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_第1页
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_第2页
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_第3页
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_第4页
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谢你的观看一年级下册教学建议汇总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1课时:认识图形1(P2)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和白纸,为学生描、画、印、拓平面图形做好充分的准备。2 .要管理好学生手中的学具。3 .静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第2课时:拼一拼(P3-4)教学建议:1 .明确要求,分组拼,交流,自由拼。2 .介绍七巧板,让学生认一认七巧板中的每个图形。3 .设计多层次的拼摆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第3课时:练习一(P5-7)教学建议:1. 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2. 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1课时:十几减9(p

2、10)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探索。2 .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破十法”第2课时:练习二(P11)教学建议:1 .重视对计算方法的回顾与整理2 .进一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巩固“相加算减法”。3 .用活素材,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4 .沟通联系,梳理建构。第3课时:十几减8、7、6(P13)教学建议:1. 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2. 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3. 加强比较,感悟方法的本质和计算的规律。第4课时:想加算减(P14)教学建议:1. 结合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2. 借助算式,交流计算方法。3. 观察比较,感受“想加算减法

3、”的简捷性。第5课时:练习三(P15-16)教学建议:1. 化静为动,增加练习的趣味性。2. 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及时补救。3. 让学生初步感受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第6课时:十几减5、4、3、2(P17)教学建议:1.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2. 交流思考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3. 帮助学生优化计算方法。4.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第7课时:练习四(p18-19)1. 用好直观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2. 通过减法算式数量的变化,深入认识退位减法。3. 让学生在生动的游戏中感受函数思想。4. 指导学生学习有条理地思考。第8课

4、时:解决问题:求剩余(P20)教学建议:1. 在理解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数量关系。2. 借助画图或操作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3. 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第9课时:解决问题:求相差数(p21)教学建议:1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2 .用好学具或图形,拓展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3 .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10课时:练习五(P22-23)教学建议:1. 加强比较,强化问题结构。2. 关注每个学生的计算水平。3. 训练学生用相互转化的方法解决“比多”“比少”问题。4. 让学生体会同样的减法算式能解决两个问题。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P24)教学建议:1 .对退位减

5、法表的整理要全面、有序。2 .对退位减法表的认识要突出规律和联系。3对解决问题的整理要关注方法与策略。第12课时:练习六(p25)教学建议:1对退位减法表的巩固要由直观到抽象。3 .运用直观图的对比与变化,深入理解“比多少”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4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回顾。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分类与计数(例1p62)教学建议:1. 让学生充分探究,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2. 加强对比与交流。第二课时:分类与整理(例2p63)教学建议:1 .注意根据实际意义或需要选择标准。2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表的生成过程。3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一致,分类结果就一致;不同分

6、类标准,分类结果就多样。第3课时:练习七(P29-32)教学建议:1. 对用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计数结果的教学应先扶后放。2. 加强对比,使学生体会分类结果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3. 加强对计数方法的指导。4. 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5. 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数数数的组成(P34-35)教学建议:1准备好实用的学具。2展示数数的过程。3引导学生概括。4.注重数数方法的指导,感受“十”的作用。5充分利用好小棒,把握教学层次。第2课时:读数写数(P36-37)1 .在操作中理解,在表达中内化,在对比中深化。2 .利用计数器数数,深化学生对100的认识。3 .

7、注意让学生弄清数位顺序的方向。4 .归纳读、写数的方法。第3课时:练习八(P38-40)教学建议:1. 加强对比。2. 数数与写数并行。3. 结合数的运用,学会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4. 加强数数方法的指导。5. 切实强化“拐弯数”。感谢你的观看第4课时:数的顺序比较大小(P41-44)教学建议:1解构百数表,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2 .注重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3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第5课时:比一比,说一说教学建议:1 .充分利用例题,培养学生的数感。2 .用精确、完整的语言表达比的结果。第6课时:练习九(P44-45)教学建议:1教给学生连点成画的方

8、法。3 .充分利用数轴,培养学生的数感。4 .注重方法的交流。5 .应切实组织有效的活动进行“数学游戏”第7课时:解决问题(p4647)教学建议:1. 重视动手操作活动。2.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 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第8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P48)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 .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算法多样化。3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概括。第9课时:练习十一(p49-50)教学建议:1. 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2. 加强“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3. 抓住关系解决问题。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单元教学建议:(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2)设计好必要

9、的各类学习活动。(3)建议用5课时教学。二、具体建议(一)认识人民币1、第52页情境图(1)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然后在让学生,使他们体会到。(2)最后结合第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2、第53页例题1:认识1元、1角、5角、1分、2分、5分(1)注意把握认识的层次,组织好分类活动。3、第52页例题2:1元=10角1角=10分1) 1)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例2的换线活动中,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2)结合“做一做”进行方法上的指导。3、第54页例题3、4(1)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2)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

10、动机会。4、第55、56页练习十二(1)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有效练习。(2)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3)充分挖掘“关系”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4)适度拓展货币文化,丰富学生的认知。(二)简单的计算2、第57页例题5、6:1元2角=()角5角+8角=13角(1)注重过程的指导,从直观到抽象(2)突出单位的统一,先换算再运算。3、第58页例题7:用13元正好可以买下面的哪两种杂志?(1)从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关键词“理解问题。(2)重在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3、第59、60页练习十三有趣的数学活动是受低年级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

11、在活动中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1)通过购物活动,巩固知识与方法。(2)通过”凑钱“活动,提升思维与能力。(3)关注对单位换算的灵活应用。(4)关注对货币文化的拓展介绍。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从“单一性概念结构”到“多单位概念结构”的过渡。2、运用“齐性”“有结构”的直观学具,帮助学生建立“单位”的概念,理解算理。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1)要讲究练习的形式。2)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3)多进行口头练习。4、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5、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6

12、、建议用17课时教学。二、具体建议:(一)第61页主题图:(1)让学生知道身边存在很多数学问题。(2)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第62页例题1:10+20=30-20=(1)通过数数,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2)自主选择学具,促进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3)加强交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2、第63页练习十四(1)多次对比,深入理解整十数加、减的算理。(2)类比迁移,完成整十数连加、连减。(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三)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1、第64页例题1:25+2=25+20=(1)动手操作,感悟算理。(2)回顾交流,明确算法。(3)简化思维,

13、突出重点。(4)回顾比较,认识本质。2、第65页例题2:24+9=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假发十学生学习的难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1)通过对比认识“进位”的必要性。(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3)通过专项练习进行巩固。3、第66-68页练习十五:(1)分步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2)将进位与不进位的加法练习相结合。(3)正向强化与错误辨析相结合。(4)突出重点,专项练习。(5)积累感性经验,为后续学习作准备。(6)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交流的能力。(7)“思考题”要借助操作活动来完成。(四)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1、第69页例题1:35-2=35-20=(1)动手操作,感悟算理。(

14、2)回顾交流,明确算法。(3)简化思维,突出重点。(4)回顾比较,认识本质。2、第70页例题2:36-8=(1)制造认知冲突,感受“退位”的必要性。(2)动手操作,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3)整理交流,形成计算方法。3、第71-73页练习十六(1)针对计算的关键步骤进行专项练习。(2)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比,发现规律,落实算法。(4)收集错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5)通过专项练习,加深学生对退位的理解。(6)沟通与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7)运用活动经验,探索解题方法。(8)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与画图的方法。(五)解决问题1、第74页例

15、题3:10-2-3=10-(2+3)=(1)利用现实情境,提供经验支撑。(2)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3)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4)利用对比练习,巩固运算顺序。2、第75、76页练习十七(1)针对运算顺序进行专项练习,并渗透运算规律。(2)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3)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2)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3)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3) 第77页例4: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6个,他们一共折了几个小星星?(1)变换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理解解

16、决问题的多种策略。(3)通过反思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过程。4、第78页例题5: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1)通过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探究解题思路。(2)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3)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5、第79、80页练习十八(1)善于评价,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2)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要求要适度。(3)加深对“等号”含义的认识,渗透等式的概念。(4)选择有效信息十解决问题的前提。本页练习的实际问题中呈现的信息比较丰富,形式多样,教师要结合这些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A全面收集信息。B有序排列信息C选择有效信息。(六)整理复习:1

17、、第81页整理复习(1)通过比较,加深对加、减法算理的理解。(2)结合实例引发思考,进一步理解算理。2、第82-84页练习十九(1)善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2)再次突显小括号的价值。(3)用活素材,提高练习的效率。(4)结合练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5)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6)知道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回顾:知识方面、方法方面、感受方面第七单元找规律一、单元教学建议:1、突出教学的趣味性。2、体现教学的开放性。3、把握教学的重点、控制好教学的“度”4、建议用4课时教学。二、具体建议:1、第85页例题1:认识“一组”(1)选择丰富多彩的素材。(2)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2、第86

18、页例题2:(1)找规律十,突出“循环单位”或“循环组”(2)用“规律”时,适度拓展。3、第87页例题3、4(1)处理好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综合运用知识。4) 、第88页例题5:(1)侧重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2)侧重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5、第89-91页练习二十(1)适当拓展,加深认识。(2)设计有趣而多样化的练习活动。(3)丰富规律的呈现形式,同时体现“数学味儿”(4)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找规律教学的“核心”5)结合百数表开展探究活动。6)结合填方格组织游戏活动。7)结合“成长小档案“开展学习交流。第八单元总复习一、单元教学建议:1、制定好复习计划2、注意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3、在精心构建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行复习、整理、训练。4、建议用4课时教学。二、具体教学建议。(一)第92页总复习主题图:1、利用多种形式的表征突出结构性。2、以多种形式的训练突出趣味性。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二)第93页”新百数表“1、给学生时间自主建构“新”的百数表。2、在“新”“旧”对比中探究“新”规律。3、充分利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