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校内网实证分析SNS网站的用户行为本文以校内网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在使用SNS类网站时的心理和行为,试图了解大学生在使用校内网这一类SNS网站时,是否能扩大交往圈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探究。第一部分:大学生校内网交友情况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校内网交友情况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特点。一、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以中国人民大学所有在校生为抽样框,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研究者采取了方便抽样的办法,在学生自习室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问卷回收率为91.67%。在110份有效问卷中,曾经或正在使用
2、校内网的问卷为104份,6份从来没有使用过校内网,有效问卷率为86.67%。因此,本研究以曾经或正在使用校内网的104份问卷作为样本总体,并对其进行分析。调查执行时间为2008年1月5日1月10日。在104份样本中,男生为51份,占49.04%;女生为53份,占50.96%,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使用校内网的年级大一为6人,大二为6人,大三为5人,大四为34人,研究生为53人。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然后输入计算机,由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研究结果(一)、数据统计1、注册校内网时间分布:在104份样本中,注册时间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的人数最多,达到43人,占了样本总数的41.3%
3、;而注册时间在三个月以内、三个月到六个月以及六个月到一年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7.3%、19.2%和16.3%,也就表明,一半以上的人数注册时间不到一年;而注册时间超过两年的人数极少,只占样本总数的5.8%。2、登陆校内网的频率:从这部分调查可以看出,51%的用户活跃程度比较高,每周登陆次数在3次以上;登陆次数每周12次的用户占样本总数的12.5%;而偶尔上校内网(一个月13次)和极少上校内网(一个月或以上1次)的用户分别只有9.6%和5.8%;此外,还有21.2%的人登陆校内网的次数很随机,没有特别规律,只是想起来才会上。3、注册校内网初衷:从注册校内网的初衷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注册校内网
4、的目的在于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联系;还有27.9%的人注册没有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普通的“跟风”行为;而抱着结交新朋友的目的注册的用户只占7.7%。4、登陆校内网会做什么:此题在调查时采取多项选择的方式。对于登陆校内网后最常做的事情答案集中在“回复或给好友留言”以及“看好友页面,查看好友近况上”两项,占了答案总数的70%以上,校内网其他的功能使用很少。5、校内网好友数量:在好友数量分布上,选择100人以下的有61人,占样本总数的58.7%;101300人有35人,占样本总数的33.7%;而301人500人以及500人以上的分别只有3人和5人。6、认识的人在校内网好友中所占比例:63人选择认识的
5、人占好友总数的80%以上;22人选择50%80%;而选择30%50%和30%以下的分别只有9人和10人。这说明,超过80%的用户好友中都有半数以上自己所认识的人。7、你会接受什么人的好友请求:有34人选择“只接受认识的同学”;69人选择“认识的人和陌生人都会接受”;在104份样本中,只有1人选择“只接受陌生人”。8、接受陌生人好友请求原因:在70份允许接受陌生人好友请求的样本中,41人没有特别的原因,想加就加,超过样本半数以上;只有20%的人是抱着“真心结交新朋友”的目的来接受陌生人好友请求的。9、主动加什么样的人为好友:在104份样本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只加陌生人,但选择“只加认识的同学”这一
6、选项的有76人,高达73.1%;只有28人选择“认识的同学和陌生人都会加”。10、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的原因:在28份愿意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的人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是为了结交到新的朋友;但也有35.7%的人加陌生好友比较盲目,没有特别的原因。11、与陌生好友的联系状况:在71份有过陌生人好友的样本中,经常与好友联系的不到10%,绝大多数人与校内网好友联系不多。12、校内网上的好友是否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选择“绝大多数会”、“少数会”和“几乎不会”的样本分别为15份、37份和52份,超过80%的人认为校内网上的好友很少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13、使用校内网的收获:本题为
7、多项选择题,超过半数的答案认为使用校内网后联系到了许多老同学;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答案认为使用校内网消磨了时间;而只有10.1%的答案认为使用校内网后结交到了新的朋友。14、现在是否还在使用校内网:在接受调查的104人中,现在继续使用校内网的为74人,30人已经不再使用校内网,接近三分之一。15、不使用校内网的最主要原因:在30份不再使用校内网的样本中,一半的人是因为时间原因放弃了使用校内网;而选择“其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校内网是浪费时间的无聊举动。(二)、数据分析综合以上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使用校内网交友时具有以下特点:1、使用校内网活动频繁,但缺乏实际使用行为通过登陆校内网的频率可
8、以看出,超过60%的人每周都有登陆校内网的行为,51%的人每周登陆的次数超过三次,可见大学生注册校内网后对其使用还是很频繁的。但从大家登陆校内网后的行为来看,除了“回复或给好友留言”以及“看好友页面,查看好友近况上”外,大家对于校内网的其他功能,譬如日记、论坛、游戏等使用很少。值得一提的是36.6%的答案选择在“看好友页面,查看好友近况上”,而通过对校内网好友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好友数量在100人以下,说明很多人登陆校内网时只是对好友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浏览,缺乏寻找朋友、交朋友等实际的交友行为。2、校内网交友局限于熟人圈内,SNS功能没有实现按照六度分隔理论,通过SNS,每个个体的社
9、交圈都会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社会化网络。但是通过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注册校内网的目的在于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联系,其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熟人社交圈;而抱着结交新朋友的目的注册的用户只占7.7%,从使用愿望来看,利用校内网来扩展自己交际圈的人数是很少的。同时,校内网好友分布情况中显示,超过80%的用户好友中都有半数以上自己所认识的人,再次印证了大学生使用校内网交友的局限性。在分析大学生利用校内网交陌生朋友的情况时,我们发现,虽然半数以上的人会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但其原因都很盲目,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想加就加而已;原意主动去加陌生人为好友的人数不到样本总数的27%,而抱着“真心结交朋友”目的
10、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集中在对陌生人的好奇和盲目的加好友上面。在对与陌生好友联系状况的调查显示,即使成为陌生好友,彼此之间经常联系的不到10%,90%以上的人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少,交友行为只限于好友名单中的一个名字而已。同时,在使用校内网的收获调查中也显示出,半数以上的收获在于加强与熟人的联系,结交新朋友的只有10%,人脉关系并没有得到扩展,SNS功能没有实现。3、线上交友行为线下化没有实现校内网倡导”网络生活真实化”,线上活动的线下参与程度是校内网虚拟环境真实化的体现。但是通过对“校内网上的好友是否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这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认为校内网上的好友很少会成为现实生活
11、中的好朋友;而通过对15份认为大多数校内网上的好友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友的样本分析显示,其中14人的好友分布构成为认识的人占80%以上,这说明其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本来就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朋友,只是通过校内网上的联系,加强和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为生活的好友;真正通过校内网从陌生人变成校内网好友,进而成为现实生活中好友的人少之又少,线上交友行为线下化没有实现。三、讨论1、本研究只是对大学生使用校内网交友情况,特别是对待陌生人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和描述。由于研究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设计调查问卷时有时略带偏颇,存在设计缺陷,特别不能很好地反映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位后续研究留下空间。本研究将在
12、第二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校内网交友的行为,以试图验证本部分研究的结果,并挖掘深层次的原因。2、由于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自身考虑不周,本部分研究很少涉及探究用户是否能通过校内认识“朋友的朋友”。这也将在第二部分中进一步探究。第二部分:大学生校内网交友行为个案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使用校内网时的交友状态,了解大学生能否通过校内网结识新朋友,并维系现实的人际关系,本文第二部分将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从被访者的心理、行为和看法几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校内网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状况。一、研究方法1、访谈对象选取接受问卷调查的5个校内网大学生用户为访谈对象,这些用户注册校内网的时间都在一年
13、以上,登陆频率都为每周23次,但是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以下被访谈者均为化名):小铮,男,大四,注册校内一年左右,校内好友数为200多个,其中陌生人有130多个;佳佳,女,研一,注册校内两年左右,校内好友数接近1000个,其中认识好友有大概38%。小涵,女,大三,注册校内时间一年半左右,校内好友数140个多,其中认识的好友比例为70%。VIVI,女,大四,注册校内一年零两个月,校内网好友数量为170多,几乎百分百都是认识的人。杰,男,研一,注册校内网时间两年以上,现在已经不使用校内,好友数量为60多个,其中认识的人比例为67%。2、访谈方法与被访谈者面谈加QQ访谈,在2008年1月1
14、115日,每天上午与访谈一个人,每次访谈一个半小时左右。二、访谈内容1、注册校内网的初衷这个问题主要是要探究校内用户注册校内网的初衷里,是否有想要通过校内认识新的朋友、维系原有人际圈子。SNS是按照六度分隔理论建立起来的,按照这个理论,通过SNS,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会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社会化网络。本部分研究的是被访者是否有意愿通过校内网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或维护自己原有的社交圈。小铮:我是偶然听说朋友的,然后就注册了一个号,想多交些朋友,认识更多的人。佳佳:06年1月我注册了校内网,之后我基本没怎么上,4月份后我才开始频繁地上,因为那时候校内注册的人多了起来,火起来了,而且还能自己装饰页面
15、,功能也多了起来。我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当时的校内网就属于新鲜事物。小涵:大二的时候,班里好多人都注册了,宿舍的同学也注册了,我就也跟着注册了一个,顺便看看以前的同学现在的状况。VIVI:一年前有不少朋友介绍这个网站,为了看别人的页面才注册。但是从来没加过好友,从来不更新,不回复留言,因为我觉得认识朋友没有必要通过这样的渠道,觉得不自然、不喜欢。之后很长时间没上。上了大四之后,我才开始频繁上校内,发现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在校内,校内可以让我了解朋友的近况。杰:没什么理由。看身边同学都注册了,就凑个热闹,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好玩的。2、是否加陌生人为好友以及如何与之交流本部分主要是想通过
16、了解被访者是否会加陌生人为好友,加陌生人为好友的原因,加陌生人为好友后在校内网上交往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线上交往线下化的情况。加陌生人为好友是扩大社交圈的最直接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研究者试图探究使用校内是否会使得社交圈扩大。(1)对陌生人是否感兴趣小铮:我对陌生人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校内网是可以提供跟别人认识的机会。佳佳:对陌生人没兴趣,不想通过网络认识陌生人。小涵:我对陌生人一点兴趣都没有,也不想通过校内认识陌生人。VIVI:我对通过校内网认识陌生人没兴趣,所以不想加陌生人。杰:没兴趣。(2)是否能通过校内网认识“朋友的朋友”小铮:没想过要加“朋友的朋友”,因为这样范围还是不够大。佳佳:没有吧,
17、生活中会,但是网络上不会。小涵:“朋友的朋友”都是见面认识的,在网站上加有点奇怪。VIVI:我的朋友朋友不会在校内上介绍他的朋友的,我也不会通过校内找“朋友的朋友”。杰:没有,我对在网络上认识“朋友的朋友”也不感兴趣。(3)、如何处理陌生人的加为好友请求小铮:我会自己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我加了很多北京地区的好友,因为我以前想考北京的学校没考上,以后也想来北京发展。本校的加得少是因为我觉得本校的经常见的可以慢慢熟悉。但是这么多大学,想认识更多那是很困难的,朋友多路好走。佳佳:我不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接受陌生人的请求时没有特别的想法,别人要和我做好友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以前我通过的时候不会看他们的页
18、面,现在我只通过本校的,认识通过,其他的基本不通过。或者一些经常在我的页面上留言,执意要加我的,我也就通过。有选择是因为校内对好友有数量限制,如果没有选择我还会继续加。但是我也不会主动却加陌生人为好友,不是很想通过校内认识陌生人。小涵:我不会主动去加陌生人,但是别人来加我我也不会拒绝。因为当时周围很多同学都用校内,所以有点攀比心理,想让自己的页面受到更多的关注,那自然好友数量就越多越好了。最开始的时候我会筛选,比如学校比较差的就不加了,但是后来就无所谓了,因为即使加了也不会和他们有过多的接触。VIVI:不会加陌生人为好友,更不会主动去加陌生人为好友,我对陌生人不感兴趣。杰:不会主动加陌生人,基
19、本上不会接受陌生人的请求。我知道自己基本上不用这个,加了也白加。重要的是,我不喜欢、或者是没时间跟不认识的人打交道;换句话说,我对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发布始终有本质的抵触,我喜欢真实的世界,对虚拟的不感兴趣;喜欢自己的世界,不希望陌生人的打扰。(4)、加了陌生人为好友后,在校内网上与陌生人的主动交流情况小铮:有时会去看,偶尔留言,但是很难聊一些话题什么的。我觉得在校内上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最好的,因为在这上面只是语言的对话,具体的我们谁都不知道,双方都会有怀疑的心理。我觉得在这上面给我认识别人机会,认识了更多的学生,不象QQ认识的什么人都有。交朋友不只能用语言的,还是要看实际的。佳佳:一般不会主动去
20、看他们的页面,看也是看人大的那些同学,因为是同一个学校的,因为看起来有点眼熟,可能曾经在社团活动上见过,所以会去看看。小涵:加就加了,很多人的页面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他们要给我留言我有时候也会回复,但是从来不会主动去和他们说话。(5)、与陌生人好友在校内网上的非主动交流小铮:有的会有的不会。我经常联系的有4、5个,我们之间可能都比较信任了,平时发短信祝福什么的,还有6个左右的好友有时会互相踩空间,剩下的不怎么联系的。在校内上我交朋友,一般是我加好友后,我先到他的页面留言或发站内信息,看他的回信,回复了的话我们就接着联系,不回复的话以后就不联系了。佳佳:有一些陌生好友会到我的主页留言,也不是很多
21、。印象中,通过校内,有五个原本陌生的好友逐渐熟悉起来。人大也有五个本来不熟悉的,但是经过校内后,变熟悉了。小涵:有一些陌生好友会给我留言,但是很少。有时候本校的会留言,但是我要是态度很不积极地回复的话,他们也就不来了。(6)、与陌生好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小铮:我见了2个都是在我学校附近的大学的。平时发短信联系,过节一起吃饭什么的。佳佳:不会与校内网上的陌生好友见面。小涵:不见在校内网上认识的陌生人。3、真实性是否会对在校内的交友行为产生影响?本部分问题探究的是,校内网的实名制、用户信息的真实是否会对校内的交友行为产生影响。信息真实是六度分隔理论实现的前提,通过本部分问题,研究者想了解被访者是否
22、信任这个前提。(1)、自己的信息和行为在校内网上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小铮:我没有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照片,除了这些剩下的行为都是真实的。如果我觉得我们聊的可以了,认为可以继续交往,我会把相片发过去。我觉得这样交到的朋友会更真实些,起码对方是想和你真心交朋友。佳佳:我在校内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因为外网上不去,学校IP才能注册,隐私性有一定保障。我的信息别人知道了也无所谓,有心人要打听我的消息的话,不要通过校内也可以知道。小涵:我的身份是真实的,但其他的状态什么的不熟悉我的人也不知道。VIVI:真实的。信息、日记、留言都是真实。因为我加的都是认识。不会,是我对陌生人没兴趣以及我对网络不安全的某种担
23、忧使我远离他,跟信息的真假无关。杰:亦真亦幻。心情和想法是真实的,但会用很多虚假的形式掩盖。(2)、校内网的实名制会不会促使你加陌生人为好友?小铮:校内网的实名制没有让我更放心,因为我觉得校内网上的一些信息也不全是真的,但是与QQ相比,校内更可信。佳佳:校内的信息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我觉得信息是否真实是与我无关的,我没有想过要发展成现实中朋友。虚拟与现实是要分开的。小涵:我没细想过,可能有一定这方面的原因,因为qq上我就不会加陌生人。VIVI:我在在校内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对校内网挺放心的,但是没有兴趣通过网络认识陌生人。杰:不会,是我对陌生人没兴趣以及我对网络不安全的某种担忧使我远离他,跟信
24、息的真假无关。4、校内网对原有人际交往是否产生影响?以下两个问题主要关于被访者与原本认识的好友在校内的交流情况,和是否存在线上交往线下化的现象。本部分试图研究校内这种SNS网站是否在维系原有社交圈上起到作用。(1)与认识的好友的在校内交流情况小铮:互相踩一下,留个祝福什么的,但主要都用QQ来聊一些话题。佳佳:我很少主动去看一个人的页面,主要看新鲜事,没有新鲜事一般不会去看老同学的页面。小涵:如果是原本就不熟悉的同学的话,其实和陌生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加为好友这一个举动而已,最多是刚加了后互相留一句“好久不见啊,最近怎样?”“还不错吧,你呢?”这样的话,一个回合之后也就基本上谁也不理谁了。VIVI
25、:也就是偶尔互相问候一下。杰:跟以前一样,联系的依然联系,没联系的依然没联系。(2)、校内网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小铮:我们认识的都不在校内聊,都是在QQ上聊。见了校内上的两个陌生好友后,我又认识了那两个见面好友的四个朋友,现在我有困难他们都帮我。后来我加了他们的QQ了。我之后跟这些朋友主要的联系还是在有空的时候聚聚、发短信、Q聊吧,但我没有加他们的校内。佳佳:在校内上还是跟熟的人交流多一些,互踩、互相留言。在校内上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发一些文章说自己的近况,还是很好的。不过即使在校内上聊得多了,原本不熟悉的变熟悉了,但还是不会在生活中联系变多起来。小涵:没有,原来关系很好的现在关系也很好
26、,原来很疏远的即使在校内联系上了,但他也只是好友名单里的一个名字而已。VIVI:没有。身边的朋友还是用QQ、MSN、电话等联系。杰:没有,我并不认为校内网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校内网只是我考研无聊时,打发时间和满足好奇的过客。5、如何看待校内网以及在校内网上的交往?本部分主要是被访者对校内网的看法,以及对在校内网上交往的看法,以研究校内用户是否对校内的SNS理念是否认同。(1)、与校友录、博客相比,如何看待校内网小铮:校内网是一个可以提供交友的平台,校友录和博客我都没有用过。佳佳:跟校友录不太像,校友录主要是班级、学校,校内网跟突出个人。博客点击本来是人的一种习惯,大家需要去找链接地址,但是校内
27、网凭名字就可以找到别人的主页的,点击起来更方便。小涵:从使用结果来说,有点像校友录的高级版,因为他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以个人为单位了,比校友录更方便。如果使用校内网的日记功能的话,那他也是一个高级版的博客,因为兼顾校友录的功能。校内网其实更像是一个个人博客的个人信息部分。VIVI:挺像一个博客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的博客只写给自己看,校内网写的都是和朋友相关的事情。博客是一种基于表达上的交流,校内是基于交流上的表达。校内只是一个联系的平台。杰:形式上似校友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网上的一个虚拟联系网络;实质上似博客,是个人信息发布的空间。(2)、校内网上的交流与现实中交流的区别小铮:还是有的
28、,会有距离感,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不知道对方说话的表情和心理,不能及时沟通。通过校内交流还是比较难成为好朋友的。佳佳:在校内网上的话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但是如果他们通过我的校内主页,了解了我的基本信息后,加我的MSNQQ后进一步聊,这样的交流还是比较有效的。MSNQQ一般只有一个号码,没有个人的基本信息,一些人加了好友后还要去验证信息是否真实,但是通过校内了解我后去加我聊天,则没有这样的麻烦。校内网是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小涵:网络毕竟还是虚拟的,即使实名了又怎么样?我除了知道他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外,对其他的还是一无所知,不可能把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带到现实中来。VIVI:校内网是现实中的人际交
29、往的补充。杰:很大区别,校内网的交流在我看来还是虚拟的,有效性不高。三、研究结果1、校内网不能扩大人际交往圈从以上的访谈内容来看,五位被访者注册校内的初衷大部分不是为了结识新朋友,只有第一位被访者是以结识朋友为出发点注册的校内,并且在注册后大量加加陌生人为好友,有两位被访者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通过了陌生人加为好友的请求,并且不会主动加陌生人为好友,剩下两位被访者根本不会加陌生人为好友。在与陌生人成为好友后,第一位被访者会先主动联系,但如果对方没有回应也就不再联系了,而通过陌生人请求的两位被访者,一般不会主动去看陌生人的页面,只是被动地回复陌生人的留言、评论等。在线上活动线下化方面,只有第一位被访
30、者见过两个原本陌生的好友,并因此而在生活中进一步结交了四个好友,与他的陌生好友数量相比,数量不大,其他两位加了陌生人为好友的,也不会见原本陌生的好友。五位被访者也均表示没有通过校内认识“朋友的朋友”。2、无所谓的态度是大学生加陌生人为好友的主要原因本次访谈的第六、七问题,试图探讨校内网的实名制是否会促使校内用户加陌生人为好友,从回答的情况来看,五位被访者中,有两位对网络或校内的信息安全有担忧,两位被访者认为实名制和信息是否真实无所谓,只有一位认为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促使她通过陌生人的好友请求。在访谈开始前,研究人员原本认为校内网用户加陌生人为好友是出于对陌生人的好奇,因此在访谈中提到过这个问题,
31、但五位受访者都表示,对陌生并不好奇,也不感兴趣。第一位被访者小铮,是抱着结交新朋友的目的注册的校内网,但是,接下来的两位被访者,都是觉得无所谓才通过陌生人的加为好友请求,最后两位受访者根本加陌生人为好友,表示没有兴趣通过网络认识陌生人。3、校内网使用不能把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圈复制到网络上本次接受访谈的五位校内网用户,除了第一位被访者的认识人比例较小,剩下的几位被访者都在60%以上。在与原本认识的校内好友交流时,大多数被访者也只是与这些好友偶尔互相访问主页,留言等,即使和原本不熟的人在校内上交往聊得多了,也并不会对现实的交往产生影响。大部分被访者都认为,与认识的人在校内上交流的结果是“熟悉的还是熟
32、悉,不熟悉的还是不熟悉”。4、校内网只是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五位受访者均认为,校内网的交流与现实中的交流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校内网上的交流是虚拟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使在校内上认识了陌生人,也更愿意用QQ、MSN等通讯工具。大部分被访者都认为校内网更像一个展示自我、联系他人的平台。第三部分:结论通过以上两部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校内网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建立的SNS平台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校内网在国只是一个信息相对真实、用户自我展示、联系原有社交圈的平台,校内网不是扩大原有社交圈的手段。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通过网络认识陌生人不感兴趣使校内SNS功能没有实现。第一部分的调查显示,抱着结交新朋友的目的注册的用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3-4单元综合素养测评(培优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常考易错题(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苏教版下学期数学期中(1-4单元)考试卷(基础卷)(含解析)
- 复习方式与效果评析图书管理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电刷电机控制单元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生物丁醇产业投资方向与需求趋势规模预测研究报告
- 提升记忆力技巧2024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牛肉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燃烧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熏衣草油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研究报告
- 叉车科目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1套
-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奉化市体育特长生初中升高中排球专业考试评分标准
- 回收电缆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中职升学考试旅游服务类专业基础试题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6篇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解析)
- 2025年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评审标准分析
- 2025年中国防爆型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污水处理厂运营委托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