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水平研究现状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的背景.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开展出现了全 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 全球化改变了对工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理解,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 布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而区域 的崛起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开展,从而也使得 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显著.在全球化经济中,不再以国家,而是根据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 企业的竞争水平不仅取决于其所在的国家环境, 更主要的是其所在的 区域和地方环境.个性成为区域价值存在的依据,知识成为区域的主 要资产,创新成为区域开展的强劲动力,网络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
2、体和开展模式,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开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创 新水平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的 水平和资源配置显示着区域竞争的优势. 国际间日趋剧烈的知识经济 竞争直接表现为创新的竞争,国内技术创新水平及创新体系能量的扩 散效应也己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开展的决定因素和竞争成败的关 键.2 .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综述.1996年,国内首次出现了 “区域创新水平这个词,有一些地 区进行了区域创新水平的调研,但是区域创新水平的理论研究还相当 薄弱.11996年6月一1997年5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联合承当了 1996年北京市软科学方案工程
3、“增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水平调研,并出版了专著 ?区域创新一一中关村走向未来?.该书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尤其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 院所进行了调研.在大量调研的根底上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 区域创新水平进行了理论剖析.该书运用网络理论解释中关村的区域 创新,为区域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对中关村地区和中国高 新技术产业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22000年,中国科技促进开展研究中央主持了国家软科学研 究工程“区域创新创业水平与活力评估研究.3200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研究中央和武汉汽车工业大 学联合开展了区域创新创业水平与
4、活力评估研究, 重点是揭示省域经 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活动、根底设施、投资 环境、治理水平、科技开发水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文化传 统等经济、科技、社会因素和省域创新创业水平及经济活力的内在联 系;建立省域创新创业水平和经济活力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案;评测分析湖北省创新创业水平和经济活力;提出湖北省经济面向 21世纪、实现可持续开展的政策建议.42000年,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吴林海出版了专著?中国 科技园区域创新水平论?.52000年,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甄峰、黄朝永、罗守贵 等人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区域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 文章,对区域创新水平进行
5、了定量研究.6中国科技开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建 立了分析区域创新水平的指标体系.从 1999年开始,这一由中青年 学者组成的学术群体,每年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选择与中国科技开展 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以?中国科技开展研究报告?2001年版和2002年版连续两年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经过详细的数据 加工,对以省为单位的区域创新水平作了分析. 这些结论对各个地区 评价自己的创新水平和进行政策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认为区域创新水平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创造水平,即不断地创造新知识 的水平;知识流动的水平,即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水平;企业创 新水平,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
6、品、新工艺的水平;创新的环 境,是指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最后是创新的经 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水平.?中国区域创新水平报告?更强调知识 的创造和流动水平.对于吉林省各县市的创新水平评价显然具有 重要的意义7200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水平课题研究组建立了包括知识创 造水平、知识流动水平、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经 济绩效等五方面,涵盖了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企业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和居民收入等 115个指标的区域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 系.3 .区域创新水平的结构研究.区域创新水平是区域内备科技创 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 反映.
7、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水平有假设干种不同的结构:1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区域创新水平是由科技创新的研 究开发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水平和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能 力构成.2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的角度考虑,区域创新水平由知识 创造水平、知识传播水平和知识应用水平构成.3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活动要素,正是这些活 动要素的参与和协同作用,才形成了区域创新水平,从这个角度考虑 区域创新水平可以划分为信息水平、技术水平、组织水平和制度水平.4.区域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国家创新水平的角 度来看,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指标,如意大利在度量其国家创新能 力时是采用了专利、技木贸易、高
8、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三个指标;日本 科学技术厅对其国家技术评价采用的指标为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 集产品输出、制造业总附加值等四项指标;在成功的由传统的农业和 重工业基地转化为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基地的威尔士地区,当地政府办公室评价威尔士经济结构的最主要的五个指标是:制造业就业率、机 械业和电子业的职位变动状况、区域内人均 GDP外国直接投资额及 其带动就业人数和公司数目的增加、威尔士制造业公司规模结构的变 化.我国国家统计局近几年来一直以“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技人 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 础,建立技术开发综合指标体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指标是目前与 我们关心的技术
9、创新水平指标最贴近的指标, 于是采用这种指标体 系来度量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从网络的角度来看,上述指标体系的一个主要的缺陷是没 有能够表达出区域网络联系的程度,即没有表达出创新组织之间的协 同绩效.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参与者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传统的区域 性的各种指标体系己经不能适应这种知识经济根底上的创新网络的 绩效以及其未来的开展潜力,应该进行综合的考虑网络的创新水平. 区域创新水平的衡量标准不应再局限丁原有的诸如销售额、利润等传统的具体指标,而应从更广的范围、更多样化的内容出发、从知识的 测度的角度来评价区域创新的开展状况,创立一套能够综合的反映区 域创新水平的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
10、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国内正在进行一些有关区域创新水平 的研究,但是大都把着眼点放在区域创新水平的调研上. 有关区域创 新水平的定义、构成要素、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当薄 弱,区域创新水平的研究至今并不存在可供参考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成果,仍是有待探索的新领域.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 是我国创新理论研究 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无视区域创新系统的特殊性,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视不够;没 有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无法从理论上说清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缺乏系统、深入的区域创 新系统专题研究,不能为政
11、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操作的对策; 局限于个体案例的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没有总体性的定量分析, 难以使研究引向深入.最早的创新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开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 概念,50年代后,在科学技术开展的推动下,国外开始了创新的系 统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技术创新.1962年,伊诺思提出了从行 为集合的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 果.到80年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大大系统化了.英国经济学家弗里 曼更多的从经济角度考察创新.1987年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 概念.将创新看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近年来,经济合作
12、与开展组织也 开展了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并在国内介绍国家创新 系统的理论成果.为迎接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995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开始酝酿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同年, 原国家科委邀请加拿大专家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中国十年科技改革?提出了中国需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的 建议.1996年,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科委联合推出 “技术创新工程, 启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试点工作.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
13、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报告 提出了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充分肯定.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 “中国科学院先行启 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作为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 于增强技术创新,开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技 术创新大会,进行了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这标志 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家创新体系从纵向二级结构上,还包括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 新体系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必须考虑区域和产业的
14、 开展特点,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等,并与其开展战略相协调.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 RIS是 90 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新兴理论,它借鉴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方 法,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用以研究一国内特定区域的 创新问题.区域创新体系是开放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子系统,其重点 是培育技术开发、转移、应用、扩散水平和相应的区域社会支撑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产业、技术专业化程度更强,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区域创新体系研 究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开展. 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面向
15、市场经济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经营机制灵活的新 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与政府治理方法.区域创新系体系作为一个网 络系统,其直接目的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 加快区域经济的开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 高,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机理是: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 源,提升区域的创新水平,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区域内的 市场创新,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 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开展, 而高科技企业和 园区的开展那么导致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水平,还有利于逐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其结果是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断增加;区域创新体系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 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效劳, 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 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效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营造配套政策环境的水平,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 创新.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区域创新水平是区域经济开展不熄火的引擎.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根据公认的标准,衡量区域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公司厂房抵押合同范本
- ktv经营合同范本
- 与商户合同范本
- 亲戚之间租车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日语
- 2024年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监理合同范本
- 中山餐饮合同范本
- 2024年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招聘考试真题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第二版) 课件 -3-6502部分
- 商会2025年工作计划
- 《安全生产法》2024版
-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第五版 课件全套 肖涧松 单元1-10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概述 - 消费者购买决策与购后行为
- 《会展概述》课件
- 体检报告电子版
-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专题12议论文阅读(第01期)含答案及解析
- 七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 食堂清洗及消毒制度
- 服装质量管理制度
-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