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1)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1)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1)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1)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练习试卷1( 总分: 90.00 ,做题时间:一、A1型题(总题数:45,分数:90.00)1. 下列关于五脏外合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 2.00 )A. 心合脉B. 肝合爪VC. 脾合肉D. 肺合皮E. 肾合骨 解析:2. 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 2.00 )A. 心、肺B. 肺、脾VC. 肺、肾D. 脾、胃E. 肝、肺 解析:3. 下列各脏中,其生理特性以升为主的是 (分数: 2.00 )A. 肺与脾B. 肺与肝C. 肝与肾D. 心与肾E. 肝与脾V解析:4. 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分数: 2.00 )A. 贮藏血液B. 调

2、节血量C. 统摄血液D. 防止出血VE. 化生血液 解析:5. 连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分数: 2.00 )A. 经脉的相互连结B. 气血的相互关系C.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VD. 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E. 以上都不是 解析:6. “乙癸同源”应归属于 (分数: 2.00 )A. 肝与心的关系B. 肝与肾的关系VC. 肺与脾的关系D. 肾与脾的关系E. 肝与肺的关系解析:7. 素问 . 水热穴论中所称的“胃之关”为 (分数: 2.00 )A. 肝B. 心C. 脾D. 肺90 分钟 )E. 肾V解析:8. 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 (分数: 2.00 )A. 肝B.

3、 肺C. 脾D. 胃VE. 大肠解析:9. 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分数: 2.00 )A. 脾主运化B. 肺主通调水道C. 小肠主受盛D. 小肠主化物E. 小肠主泌别清浊V解析:10.被称为“孤府”的脏腑是 (分数: 2.00 )A. 胃B. 小肠C. 大肠D. 膀胱E. 三焦V解析:1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分数: 2.00 )A. 血府B. 经络C. 腠理D. 三焦VE. 分肉解析:12.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数: 2.00 )A. 主运化B. 主通调水道C. 主受纳D. 主腐熟水谷E. 主泌别清浊V解析:13.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分数: 2.00 )A. 受盛B. 传化糟粕

4、VC. 化物D. 泌别清浊E. 通行元气 解析:14.“中焦如沤”是描绘 (分数: 2.00 )A. 胃的受纳功能B. 脾的散精功能C.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D. 脾胃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E. 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解析:15.属于上焦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分数: 2.00 )A. 主气的升发B. 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VC. 通行三气D. 原气之别使E. 以上都不是解析:16.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是 (分数: 2.00 )A. 六腑的形体特点为空腔器官B. 六腑都是接受饮食物的受盛器官C. 六腑都不是贮藏精气的器官D. 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粕的器官E. 以上都不对解析:1

5、7.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分数: 2.00 )A. 肾失气化B. 肝失疏泄C. 肺失肃降VD. 脾失健运E. 脾失升清解析:18.在脾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 (分数: 2.00 )A. 脾燥胃湿,燥湿相济B.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C. 胃主纳谷,脾主磨谷D.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VE.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解析:19.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分数: 2.00 )A. 脑为髓海B. 肺为气海VC.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 冲脉为血海E. 胃为水谷之海解析:20.女子胞的功能与下述哪脏关系较不密切(分数: 2.00 )A. 肝B. 心C. 脾D. 肺VE. 肾解析:解析:

6、 1四海: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2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火可以下移小肠, 如尿赤尿少, 小肠火上炎于心有口舌生疮。 肺与大肠: 肺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大便的正常有利于肺呼吸功能保持正常。脾与胃:脾主升清,喜燥恶湿,多 为虚证,以泄泻为主症;胃主降浊,喜润恶燥多为实证,以呕恶等胃气不降为主症。肝与胆:胆汁来源于 肝之余气,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主谋略,胆主决断。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有 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脑与五脏:脑主要与心、肝、肾关系密切。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的作用;十二经脉气 血充沛,渗灌冲任二脉,在冲任的调节下,

7、产生月经;心、肝、脾三藏对全身的血液生成和运行有调节作 用。3腑的名词:胃的分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贲门;中部叫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叫下脘。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唯它最大,又称“孤腑”,此 为脏腑三焦。横膈以上的脏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称为上焦;横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胃以下的脏 器称为下焦,是部位三焦;诊断学尚有辨证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似腑,但是内藏精气,功能似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8、;胆 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 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1.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分数: 2.00 )A. 心气B. 肺气C. 营气D. 卫气E. 宗气V解析:22.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分数: 2.00 )A. 元气V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中气解析:23.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频作,其病机是(分数: 2.00 )A. 痰浊上壅B. 肺气上逆C. 肝气上逆D. 胃气上逆V

9、E. 奔豚气逆解析:24.患者自汗,多尿,滑精,是因气的何种作用失常所致(分数: 2.00 )A. 推动B. 温煦C. 防御D. 固摄VE. 气化解析:25.患者,男性, 72 岁,素体气虚,复感外邪,恶寒较重,无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 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诊断为气虚感冒。据此判断气的功能减退主要体现在(分数: 2.00 )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VD. 固摄作用E. 中介作用解析:26.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分数: 2.00 )A. 心B. 肺C. 脾VD. 肝E. 肾解析:27.与血的循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分数: 2.00 )A.

10、 肺、脾、肾B. 肝、心、肾C. 肺、肝、脾D. 心、肺、肝、脾VE. 肝、脾、肾解析:28.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分数: 2.00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VC. 气能摄血D. 血能生气E. 血能载气解析:解析: 1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血为气之母,血属阴主静,不能自行, 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和肝气的 疏泄调达。所以血行瘀滞时,多配用补气、行气药。2津液:津液的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11、的代谢: 素问 .经脉别论篇: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 五经并行。津液的代谢途径与胃、 脾、肺、肾有关, 关键在于肾。 素问 . 水热穴论篇 :岐伯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津液的功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 3 神:神的概念:是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的生成: 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滋养,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由精化生的气血津液充足,脏 腑功能正常,人才表现出有神。神的功能: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神的旺衰,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病情 的预后和轻

12、重。 4 六气的功能与不足为病: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脱者,耳 聋;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脱者,目不明;津:腠理发 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浊泽补益脑 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中焦受气取汁,变 化而赤,是谓血,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脱者,其脉空虚。 5精、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气能生血、摄血、行血,血能载气。气与津液:气能生津、化津、行 津,气能摄津,津以载气。精、血、津液

13、:均为阴液,精血同颁互化,津血同源。精、气、神:精气是神 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29.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是在(分数: 2.00 )A. 外踝上 8 寸处B. 内踝上 2 寸处C. 内踝上 3 寸处D. 内踝上 5 寸处E. 内踝上 8 寸处V解析:30.在十二经脉走向中,足之三阴是(分数: 2.00 )A. 从脏走手B. 从头走足C. 从足走胸D. 从足走腹VE. 从手走头解析:31.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太阳经行于(分数: 2.00 )A. 面额B. 后头VC. 头侧D. 前额E. 面部解析:32.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分数:

14、2.00 )A. 四肢部B. 肩胛部C. 头面部VD. 胸部E. 背部解析:33.绕阴器的经脉是 (分数: 2.00 )A. 足厥阴经VB. 手厥阴经C. 足少阴经D. 手太阴经E. 足太阴经解析:34.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 (分数: 2.00 )A. 膀胱经VB. 胆经C. 三焦经D. 心经E. 胃经解析:35.经脉有表里关系的是 (分数: 2.00 )A. 手太阴与手少阳B. 足厥阴与足少阳VC. 手少阴与手阳明D. 足太阳与足太阴E. 足少阴与足阳明解析:36.手足少阳经交接的部位在 (分数: 2.00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拇指端D. 目外眦VE. 鼻翼旁解析:

15、37.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者是 (分数: 2.00 )A. 冲脉V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维脉解析:38.在奇经八脉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 (分数: 2.00 )A. 冲脉B. 任脉C. 督脉VD. 阴维脉E. 阳跷脉解析:39.十二经脉的功能反应于体表的是(分数: 2.00 )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五别络D. 十二皮部VE. 奇经八脉解析:解析: 1经别就是别出的正经,特点为离 ( 从十二经脉四肢别出 )、人( 走人脏腑深部 )、出( 浅出体 表而上头面)、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共组成六合)。功能:加强互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加

16、强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了 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 2 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分布于体表,别络十五,十二经、任督 二脉和脾之大络,如加胃之大络则为十六。 功能:加强互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渗灌气血濡养全身。3 经筋是十二经脉联属于筋肉的体系,功能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受十二经调节,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4 皮部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应用:观察不同部位皮肤色泽和形态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脏腑、经络等的疾病;对皮 部进行敷贴、温熨等治疗脏腑的疾病。40.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分数: 2.00 )A. 风B. 寒C. 暑VD. 湿E. 火 解析:41.易入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