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全文_第1页
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全文_第2页
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全文_第3页
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全文_第4页
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在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领域运用甚广。但是,由于我国并未由台统一规范, 实践中不少法学教育工 XX对案例 教学存在着较为片面的认知, 例如认为其仅服务于实践技能培养, 或者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等。 笔者认为,准确界定案例教学基本 内涵,首要前提在于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我国法学本科教学现状,构建合理的案例教学模式。1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厘清法学教育应朝何处去,尤其是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为何,一 直备受争议。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 法学教育曾经完全脱离当地 法律而存在。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学院, 教授们讲授的罗马法被认 为是无国界的、永恒的。此时的法学教

2、育不以讲授职业技能为内 容,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界定法律基本概念和规则来研究各地法律, 传播文化理念。而在英美法 GJ的历史上,无论是在奉行学徒式 教育的时期,还是在大学开设法学专业的早期,法学教育皆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即便后来哈佛大学法学院创设案例教学之后,究竟法学教学工作应以学习经典案例中所包含的原理和原则为主,还是以训练学生适应现实法律工作为主,也曾引发讨论。相似的争议也由现在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学教育刚刚复苏之时,法学本科学历并非从事法律行 业的必备条件。不少政法干部并不具备法学教育背景,而是通过法律培训项目等猎取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这导致多年来,我国法学

3、本科教学工作一直以系统讲授法学基础知识为要义,并未将其等同于法律职业培训。 此种教学路径暴露了一定的弊端。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迫切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高端人才 欠缺等问题频频由现。 近年来,我国开始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引入了法律诊所课程, 还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尽管如此,在整体教学模式未发生根本变化 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两种目标的冲突,仍是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我国教育部和ZY员会曾于20XX年联合提由“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XX年又对 上述计划予以完善,将改革重点放在“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 深协同、强德行、拓渠

4、道、促开放、立标准”等方面。而法学本 科教育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应符合上述培养计划的基本要义。仅强调学术研究或者仅强调职业培训,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或者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多重目标兼而有之,才能满足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人才需要。 应注意,学术研究与职业培养等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只有筑牢法学专业知识基础, 并形成对固有认知的思辨习惯, 才可能为下一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而从事法律职业,除了能懂法、会用法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解构 和建构能力,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职业进展潜力。2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偏误剖析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本科教学方

5、法之一,也理应主动契合上述 多重的培养目标。亦即,案例教学既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要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 甚至作为学生从事相关主题研究的载 体。当前在我国,案例教学虽然在法学本科教学领域运用甚广, 但仍存在不符合上述培养目标的两种典型倾向,具体而言:2.1将案例教学局限于实践教学。目前,在大多数研究案例教学的论文中,这种教学方法被作为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例如,有学者认为,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猎取实践经 验最直接、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亦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适应我国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属于法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 诚然,案例教学通过改编或者直接引用现

6、实 案例,引导学生接触法律实务操作, 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但是,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则极大地限缩了此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美国是较早提由在法学领域适用案例教 学的GJ之一。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教授在反思 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提由个案教学法。此种案例教学方法 是一种融合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并提倡彼此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的一种模式。教师提前将相关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材料。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苏格拉 底式的问答法,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从而引导学生寻找到案例 中蕴含的法律原理和规则。 该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找 法

7、”,其指向的实为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是一种法律思维训练 方法,而并非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因此从本质上属于理论教 学方法,而非实践教学方法。因此,将案例教学方法直接等同于实践教学,并不符合其最本源的目的。案例是教学的手段, 但并不是目的。诚然,案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实务中可能 存在的法律问题,但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向学生更生动 地展现抽象概念原则的具体内涵, 甚至引导学生去发掘特定法律 规定的可能争议和现实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另外, 将案例教学仅限于实践教学,似乎还暗含着一种要求, 即所有案例都应当源于现实、都是真实发生的。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实践看,由于真实

8、案卷材料的匮乏, 全部采纳真实案件 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改编案例或者虚拟案例的做法 也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影响预期教学效果。2.2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案例教学还存在另一种理解误区,马上其等同于举例教学。 所谓举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解释莫个法学概念或者讲解莫项法律原则时, 引入具体的事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依据。大多数法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曾经适用过举例教学。举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引用了更具体案件中的特定情形。 例如,教师为了讲授审判公开原则, 举由了李奥莫等五人强奸案。 该案件不仅包含了审判时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而且还涉及强

9、奸这种与个人隐私紧密相关的内容,依法属于不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学生们可以更准确、 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当前不公开审理的几种特别情形。二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借用具体的事件或者事物予以说明。例如,教师用一本书向学生解释物证与书证的区别。如果是以书本中所记载的文字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 那么这本书属于书证; 但如果是以书的 重量或者材质来证明案件事实, 那么这本书属于物证。由此可见, 前一种举例教学因使用了具体的案例,因而可以被纳入案例教学的范畴。尽管如此,此种举例教学也仅属于“低阶”的案例教学 方式。相对于课本知识的传递,案例的作用是次要的。学生对于特定知识点的理解以文字的抽象描述

10、为主,案例仅起辅助学习的作用。易言之,抽掉了案例, 并不会决定性地阻碍学生学习该知 识点。而后一种举例教学显然背离了案例教学的根本要义。必须承认的是,此种举例教学方法对理解特定知识点是非常有效的, 属于一种值得继续提倡的教学方法。不过与第一种举例教学一样,此种方法亦从属于理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主导地 位与独立空间。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所举的“例子”仅限于具体 的事例或者事物,不是真实的案件,甚至也不包括改编过的案例。 因此将其归入案例教学更显得牵强。综上所述,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重合之处。 但是如果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或者 局限于举例教学,那么对案例教学的可持续进展是非常不利

11、的。案例教学服务于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不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猎 取,还应当包含对当前法律制度的思索与建构。而举例教学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汲取, 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研究目的。 案例教学 还立足于职业培训,既能促进学生感知法律实务,又能提升学生 实际操作能力。但举例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存在太大关联,更毋论法律职业的培训作用了。3 “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具体构建基于上述对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讨论以及对案例教学认识偏误的批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应当朝向“多元导向、逐级递进”的方向进展。 “多元导向”,要求案例教学应 符合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既要服务于基础法理的

12、教授, 又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思辨精神且满足法律事务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而多重目的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应局限于莫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不应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点缀。“逐级递进”要求案例教学应当贯穿于法学本 科教学的始终,并根据各学年实际教学安排以及学生学习能力进 展规律,以多样化的渠道和手段进行逐步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逐渐掌握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解构法律的能力。笔者将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可以区分为“以案知法”“以案用法”和“以案构法”三个方面。3.1 “以案知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

13、, 主要适用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法理学、宪法学、 民法学、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这些专业课程将为学生打开通 过法律世界的大门,教师除了传授本专业法律知识以外,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 自主检索猎取各类知识的能力。与此相适应,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实现:一是作为解析课堂专业法律知识的依据。 该方式类似于前文提及的举例教学。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穿插真实的或者改编过的案例, 便于学生更准确、 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法律概念以及立法规定。二是作为学生自主猎取法律专业知识的手段。在学习上述基础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条件的法

14、学院还可以相应地开设专门的学科案例 课程,例如民法案例分析课、刑法案例分析课等,以案例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寻找相应的法律知识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案例。 与此同时,学生也应逐渐学会主动接 触现实中的相关案件, 检索适当法律知识,并将现实案件与书本 知识进行链接。3.2 “以案用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中级阶段, 主要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法律知识但尚未深入接触过司法实践 的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二、三年级是学习专业法律知识最密集的阶段。 在这两个学年,学生主要学习行政法与 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

15、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 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商法等专业必修课程。在大三寒假期间, 学院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进行专业实习。三大程序法课程的开设以及专业实习的开展,要求学生开始思索法律的实践价值。并且,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积存, 此时提升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特别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司法实务的能力,也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案例教学的核心方向应当从了解法律、寻找法律转向应用法律。零敲碎打式的举例教学以及附属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案 例教学,虽然仍有一定的适用空间, 但已经不再成为该阶段案例 教学的主体了。此时,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模拟法庭课

16、 程等方式予以落实。笔者供职的法学院一般于大三下学期开设模 拟法庭课程。课程通常是由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或者外聘导师承担,在他们的指导下, 学生要完成模拟法庭的演练。此类课 程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案例是课程讲授的线索甚至主体部分。学生通过将法律知识运用于案例的解决,从而提升实务操作能力。不过,目前此类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集中于庭 审阶段的模拟训练,但缺乏对审前程序的关注; 模拟庭审的表演 性太强,不少学生倾向于照本宣科, 难以实质性地提升控辩技巧。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模拟法庭教学工作,一方面应当从注重庭审阶段的模拟转向覆盖诉讼全流程的培训,将“模拟法庭”修正为“模拟诉讼”;另

17、一方面应当从注重教学形式的呈现转向学 生实质能力的提升,摒弃对庭审演练的固执坚持,既要考查学生参与模拟的积极性,更要考查学生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3.3 “以案构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高级阶段, 针对的是已经基本上完成法律基础知识学习,马上要踏入法律职场或者继续进行学术深造的高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 对于法学本科四年级学生而言,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结束。 这一学年主要是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以及进行就业或者考研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既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总结,也是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 然而当前,我国法学毕业论文主要 以学术论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

18、。并且,为了应对学校的抽检查重制度,学生们将更多精力放在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忽略了创新性方面。而将案例教学引入毕业论文写作,既提升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又有助于保障论文的创新性。 案例可以作为论文问题 的引入,以小见大,通过解读和发现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或者通过将法律规定运用于具体的案例,了解我国当前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由适当的建构方案。除此之外,案例还可以成为法律分析的样本,对案例样本进行统计或者分析之后的数据 和信息将成为充实论文的重要论据。目前在我国,RM法院的裁判文书XX查阅下载都极为便利,分类检索也较为科学,这为学 生通过案例进行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原始材料。注释方流芳.ZG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ZG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