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整理 by Cendrine绪论: 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增长热爱并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情、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意识。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文化自觉性,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社会现实国家和民族个人。(1)社会现实意义: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当前的国情,认清现实,为解决当前和未来的问题提供借鉴。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法制生活政治生活。(2)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对国家生存和民族自立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现代化文化多样性。“欲灭
2、其国,先灭其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最根本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缺少传统文化,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3、如果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屡有这种教训。所以,如何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 (3)个人: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觉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怀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文化生活的创造做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生活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法广泛涉猎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批判地继承扬弃(“了解之同情”)反省自身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传承 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人们体味
4、传统文化(如民俗)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 只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指引未来前进的方向。 “文化如果冷落了现实,现实就会冷落文化。”第1章 :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繁复,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准备了地理基础。由于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远较寒、热带为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和繁盛之区。中国气候:纵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大部属于温带。 如此完备的气温带,具备了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中华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齐鲁文化秦文
5、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岭南文化 。2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充足的空间条件 综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呈现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北方衰落有南方的此伏彼起状态。这与诸多地域狭小的古代文明在遭受异族入侵或者重大自然灾祸时,因无回避转圜之区而陷入毁灭的情况大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疆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的特征,不仅大有益于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大有益于中华文化的曲折延续而不至中绝。3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导致中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这种文化的独立性在历史上发挥过双重功能。一、使中华文化较完
6、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二、使中国人逐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 思考题: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及多样性有何影响?为什么说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主要发生在哪几种文化类型之间?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对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2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1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第4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1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的概念第3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传统社会
7、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P55第5章 多名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第二次大交汇【有印象】P92-94第10章 中国古代艺术第3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文化高度 P190-192第12章 中国传统与伦理道德第2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P212第13章 古代宗教第1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P227)第2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第3节 佛教第4节 了解即可 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第1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 原始道家 中国佛教哲学 了解 宋明理学第2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天人之际 性命之
8、源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2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2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贵和尚中 刚健有为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第1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第4节 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 “内圣”的追求 儒 君子 “逍遥”的境界 道第18章 、第十九章 联系实际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老子之道庄子之道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最终本原,故称之为道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老庄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抽象,代表了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最高成就。 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一面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家则是从超越现实
9、人生,追求个体人格自由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老庄的社会理想:自然无为、绝圣弃智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胠箧 老子其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二十七章为上卷,即“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卷,即德“经”。全书五千余言,语言优美简练,它以哲理诗的形式论述了宇宙的本原及其存在方式,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关人生体验的道理和社会关系准则。老子一书充满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0、其对宇宙及人生奥妙的探索充满了审美情趣,因而它是我国先秦典籍中最具思辨意义、最具审美价值的一部著作。 道的涵义1.“道”是宇宙万象的本原“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最高本原,派生、滋养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
11、出万物来。2.“道”:道路,即自然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现在的一切,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3.“道”:万象万物之命名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总之,“道”是宇宙之初的浑沌,是宇宙之中惟一的真实存在,是宇宙万物的统一本原。 社会理想: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
12、,天下将自正。(37章) 无为而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返本复初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小国寡民”是
13、社会的本原状态,只有如此才不会有战争、残杀与阴谋。这是老子之“道”推广到社会政治的必然结论。庄子之道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 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从混沌之前到无限的永远,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逍遥游:精神自由无待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无 知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
14、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无 欲庄周妻死鼓盆而歌庄 子 曰 : “吾 闻 楚 有 神 龟 , 死 已 三 千岁 矣 , 王 巾 笥 而 藏 之庙 堂 之 上 。 此 龟 者 , 宁 其 死 为 留 骨 而 贵 乎 ? 宁 其 生 而 曳 尾 于 涂 中 乎 ? ”二 大 夫 曰 : “ 宁 生 而 曳 尾 涂 中 。 ” 庄 子 曰 : “ 往 矣 ! 吾 将 曳 尾 于 涂 中 。”抛弃一切偏见和成见,消泯物我界限,使精神进入与道同一的境界。从老子之“道”到庄子之“道”,从老子的“绝圣弃知”到庄子的
15、“无知无欲”,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内在理路是越发趋向于个人的精神自由与真实存在。庄子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与潇洒的生活境界,庄子的哲理玄想探究的是一种宇宙与人类共有的终极意义,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思考题:1、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 因此是消极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道体的状态和境界,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无不为”则是指,道体虽然“无为”但却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2、“道家思想主张功遂身退是消极的?“物极必反”是客观规律。 “功遂身退”并非消极,而是顺应变化趋势,把握变化的先机,通过主动变化以适
16、应变化。“退”了以后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去争取新的成功3、“不争”是否消极?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家主张“为而不争”,是从道的本质出发,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佛教(1) 四谛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人的本质:五蕴 色物 质四大:地、水、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 六根六尘 四谛:“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说明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苦的
17、内容世间的果;“集”是苦产生的原因世间的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 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观 法: 所对治之烦恼: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是我。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四念往: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常、乐、我、净四颠倒。 、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
18、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 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要观法无我。 八正道: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正勤 正念 正定 三学:戒学,行为的规范;定学,精神的统一;慧学,佛性的启发,也是自性的启发 六度:“度”即“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19、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布施. 持戒. 戒学 忍辱.六度 精进. 禅定. 定学 智慧. 慧学 佛教的性质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因此,简单地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能说就是哲学,佛教是教育,是一个觉悟者的言教和身教。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生命痛苦的原因。 十二因缘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湖南潇湘科技技工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星级家政服务人员雇佣合同
- 建筑设备租赁合同范本指南
- 股权转让合同保证金协议
- 企业合同管理效率提升与创新路径
- 网络打假安全课件
- 植物模拟习题(含答案)
- 核心条款集装箱货物运输合作协议
- 工程行业企业文化
- 七年级数学新北师大版(2024)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单元检测习题(含简单答案)
- 分离工程试习题库-叶庆国
-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 四年级下英语Unit1PartBLet'slearn
- 水稳基层振动成型法科研路段施工技术
- 陕西省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备案表
- 《陕西省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导则(试行)》
- 辩论理论之需根解损(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 (完整版)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课件
- 现代一体化手术室建设发展现状及展望
- 经纬度数转换工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