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 2/3)细胞外液( 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血浆的成分: 营养成分: O 2、 H 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 酸等。 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
2、白质含量较少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7、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离子渗透压:与无机盐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Na+、 Cl-渗透压种类:胶体渗透压:与蛋白质有关8、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2 CO3Na2HPO4/ NaH2PO49、缓冲物质调节血浆 PH 示意图:由肾脏排出乳酸肾脏排出体外乳酸钠碳酸氢钠H2CO 3/ NaHCO 3血浆H2CO3CO + H O碳酸钠2 2呼吸NaH
3、2PO4/ Na 2 HPO 410、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正常的温度: 37 度11、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血浆组织液淋巴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 同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大分子蛋白质)涉及到的系统有: D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E 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另:图中的 A 为血浆、 B 为组织液、 C 为淋巴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
4、循环系统 内环境 细胞 代 谢废物内环境泌尿系统和皮肤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 细胞CO2内环境呼吸系统1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输卵管、汗腺、泪腺等由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 外界环境,因而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14、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因素比较(以血浆为例)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或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会导致血浆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 引起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会由于血浆蛋白浓度过低导致组织水肿。 过敏反应水肿则是由于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 淋巴管堵塞。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 引起组
5、织水肿。 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注: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比较高, 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比较大, 使得血浆渗透压 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感觉口渴。15、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调节作用实现的。内环境不断变化的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导致。 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 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1 摄氏度。16、稳态
6、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 体)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1)静息时电位为:内负外正(由 K +外流形成,属于协助扩散;同时部分
7、Na+外流,属于主动运输)(2)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 :内正外负(由 Na+内流形成,属于协助扩散;同时部分K +内流,属于主动运输)(3)传导的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4)传导的方向:单向,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5)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6)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 方向相同。4、兴奋的传递(1)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的释放
8、,属于胞吐,消耗能量(4)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神经元之间(突触间传递)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突触延搁 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5、递质的种类: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5 羟色胺等 抑制性递质:多巴胺、氨基酸类6、突触传递异常分析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 立即被相应 酶分解而失活。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 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9、。7、( 1)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3)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4)反射弧完整,还需要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5)反射的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8、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9、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 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 S区受损
10、(说),H 区受损(听) , V区受损(看) , W区受损(写)10、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 的调节1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 0.8 1.2g/L低于 0.8 g/L:低血糖症高于 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1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等1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升高后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 B 细胞 胰岛素 血糖浓度降低B下丘脑 相关神经血糖降低后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反馈调节血糖
11、浓度降低 胰岛 A 细胞 胰高血糖素下丘脑 相关神经 肾上腺素1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过度紧张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15、体温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注:( 1)只要能维持体温恒定,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16、水平衡调节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合成的,由垂体后叶释放。1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8、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
12、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1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0、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甲状腺激素:幼年时分泌不足 呆小症成年期分泌过多甲亢缺碘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生长激素: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期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偏多 血糖降低,严重者出现低血糖性激素:分泌不足第二性
13、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21、激素间的作用 协同作用:(1)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2)在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3)在升高血糖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1)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2)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拮抗作用22、激素的作用: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等生命活动。23、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 (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给人工养殖的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似物,促进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 人工授精。 让蝌蚪发育为一
14、只小青蛙的原理: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促进变态发 育。 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易驯良,利育肥。 给牲畜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生长,缩短生长周期。(2)激素的不正当应用 使用瘦肉精(激素类物质)提高猪的瘦肉率,人食用该物质后,会引起“心悸、肌肉震 颤、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反复食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 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 运动员服用睾丸酮衍生物(一种兴奋剂)可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成绩,但会引起内分泌 系统紊乱。24、人体内主要激素的比较性质激素种类内分泌腺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功能肽和 蛋白 质类 激素促(甲状腺、性 腺
15、、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均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和相 应促(甲状腺、性腺、肾上 腺)激素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 分泌,垂体释 放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促(甲状腺、性 腺、肾上腺皮质) 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 腺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维持(甲状腺、性腺、肾上 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 (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 质)合成相应的激素生长激素较广泛,特别是骨细胞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催乳素合成食物的器官, 如乳 腺、鸽嗉囊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和促进某些食物器官发育胰岛素胰岛 B 细胞主
16、要为肝脏及肌肉、 脂 肪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主要为肝脏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胸腺素胸腺免疫系统促进 T 细胞大量产生,增强 免疫力氨基 酸衍 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较广泛、尤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主要是肝脏, 也可作用 于其他组织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血 糖浓度,提高多种组织的兴 奋性类固 醇激 素醛固酮肾上腺皮质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 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性激 素雄激素主要是睾丸主要为雄性生殖器官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 育和生
17、殖细胞的生成,激发 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 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正 常的性周期雌激素主要是卵巢主要为雌性生殖器官孕激素卵巢子宫、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 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 乳准备条件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吞噬细胞2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26、 免疫 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27、免疫系统
18、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28、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 的细胞、组织)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能够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9、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 B 细胞起作用) 、细胞免疫(主要是 T 细胞起作用)30、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呈递呈递记忆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摄取处理)浆细胞 抗体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淋巴因子记忆 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 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 持续时
19、间更长。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 T 细胞效应 T 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 裂解死亡31、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呈递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摄取处理)淋巴因子效应 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3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33、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 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34、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
20、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 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属于主动运输。是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以地面为基准, 靠近地面的都是下端, 远离地面的都是上端。对根来说,根尖是上端,对茎来说, 茎尖是上端。 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 生长素多生长的快、
21、生长素少生长的慢, 胚芽鞘弯曲方 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玻璃片,而琼脂片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注:生长素最早是从人尿中分离出来的, 这是由于人体内缺乏分解生长素的酶, 不能将 随食物进入人体的生长素分解。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芽 > 根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10-10mol/L 、 10-8 mol/L 、 10-4 mol/L 。
22、图甲中 A、B、C 三点的浓度对植物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图乙中 a、b 两点为根部,由于重力的影响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由b 侧运输至 a 侧,a侧浓度大于 b 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 a侧表现为抑制生长, b 侧表现为促进生长,从而 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图乙中 c、 d 两点为茎部,同样由于重力的影响使得c 侧生长素浓度大于 d 侧。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 c 侧促进生长作用大于 a侧促进生长作用,表现为背地生长,不能体现两 重性。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 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
23、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顶端优势(1)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3)解除:摘除顶芽(4)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增加分枝,提高产量。8、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2,4-D 、萘乙酸。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 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
24、保蕾保龄9、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促进扦插生根,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 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 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根冠、 萎焉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 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的成熟10、激素调节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 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 结果。
25、(2)意义:使生物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应环境变化,并完成生长发育。11、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优点: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 与植物激素相比, 该物质的突出优点是不易被分解、 效果持久。应用: 用乙烯利催熟凤梨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到50%左右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种群特征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3、种群密度: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
26、基本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估计值: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2)应用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4、出生率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5、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6、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1)增长型
27、: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密度将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将较稳定(3)衰退型:年老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种群密度将减少 意义: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信息激素(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雌雄个体,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8、种群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可分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 匀分布三类。9、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
28、的生态系统:生物圈10、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方法: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4)表现形式: 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精确 曲线图: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11、“J”型、“ 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1)“J”型增长: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建立模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
29、t 年后种群数量 Nt=N 0t:种群数量增长倍数,是个定值,增长率为-1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无 K 值。(2)“ S”型增长: 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左右保 持相对稳定,受种群密度制约。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12、环境容纳量( K 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 值的应用: (1)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2)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
30、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 天敌等),降低 K 值。K/2 值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 K/2 值处黄金开发点, 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 可实现“既有较大 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 值处(若达 K/2 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 。1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 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14、丰
31、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丰富度,要用取样器取样法15、优势种:群体中那种数量最多或数量虽不多但占面积却最大的主要成分。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乔木。16、种间关系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 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寄生无对宿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 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32、 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 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 能力相同,则如图 b, AB 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的不同步变化。 AB 起 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 (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 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 与昆虫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17、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原因:陆生 光照强度、温度;水生 光、温度、 O2 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2)水平结构
33、: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1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 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农田上进 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34、速度和方向进行。19、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绿色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高中阶段,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占任何营养级。1、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35、动和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 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4、某一营养级能量利用情况呼吸作用消耗同化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摄入量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分解者利用未利用 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5、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 20%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7、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碳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特点:反复的出现,循环的利用;具有全球的性质。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1)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 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入园协议书及幼儿园环保教育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二手车贷款贷前调查与审批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小额农产品销售借款合同2篇
- 2024年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与制造合同
- 2024年货物供应招投标合同3篇
- 2025年度BIM技术在智慧社区管理中的应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上海市存量房买卖合同交易诚意金支付及退还
- 2025年中心学校秋季开学工作总结模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工厂食堂员工营养餐品配送承包合同3篇
- 17、2025年度接送机服务及机场候机楼餐饮服务合同3篇
- 承压设备事故及处理课件
- 煤层气现场监督工作要点
- 工会经费收支预算表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 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审核重点
- 聚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BBC美丽中国英文字幕
- 卫生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铝合金门窗制作工艺卡片 - 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