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老子墓_第1页
被人遗忘的老子墓_第2页
被人遗忘的老子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被人遗忘的老子墓被人遗忘的老子墓(2008-11-09 10:25:19) 全文已发 2009 年 12 月 31 日石狮日 报老子墓的破败、简陋程度,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谒老子墓起自一个偶然的机缘。2008 年 8 月 21 日,这一天友人陪我去距西安西面 65 公里外 的“楼观台”参观。开初我不懂得“楼观台”是一个什么景 点?从名字上看, 顾名思义, 估计是一个道观。 到了才知道, 它果然就是一个道观,还是一个挺出名的道观,乃 2600 年 前老子生前讲授道德经的场所。次年老子就去世了。我 在“楼观台”里无意中看见这个重要的记载,立刻想到 既然老子当年死在这里,那他的墓葬一定离此不远。于

2、是就 向大门口剪票的工作人员打听。果然,老子墓就在离此五公 里的大陵山脚下。由于当年老子羽化升天和埋葬的地方距离 “楼观台”以西五公里,所以人称“西楼观台” 。“ ill:西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面对这个意外 的收获,我自然是兴奋不已。友人这时也想起来了,好多年 前友人自己就到过老子墓。只是年代久远,友人也记不得老 子墓的具体方位了。于是开上车到不远的大陵山脚下寻找 去。这一找,找出许多感慨、许多尴尬来了。区区五公里的 路,我们围着一个村庄绕来绕去甚至穿行于这个村庄的 村道上,始终没有一个村民说得清楚老子墓究竟在哪里。我 忍不住请教这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村妇很响亮地回答: 楼村

3、!”哦,老子墓就在西楼村旁边、大陵山脚下啊,怎么 会没有人知道老子墓的确切方位呢?在穿出西楼村北面,在走过一座小石桥后,我们一行人盲人 摸象地,远远望见一个小小的破庙般的建筑,友人终于想起 来,拿手一指“那就是老子墓! ”老子墓,亦称老子陵。位于周至县楼观镇西楼村北边的大陵 山西麓,距离周至县城 13 公里。老子墓前有一条水色漆黑 的小河蜿蜒而过,它的名字叫就峪河。敢情刚才我们走过的小石桥下就是这条浑身漆黑的“黑河” 在我两天后回到福州家中时,才查阅到北魏郦道元在他的 水经注里早就写到了老子墓: “就水出南山就谷,北经大陵西,世谓老子墓。 ”这里,“就水”指的是就峪河;就峪河从终南山的就峪里流

4、 出,因而得名。瞧瞧, 1500 年前的水利学家郦道元就知道老 子墓的具体方位,今天老子墓前西楼村的村民居然多数不知 道。不能不让人顿生“舍近求远”和“今人不如古人”的尴 尬。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老子墓的破败、简陋程度,简直到了 匪夷所思的地步。就这么一个脏兮兮的小小院落,面积不过 二十多平方米,满地衰草枯叶,泥垢污痕可这就是我国 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 界文化名人老子死后的葬身之所!我满目搜寻,院落里仅有一座稍算文物模样的、一人多高的 漆黑墓碑,上书“周老子墓”四个大字。据说乃清乾隆年间 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笔所书。也就是凭着这座古老的 墓碑,让人将信将疑地

5、明白这就是中外闻名的老子之墓了。在“周老子墓”石碑的右侧,还立有一块修葺老子墓的纪念 碑。从碑文上看,是江苏徐州一个名叫李世秀的女士在近年 捐资修葺的老子墓。由此可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远方的老 子女信徒热心修葺老子墓,今天的老子墓更不知要寒酸到何 等地步!不知怎的,由李世秀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古代女子来,她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女才子“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 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的爱妃,号“花蕊夫人”。国破家亡后,“花蕊夫人”和丈夫孟昶一起被北宋皇帝赵匡胤抓到了开 封。赵匡胤素闻“花蕊夫人”的文名和才气,遂当庭考验“花“花蕊夫人”毫无惧色,作口占宋太祖一诗回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

6、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严厉批判了后蜀的无能,读来有亡国切肤之痛。赵 匡胤为此更加佩服“花蕊夫人”的才情与节气。拿李世秀与“花蕊夫人”相比,似乎不伦不类。但两人似乎又有相通之处,难道不是吗?老子,传说生活在公元前 600 年左右到公元前 470 年左右。 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子。因为谥号聃(音丹) ,人们 也称老子为老聃。老子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 省鹿邑县) 人。相传李耳从娘胎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人称为“老子” 。我们今天看得见的老子画像,全都 画的是一副白眉毛白胡子的慈祥模样,典故出在这里。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任守藏史,这

7、是 一个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文官。他一生博学多才,声名 远播,连另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到洛 阳向老子问道。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 孔子听了佩服不已,深以为然。告辞老子,退出门后感叹再.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 后来东周衰败,老子失望,遂离开洛阳。他坐上徐甲驾驭、 青牛牵引的白色车子西去,正要出函谷关时,被函谷关令尹喜知道了,他是老子的崇拜者,忙把老子留下来,求得“真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63卷)里这么记载:“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

8、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 终。”尹喜,字公文,甘肃天水人。据说长得像老子,长须垂肩下胸膛,似有天神之貌。尹喜少时好学,善观天文。周康王时为大夫,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为函谷关令。他事先对手下关吏孙景交代过: “若有形容殊俗,车服舆当过关所遇异常,当物色迹之。 ”周王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老子果然乘白舆,驾青牛,徐甲为御,欲度函谷关。关吏入白喜孙景进去告诉尹喜。尹 喜高兴地说:“今我得见圣人矣! ”赶忙朝服出迎, 跪伏叩头。 邀之曰:“愿请留神驾。 ”于是,老子就

9、在今天的 “楼观台” 秘密为尹喜讲授 道德经。 民间却不知老子的归隐之处,故相传“不知所终” 。其实他就隐于终南山之楼观台。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 。老子 的理想境界是: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81 章。上篇(共37 章)开头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 人称道经。下篇(共 44 章)开头为: “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所以人称德经 。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争, 居众之所恶或几为道”

10、 来说明“道” 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万物生成变 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因为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也以其深邃的哲学理念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然后,老子的辩证思想被庄子所传承,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 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在物质至上,实用至上的今天,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应该多多接触和学习这些传统的宝贵文化和哲学思想。不然, 中国的年轻人只懂得手上拿着“肯德基” ,嘴里吃着“麦当 劳”,满口是不土不洋、不清不楚的“新新人类”语言,肚 子里究竟装下了多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有时 面对讲台下我的那些聪明有余、刻苦不足的莘莘学子,真觉 得他们中的一些好

11、高骛远的厌学分子应该汗颜了。他们肚子 里并没有装多少书,却眼睛长在额头上,狂妄无知得可以。 这是“80 后”“90 后”不少人的通病。四迄今为止,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也是拥有中外读者最多的一本中国哲学 著作。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这样评价道德经 (即老子 ):“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1975 年几乎就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终与之擦肩而过的中 国漳州籍作家林语堂则这样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12、。”有趣的是,道教在中国出现后,老子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太 上老君”。从汉朝光禄大夫刘向撰列仙传开始,老子就 被视作神仙。自汉代起,历代帝王更是络绎不绝地到河南鹿 邑去祭拜老子。洋人也早就开始对老子顶礼膜拜。需要说明 的是,列仙传是我国最早且较为系统地叙述神仙事迹的 著作。记载了从赤松子 (神农时的雨师 )至玄俗 (西汉成帝时的 仙人 )七十一位仙家事迹,时代跨度较大。既然老子被神化, 老子的相貌也就出现了神仙的模样。 据太 平广记(太平广记选却没有收入这个传说)记载: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 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 五,手把十文。 ”

13、把老子形容成:肤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颀长, 眼睛大而有神却牙齿稀疏,四方大嘴且嘴唇很厚;他的额头 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的鼻子端正, 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的跨度达到一丈,双手掌心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对此,我是不认同的。人就是人,神就是神,二者混为一谈容易混淆是非。老子本质上就是一个智慧超群、充满思辨理 念的先贤前辈,他的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足够我们后人 孜孜以求、学习不完的了。2008、10、28 写 2008、前一篇: 中国教育出现问题 (续七) 后一篇:老子的成语和名言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何葆国谢谢你给福建作家圈带来的好文 ,本圈

14、已有六百多名 成员 ,期待你经常回圈看看 本圈管理员 何葆国 向你问好 :)2008-11-9 12:05 举报分享 回复 (0)好的故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博大精深,如能 悟其一二,则已大幸!老子之墓寒酸如此,实属不幸! 2008-11-9 12:06 举报分享回复 (0)开春又上了一课!谢谢老 师! 2008-11-9 17:45 举报分享回复 (0)幽幽苍天 我说:大 众啊,苏格拉底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无知吗?2008-11-9 20:30 举报分享回复 (0)岛京道德经,千古绝唱! 2008-11-10 09:26 举报分享回复 (0)张艳茜友情提示: 楼观台 和西楼

15、观是两个地方。而不是: “西楼观”亦称“楼观台”2008-11-1021:16举报分享回复(0)旺旺. Jk 旺旺说丄i< 祝健康平安快乐 k、"、"2008-11-1022:50 举报分享回复 ( 0)冯顺志听教授讲座! OK!2008-11-1100:01 举报分享回复 (0 )巴山侠少恭喜! 您这篇博文在圈子“鲁院主编班”由“巴山侠少”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1116:00 举报分享回复 (0 )袁宝明进来看看, 流连忘返。读文章,好像聆听教授上课, 有点痛快。2008-11-13 09:10 举报分享回复 (0) 胡增官文史俱佳 2008-11

16、-14 09:37 举报分 享回复 (0) 强国教育陈勇我在您的博客中能学到新知识, 受到 教育与启迪,多谢了! 2008-11-20 01:29 举报分享回复 (0) 老练“他们肚子里并没有装多少书,却眼睛长在额头上,狂 妄无知得可以。这是“ 80后”“90后”不少人的通病。 ” 教授,您对“ 80 后”、“90 后”有偏见吧。 我们年轻时,老师拿着剪刀剪我们的长头发、喇叭裤,怎么 也看不惯,说是“世风日下”什么的。现在呢,有人说,这 代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教授, 不要生气。 2008-11-24 12:57 举报分享回复 (0)荻野千 寻在物质至上,实用至上的今天,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 应该

17、多多接触和学习这些传统的宝贵文化和哲学思想。不 然,中国的年轻人只懂得手上拿着 “肯德基”,嘴里吃着 “麦 当劳”,满口是不土不洋、不清不楚的“新新人类”语言, 肚子里究竟装下了多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有 时面对讲台下我的那些聪明有余、刻苦不足的莘莘学子,真 觉得他们中的一些好高骛远的厌学分子应该汗颜了。他们肚 子里并没有装多少书, 却眼睛长在额头上, 狂妄无知得可以。 这是“ 80 后”“ 90 后”不少人的通病。 2008-12-1 18:22 举 报分享回复 (0) 新浪网友 1、永宁:就是现在的河南洛宁县, 在民国以前,都叫永宁,这个不用多解释。 2、寿安山:就是河南洛阳的洛宁

18、县城东边 5 公里的余庄镇村后面的山。 这个山上方圆一平方公里,是一个风水中讲的罗圈椅地势,因 为造砖厂多,这二三十年中,先后被造砖厂挖出的汉朝和西 周的古墓又几十个之多。 3、祖师墓:此墓相对高度是 10 米 左右,成倒扣的斗状,此墓东边 25 公里,75 公里两个地方, 都有两个形状类似的东周时期的墓。从墓的形状,时期就是 东周时期的墓。 4、四龙扶位:在这个墓的四周,分别是四 条沟:东龙沟、西龙沟、北龙沟、南龙沟。这些沟目前都还 在,都还叫这个名字,所以老子墓葬第在四条沟中间,是清 葬四龙扶位之穴。你站到墓顶,环视四走,就可以看到。5、对照南天门:从祖师墓往南望过去,正对着熊耳山上的中原

19、 南天门。 6、乾龙沸泉:上述等文件中记载老子葬地寿安山 呈“龙吸乾喉,坐温沸泉” ,此态势现在依然全部呈现。所 谓龙吸乾喉,既老子葬地寿安山这到龙脉来自西北方向的崤 山男陵焦绕山,这西北方向是周文王后天八卦之乾向,因寿 安山的西北房对于寿安山来说是头首咽喉目微,因为周易中 的的乾卦六爻爻辞,就是通过描绘龙的变化来寓意的,加上 寿安山龙脉来自乾向,乾之象为天,故谓“龙吸乾喉”7、坐温沸泉:老子墓位置虽然较高,但是地下泉水很旺。老子 墓东难 200 米左右的地方,以前叫河洼,泉水比较旺。 。 2009-5-4 21:56 举报分享回复 (0)新浪网友 8、波音造声:文 摘记有“老子葬寿鞍(同“安

20、” )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 更有动景, 波音造声彻天” 这个奇妙的现象在当地传闻已久。 大意思就是:每天夜里的五更时分,人躺在寿安山上久能听 到河涨水一样的“呜呜,哗哗”的声音。人们解释不了这种 现象,久猜的是寿安山地下有河。 早些年, 听一些老年人讲, 当时他们在附近地里中红薯,为了防止偷,常在晚上睡到五 更时分被这种声音惊醒,然后私下观察,却什么都没有。 2009-5-4 21:56 举报分享回复 (0)半坡红叶我从懵懂记事起, 知道西楼关就是因为老子墓。大概 70 年代末吧,第一次去 老子墓,比楼主想象的更简陋,就那么一个一点也不气势的 小小庙,但是老人们去楼观台朝拜太上老君,之后一定会去 西楼关再拜。当时听说日本友人专程来寻拜老子墓,让我印 象深刻,时感:老子这么伟大的人,墓怎么这么不起眼?日 本人都找来朝拜,为什么我们国人这么不重视?当时这么一 想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到先生的文章,回想起往事。又看 到河南、甘肃、安徽争办“老子文化节” ,我想只能说明陕 西人的脑子“不灵活” 。 2009-5-21 13:16 举报分享回复 (0) 半坡红叶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 经、羽化之地,石洞宽 8 尺,高丈余,深不可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