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16年下学期课 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主备人执教者课 型复习课 时4时 间 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2、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PPT教 学 过 程个人修改 第一课时   考点及方法介绍

2、教学要点: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点击考纲: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透视: 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三、解题方法: 1、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 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

3、握文脉。 勾画关键词句: 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 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关键句: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 2、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题干、选项) 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

4、为三类: A、“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明确区间,筛选信息。(找到与选项对应的信息区) 找区间,审题干。即细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间。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

5、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找错因(见后)。4、比:仔细推敲,细心辨别。(注意微小的带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主要“雷区”: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主次不分;选择与兼备;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不当;范围扩大缩小;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自相矛盾;理解不当。 5、排:细心验证,排除干扰。 6、选:求证检验,确定答案。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小结: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忙乱;4修饰词语勿遗漏;5“

6、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第二课时  重要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

7、文意的整体把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 4整合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知识梳理 “重

8、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 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鸟的内涵包括“羽毛”和“动物”。)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

9、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 属性概念的性质及同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 (2)联系具体语境,注意上下文。 小结: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全、偷换概念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悲剧             第三课时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过程: 一、 考向探究:

10、 重要的句子: 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1、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 2、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句等。 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 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

11、有提示语的句子等); 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 二、解题指导及典例训练: 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这一点客观题和主观题有相同之处)。结合文本要注意: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 2、分析句子的结构:3、分析修辞手法,揣摩表达意图4、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5、关注句子的位置,联系语境分析: 总领句结合领起的范围(下文)作答    总结句结合总结的范围(上文)分析 过渡句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上下文)作分析 6、从相邻句入手 三、几个原则:(主要步骤“读”“找”“比”) 1审清题

12、干,明确指向 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 2还句入文,揣摩句意 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根本条件。 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 4细心比照,鉴别真伪 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细心比照,加以判断。小结: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这些选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

13、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考生要想准确选答,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 四、巩固练习  (常和其余类别一起进行)                      第四课时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要点: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教学过程:一、 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

14、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题时可分“索检原文 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的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读、审、找、比)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15、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 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解题对策:阅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

16、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关系)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

17、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

18、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11、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12、曲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