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7/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1.gif)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7/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2.gif)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7/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3.gif)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7/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4.gif)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27/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08a87f85-7e95-4df6-bd7c-80a183a03f1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及其途径。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自主学习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_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3.整体性的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
2、: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 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 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2(3)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着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案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Q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QCO消耗
3、有机物物质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之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 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 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思考】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互动探究-启迪恕堆探究里点探究点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导引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和春
4、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至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3的山区。(如图所示)卑汉以舸的櫃土高原近代的黄土琦原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是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北地区的各自然要素是怎样与整体的特征相协调的?答案 西北地区的整体特征是干旱,其中的每个自然要素都与干旱特征相协调。比如植被稀 少,以耐旱的草原、荒漠为主;地貌多风蚀、风积地貌;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径流 量小、
5、多内流河、湖。2“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体性的又一表现,以黄土高原的变化为例说明这个表现。答案 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战争等,破坏林草,植被 要素发生了变化。植被要素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了黄土高原 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如:.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覆盖率下降,逐渐消失-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3再列举几个由于人类的干扰而使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体例子。答案 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导致洪涝灾害;热带雨林的破坏导
6、致全球气候变暖;江南 丘陵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澳大利亚兔子的引入导致草原退化;西北地区过度垦荒 导致土地荒漠化等。4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 有哪一特征?答案中游植被破坏T水土流失加剧T河流含沙量增加T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T河床抬升T河道泄洪能力降低T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0 核心归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4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温
7、带荒漠景观。如下图:(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例如,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影响。0 跟踹训练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
8、少、粮食产量下降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地质大量便用化仃燃料气屮co.,气温升佥全球变暖海平苗上升槻冰融化水文地貌发生洪滂灾害河逍泄洪陡力降f氐5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C.某一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答案1.C2.B解析 第1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判断,注意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C正确。第2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故叙述错误的是B项。
9、探究点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2017年1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项超级计算机项目利用卫星测量的二氧化碳 数据,呈现出目前为止还原度最高的图像,展示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是如何运动的。这是碳 循环研究的重要一步。参照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碳在各圈层中有哪些存在形式?答案 大气圈一CQ、CO等气体;生物圈一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岩 石圈一无机物,如石灰岩CaCO。2.碳循环的过程分为固碳和放碳两个环节,说明植物在这两个环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答案 固碳环节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固定到植物体内,通过后 续的逐级食物链,在生
10、物圈内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放碳环节中,植物的呼吸作用把复 杂的有机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返回大气圈或水圈,从而实现了碳 元素在自然界的部分循环。3.举例说明碳循环的重要意义。吋嗫柞用一 醐栏軸莉小薛从托出將业中川何与竹弊作川幷航也比傩.|柏血幣料蜡堆排盘JWhlhiT n址的:毗 fl碳循环示意圈6答案 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 在某一相对恒定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O核心归纳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72.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
11、(降水、径流)光合 太阳能光合 化学能呼吸 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 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 冋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 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 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 的流动、转化;联系自 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 和无机界1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 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 换、能量传输0跟踪训练读图,回答34题。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物啟迁腿图能上交换图8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 氧气二氧化碳9B.动物绿色植物二氧化
12、碳 氧气C.绿色植物动物二氧化碳 氧气D.绿色植物动物氧气二氧化碳4.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B.C.D.答案3.A4.D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因此为动物,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Q()而释放C2()。 第4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Q浓度上升,从而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达标检测F图
13、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A.ab B.be C.cd D.ad2.该图反映了( )捡测评忻达标过关1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一一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一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一一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一一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e.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abB. beC. edD. bd10答案1.C2.D解析 第1题,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
14、对河流的影响;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 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据此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运动是地球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4.下
15、列关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存在热能、动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B.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只有在白天才存在C.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也随之升高D.海洋水体运动不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答案3.B4.A解析 第3题,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循环。第4题,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当气压升高时,海 平面就会降低;大气运动可以影响海洋水体运动,反过来,海洋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 气的运动。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_ 特点。各要素间物质运
16、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_ 。(2)图中A、B、C 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 _ ,表示植被破坏答案(1)整体性大气循环C D11气候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 故属于水文对 地貌的影响。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第(3)题,我国西北地 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课时对点练N
17、 基础过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2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从湿润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答案1.B2.C解析 第1题,地理环境的
18、整体性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 展变化着,与环境总体特征力求保持协调一致;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第三,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 到其他区域。B正确。第2题,AB、D三项反映的都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正确。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作用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12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不
19、稳定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3.B4.B解析 第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 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答案5.C6.C解析 第5题,图中只提供了风尘沉积通量,只能显示风力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后,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因此我国西
20、北地区可能风力作用增强,C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出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增加,说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湖泊及其水量减少,太阳能资源更丰富,C正确。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5.根据图中提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冰川作用增强B.流水作用增强C.风力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及其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B.C.D.年龄 (耳Zf年3卜艮IM-teA园冃砥启芒亘13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
21、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答案7.C8.B解析 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 有机质含量较少;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 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 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
22、,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 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 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 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2017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非洲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9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910题。淀积层-朋质肚龙层 腐殖质层iHMlr,1-I-13(6t19(土壤深度m2图 I0 20 4060 80 l(X)土肌
23、深度农 m)图 214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C.干湿季明显D.全年高温少雨10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答案9.C10.D解析 第9题,图中甲地为非洲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 境变化。第10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举措。下图为“自 然界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一反
24、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碳循环过程B.控制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C.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12.图示碳循环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A.农村更多地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D.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答案11.B12.B解析 第11题,一一反映了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过程; 环节循环速度 如果加快,不会影响碳排放的速度;环节表示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 第12题,“节能 减排”的重点应放在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2017河南六市联考)读“我国30N附
25、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1513.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 m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A.气温高B.坡度较小C.气温低D.靠近河流14.甲山坡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植被是()A.常绿林B.高山草甸C.针叶林D.干旱灌木答案13.B14.D解析 第13题,图中显示海拔2 2002 800 m处,甲山坡坡度较小,聚落最多;另外,此处海拔不是最高或最低,则气温也不是最低或最高,也不靠近河流。第14题,注意该地位于我国30N附近,为亚热带气候,山麓分布常绿林,向上分布针叶林、高山草甸,符合垂直 地域分异;但常绿林往上分布干旱灌木不符合此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15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 ;气温日较差 _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某合作社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及数据分析合同2025年
- 2024年12月泉州惠安县人才服务工作人员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外墙涂料喷涂机器人施工工艺
- 神经病学绪论课件
- Unit 1 Lesson 2 What's your name,please 【知识精研】闽教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3
- (高清版)DB37∕T 2997-2017 干旱山地造林雨水蓄存利用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 【知识精研】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小学生缩句方法》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大安装板总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医用乳胶检查手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改善
- 2024-2025学年中小学校第二学期师德师风工作计划:必看!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秘籍大公开(附2月-7月工作安排表)
- 《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处理》课件
- 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银发经济专题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6篇(含答案)
- Join-in-六年级下册教案-Starter-unit-Join-in-us
- 建设工程检测试验收费标准
- 静脉导管的护理与固定方法
- word上机操作题
- 房地产公司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