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审核要点_第1页
评价审核要点_第2页
评价审核要点_第3页
评价审核要点_第4页
评价审核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审核要点目 录1 主要法律依据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审核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3 辐射源与放射性建设项目的分类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内容4.1 预评报告书内容 4.2 控评报告书内容 5 评价报告的审核要点 附录 1 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 (GBZ/T 181-2006) 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审核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1) 较好掌握放射防护的相关专业知识,并经专业培训;(2) 熟悉放

2、射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3) 有一定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的经历或实践;(4) 最好具有一定放射性工作的经验或阅历。3 辐射源与放射性建设项目的分类3.1 辐射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场合或需要,辐射源可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极高危险源)、(高危险源)、(危险源)、(低危险源)、(极低危险源)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按放射性工作场所的管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开放型辐射源);按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可分为医用辐射源和非医用辐射源;等等。本讲义根据评价报告编写或审核过程中常涉及的辐射

3、源作简单的分类介绍。(1)密封源 永久密封在包壳里的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并呈固体形态的放射性物质。密封源的包壳或覆盖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使源在设计使用条件下以及在预计的事件条件下,均能保持密封性能,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2)非密封源(开放型放射源) 除密封源以外的所有形态的放射性物质。(3)射线装置 使用电能产生电离辐射的装置,包括加速器、中子发生器和X射线机。3.2 放射性建设项目的分类根据放射性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潜在照射危害程度分为三类:A、B、C类。对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报告格式,A类采用评价报告书, B类和C类采用简易程度不同的评价报告表

4、(见附录)。(1) A类建设项目:核设施、辐照加工、放射治疗、非医用加速器、使用或贮存单个密封源活度大于3.7×1010Bq(1Ci)、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4×109Bq(100mCi)。(2)B类建设项目:医用X射线机房(含深部X射线治疗机)、行包X射线检查、X射线探伤、单个密封源活度为3.7×1083.7×1010Bq(10 mCi1Ci)、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2×1074×109Bq)。(3)C类建设项目:核子计应用、含X射线分析仪表应用、单个密封源活度不大于3.7×108

5、Bq(10 mC)设施、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不大于2×107Bq)。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书内容对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核人员而言,不管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下简称“预评报告”),还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下简称“控评报告”),要承担审核的重任,除了上述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外,当然还必须熟悉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否则“审核”工作就无从谈起。为使预(控)评报告的编制和审核更科学化、规范化,并按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如上所述,<GBZ/T 181-2006>将建设项目分为A、B、C三类。B类

6、、C类建设项目,可按附录中的报告表,逐项填写或审核。本讲义着重介绍预(控)评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下述预(控)评报告书的内容是<GBZ/T 181-2006>所作的总体规定,编制和审核单位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评价需要,调整章节的设置和评价内容。4.1 预评报告书内容 预评价报告书的内容的大纲如表1所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表后各节所述。 表1 预评价报告书内容大纲序号章节名称主 要 内 容1概述任务来源及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评价目标2概况与工程分析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医学诊疗)分析3辐射源项分析源项概况、主要辐射源的性质及辐射水平分析4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工作场所分布、分

7、区、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等评价5辐射监测计划评价工作场所监测、辐射装置监测、个人剂量监测计划的评价6辐射危害评价正常运行状态、异常或事故状态的辐射危害评价7应急处置的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计划8放射防护管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9结论10建议4.1.1 概述 任务来源及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区域范围、防护与安全设施和人员范围)、评价内容(简要介绍:辐射源项、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放射防护管理和事故应急措施等)、评价依据、评价目标(放射防护原则、拟采用的辐射危害因素的管理目标值、相关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4.1.2 建设项目的概况与工程(医学诊疗)分析(1)概况

8、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地址、性质、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建筑面积、投资额)、人员(总额、种类人员比例)、辐射源增加计划、周围环境与居民情况、环境辐射水平。(2)工程(医学诊疗)分析 生产工艺原理、过程与设施布置概况、设施布置规划图和工艺流程图;对设施布置规划图和工艺流程作出卫生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对诊疗原理、过程或流程、设备布置等进行卫生学分析与评价并附设施布置规划图和诊疗流程图。4.1.3 辐射源项分析(1) 源项概况 装置结构、主要参数、位置分布等(2) 正常状态和异常(事故)状态下的主要辐射源、种类、产生方式、辐射水平4.1.4 放射防护措施评价4.

9、1.4.1 工作场所分布、分区、分级(1) 工作场所分布 对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整体布局进行评价。即,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所在位置及其布局对建设单位乃至建设单位的周围环境和公众影响给于评价。例如,医用辐射工作场所尽可能设置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或单独设置;尽量避开公共场所等。(2) 工作场所的分区 为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应将放射性工作场所按照照射水平进行分区。按GB 18871 6.4条规定,放射工作场所一般应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 控制区 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定为控制区(大致剂量水平:在其中连续工作的人员一年内受到照射剂量可能超过年限值十分之三的区域),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

10、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确定控制区的边界时,应考虑所需要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措施的性质和范围。对于范围比较大的控制区,如果其中的照射或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局部变化较大,需要实施不同的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则可根据需要再划分出不同的子区,以方便管理。注意事项:A. 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立醒目的、符合规定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 B. 制定适用于控制区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 C. 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许可证制度)和实体屏障(包括门锁和联锁装置)限制进出控制区;限制的严格程度应与预计的照射水平和可能性相适应;D.

11、 根据情况,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入口处提供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衣物贮存柜;E. 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出口处提供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监测仪、被携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施以及被污染防护衣具的贮存柜。 监督区 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未被定为控制区,但需要经常以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区域(大致剂量水平:在其中连续工作的人员一年内受到照射剂量可能为年限值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三的区域)。 注意事项:A. 采用适当的手段划出监督区的边界;B. 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3) 非密封源(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的分级 对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应按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进行分级

12、(见表2)表2.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级别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甲>4×109Bq(约100mCi)乙2×107Bq 4×109Bq(约0.5100mCi)丙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Bq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计算方法参照GB 18871附录C。(4) 给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布局图,标明各工作场所的名称、区别和级别。4.1.4.2 屏蔽设计(1) 设计依据与说明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核,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因此<GBZ/T 181-2006>对于A类建

13、设单位在提供放射防护设施的设计图纸同时,还要求提供设计依据与说明,详细说明设计依据、计算模式或公式、使用的参数、计算结果等。(2) 对计算结果进行核对 在对屏蔽计算结果核对的基础上,对屏蔽设计能否满足防护要求并符合最优化原则进行评价。4.1.4.3 防护安全装置对核设施、辐照加工、放射治疗等危害风险较大建设项目,应对安全连锁装置(门机、控制台与装置、其他)、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故障显示、报警等)、正常运行保障系统、监视与对讲系统等进行评价。4.1.4.4 其他防护措施警示标志设置情况、工作场所通风及室内有害物质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具及防护监测必备设备的配置计划、表面污染控制及出入口人员

14、污染监测措施(对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及防护措施、中子及感生放射性的防护等。4.1.5 辐射监测计划评价工作场所监测:检测点分布、项目、监测频度辐射装置监测:监测规范依据、方法、项目、频度个人剂量监测:监测人数、周期4.1.6 辐射危害评价正常运行状态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年有效剂量与标准规定剂量限值比较;异常情况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分析,可能受危害的人数及程度。4.1.7 应急处置的评价拟设置的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计划4.1.8 放射防护管理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及健康监护档案等。4.1.9 结论 结论应包括的内容:(1) 放

15、射工作场所的平面布局与分区是否满足放射卫生学要求;(2) 放射防护和安全措施在正常运行时能否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符合情况;(3) 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在事故情况下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4) 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建设是否可行。4.1.10 建议对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防护措施不完善之处提出改进建议。4.2 控评报告书内容 控评价报告书的内容的大纲如表3所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表后各节所述。 表3 控评价报告书内容大纲序号章节名称主 要 内 容1概述评价目的、范围、内容、依据与评价目标2概况与工程分析生产工艺(医学诊疗)原理、流程等分析、防护设施布置评价

16、等3辐射源项分析源项概况、主要辐射源的性质及辐射水平分析4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分区、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等落实情况与评价5辐射监测计划评价工作场所、辐射装置、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评价6辐射危害综合评价正常运行状态监测结果评价、异常或事故状态的可能性及其辐射危害的分析与评价7应急准备与响应应急组织、应急计划落实情况8放射防护管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实施情况。9结论10建议4.2.1 概述 评价目的、范围、内容、依据、目标4.2.2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医学诊疗)分析 生产工艺(医学诊疗)原理与过程或流程,防护设施布置情况并进行卫生学评价。给出设施布置和工艺流程图。4

17、.2.3 辐射源项分析 辐射源的位置、装置的结构;辐射源产生的射线种类,辐射强度;对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物质,列表给出核素的名称、状态、活度、能量等指标。4.2.4 防护措施评价(1) 预评报告的核实:工作场所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的设置落实情况,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检查安全装置运行情况,对安全装置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与使用情况。列出个人防护用具清单,并根据建设项目放射性危害种类,是否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配备相应的防护器具作出评价。4.2.5 辐射监测与评价4.2.5.1 建没项目单位的自主监测(1) 确认建设单位的辐射监测计划的

18、制定、实施和定期复审情况;核实监测内容(监测项目、种类、地点、周期);查验本单位或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监测资质和设备条件。(2) 个人剂量监测情况(监测设备和剂量计、监测周期、监测机构的人员、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测结果分析)。(3)辐射源或含源没备的监测概况(辐射源种类、名称,监测项目、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测结果分析)。(4)工作场所的监测情况(监测点分布图及其说明、监测项目,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方式、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测结果分析)。4.2.5.2 评价报告编制单价的验证监测(1) 验证监测的范围与内容(监测区域和位置,人员范围;工作场所辐射水平、

19、辐射设备的防护性能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放射性核素分析,空气气溶胶监测,固体放射性废物利人员排泄物监测等)。(2)监测使用的仪器与方法(监测仪器的名称、型号及主要性能参数、监测方法,如属于标准方法,给出标准名称:如属于经过认证的非标准方法出监测方法的出处)。(3)监测质量控制措施。(4)列表给出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与相应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对辐射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作出评价。4.2.6 辐射危害综合评价(1)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 根据监测结果和其他资料,确认工作人员受到的内、外照射,与管理目标值和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的比较。 (2)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 根据试运行期间的资料和

20、其他资料估计潜在照射发生的概率或可能性,可能受到照射的人数及危害情况。4.2.7 应急准备与响应 应急组织的组成结构情况及其职责、应急准备的实施情况(物资、通讯、技术、人员、经费等准备的落实情况)、应急能力的保持(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等)。4.2.8 放射防护管理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机构的没置及其人员编制和职责、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职业人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档案管理)。4.2.9 结论和建议(1) 结论 结论的内容如表4。表4控评报告结论的主要内容序号主要内容1放射防护设施布置是否能够满足放射卫生学要求2放射防护和安全设施在正常运行时能否有效控

21、制职业病危害并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情况3防护措施和监测没施,是否符合多重性和纵深防御原则,在事故情况下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污染4对职业卫生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与相应规章制度的评价5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是否达到竣工验收的要求(2)建议 对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提出改进和进步完善的建议。5评价报告的审核要点5.1资质审核(1) 编制单位的资质审核持有职业病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资质。(2) 编制人员的资质审核经放射防护专业培训、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3) 监测单位的资质审

22、核持有职业病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并取得相应的放射防护监测资质;监测人员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5.2 评价报告编制格式审核评价报告编制格式必须符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的附录D要求。5.3 评价报告内容的初步审核放射性建设项目评价报告的内容必须符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的总体规定,但编制单位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评价需要调整章节和评价内容。但是,必须注意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报告内容必须包含相关的关键性的放射防护评价内容。5.4 评价报告内容审核评价报告内容较多,但对于放射防护评价报告而言,不管是预评报告还控评报告要害当然是“放射防护”。(1) 预

23、评报告必须严审放射防护设施与安全措施的设计。尤其是屏蔽层厚度的计算方法与过程,参数的引用,选用的依据标准等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放射防护三原则的要求;安全措施是否能做到多重、冗余;防污染措施及通风能力能否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等应为审核重点。 再好的“硬件”如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也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放射事故的历史教训来看,大多数都是由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引发人为的灾难。因此必须认真核查管理措施(监测制度与防护管理制度制定、防护管理人员任命计划、应急计划编制等)。(2) 控评报告必须严审预评报告中的放射防护设施设计与安全措施是否得到切实的落实或执行。依据试运行监测报告的数据,认真核对上述防护设施与安全措施的设计是否有效。核查防护管理制度文件及管理人员的名单与资格;认真检查放射防护管理档案,应包括:人员健康检查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档案、设备维护及放射防护与应用质量检测档案、人员培训档案、事故或异常状态的记录与处理档案、应急演练档案等。5.5 评价报告“依据”的审核评价报告的“依据”理应是评价报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