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明史观------新高考重点_第1页
凸显文明史观------新高考重点_第2页
凸显文明史观------新高考重点_第3页
凸显文明史观------新高考重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凸显文明史观评2006年全国文综试卷一第 37题 林桂平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 I第37题以下简称 中华文明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 文化融合问题为切入点,将时事热点问题一一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历史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新课程标准着力描绘的文明史观充分渗透到高考历史试题之中,设计了一道32分的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此题与去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 民族主义题相比,在命制思路、水平要求等方面,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一、试题命制特征:凸显 文明史观其一、通过隐性介入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不回避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且考查方式是通过内涵领悟 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即隐性

2、介入.近年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时事热点.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中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从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来看,考查的都是有关中华古代文明开展的有关知 识,凸现了目前已经在全国局部地区推开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开展历史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大块,此题属于对精神文明史的考查.其二、试题考核目标:根底知识与根本水平并重.从该题四个设问的

3、考核目标来看,它巧妙地实现了根底知识考查与水平考核的有机统一, 尤其是突出了运用根底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水平.该题设问中对从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的考查明显属于对根底知识层次的要求,其余几个设问明显属于对水平层次的要求.从具体的水平考查方式来看,除了第四问要求答复从中华文明开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属于较高层次的水平考核要求以外,第一问考查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开展中华文化的奉献属于用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和阐释历史概念和现象的水平考查.从解题的水平要求来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中,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即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

4、的水平层次要求.而 2005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只有一问需要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水平要求.其三、材料来源单一.通俗易懂.相对于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 38题长城题和2004年全国卷H第 37题全球化题的材 料来源图文并茂而言,2006年全国文综卷I的中华文明题与2005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 民族主义题的材料来源都比拟单一,只有文字材料,而没有图片资料.三那么材料的选择虽然都是古文的形式, 但是材料中学生不容易 理解的局部都增加了文字注释, 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读材料的难度, 有利于学生从材料中 获取有效信息.其四、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今年中华文

5、明题明显表达了这一特征.该题先后考查了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发展中华文化的奉献、辽金时期行汉法的原因及内容、从中华文明开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从文化史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一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开展的有关内容.二、试题的几点启示通过对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7题的分析,笔者拟对高三备考复习应注意的新问 题提出一些看法.第一,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于是在高考之前,社会上 对热点问题的炒作几近疯狂. 有的刊物甚至把近年来国际国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作为社

6、会 热点,能列出一两百个来,这样学生不易掌握.笔者认为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科学选择,二要综合思考.所谓科学选择就是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事件的需要注意; 一些在人类社会开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革命问题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所谓综合思考就 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 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水平,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间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例如精神文明史问题,

7、 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 概括、对于各民族在开展中华文化上的奉献进行前后联系和反复比拟.综合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宜浅不宜深,近年来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到历史 学科,归根结底还是考查学科根底知识和根本水平.二是找准切入点,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意识.第二,如何利用?测试大纲?指导复习.一般而言,高三历史学科备考要先后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三轮.前 两轮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科内综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平时根底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第一轮单元复习十分重要,要根据?测试大纲?可参考前一年的?测试大纲? 对教材中的根

8、底知识点进行 地毯式轰炸,深挖教材内容体系,在理解上深下工夫.需要注 意的是,每年的?测试大纲?一般要到二月份才能出来,此时各学校的单元复习已经结束或者临近结束,教师和学生需要回头看,仔细研究?测试大纲?,对?测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在测试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清理,以减轻最后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复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可再生性,从而为最后阶段的跨学科综合效劳.学生必须把复习的过程当成知识整理的过程,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抽象出结构、联系、体系、规律等,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根本学科水平.这是实现 解答各类试题、科学应考的根本条件.在利用?测试大

9、纲?指导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参考新课程标准进行复习,由于高 考命题人不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讨论和制订.他们的新视角、新观点同样也渗透到了高考命题的切入角度.2006年的中华文明题很明显反 映了新课标必修出的相关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究.第三,准确把握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坚持四度原那么.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最能反映历史开展的趋势和本质特征的根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 张、纵览全局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把一部中国古代史理解为各民族如何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期间,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建立知识体

10、系,对反复考到的知识点,要抓住内涵和实质,扩大外延和表象,以适应高考考查的多角度要求.在学科主干知识的处理上,必须注意四度原那么:一是知识的广度:从前言到大事年表, 从材料到图表,从注解到习题,包括教材中对正文局部起诠释作用的小字内容,都需要引起广阔同学足够的注意.二是理解的深度:也就是对教 材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开掘教材隐性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水平.例如洋务运动,我们不仅要复习其起因、过程、影响等,更需要将其上升到近代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次实践的角度来熟悉.三是难度的适度:复习围绕?教学大纲?、?测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来进行,不因追求难度而超纲,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提出过高要求,不

11、搞无限度的强化练习.四是知识的跨度:复习内容不要孤立,适当联系、比照及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 十分必要.对主干知识体系的复习到达四度要求,是准确解答选择题的根本保证.第四.如何解答材料解析类的题型.近年来,在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是主要题型.这就给广阔考生带来 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如何解答好材料解析题.许多考生由于没有科学的解答方法,导致在高考中失分.从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卷出现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类型来看,主要分为 内涵型设问和 外延型设问两种.所谓内涵型设问,是指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解答.例如中华文明题的第一问.所谓外延型设问,是指既要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

12、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 中华文明题的第二、三问.不管解答何类设问,首先要分析题后设问、 获取问题信息,明确需要答复什么";然后要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中宥什么内涵型设问在此根底上就可以直接总结答案,外延型设问还要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 ,最后总结答案.归结起来就是:内涵型设问通过材料 所给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外延型设问通过获取题中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历史复习要渗透文明史观 罗申佑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410300本文发表于2007年6月?测试报高考历史?第 48期近几年高考历史题对文明史的考查有所侧重,在命题立意上都充分表达文明

13、史观及人类文明史的开展内容.文明史和文明史观将是一个命题趋向.下面我们以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I卷第37题为例,对在历史复习要渗透文明史观作一分析. 例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 、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 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 ?续汉书祭祀志? 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 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 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

14、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 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开展了中华文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4简述从中华文明开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这道题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史,内容跨度较大,综合性强,突出对学习水平的考查,是一道质量高的考题.2021高考热点:历史文明史观 一、围绕中华文明演进,渗透文明史观这道题以中华文明开展演进为主线,涉及广阔的知识背景. 从华夏文化到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由分散走向整合的过程,汉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试题反

15、映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 创造了中华文明,少数民族丰富开展中华文化,先进的汉文化也被少数民族所接受. 中华文明带有多民族的特色,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她还需要吸纳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以获得创新与开展.二、围绕三维课程目标,突出水平立意这道题既考查了有关中华文明演进的中国古代史的根底知识,又考查了处理材料信息、 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既考查学习对历史材料的剖析,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考查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文字表达水平.在命题角度上遵循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由古论今.同时,试题在考查内容上,还渗透爱我中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情感;在价值 观上,使我们进一步熟悉到政治统一、民族融合、

16、文化多样性对文明开展的重要性,熟悉到民族平等、团结、友好、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必要性.三、材料、设问围绕主题,表达综合特点这道题情境新奇,材料简洁,但材料和设问都紧扣中华文明这个主题.材料一由?礼记王制?记述到?续汉书祭祀志?的记载,对应的设问1是分析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这一设问时间跨度大, 内容覆盖广,综合考查了处理信息和运用 知识的水平.四、历史复习教学的启示要更新史学观念,要学会用人类文明演进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要学会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分析历史事物,总结历史开展特点和规律,注重了解人类文明成果.在具体分析历史内容 时,学会横向和纵向上剖析历史问题.历史复习中渗透文明史观即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 注重实践是根本原那么;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那么;辩证地看待 成果与代价是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