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滋病毒(I型n型) 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1981 年,艾滋病首次被报导。1983 年,艾滋病病毒被首次分离到。1986 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unodeficiencyVirus , HIV)。HIV属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属或组( Lentivirus )。成熟的病毒直径为100120nm ,圆形,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致密的圆锥状蛋白的核心,内有病毒RNA 分子和酶。其外层有包膜。 包膜为两层的磷脂蛋白膜,膜上为突起,约有 80 个突起。HIV-1 的基因组长度为9.3kb ,HIV-2为9.7kb左右。基因组的两侧
2、有 LTR、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和至少有 6 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if、Vpu、Vpr)。病毒的结构蛋白为核心蛋白( Gag)及 包膜蛋白(Eev)。 Gag 蛋白的 P17、 P24 与 P13 与病毒核心相联系。外膜蛋白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Gp120 ),形成病毒体表面的刺突。跨膜蛋白(Gp41 )的作用是将包膜蛋白固着于细胞膜上。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的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h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 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 胞破溃死亡。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 、 Molt-4 细胞作分
3、离及传代。我国将 HIV 归为二类病原微生物,WHO 将其归为于生物安全危险度3 级的病原微生物。原卫生部编制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病毒分离培养在BSL-3 实验室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操作在BSL-2 实验室中进行,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物质操作在BSL-1 实验室中进行。运输包装要求按照A 类包装,空运属A 类( UN2614 )。(二)来源HIV 的宿主为人类,感染人后引起艾滋病。研究发现HIV 的序列与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有高度同源性。因此, 人们用 HIV 最初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说法来解释HIV 流行的起源。研究表明,大约是在1930 年,黑猩猩将HIV 传染给人类
4、,而HIV-2 可能起源于乌黑白眉猴、SIVsm 或短尾猴SIVstm 。 SIV 在天然宿主中不致病,如感染乌黑白脸猴、非洲绿猴、黑猩猩等都不致病,但当跨种属传播至非天然宿主时,使后者发病。SIV 感染猕猴可导致与人艾滋病相似的疾病。(三)传染性HIV 感染人体后其血液具有很高的传染性。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源。 (四)传染途径 自然感染有三种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享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五)易感性HIV 对人群普遍易感,人类对HIV 没有天然免疫力。(六)潜伏期人体感染HIV
5、后, 到出现临床症状前,这段时期称为HIV 感染潜伏期。此期体内HIV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持续时间一般为710年。(七)剂量一效应关系未见报道,本实验室也未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感染剂量还不十分清楚。以下是实验室感染风险的相关报导。针刺或皮肤割伤暴露HIV 感染的血液后,经皮肤感染HIV 的平均风险为0.3% 。眼、鼻或口腔黏膜暴露HIV 感染血液后的感染率估计为0.1% 。有关无损伤皮肤暴露少量血后是否造成HIV 感染,未见报道。暴露其他体液或组织后的感染率未被量化,但与HIV 感染的血相比,可能会低。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暴露的血量越大、损伤越深,就越容易被感染。HIV 分离培
6、养操作涉及HIV 的最大估计浓度为100ng/mL ( P24 抗原检测),容量为30mL 。 HIV 体外抑制或灭活实验操作所涉及的HIV 浓度约为105TCID50。这种暴露感染的风险有可能高于临床检验样品暴露的风险。(八)致病性HIV 感染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初始感染到终末期,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3 2008 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I期(原发感染期)、11期(HIV感染中期)和出期(艾滋病期)。1.1 期(原发感染期)HIV 进入人体后,在24 ? 48h 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d 左右在外周
7、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部分感染者出现HIV 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 HIV-1后13周左右。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 没有明显的感觉。临床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 恶心、 呕吐、 腹泻、 皮瘆、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2 . 11期(HIV感染中期)感染者体内HIV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故又将无症状的病人称为HIV感染者。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7.5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HIV 在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 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3 .出期(
8、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 CD4细胞计数200/mm 3,HIV-RNA 拷贝数明显升高。此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HIV 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HIV 相关症状的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 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 癫痫及痴呆等。(九)变异性HIV 分为 1 型和 2 型, 1 型又有A、 B、 C、 D、 E、 F、 G 等亚型。HIV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十)稳定性HIV 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低。HIV 对 pH 敏感, pH<2能完全灭活病毒;但H
9、IV 耐碱, pH>9 时,病毒效价下降不多。HIV 对热很敏感,对低温的耐受性强于高温。56 处理 30min 可使 HIV 在体外对人的T 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杀灭血清中的 HIV。在室温(2327C)液体环境中病毒可存活15d以上。HIV在干燥情况下,数小时内病毒效价下降90%的%。HIV对消毒剂和去垢剂等化学因素很敏感,50%70%酒精、2%甲醛、5%石炭酸、1%来苏尔、0.1%家用漂白粉、0.1%戊二醛、0.3%过氧化氢、0.25% 丙内酿、0.1% 次氯酸钠、1%NP-40 和 0.2%TritonX100 均可使病毒灭活。标本经丙酮或甲醛处理,可使病毒灭活。(十一
10、)预防与治疗自前尚无疫苗研制成功,较好的预防措施就是治疗传染源、控制经血传播、使用安令套预防性病的传播。目前已有高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控制病情的发展,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十二)事故分析截止到 2000 年 6 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我院报导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HIV 引起的HIV 感染人数已达57 例。 另外的 138 例可能也是职业暴露造成的HIV 感染。 因为这些工作人员有职业暴露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他感染性体液、含HIV 的试验用溶液的历史,而无其他 HIV 感染风险,只是特殊暴露后HIV 抗体阳转情况未被记录归档。欧洲截止到1997年发生的确认和可能的医务人员感染总共有97 名。
11、 国内每年都有几十例HIV 利器刺伤报告,但尚无感染报导。二、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一)实验活动艾滋病检测研究工作操作涉及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抑制、病毒的灭活。接种前样本处理、接种细胞过程、培养观察和培养物收获等实验操作可能产生如下危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消除或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见表8-11 )表8-11艾滋病病毒分离培养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名称实验操作可能风险发生概率发 生 范 围控制措施残 留 风 险1.接 种刖 标 本 处 理1.标本转 移至生 物安全柜离心管掉落 破裂或破 碎,感染性 物质溅出, 同时可能产 生气溶胶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标本处理时要动作轻柔,应事先在操作合卜
12、面铺新鲜配制的含有5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一旦发生上述忌外,马上将污染的纱布或纸弃入含5000mg/L低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的消毒缸内立即消毒台面并及更换新的纱布或吸水纸低2.标本震 荡和挤 压产生气溶胶和溅出液体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标本处理时要动作轻柔,应事先在操作合卜面铺新鲜配制的含有5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一旦发生上述忌外,马上将污染的纱布或纸弃入含5000mg/L低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的消毒缸内并立即消毒台面及更换新的纱布或吸水纸低3.标本离心产生气溶胶或破裂溢出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 或 离 心 机实验室采用带有安全套盖的离心套筒,如离心过程中发 生收集管破
13、裂,应关闭电源,在生物安全柜内处理相关 感染性物质,彻底清洁和消毒离心机套桶。如果在不带 有安全套筒的离心机中操作,离心过程中发生收集管破 裂时,应关闭电源并且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min。如果在机器停止运行后发生了破裂,离心机盖应立即关闭 并保持30min。并及时通知本实验室生物安全员采取相 应措施低4.标本转移离心管1 .离心管开 盖时液体溅 出,离心管 滑落,打翻 标本2 .标本转移 时,吸头漏 液3 .加样时,感 染性液体溅 出,污染离 心管外部、 手臂或生物 安全柜台面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1 .在操作时,动作要小心,以防开盖时离心管滑落、打翻或溅出2 .使用移液器时,确保吸头与移
14、液器连接紧密3 .样品打开前进行短暂离心,去除样品管盖上的残留,避免开盖时样品娥出4 .使用带滤芯的吸管,动作要轻缓。若滴落在生物安全柜台面,应及时消毒处理,以 5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75%的酒精纱布处理。若手接触感染材料,用75%的酒精消毒后脱去最外层的手套,换一副新手套,并用75%的酒精纱布擦拭管壁,将污染的纱布放在生物安全柜内的垃圾袋内, 封口后移出生物安全柜,进行高压处理名称实验操作可能风险发 生 概 率发 生 范 围控制措施残 留 风 险生使用带滤芯的吸管,动作要轻缓。若滴落在生物安全柜1.吸取处理后标标本滴落台回或抽吸的物安台面,应及时消毒处理,以 5000mg/L
1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75%的酒精纱布处理。若手接触感染材料,用2.接本接种细胞过程形成气溶胶低全柜75%的酒精消毒后脱去最外层的手套,换一副新手套, 并用75%的酒精纱布擦拭管壁,将污染的纱布放在生物 安全柜内的垃圾袋内,封口后移出生物安全柜,进行高低种内压处理细实胞验过程2.移置 孵箱孵育接种后培养 瓶跌落形成 气溶胶低室 污 染 区将培养瓶口拧紧,转移时使用转移托盘低实验室核心区3.孵育后Hank' s液清洗 细胞形成气溶胶,清洗液溅洒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操作时在生物安全柜内放好带有消毒液的纱布。用带滤芯的吸管,动作要轻缓。若滴落在生物安全柜台面,应及财消毒处理,以 5000
16、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75%的酒精纱布处理。若手接触感染材料,用75%的酒精消毒后脱去最外层的手套,换一副新手套低4.加生长液形成气溶胶低生 物 安 全 柜 内加生长液时动作轻柔,避免对着细胞生长面加液,加液后及时将瓶口拧紧低3.培 养 观 察1.显微镜 观察培 养物移动过程跌 落导致溢出 或形成气溶胶低实 验 室 污 染 区 实 验 室 核 心 区为避免大里病是产生危害,次病是培养体积不超过 100mL。将培养瓶口拧紧,放置托盘中,移动时轻缓, 注意安全。大量培养物溢出时,停止实验,先用一块布 或纸巾盖上,再把消毒剂倒到上面,实验人员先退出实 验室,至少静置 30min,然后才可把布
17、和纸巾等物品清 理走低2.培养 箱内培养过程形成气溶胶低培 养 箱 内放在CO2孵箱内的病毒培养瓶需拧紧,密封袋包装,并 放在托盘上,以防止污染孵箱低4.培细胞培养物的分装过程滴落台面,污低生物为避免大里病是产生危害,次病是培养体积不超过100mL。操作时在生物安全柜内放好带用消毒液的纱低养收获分染管壁,冻安布。若滴落在生物安全柜台面,应及时消毒处理,以物装存笆封口小全I0000mg/L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纱布、75%的酒精纱布处收严柜理。分装病毒时保持管子应存放在带垫圈、密封效果好获内的旋盖管内,分装时注意安全,确保杭:毒不污染管外壁,管外壁经75%医用酒精纱布擦拭后方可移出生物安全柜(二)设施
18、、设备艾滋病病毒培养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离心机、振荡器和冰箱,以及高压灭菌器。这些设备使用的风险见表8-12。表8-12设施、设备使用中的可能风险及控制措施仪器名称可能风险发生可 能性后果描述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柜气流异常不大可能对实验人员 及实验室的 高度危险操作培训,设备定期维护。使用时,观察窗不要抬得 过局;柜内尽量少放仪器和物品,/、要阻塞后面气口 处的空气流通;禁止在柜内使用酒精灯;在柜内的所 有工作都要在工作台中央或后部进行,并且通过观察 窗能看见柜内的操作;尽量减少操作者后面的人员走 动,操作者/、要频繁移动及挥动手臂以免破坏定向气 流;前面的空气栅格不要
19、被吸管或其他材料挡住;生 物安全柜的风扇在工作开始前及操作结束后至少要冉 运行5min培养箱二氧化碳 泄漏;电源 短路;培养 物产生气 溶胶可能性低人员接触污染1 .每次使用二氧化碳培养箱时, 注意观察二氧化碳气表 以及培养箱显示是否正常,确保电源线连接正常,电 源线周围无液体存在2 .定期更换二氧化碳培养箱的空气滤膜3 .严格规范操作,定期检查离心机离心管发 生破裂,气 溶胶释放可能性低人员接触污染配备的离心机有安全套筒,可转移到生物安全柜内处 理振荡器产生气溶胶、泄漏和容器破裂可能性低人员样品接触污染必须使用塑料的器皿,因为玻璃可能会破裂释放出感 染性物质,而且可能伤及操作者。在操作结束后
20、,容 器应在生物安全柜里才能重新开启冰箱保存管泄漏可能性极低人员样品接触污染操作培训,做好个人防护局压火人员接触可能性人员发生烫操作培训,做好个人防护菌器高温部位,发生烫伤中等伤(三)人员人员资质和培训、健康监护和健康状况评估见表8-13。表8-13人员培训时的潜在风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潜在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后果严 重性控制措施实验人 贝技术 水准技术培训不足或操 作不熟练导致误操 作中实验人员需接受相关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及演练人员健康水平实验人员身体状况 不佳或患有基础疾 病低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参力体检,预留本底血清标本;实验人员进入BSL-3实验室前需测量体温,体温
21、高于 37 C者不能进入未经授权人员未经授权人员进入BSL-3实验室重进入BSL-3实验室须得到相关部门和实验室负责人的批 准,应详细登记出入时间,并保证两名以上的人员同时 进入关于工作人员相关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列举如下。人员数量。人员过少会因缺少提示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 加,风险增加,需要人员数量基本为2人,需要有1人为备用人员。人员结构。为了保持设施设备操作、消毒处理等工作正常运行,需配备设备管理与 辅助人员。为保持体系运行与监督管理有效性,应设置实验室主任、安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监督员与样本管理员等岗位,从而形成监督管理与协调、实验检测与支持保障体系的组织结构。思
22、想素质。由于工作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接触机会较多,同时,此类物质属高风险材料,涉及生物恐怖、 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生物可能性很大,所以对于人员 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求较高,需要选择思想品德良好、责任心强、关心他人利益的人员参与该 项工作。身体状况(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 情况下进入BSL-3实验室工作。下列情况下,不能进入: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患发热性 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妊娠。所有相关人员上岗前应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和适当的免疫接种。症状监护。从开始进行实验,直至实验结束后的最长潜伏期内进行症状
23、监护。理论基础与技术素质。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熟悉相关的微生物学方法及良好操作规范,具备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知识。同时,具备基础的物理学和生物科学的技术背景;实验人员具有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的学历教育背景,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时间累积达一年以上, 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与经历,能独立开展相关检测工作。项目负责人具备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技术背景,以及实验室知识、临床实践知识和安全(包括防护设备)知识,以及与实验室设施的设计、操作和维护有关的工程原理方面的知识。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实验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上岗前均须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操作的技术培训,包括实验室设施、设备、 个体防护、操作等培
24、训。同时,必须熟悉和严格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要求。(四)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实验室意外事件包括感染性物质的破碎及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溢出,感染性物质溅入眼睛,皮肤刺伤、误接触污染物(如标识不清、消毒不彻底等原因)、皮肤刺伤是发生概率比较高的感染原因。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利器、实验时带高质量双层手套,有接触污染物时立即消毒并跟换新的外层手套,同时对工作台面及发生溅洒的表面及时进行可靠的消毒灭菌。(五)其他风险控制其他风险控制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器、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1.工作人员实验活动的非生物风险(化学、物理、辐射、电气)电气设备安全风险。下列情况存在安全
25、风险。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需要备用电源的设备未连接备用电源。新的 、 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或生物医学工程师)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使用。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未接受正确操作培训,操作方式不正确,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未定期检查设备的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非专业人员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未经授权开展需要授权的工作。未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减少维护人员受化学或生物性污染的风险。对所有电器设备未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系统。在实验室电路中未配置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断路器不能保护人,只是用来保护线路不发生电
26、流超负荷从而避免火灾。漏电保护器用于保护人员避免触电。(11)实验室的所有电器未接地,未采用三相插头。?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设备和线路不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规范。化学风险。下列情况存在安全风险。可能通过下列方式暴露于危险性化学品:吸入,接触,食入,针刺,通过破损皮肤。化学品的毒性作用在操作某些化学品或吸入它们的蒸气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众所周知的毒性物质以外,巳知许多化学品都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可能对呼吸系统、血液、肺、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害,而有些化学品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有些可溶性蒸气在吸入后是有毒性作用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许多严重影响外
27、,发生暴露时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能被立即识别的对人体健康的损伤,其中可能包括协调性、嗜睡及类似的症状,并使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增大。长期反复接触许多液态有机溶剂可能造成皮肤损害, 这可能是由于有机溶剂的去脂效果,另外还可能出现过敏和腐蚀症状。化学品的储存: 实验室未按要求保存满足日常使用量的化学品。大量的化学品未储存在专门指定的房间或建筑物内。不兼容化学品未分类存放。爆炸性化学品: 迭氮化物通常用作溶液中的抗菌剂,由于轻微碰撞就可能造成迭氮比铜的猛烈爆炸,因此迭氮化物不应该与铜或铅(如污水管以及管道设施)接触。 乙醚老比和干燥形成结晶后极不稳定,可能会爆炸。高氯酸如果在木制品、砌砖或纤维性物质上干燥时
28、,一旦碰撞,会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苦味酸和苦味酸盐在加热和撞击时会发生曝炸。化学品可能溢出造成人员伤害, 未能及时获得化学品溢出处理的示意图和工具盒。辐射风险。本实验室不涉及此类风险。物理风险。本实验室不涉及此类风险。2. 防护屏障的风险(正常运行、错误使用、功能失常、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生物安全柜。如果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 可能使生物安全柜的气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或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如果设备因长时间使用不能及时更换HEPA ,将使用期功能失常,如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如果未彻底消毒处理,对于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将会使部分电器
29、组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设备的锐角可能会划破防护手套或防护服装,或绊倒人员。高压灭菌器。如果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 可能使高压灭菌器效果明显降低或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目的。如果设备因长时间使用不能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将可能导致污染物扩散污染环境或感染处理人员。设备长期关停期间,如果内部不能及时排干水分,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高压灭菌器内框篓、内腔的锐角可能会划破防护手套或防护服装。 负压 罩。本实验室不涉及负压 罩。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因各人面型而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防护口罩,不合适的防护口罩将会导致防护效果失效或降低,所以应进行个人适合性测试。同时, BSL-3 实验室内所使用的口罩防护效率不应低于95,即选用至少N95 或 FFP2 以上的口罩,而不能使用常规无纺布制的单层口罩。实验室防护设施。设施压差与定向流是防止污染气溶胶污染扩散的主要二级防护屏障,所以设施应保持总压差为一30Pa, 并且保持压差均匀。单级压差低于一l0Pa 时,则不能保证发挥有效的防护效果。3. 供应品或服务质量的风险样本容器材质。玻璃容器会导致破碎后的污染物扩散,同时, 锐器会导致人员意外的割伤;密封不严的容器容易导致污染流失从而污染环境、人员等, 进而导致污染或感染事故的发生。运输包装材料。非 UN2814或UN3373包装不能安全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30186:2025 EN Digital twin - Maturity model and guidance for a maturity assessment
- 广东高一 上数学试卷
- 广西第一次高考数学试卷
- 江门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 2025年中国轻质砖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复方龙胆碳酸氢钠行业调查报告
- 中国液体硅酸钠行业调查报告
- 农业产业发展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低空空域数字化管理前沿技术与实践
- 健康活动赛龙舟课件视频
- 质量管理体系品质保证体系图
- 山东省各地市地图课件
- 啦啦操训练计划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方药
- DB41T2437-2023养老机构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 设备交接班管理制度
- 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申请材料样例
- 酒泉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公司行为规范制度模板
-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求职者洞察报告-艾瑞咨询
- 智能仪器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