经验应

23、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已有标准的制剂应注明标准来源并提供质量标准复印件。理论依据 应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理论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论述,并对处方的基本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等)及组成药物或成份加以分析,以说明组方的合理性。应围绕制剂的研究目的,从主治病证、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古今文献综述,以进一步说明立题依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引用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及针对性,并注明出处,注意文献的可信度和资料的可靠性。使用背景情况 中药民族药制剂如来源于临床医生的经验方,应说明临床应用基础及使用历史。使用背景情况应详细客观描述临床医生的姓名、处方起源,处方固定过程,应用剂型,用法用

24、量、功能主治,固定处方使用起始时间,使用人群,合并用药情况,临床疗效情况等。六、配制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制备工艺研究资料一般应包括:制剂处方、制法、工艺流程、工艺合理性研究、中试资料及参考文献等内容。工艺合理性研究应包括剂型选择、提取、分离与纯化、浓缩与干燥及成型工艺等。研究资料的整理必须以原始实验结果和数据为基础。要求数据准确、图表清晰、结论合理。制备工艺流程图应直观简明地列出工艺条件及主要技术参数。具体参见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研究技术要求。七、质量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研究的试验资料主要阐述处方药味的理化性质及文献资料、与工艺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及文献资料、质量研究的试验项目

25、及试验数据,并附相关照片及图谱。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净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订质量标准草案,质量标准应确实反映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质量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剂名称、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项目。各项目的具体要求如下:(一)名称、汉语拼音按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的要求制订。汉语拼音按现版新华字典进行相应标注。不得使用商品名。申报民族药制剂的,还应附本民族医药术语对名称的表述。(二)处方单味制剂不列处方,在制法中说明药味及其处方量;复方制剂处方中的药材

26、名称及排列顺序按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项下要求书写。处方量(指净药材量或炮制品粉碎后的净粉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如1000片,1000g,1000ml)的成品量为准。制剂处方中规定的药量,系指制法项规定的切碎、破碎或粉碎后的药量。申报民族药制剂的,处方中各药材还应附相应民族的医药术语表述。1、处方中各组成的名称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等的名称应规范。(1) 中国药典与其他国家药品标准已收载的,一律采用现行版规定的名称。另应注意:a. 如地方药材标准与国家标准异名同源者,应写国家标准的名称。如:“北芪”应规范为“黄芪”;“沙参”应规范为“北沙参”;“双花”应规范为“金银花

27、”;“贝母”应规范为“川贝母”;“生地”应规范为“地黄”。b. 如地方药材品种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中所收载的品种为同名异源者,应另改名称。c. 中药材名称和来源应注意与现行版药典相一致。如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黄柏的来源有川黄柏及关黄柏两种,而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黄柏”仅指“川黄柏”,如用“关黄柏”投料则名称不可用“黄柏”表示。类似的例子有:五味子(五味子、南五味子),葛根(野葛、粉葛),金银花(忍冬、山银花),前胡(白花前胡、紫花前胡),紫草(软紫草、硬紫草),土木香(土木香、藏木香),萆薢(粉萆薢、绵萆薢),麦冬(麦冬、山麦冬),大青叶(大青叶、蓼大青叶),牛黄(牛黄、人工牛黄、培植牛黄

28、)等。d. 复方制剂中所含的中药材本身为复方且为法定成方制剂的,如神曲、广东神曲等,只需要列出该中药材的药名,不必列出其所含具体药味。e.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文要求替换的或明确的药材均应按要求替换或明确。如:以水牛角替换犀角;以木通替换关木通;以防己替换广防己、以土木香替换青木香。f. 多来源药材,应固定基原。(2)中国药典与其他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的药材可采用地方标准中使用的名称。2、处方药味的排列根据中医药理论,按“君臣佐使”顺序排列;非传统处方,也可按药物作用主次排列。3、药引及辅料处方中的药引(如生姜、大枣等),如为粉碎混合的应列入处方中;煎汁或压榨取汁泛丸的,不列入处方,但需在

29、制法项注明药引的名称和用量。一般辅料与添加剂,如:炼蜜、酒、蔗糖、饴糖、防腐剂等,亦不列入处方,可在制法中说明名称和用量。4、处方中药材与炮制品的写法处方中的药味,均指饮片,按现行版药典附录通则和药材正文项下的规定处理,不另加括号注明,如:肉桂按规定除去粗皮,不必注明“(去粗皮)”;炮制品需用括号注明,如:艾砺消肿丸中茜草(炭)、蕊炭生肌散中地榆(炭);若炮制品已作为单列品收载于药典正文中,可直接使用其名称,如:制川乌、制何首乌、红参、炙甘草、煅石膏等;某些剧毒药材如草乌、川乌、天南星等,根据习惯应冠以“生”字,以引起重视,如:生草乌、生天南星等;有些炮制方法一时难以统一,为了照顾用药习惯可收

30、载两种方法或括号内注明“制”,如:熟大黄(酒蒸、酒炖)、天南星(制)、狗脊(制)等。(三)制法应根据制备工艺写出简明的工艺全过程,列出关键工艺参数。如处方中共多少味药,各药味处理的关键工艺与质量控制参数;如中药材粉碎度(用“粗粉”、“中粉”、“细粉”、“极细粉”等表示,不列筛号)、提取方法、溶媒种类及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浸膏的相对密度(标准温度)、浓缩干燥方法及温度,药引、辅料(如防腐剂、矫味剂等)种类及用量、制成品的总量等。辅料如使用了白酒,应标明浓度;如使用了植物油,应标明植物油的种类及名称。(四)性状指制剂除去包装的直观情况,按颜色、外形、气味、味觉依次描述,中间用“;

31、”隔开。片剂或丸剂有包衣的应包括去除包衣后对片芯或丸芯的描述;胶囊剂应在说明为软胶囊或硬胶囊后,再对内容物进行描述;丸剂如用朱砂、滑石粉或煎出液包衣,应先描述包衣色,再描述除去包衣后的丸芯性状;丸剂丸芯的外层与内部颜色不一致时,应将外层与内部颜色分别进行描述,先写浅色,后写深色;溶液剂应注意对其颜色的描述。外用药、剧毒药不描述味觉。制剂颜色如以二种色调组合的,描写时以后者为主,如棕红色,以红色为主。小量研制品与中试或大量生产的成品,其色泽等可能不完全一致,故制定制剂质量标准,应根据中试或大量生产的产品为依据,并至少观察35批样品。有的中药、民族药制剂在贮藏期间颜色会变化,因此可根据实际观察情况

32、规定幅度。如梅花点舌丸的性状描述为:本品为朱红色的水丸,除去外衣显棕黄色至棕色;气香,味苦、麻舌。 注意按照丸剂通则的规定,根据制法和规格对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蜜丸、水丸、水蜜丸)等准确分类并在性状中明确。(五)鉴别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光谱鉴别、色谱鉴别等,重现性好确能反映组方药味特征的特征色谱或指纹图谱鉴别也可选用。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显微鉴别应突出描述易察见的特征。理化、光谱、色谱鉴别,叙述应准确,术语、计量单位应规范。色谱法鉴别应选定适宜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做对照试验。研究时应注意:1、应对处方中主要药味进行鉴别研究,符合要求的纳入标准正文。有

33、下列情况的药味必须进行鉴别:处方中含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三七、西红花、血竭等贵细中药材。因鉴别特征不明显、专属性差或处方中用量较小而不能检出者应予说明,再选其他药材鉴别。2、理化鉴别和薄层鉴别研究必须设置空白样品(即阴性对照),以证明其专属性,并提供有三批以上样品的试验结果,以证明其重复性。为避免假阳性,还应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的耐用性考察。3、应随申报资料附有关的图谱。如显微鉴别的粉末特征墨线图或照片(注明扩大倍数),薄层色谱照片,色谱法的色谱图(包括阴性对照图谱原图复印件)。色谱图及照片均要求清晰、真实。色谱鉴别所用对

34、照品及对照药材,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4、大类化合物的理化鉴别,由于其专属性往往较差,一般不提倡,若要采用,应进行专属性研究的有关说明。5、以生粉入药的品种可采用显微鉴别方法进行鉴别,但一般来说,淀粉、导管、薄壁细胞等不具鉴别意义的组织不应作为鉴别特征。6、如果药材是多品种来源,确定鉴别方法时应搜集标准中规定的各品种来源药材的样品,通过实验比较,找出共同反应、组织特征或薄层特征。除非处方中该药味固定药材来源。7、药典未收载的试液,应注明配制方法及依据。尽量选用低毒性试剂。(六)检查1、处方中含有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列为大毒的药材、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

35、年)规定的28种毒性药材、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分册、藏药分册、维药分册、蒙药分册)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全国各省区(市)药材标准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应建立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项。为确保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必须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的专属性(即设置空白)、耐用性考察。 2、生产过程可能造成重金属和砷盐污染的制剂,使用含有矿物药、海洋药物、地龙等动物药及可能被重金属和砷盐污染的中药材生产的中药制剂,应制定重金属和砷盐的限量检查。其方法应采用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铅、镉、砷、汞、铜检查法。 3、使用乙酸乙酯、甲醇、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媒萃取、分离、重结晶等

36、工艺的制剂应检查溶剂残留量,规定残留溶剂的限量,检测方法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方法检查。4、工艺中使用非药用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的制剂,应控制树脂中残留致孔剂和降解产物。根据吸附树脂的种类、型号规定检查项目,主要有苯、二甲苯、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等。检测方法、分析方法验证与中国药典附录“有机溶剂残留量”项下相同。5、检查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各有关剂型通则项目的要求,必要时还应根据医疗机构制剂的特性、工艺与留样考察情况增加“制剂通则”规定以外的检查项目,应有项目名称、具体的方法与限度。如有通则规定以外的项目或与通则中某项检查要求不同时,需充分说明理由。通则以外的剂型应另行制订

37、要求。(七)浸出物(提取物)测定根据剂型的需要,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的有关规定,采用浸出物测定方法作为质量控制,但必须进行必要的研究,如溶剂的选择、溶剂的用量、提取方法的考察、重复性及耐用性研究等。限度的确定应根据至少3批6个数据,再结合日常积累的数据,提出切实可行的限度。 含糖等辅料多的剂型对浸出物的测定有一定影响,一般不建议使用乙醇或甲醇作为浸出溶剂,可根据所含成分选用合适的溶剂。(八)含量测定1、含量测定应满足专属、灵敏、重现性好的基本要求。含量测定方法包括色谱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容量法、重量法等。含量测定目标成分一般应为单一化学成分,也可以为大类化学成分(如总黄酮、总

38、皂苷、总生物碱等)。2、首选处方中的君药(主药)、贵重药(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毒性药材(马钱子、蟾酥、斑蝥等)制订含量测定项目。在国家标准中已有含量测定方法的毒性药味(包括有毒矿物药和动物药),应研究建立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参照规定设置上、下限。3、含量测定方法均应作方法学考察实验 参见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般要求见附表24、不含毒性药材的制剂,含量测定确有困难时,应暂定浸出物测定指标。 5、如被测成分与其他性质相近的成分难以分离或提取分离方法过于繁琐,可以测定相应成分的总量再以某一主成分计算含量。 6、为了更全面控制制剂质量,可以分别测定二个以上

39、单一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可以测定单一有效成分后再测定其类别成分总量,如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鞣质等。 7、尽量与药材测定成分相对应,以便更有效的控制质量。 8、系列品种的质量标准应尽可能统一,如选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及指标。 9、天然产物中相互转化的产物可分别测定,以总量制定限度。如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以总量计算。10、测定成分应注意避免测定分解产物、不稳定成分、无专属性成分或微量成分。11、应提供色谱法、光谱法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相关图谱。12、确定制剂的含量限度,应根据实测数据(至少应有6批以上样品与原料药材数据,一般原粉入药的转移率要求在90%以上。)制订。含量限度一般规定低限,或按照其标示

40、量制订含量测定用的百分限(幅)度。毒性成分的含量必须规定上、下限。(九)功能主治制剂的功能主治应依据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制订,并有符合要求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技术支持。功能主治的描述应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不得使用生僻或有歧义的术语。中药制剂功能主治的表述原则上应符合中医的传统表述习惯,主治中一般应有相应的中医证候或中医病机的表述或限定。在写法上先写功能后写主治,中间以句号隔开。并以“用于”二字连接,如还有西医病名,应写在中药病证之后。申报民族药制剂的,功能主治还应附相应民族的医药术语表述。(十)用法用量1、用法用量应依据临床应用的结果说明临床推荐使用的用法和用量,先写用法,后写一次量与一日使用次数,

41、如可供外用的则列在服用量后,并用分号隔开。如“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表示。如同一药物不同的适应症、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用法用量可能不完全一致,应详细列出。2、用法:如用温开水送服的内服药,则写“口服”;如需用其他方法送服的应写明。3、用量:采用常人有效剂量,有的也增写“小儿酌减”。专供儿童使用或从儿童使用为主的中药制剂,应注明儿童剂量或不同年龄的儿童剂量。毒剧药要注明极量。(十一)注意根据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或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特点并结合临床使用情况制定。列出使用该药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包括各种禁忌。如孕妇及其他疾患和体质方面的禁忌、饮食的禁忌或注明该药为毒性药等。(十二)规格1、规格用于规定制剂

42、单位的含量、装量,重量等,必须按药典要求规范表述。如有多种规格应由小到大的顺序全部列出,规格最后不列标点符号。2、一般以丸数服用的,说明每丸或每10丸的重量,以瓶(或包、袋)数计算服量的,注明每瓶(或包、袋)的装量;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写“每袋(或包、粒)装×g” ;片剂写“每片重×g(糖衣片规定片心重量)。3、规格单位在0.1g以下(含0.1g)用“mg”,0.1g以上用“g”;液体制剂用“ml”。(十三)贮藏指对制剂储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品种可注明“密封”,怕热加注“置阴凉处”;遇光易变质的加“遮光”等。(十四)有效期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来制订。一般情况

43、下,以长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取长期试验中与0月数据相比无明显改变的最长时间点为有效期。八、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应当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的格式,并使用其术语和计量单位。所用试药、试液、缓冲液、滴定液等,应当采用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及浓度,有不同的,应详细说明。具体参见广西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质量标准起草技术要求。制剂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说明应当包括标准中控制项目的选定、方法选择、检查及纯度和限定范围等的制定依据。应提供相应的真实、原始的图谱、照片等资料。九、制剂的稳定性试验资料稳定性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可参照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申报时一般应至少提供6个

44、月的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资料,并应同时继续进行长期试验,以确定制剂的有效期。稳定性试验报送的资料,应包括试验方法、条件、内容、结果(数据)及其分析评价、结论、文献资料及相应的图、表。(一)稳定性试验基本要求1.样品的批次和规模进行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应采用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三批样品,以能够代表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产品质量。2.包装所用包装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最终制剂的包装一致,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二)加速稳定性试验的有关要求1.加速试验一般应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于1、2、3、6月末分别取样检测。2.对采用不可透过性包装的液体制剂,如合剂、乳剂

45、等可不要求相对湿度。3.对采用半通透性容器包装的液体制剂,如塑料瓶装滴眼液、滴鼻液等,则应在温度40±2、相对湿度20%±5%的条件下进行。4.对膏药、胶剂、软膏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等制剂可直接采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进行。5.对温度敏感的制剂(需在48冷藏保存)的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进行。需要冷冻保存的制剂可不进行加速试验。(三)长期稳定性试验的有关要求长期稳定性试验是在接近制剂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为制订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1.长期试

46、验一般应在温度25±2, 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也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于0、3、6、9、12月末分别取样检测,以后每6个月考察一次。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有效期。2.对温度敏感的制剂,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进行,取样时间点同上,制订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有效期。(四)稳定性试验考察项目一般以质量标准草案及现行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与稳定性相关的指标为考察项目。(五)稳定性试验结果评价 对稳定性试验结果应进行评价,以确定制剂的贮存条件、包装材料/容器和有效期。一般情况下,有效期的确定以长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取长期试验中与0月数据相比无明显改变的最长时间点

47、为有效期。(六)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 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1.供试中药民族药制剂的名称、规格、剂型、批号、批产量、配制单位、配制日期和每个考察时间点的日期。2.各稳定性试验的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容器等。应明确包装/密封系统的性状,如包材类型、形状和颜色等。3.稳定性研究中各考察项目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指标的限度要求。4.在试验起始和试验中间的各个取样点获得的实际分析数据,一般应以表格方式提交,并附相应的图谱和照片。5.检测结果应如实描述,有检测数据的标明数据,不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6.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做出结论。十、样品的自检报告书样品的自检报告书,是指由医疗

48、机构对制剂进行检验并出具的检验报告书。报送临床研究前资料时应提供连续3批样品的自检报告。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相应制剂剂型的“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申请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者,应当提供受委托配制单位出具的连续3批制剂样品的自检报告。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样品,并与现场核查抽检的样品批号一致。食品药品检验所复核结果与自检结果不应有明显差别,差别较大,应进行偏差分析,找出造成差别的问题所在,并改正。十一、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医疗机构配制中药民族药制剂使用的辅料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应提供所用辅料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报告书。同时提供产品注册证等证明其

49、合法性的证明材料。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或食用要求。十二、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医疗机构配制中药民族药制剂使用的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上市的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应提供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测报告书。同时提供产品注册证等证明其合法性的证明材料。包材选择应以制剂的性质、包材的性质及制剂稳定性考核的结果为依据。十三、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的主要药效学试验研究,应遵循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根据其功能主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制定试验方案,其目的是对医疗机构制剂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

50、据。一般应撰写摘要、试验目的、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分析评价、参考文献等内容。(一)进行主要药效学试验的基本要求1、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真实可信,结论判断准确。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主要研究者签字及单位盖章。2、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各种试剂及组织管理均应符合规范化要求。研究单位应具备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3、实验动物的来源、等级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必要时可选用特定年龄、性别的动物或特殊模型动物。4、试验记录应详细准确,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或特殊现象均应详细写明情况。5、试验结果应经统计学处

51、理,并以表格列出统计结果,注明所使用的统计方法。6、整体动物体内试验给药剂量的表述统一用g/kg(生药量/动物体重)。(二)主要药效研究1、试验方法的选择(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民族医药特点,根据医疗机构制剂的主治(病或证),参照其功能,至少选择两种动物,选择两种或多种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2)由于中药、民族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药效不够明显或仅见作用趋势,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或量效关系不明显,也应如实上报结果作为参考。(3)动物模型应首选符合中医病或证的模型,目前尚有困难的,可选用与其相近似的动物模型和方法进行试验,以整

52、体动物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2、观测指标检测指标应与其临床适应症相匹配,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对试验方法应作详细叙述。3、实验动物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4、受试药物(1)受试要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样品,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溶媒和(或)辅料:应提供所用溶媒和(或)辅料的批号、规

53、格、生产厂家。(2)注射给药或离体试验时应注意药物中的杂质、不溶物质、无机离子及酸碱度等因素对试验的干扰。5、给药剂量及途径(1)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每组动物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2)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6、对照组应合理设计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药应选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根据需要应设一个或多个剂量组。十四、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急性毒性

54、试验的基本要求同主要药效学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基本内容包括:(一)受试药物受试药物及溶媒和(或)辅料:同主要药效研究。(二)实验动物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通常采用健康成年动物进行试验,雌雄各半。如果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动物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则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三)试验分组除设受试药物的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或)阴性对照组。每组动物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四)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与拟临床给药途径一致,如不采用拟临床途径给药,必须充分说明理由。经口给药时应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五)给药容量

55、经口给药,大鼠给药容量一般每次不超过20ml/kg,小鼠一般每次不超过40ml/kg;其他动物及给药途径的给药容量可参考相关文献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六)观察期限一般为14天,如果毒性反应出现较慢,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七)观察指标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严重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是否可逆)等。对濒死及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大体解剖,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对改变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八)结果处理和分析1、根据所观察到的各种反应出现的

56、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分析各种反应在不同剂量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根据观察结果归纳分析,考察每种反应的剂量-反应及时间-反应关系。2、判断出现的各种反应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等。3、根据大体解剖中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异常变化,应附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应经检查者签名和病理检查单位盖章。4、说明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必要时提供所选用方法合理性的依据。5、应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在其他安全性试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九)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根据药物毒性特点,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急

57、性毒性试验:1、致死量 致死量是指受试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测定的致死量主要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应仔细观察动物死亡前的中毒反应情况。如LD50测定:选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观察一次给药后动物的毒性反应并测定其LD50值。给药后至少观察14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体重变化及动物死亡时间分布。对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肉眼尸检,当尸检发现病变时应对该组织进行镜检。2、最大给药量试验 如因受试药物的浓度或体积限制,无法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时,可做最大给药量试验。试验应选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药量一次或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如用小白鼠,动物数不得少于20只,雌雄各半),连续观察14天,详细记录动物反应情况,计算出总给药量(折合生药量g/kg)。3、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 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是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灵敏的现代检测方式未发现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4、最大耐受量 最大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