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二)_第1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二) 5.2.1.1 自然橡胶 5.2.1.1.1 对于非粉末状橡胶,称取胶样约600 g并根据gb/t 1534。举行匀称化。称量匀称化前后胶样的质量,精确到0.1g,(质量分离为m5和m6)。在最后称量前,将胶样冷却至室温。 5.2.1.1.2 从匀称化后的胶样中称取约10g试样,精确至1 mg(质量m7)。 5.2.1.1.3 将开炼机辊温调至70±5,将辊距调至可压出胶片厚度小于2 mm,将试样在辊筒间通过两次。 5.2.1.1.4 假如橡胶为粉末状,可随机称取约10 g试样,置于表面皿或便于称量的铝碟中称量。精确到1 mg(质量m7)。 5.2.1.

2、2 合成橡胶 5.2.1.2.1 假如橡胶不是粉末状,称取约250 g胶样,并根据gb/t 15340中匀称化自然橡胶的步骤举行匀称化。称量匀称化前后胶样的质量,精确至0.1g(质量分离为m5和m6)。 5.2.1.2.2 将开炼机辊温调至70±5,辊距调至可压出胶片厚度小于2 mm。从匀称化后的胶样中称取10 g试样,精确至1 mg(质量m7),将试样在辊筒间通过两次。 5.2.1.2.3 假如橡胶不能压成片,则从匀称化后的胶样中取10 g试样,手工剪成约2 mm的小块,置于表面皿或便于称量的铝碟中称量。精确到1 mg(质量m7)。 5.2.1.2.4 假如橡胶为粉末状,可随机称取

3、约10 g试样,置于表面皿或便于称量的铝碟中称量,精确到1 mg(质量m7)。 5.2.1.3 样品在烘箱中的处理(自然和合成橡胶) 将根据5.2.1.1或5.2.1.2得到的试样放入105±5的烘箱(5.1.1)中干燥1h,同时打开烘箱的通风口,假如安装了循环风扇亦打开,在放置试样时应尽可能使其与热空气有最大的接触面。取出试样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再干燥30 min,并冷却称量,如此反复,直到延续两次称量值之差不大于1 mg(终于质量m9)。 5.2.2 烘箱法b 5.2.2.1 称取样品约250 g,在表面温度约30、辊距为0.30 mm±0.05 mm的辊筒上压

4、成薄片。在此薄片中随机取两份约50 g的试样,精确至0.01g(质量m9)。 5.2.2.2 假如橡胶粘辊而不能压成薄片,则挺直从样品中取两份约10 g试样,分离将其剪成约2 mm的小块,置于深15 mm、直径60 mm的铝碟或相同外形的容器中,称量,精确至1 mg(质量m9)。将盛有试样的容器放入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干燥1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质量m10)。 注1:自然橡胶需要匀称化,因此烘箱法b不适用。 注2:将压成薄片的试样再剪成小碎片,可以增大试样与热空气的接触面积,于燥效果更佳。 5.3 结果表示 5.3.1 烘箱法a 5.3.1.1 当试样是从匀称

5、化后的胶样中取出时(见5.2.1.1.2和5.2.1.2.2),试样中挥发分含量w3以质量分数()计,按式(3)计算: 式中: m5匀称化前胶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6匀称化后胶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7从均化后的胶样中取出的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8经烘箱于燥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5.3.1.2 当试样是挺直从粉末状橡胶中取出时(见5.2.1.1.4和5.2.1.2.4),试样中挥发分含量w4以质量分数()计,按式(4)计算: 式中: m7从棒品中取出的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8经烘箱干燥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5.3.2 烘箱法b 试样中挥发分

6、含量w5以质量分数()计,按式(5)计算: 式中: m9干燥前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0干燥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所得结果取平行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6 精密度 6.1 重复性 本标准根据gb/t 14838开展试验室间精密度实验。有关精密度的概念和术语参考gb/t 14838。 6.2 允许差(适用于合成生橡胶) 6.2.1 热辊法a允许差 挥发分含量不大于0.1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02; 挥发分含量在0.110.2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04; 挥发分含量在0.210.4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12; 挥发分含量在0.410.7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15。 6.2.2 烘箱法a允许差 挥发分含量不大于0.22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04; 挥发分含量在0.230.7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15; 挥发分含量在0.711.0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22; 挥发分含量在1.011.50时,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35。 7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本标准的编号; b)有关样品的具体解释; c)用法的办法(热辊法或烘箱法); d)10 g试样是取自匀称化后的试片(见5.2.1.1.2和5.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