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梁扎根西北 50 多年的广东专家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 50多年。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 60 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 450 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乡亲们说,与黄土地融为一体的,不只是他培育出的小麦良种,还有他自己。扎根异乡“老农人” :“要吃粮,找老梁”国庆节过后,新一轮的播种期刚刚结束,本应是育种工作者一年中相对轻松的时节,梁增基却如往常一样,来到位于长武县郊区农技中心的试验田里。坐在小凳上,戴
2、上眼镜,梁增基双眼紧盯刚刚出芽的嫩苗,一边在笔记本沙沙走笔,一边与身旁的助手交流。“最近的工作量很大, 观察苗情要汇总资料。 ”他神情严肃,一如54 年来工作中形成的一丝不苟。光阴倒转回 1961 年秋天,原西北农学院 (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梁增基被分配到长武县农机站。长武,位于渭河以北、 黄土高原边缘的 “旱腰带”地区,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为艰苦,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彼时更是外人眼中的苦穷之地。从西安出发翻山越岭一整天,车子刚刚驶入只有一条百米长泥泞街道的县城,一同前来的同学已萌生去意。比起只有几间土坯房的农技站,更为困难的是当地极为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摆在梁增基面前的是这样
3、一幅场景:秆如茅草,穗如蝇头,小麦生产十年九灾,平均亩产不到 100 斤,农民常年啃高粱面的“黑馍馍”还填不饱肚子。但这个出身贫寒的广东高州小伙子没有退却。培育出与旱塬相适应的小麦良种,让老百姓吃上白面馍馍,成了他最初的动力。培育一个优良品种,从最初的杂交试验到最后通过审定应用于生产, 至少需要 12 年。从此,无论是在烈日下麦浪翻滚的沟沟坎坎,还是数九寒天冰雪覆盖的试验田里,长武旱塬上多了这位异乡人的身影。“冬天,实验室里像个冰窟窿,老梁经常边哆嗦边写材料 ;夏天,炙热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疼,老梁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农技站的老同事段长林说。 几十年如一日,梁增基就这样不离土、不离种,在田间地头
4、耕耘播种。50 多年来,梁增基培育的“长武 131”“长旱 58” 等系列小麦新品种,攻克了旱作小麦“冻、锈、旱、倒、黄矮病” 五大难题,生产上由多灾变为基本无灾,由低产变高产,亩产由上世纪 60 年代 61.1 公斤逐步提高到现在超过 450 公斤。“要吃粮,找老梁。梁老师是咱渭北旱塬人的救命恩人,大家都叫他旱塬上的袁隆平 。”记者在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偶遇的村民薛玲草这样说。在长武县的农民中,几乎无人不知这位不善言谈的“老农人”。如今,梁增基培育的品种不仅覆盖了长武沿线 “旱腰带”地区 90%的耕地,也在甘肃、河南、山东等省干旱地区推广 300 多万亩,综合效应超过 40 亿元。退而不休:
5、耄耋之年不下“主战场”当年和梁增基一同分配到长武农业系统的 20 多名大学同学,后来陆续调离,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留下的只有他这一个外乡人。不是没有调走的机会。 早在 1977 年,原陕西省农科院的领导就看中了他,不惜动员咸阳、长武组织部门“挖角”,他还是留了下来。甚至后来他的老同学、农业部一位领导请他走,他也不为所动。“咱搞农业的,在哪里都是一样。旱作小麦育种刚起步,不能半途而废另起炉灶。 ”梁增基身上, 有股子“老广”的倔强。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梁增基 72 岁才退休,但他却退而不休,试验田还是“主战场” ,选材、杂交、播种、整理资料,依然是每天的“必修课” 。“最近,我新培育的
6、长航一号已通过省级审定,其高产性、抗旱抗冻性不亚于长旱 58,后面新的更优品种也正待出台。 ”提起自己的本行, 老梁掩饰不住喜悦,“科技创新没有尽头,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这不光彩!”在梁增基的试验基地里,记者看到了一辆锈迹斑斑、坐垫裸露的自行车。直到两年前膝盖生病,他才告别了这辆骑了 20 多年的“老爷车”。在同事和家人眼中,梁增基生活俭朴。他和老伴一生辗转搬家八九次, 直到 2013 年才住进了县里提供的廉租房。在这间 50 余平方米的家中,记者注意到,白灰抹墙、水泥铺地,几件成套的家具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做的。梁增基并不是没有钱, 他从 1992 年起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每月的
7、退休工资有 5000 多元。多年来,各级组织先后奖励他十余万元,却都被他捐出资助贫困学生。“2011 年,市上奖给父亲 5 万元。当时我女儿刚考上大学,想让他资助一点,但他最终还是把钱捐了。 ” 女儿梁瑞芳说,父亲总说,自己拿着工资,干出成绩是分内之事,奖金应该还给国家。并不守旧的新“学究”期盼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尽管在工作上有着老一代专家的执拗,但梁增基并非因循守旧的“老学究” 。读书看报,每天收看新闻,是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前年,他花 2000 多元买了一款智能手机, 还与陕西、河南、山东的同行们建起了微信群, 取名“桥梁”,意为交流业务的桥梁。记者翻看群里的对话,尽是探讨业务的术语。为了查阅资料方便,他给自己配置了电脑和打印机,成了朴素家中仅有的值钱家当。跟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老农人” 梁增基对如今的农业发展也有着新的担忧。 “农业收益太低, 亩产千斤也就 1000 多元的收入,去除成本剩不到 100 元,打工几天就挣出来了。要把农业搞上去,应该把土地流转到大户手里,实现规模效应。但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流转土地也要考虑他们的生存和保障问题。 ” 梁增基说,颇令他痛心的,是基层农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如今的长武县农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