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_第1页
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_第2页
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_第3页
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_第4页
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c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3c型糖尿病(type 3c diabetes , T3cD )又称胰源性糖尿病(根据 201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分类),是指继发于胰腺受损的糖尿病,包括 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等,主要特征为 胰腺内分泌腺及外分泌腺均受损1,2。早期有关T3cD的研究有限,19 世纪初期有文献报道称,欧美T3cD的发病率约在0.50%1.15% ,后有 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及T3cD的发病率被明显低估。2012年德国一项纳 入约1 900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报道,T3cD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 ,另 有研究显示西欧T3cD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我

2、国尚缺乏关于 T3cD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关于采用胰功肽实验的研究发现,胰腺外分 泌功能受损(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 , PEI)在单纯 2 型糖尿 病(T2DM )患者中约为7.9% , 1型糖尿病(T1DM )患者中约为30.4% , 尽管这些结果不能表明PEI与糖尿病的因果关系但是由此可见我国T3cD 患病率也可能被低估。目前T3cD发病率升高,我们推测可能的原因为胰 腺疾病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非侵入性胰腺功能及形态检查的技术的广泛 开展,患者对相关检查的接受程度提高以及临床医师对T3cD的重视。二、病因及病理机制1 .病因:既往认为T3cD的

3、主要病因为慢性胰腺炎(76% )、胰腺腺瘤(9% )、 血色病(8% )、胰腺囊性纤维化(4% )及胰腺切除术(3% ) 4。近年 来有研究5表明,高钙、肥胖、家族史、饮酒、吸烟等T2DM诱因也与 T3cD的发病密切相关。胰腺受损时,既能引起腺泡钙化、腺管扩张等外 分泌腺受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胰岛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胰多肽、 胰高糖素分泌紊乱。2 .病理机制:(1)内分泌腺:胰岛B细胞和成田胞功能损伤(和)或数量损失: 这是产生T3cD的主要原因3。胰腺损伤,尤其胰头受损时,最易导致胰 岛B细胞数量减少;慢性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5,还造成胰 岛达田胞受损、胰高糖素对低血糖反应不

4、敏感、对儿茶酚胺反应迟钝、肝 糖原异生受损,导致难以纠正的低血糖6。其中继发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 PDAC )的 T3cD 存在副癌反应 现象,即肿瘤细胞过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神经调节肽U、炎症介质可以 降低胰岛0细胞对高糖的反应,抑制胰岛0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可导致胰岛 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 IR )。过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增加PDAC的 侵袭性7;胰多肽减少及IR :在胰腺切除、慢性胰腺炎、PDAC、胰腺 囊性纤维化中均存在肝脏IR5,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胰多肽减少。胰多肽 细胞分布于胰头处,位于胰岛外周,

5、胰多肽分泌水平下降是胰岛受损的早 期表现8。胰多肽可在转录翻译水平增加肝脏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并改善 其活性,增加外周胰岛素利用率,增强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代谢,改善 IR和糖耐量异常9;肠促胰素分泌减少:PEI导致近端肠道对食物的吸 收、消化不良,回肠、小肠处的K细胞、L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样肽-1 (GLP-1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 GIP )等肠促胰素减少。肠促胰素可以增加胰岛 素mRNA稳定性,减缓胰岛0细胞的衰竭,维持胰岛素足够储备,并且可 增强胰岛0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2 )外分泌腺:

6、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诊治规范中提出,PEI即胰腺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及碳酸 氢盐合成减少和(或)胰管阻塞,不足以保持正常饮食的消化和吸收10。 慢性胰腺炎引起轻度PEI即可导致吸收障碍4。肠道对脂肪酶的降解能力 强于其他酶,具有乳化脂肪作用的胆酸分泌减少,因此脂肪酶分泌减少早 于淀粉酶和蛋白酶8。典型的PEI包括腹痛、胀气、恶心、脂肪泻,亦出 现营养状况不良,体内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降低,以及由此导致的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 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等口 0。临床上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为脂肪泻及骨质疏 松。三、临床特点T3cD可发生糖尿病大血

7、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11 T3cD独特的临床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1 )血糖控制较难达标,波动幅度大:肝脏及外周IR,胰岛国田胞数 量及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受体异常,肠道消化吸收障碍及 肠促胰素分泌减少,机体对高血糖反应敏感性降低,导致T3cD患者在发 病早期即需要强效胰岛素降糖口 2。酗酒(或)和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痛、 腹泻、消化不良等导致饮食不规律及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可使T3cD患 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T3cD患者发生的低血糖较难纠正,约79%的T3cD 患者发生过一过性低血糖,41 %发生过极严重的低血糖,频发低血糖导致 T3cD

8、死亡率升高12 ; (2)胰多肽分泌受损:既往共识认为,胰多肽对 混合营养餐摄入的低反应是T3cD的特异性特点3,补充胰多肽可以改善 T3cD患者糖代谢,减少胰岛素用量9。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研究 摄入混合营养餐30 min后胰多肽分泌水平降低(先验定义为低20% )能 否用于鉴别T3cD与T2DM13,尚待结果公布;(3 )癌前病变:近年 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AC可导致糖尿病。约85%的PDAC 患者糖尿病或高血糖可较PDAC提前23年被确诊。同时,新诊断糖尿 病患者13年内被诊断PDAC的风险增高了 58倍14,预示PDAC预 后差15。继发于PDAC的糖尿病伴随明显的体重

9、下降7/4。2 . PEI :(1 )脂肪泻:PEI患者早期无特殊临床症状,后期可出现脂肪泻、消 瘦等表现15。脂肪泻表现为大便呈水样、苍白、量大、泡沫多、油腻、 恶臭,不及时治疗则很快可继续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2 )骨质疏松:T3cD患者维生素D显著缺乏,在PEI早期即可出现, 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约为34% ,是非慢性胰腺炎对照组的3倍。四、筛查与诊断1 .筛查:研究12报道,T3cD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缩短,生活质量较 前明显下降,因此对于T3cD的筛查尤为重要。筛选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 种情况。(1 )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应筛查胰腺内分泌及外分泌腺功能;既往 共识建

10、议最少每年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3o新西兰 一项基于全国人口数据库的试验1提示,约61 %的急性胰腺炎发作后可 发生T3cDo国内一项对2 01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28% 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在确诊10年后发展为T3cD ,约50%的患者在确诊20 年后发展为T3cD , 90%的患者在50年后发展为T3cD16。另对500例 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随访研究1发现,在确诊后25年里,80%的患者出现 了 PEI症状;酗酒引起的慢性胰腺炎中,PEI发生在慢性胰腺炎症状出现 后的1015年,胰腺外分泌腺储备功能强(胰腺外分泌腺约占胰腺体积 的90%95% )可能是间隔时间较

11、长的原因12 ; (2)在糖尿病确诊前 存在多年糖耐量异常的胰腺囊性纤维化患者: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 尿病诊疗标准指南中指出,10岁之前是胰腺囊性纤维化发病和并发症发 生的高峰期,一般在诊断继发于胰腺囊性纤维化糖尿病(cystic fibrosis-related diabetes , CFRD )的624个月后,会出现营养状态及 肺部症状恶化,因此推荐应从儿童时期开始每年使用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 糖耐量试验筛查CFRD ,至少筛查至10岁17 ;( 3 )地中海贫血患者: T3cD的发生率从5%25%不等,取决于筛查的时间、输血负担、铁螯合 剂治疗的强度、患者依从性及有无肝硬化。去铁胺和

12、去铁酮联合的去铁治 疗,可以逆转地中海贫血患者因输血频繁所致的铁超负荷而导致的葡萄糖 耐量受损口 8 ; ( 4 )在小部分T3cD患者中,新诊断糖尿病可能预示潜在 的胰腺腺管癌:调查19显示,74%88%的患者在确诊为胰腺癌24个月 前就已发生糖尿病。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建议,60岁且存在 体重减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应筛查PDAC1O糖类抗原199较PDAC 的诊断可早24个月升高;已发现一组循环免疫标志物对于PDAC诊断有 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目前仅应用于实验室研究14,19。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 EUS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

13、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 MRCP )、CT 影像学检查也 有助于发现胰腺癌1。2 .诊断:T3c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一项纳入约30 000例患者的回顾 性分析报道,仅2.7%的T3cD可被正确诊断11。目前唯一的T3cD诊断 标准是2013年由Ewald和Hardt提出的3,主要标准(必须满足)为 胰腺外分泌腺受损(通过单克隆粪弹性蛋白酶-1测试或直接检测);影像 学提示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EUS、MRI、CT);排除T1 DM相关的自身 免疫标志物。次要标准为胰多肽分泌不足、肠促胰素分泌受损、没有较强 的IR( HOMA-I

14、R检测)、胰岛0细胞功能受损(HOMA-IR或血糖/C肽 比值检测)、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浓度降低。但这个诊断标准存在很多争议: (1 )英国最新版成人慢性腹泻指南中指出,检测粪弹力蛋白-1对中 度及重度的PEI敏感性为73%100%,对轻度PEI的敏感性60%,且不 能区分胰腺源性脂肪泻或非胰腺源性脂肪泻。该指南认为,EUS和MRCP 联合肠促胰液素刺激(MRCP-secretin , MRCP-S )对PEI的诊断较粪弹 力蛋白-1检测更敏感、准确,MRCP-S甚至被提议作为胰腺外分泌功能直 接测试的替代方法20 ; ( 2 ) T1 DM与T2DM中并发神经病变的患者也 可能同时存在胰多肽分

15、泌不足;(3)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因地区、饮食差 异,各研究不尽相同21。因此,需根据医疗水平的发展提出更合理的诊 断标准。五、治疗1 .生活方式干预:T3cD的最基本治疗为生活方式的调整。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 运动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22,有严重肺部症状的CF患者,建议每日有 氧锻炼;规避引起胰腺损伤的高危因素,如烟、酒等。PEI患者有营养不 良风险,即使超重或肥胖,仍不建议低脂肪饮食,需每年监测1次维生素 及微量元素水平,按需补充10。建议继发于CFRD患者采用高热量均衡 饮食,即使伴有高血压或微血管并发症,仍不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脂肪、 盐和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推荐为标准摄入量的1.2

16、7.5倍17。2 .控制血糖:二甲双服具有预防胰腺导管癌的作用,较胰岛素更有优势,建议处于 糖尿病前期且胰腺外分泌功能尚可的患者可使用二甲双服改善糖耐量、降 低癌症风险;然而,由于二甲双服的胃肠反应及可能降低体重的作用,当 患者已存在脂肪泻、体重降低时,需谨慎选择。嚷嘤烷二酮类降糖药因增 加骨折及心衰的风险,及磺眼类可能致癌风险不推荐使用6。GLP-1受体 激动剂及二肽基肽酶IV ( DPP-4 )抑制剂有导致胰腺炎的风险,能否用于 T3cD仍存在争议7,11。近期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认为新型口服降糖药 与糖尿病患者胰腺癌高风险不相关,其导致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也很低,甚 至无相关性23。积极补

17、充肠促胰素可减少T3cD的IR,改善腹泻、吸收 障碍,并且肾脏、心脑血管并发症也存在远期获益。在综合评估患者血糖、 消化道症等情况后,可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DPP-4酶抑制剂,但仍 需密切随访。总体上口服降糖药较难使T3cD患者血糖控制良好11,17, 最终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可改善肺功能、营养状况及降低死亡率, CFRD首选胰岛素17,但应该注意预防低血糖。慢性胰腺炎患者腹痛可 严重影响进食,速效或短效的胰岛素可能更合适。但目前少有证据表明何 种胰岛素方案更适合T3cD ,需个体化考虑。3 .胰酶替代治疗(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18、 , PERT):2018年胰腺外分泌腺功能不全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建议PEI应早期 开始治疗,且首选PERT15o PERT是在小肠内提供具有生物活性的猪胰 酶以替代内源酶的治疗方法,及时胰酶替代治疗可改善脂肪泻及胰岛素释 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餐中服用胰酶制剂效果优于餐前或餐后服用。胰 酶制剂用量主要取决于其所含的脂肪酶量,成人推荐初始剂量为25 000-40 000 U脂肪酶/餐(40 000 U/正餐,20 000 U小食),如疗效 不佳,可依个体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用至75 000-80 000 U脂肪酶/ 餐。根据体质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数据评估疗效。 胰腺受损后碳酸氢盐减少,胃十二指肠酸性升高,容易引起外源性酶疗效 较差,因此应同时予以适当的抑制、中和胃酸治疗保证PERT效果10,15; 也需考虑糖尿病和其他引起消化不良的因素,如肠道菌群紊乱、糖尿病胃 瘫等因素。4 .缓解腹痛:慢性胰腺炎中疼痛可分为真性及继发性腹痛,继发性腹痛较真性腹痛 更易治疗,且效果更明显12。2017年慢性胰腺炎疼痛的缓解和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