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_第1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_第2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_第3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_第4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教育学会论文科学学科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力学部分复习的有效性 摘要:本人依据2012年-2014年的中考真题分类汇编分析近几年力学试题的命题趋势,再结合中考力学复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自身尝试和实践,试图通过建立思维导图,突出实验特点,分析错误案例,围绕重难点查练以及关注热点和科技前沿等方法使复习课更加有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关键词: 方法 力学 复习初中物理作为物理教学的初级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力学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中考考查中占着较大的比重,但由于它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简单运动,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等问题,学生学习掌

2、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且体现在在中考中得分率并不是很高。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力学知识如何复习进行阐述。一、 近几年中考力学试题的命题趋势回顾近几年的浙江省内各地的科学中考卷,我们会发现知识识记层面上的试题已几乎消失不见,更多的突出对学生将知识变为能力的考查。试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即结合物理知识在科技、生产、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其次实验方面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其中以设计型,开放型的实验题为趋势。力学知识为其中的重点考查内容也不例外。仔细研究力学方面的试题,发现以下几点特点:1、较多力学试题以课本试题为原形进行适当的变形,偏题怪题超纲题已消失不见,切实降低试题的难度。2、力学试题经常结合图

3、形、数据考查学生对图形阅读、实验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3、由于实验教学是力学教学的基础,故力学实验技能考查的比重加强,注重学生力学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观察的要求。4、力学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对于学生力学过程的理解是否全面、完整的要求提高。二、 中考科学力学知识复习的现状从新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老师由于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也变得越来越灵活,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一旦到了中考复习环节,部分老师就摒弃了之前的教法,认为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已经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落实,现今复习阶段只要做到将原有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重现,复习结果的好坏在于是否达到足

4、够的练习强度。从而有部分老师就会找来尽可能多的习题,希望学生将所有习题做过才好,通过反复的刺激加以强化,将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结果是事倍功半,学生累,老师累,从长期来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反作用。那么学生在中考复习环节到底希望老师怎么教呢?学习成绩不够好,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通过几轮初三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我仔细分析,发现以下几个原因所在。(一) 不注重知识的构建,知识体系混乱且缺乏主动认知复习课上教师会发现经常出现这种状况:某个章节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都掌握的不错,但是一旦将相近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就错误百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复习阶段学生会将该章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而

5、不会将它进行全面的梳理。故在此阶段,学生应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建立起有效知识框架,且将其内化吸收定会事半功倍。(二) 采用机械记忆,利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忽略基本知识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思想,认为理科就是做题,题做多了,题型熟悉了,在中考时定会有思路,故在平时练习时狂用题海战,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见得很好。对于科学这门学科,适度的练习确实有必要,要保证知识的顺利理解,思路必须紧跟着老师,明确相近概念的细微差别,在反思和领悟中提升解题能力。教师应结合学情重新安排上课内容,以学生的易错问题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解疑、强化、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重复劳动。(三) 注重结果正

6、确,忽略错误分析在答疑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题目进行讲解,这样模式化的一刀切讲题固然会使学生理解,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做错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错的,有理解不清的,有前概念作怪的,虽然表面上他们理解了,但是等到他们下次再碰到类似习题时,错误率仍然很高,这是因为教师没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学生的错误,学生内心深处未能真正认同和理解知识。(四) 实验操作缺乏,常停留于“做”实验、“背”实验在中考复习期间,由于学生进行纸笔复习时间比较多,而进行动手实验次数较少,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操作等知识已逐步淡化或者模糊。但是由于中学科学教学很多是以实验为载体,近几年中考中实验能力考查的

7、比重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观察的要求提高,故学生在复习期间去实验室进行操作训练,和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演示实验就显得很有必要。(五) 答题缺乏规范,未能做到有问必答很多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考试考完自我感觉良好,但试后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答题不规范而导致失分。分析有以下几点因素:不注意运用学科语言规范解答题目;不能将实验步骤有条理的书写出来;答题未按要求正确表述。综其上述几点,学生在备考后期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六) 心态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为中考将近,时间不多而觉得重难点很难突破而变得纠结发怵,怀疑自己,从而导致很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而影

8、响学习效率,所以说中考是一场战争,若能及时调整好心理,那一半就已经胜利了。 三、 中学科学力学知识复习的建议(一)紧扣考点,利用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复习开始时,教师根据中考科学考试说明安排好复习计划,确定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将初中的力学部分知识分为“质量与密度”、“运动和力”、“压强与浮力”、“功与机械”“能的利用”五大模块。故在每个模块复习时,根据这一模块的复习目标,我尝试指导学生总结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把知识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使他们清晰地看到各概念间的关系。值得一说的是思维导图并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模块进行全面了解后再进行绘制的知识框架。导图应包括基础知识点,典型应用

9、及例题,重要实验等内容,学生还可以在纷繁的文字中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符号、图形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设计。由于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的回顾、加工,绘制的过程其实就是复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是极为有效的。例如“运动与力”模块中“摩擦力”导图如下所示产生条件:1、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2、物体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力的三要素作用点 大小 根据“二力平衡”判断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3、滚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

10、粗糙程度; 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 减小: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例1: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 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当输送带突然制 动时,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A、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 B、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 C、不受力(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3)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例2: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沿

11、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问题1:用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水平运动,弹簧测力计测得是什么力?问题2:能否测出木块的滑动摩擦力?问题3:为什么要匀速直线运动?问题4:为什么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两个力大小就相等呢?问题5: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还需要增加哪些器材?问题6:选择钩码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增大压力?问题7:选择毛巾、棉布的目的是?如何改变?由于每一章节都绘制思维导图太耗时间,学生可以选取某些重点章节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通过这种复习方法来巩固基础知识着实是有效的。(二)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几年来各地中考有意向实验方向倾斜,精心设计了一些力学探究题

12、型来考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例3:(2014年东营中考题)地下卤水是我市除石油之外的另一重要矿产资源,主要应用于盐化工和滩涂养殖,对沿海经济发展起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某同学提出地下卤水与海水相比,谁的密度更大的问题,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天平、量筒或量杯、烧杯、地下卤水、海水、滴管、弹簧测力计、系有细丝线的铝块等(所给器材数量足够)。请你按照下述要求,设计比较卤水与海水密度大小的实验方案。(1)从上述器材中选出所需器材(2)写书实验步骤及比较密度大小的过程在实验方面的复习中,学生纯粹从思维导图来看实验是割裂的,不够系

13、统的,题海战、背实验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不符合新课标对科学这门课的要求,也违背了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逻辑性思维的初衷,故通过专题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力学实验众多,但实际上每个实验的讲解和考查都有一定的步骤的,渗透的研究思路也是相近的。探究过程共有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5、分析与讨论;6、合作与交流。而实验的考查内容不外乎以下八点且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呈现:1、实验原理;2、实验方法;3、实验器材;4、原理图;5、实验步骤;6、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分析;7、实验结论;8、误差分析及如何改进。在此基础上,

14、我将力学所涉及到的实验列了复习提纲,由学生去自主分析教材实验中的重难点然后再进一步深化。以上题为例,学生按照顺序思考,实验原理:液=F浮/gV排接下来选择所需的实验器材:烧杯、地下卤水、海水、弹簧测力计、系有细丝线的铝块,再思考实验步骤有哪些要求,实验表格该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该作如何分析,最后再得到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在烧杯中加适量的卤水,然后将带有细线的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铝块完全浸没在卤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当F1>F2时,说明铝块在卤水中受到的浮力小;当F1<F2时,说明铝块在卤水中受到的浮力大。若F1>F2,则卤水<海水;若

15、F1=F2则卤水=海水;若F1<F2,则卤水>海水将烧杯里的水倒掉,并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海水,然后将带有细线的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铝块完全浸没在海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通过练习学生掌握实验复习环节和方法,再加上老师课堂演示和自己实地操作训练,实验能力就会加强。(三)分析常错易错范例,扭转学生错误理解临近中考,复习强度加大,但作为教师,我发现有些常见题型经过讲解,仍是错误率较高。学生屡教不改,如果简单将错误原因归为知识点不够熟悉,粗心大意等,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故发现并扭转他们的错误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建构。1、以“前概念”为生长点,引导学生长出新经验多数

16、学生涉及到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往往会有“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样的错误前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让其往“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方向转化,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或者设置问题情境达到概念的替代并进行应用迁移,从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本人在这里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让学生推桌子,桌子运动,撤去推力,桌子运动将停止”暴露前概念,接着我将木桌子改成塑料椅子,加快椅子的减速过程,并和多媒体图片“汽车刹车后继续前行一段距离”现象类比,再加上课本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小球为什么最后会停下来?这时学生能回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缘故,分析得出是因为

17、摩擦力,物体的运动才不能持续,与学生原先的“物体运动需要力”这样的错误观念相矛盾,从而接受“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样的概念。实现了对前概念的转化,并不是学习的结束,目的是为了应用。之后多次应用加以巩固,活化新经验。2、明确研究对象,联想过程图景所有的力学解题都是从研究对象开始的,但是不少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物体或多个关联的物体,故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再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过程图景,从而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例4:(2013杭州卷第19题)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18、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根据数据显示,这题的得分率并不高,不少学生不知从哪入手。故分析A物体受力情况,以A为研究对象, B为施力物体;分析B物体受力情况,以B为研究对象, A和地面为施力物体。在考虑B物体是否受到地面给予的摩擦力时,亦可以将A、B整体当作研究对象,忽略物体内部的力。再者,题意表示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形成恒力作用下的清晰的物理过程图景。3、注明受力分析,建立力学模型

19、对于力学问题来说,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5:(2010杭州卷)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根据当时余杭区学生检测情况,失分较多,而受力分析不准确是占了较大比例的。故碰到此类题型,确定好研究对象后

20、,根据题意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标明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再根据受力情况和运动的关系联系符合的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如例3所示,当F=5.3N时,物体还出于静止状态,故二力平衡,f=F=5.3N;再根据图像可知,当F=5.8N时,物体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所受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所决定的,故需从物体的平衡状态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平衡力的分析,找到t2时刻时,所受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故当F=5.8N时,f=5.1N。4、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同学失分是因为学科语言未规范使用,实验步骤未条理书写,未正确表述答题内容,但若

21、要此处不失分或少失分,这得长时间训练。故复习伊始,师生共同理解概念、规律,将关键点圈出;复习过程中,教师强化训练抠表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这样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四)围绕重难点勤查练,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训练根据历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及历年中考卷,可以找出中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根据这些要点我们进行模块分类,围绕它展开思考训练,如力学中的浮力部分,反复考查的有: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应用物体浮沉条件来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在掌握这一重点时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则可以通过阶梯思考、变式

22、训练等方法进行训练,从而达成突破重难点,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目的。例6:(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卷)如图所示,物体B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A通过滑轮组拉着物体B,此时物体B保持静止状态,当用竖直向下2N的力F1拉重为1N的物体A时,能使物体B以0.6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若只用水平向左的力F2拉物体时,能使物体A以0.3m/s的速度匀速上升,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滑轮间的摩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6N B.拉力F2大小为10N B. C.拉力F2的功率为1.2w D.拉力F1的功率为0.4w以此题为例讲解,可采用逐题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攻破难点。 引用例7、例8。例7:如下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例8:绳和滑轮的摩擦不计。已知物重为100N,使物体匀速运动时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力是40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