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中国地形和地势导学案(九年级地理 袁本宇)一、 教学目标1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我国主要山脉、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理解这种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2 2、 过程与方法在案例分析、方法引导能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速记和练习加强记忆,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 3、 情感与态度了解我国大好河山,培养相关地理思维和民族自豪感。二、 重难点分析重点:1 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2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1 1、分析理解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2 2、牢记地形图;3 3、理解山脉走向。三、主要学习任务和过程(一)课前准备地形:陆地表面的形态,
2、世界共有 5 5 种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变化。山区:_(二)描述某地区地形、地势特点的方法A A 种类的多少(单一或多样)B B 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复习运用:中国特点?影响?A A 我国地形特点:一_一这种地形特点的影响 - 禾地形类型多样,便于发展 _ _2山区面积广大,便于发展 _ 业一业、一业和采矿业。弊:山区多,平原少,因而 _不足。B B 我国地势特点:地形案例:亚洲地形运用:中国地形地势A A 高低变化程度B B 高低变化趋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三)分析地形、地势的影响 案例复习:亚洲案例:亚洲地势运用:中国地形亚洲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3、?对气候?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这种地势特点的影响:厂- -对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使河流-,便利了- 交通。河流从高一阶梯流入低一阶梯时,-很大_丰富。对气候:地势西高东低,便于深入内陆,形成 _ ,有利于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四)主要山脉及其走向东西走向(“”)(3 3 组)南北走向 (“”)(2 2 组)3东北一西南走向 (“/ / ”(3 3 组)4西北 东南走向 (“”)( 3 3 个)5弧形山脉6地图填图(五)主要地形区及其特色和分布四大高原世界最高、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原石灰岩广布的:()高原;地势平坦的:()高原四大盆地面积最大的:()盆地;海拔最咼的:()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 还有一个()盆地三大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地” 的:()平原;“鱼米之乡”的:()平原还有一个() 平原。4三大丘陵辽东半岛上的()丘陵;山东半岛上的()丘陵;面积最大的()丘陵5主要地形地区的地理位置A A 相对位置:书本 2626 页表格B B 地图填图(见练习)(六)读图填空m m 是()山脉,它是()走向h h 是()山脉,它是()走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写出字母和名称)J J 是()山脉,k k 是()山脉E E 是() 山脉,f f 是()山脉主要地形区有:是()是()是()是()是()是()C C 分布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平均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护理改善肢体麻木
- 研究生教育学汇报
- 2025年园长年度工作方案
- 2025年护士护理的下半年工作方案
- 商务日语函电课件
- 2025年上学期老师工作方案
- 2025年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 急性腰疼中医护理方案
- 2025年幼儿园卫生保健方案
- 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课件
- 陵园企业劳动合同样本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 2024年公务员考试广西(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练习题集
- 电动车带牌过户免责协议书
- (完整版)大学英语六级单词表
- DB11T 1200-2015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法技术规程
- 古诗词吟唱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研究
- 燃料电池完整版本
-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下学期数学试题模拟试题
- 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导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