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论文紧紧抓住说明文语言的缰绳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潘卓翡,罗春君(浙江省上虞市盖北镇小,浙江上虞312369)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74-02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2.品词析句,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体悟语言表达的准确。设计理念:文本语言是文本的生命。科普性说明文亦如此。飞向蓝天的恐龙言语平实,很少有文学的渲染和铺陈,但这并不影响它另一种语言魅力的彰显,那就是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和洒脱,准确与干练。本设计试图依托语言,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体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科普文科学的推理想象及表达。课前聊恐龙:1.同学们,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恐龙两个字(板书“恐龙”,并讲解“恐”字写法),一起读一读。对于恐龙这种动物,咱们可能都很感兴趣,是吗?那我想问,对于“恐龙”,你了解多少?2.看来,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看一看。

3、自己读一读,你又了解了些什么?出示恐龙的图文资料:在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恐龙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几乎整个世界。那个时候,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用不尽的美食。因此,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他们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设计意图:恐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课前聊恐龙,其意有三:一是激起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二是蓄势引发恐龙变成鸟类的对比落差;三是为教学引入作铺垫。】一、谈话导入揭题,激疑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里,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

4、绝了。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却与鸟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起读题(出示课题读题)。2. 读着这个课题,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感到惊讶是啊,这么庞大的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带着惊讶读一读;感觉是恐龙灭绝了为什么这么说?看得出你有非常好的语感,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感觉是恐龙变成鸟飞起来了,活了你把课题也读活了,非常好,读一读课题。)3.飞向蓝天的恐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设计意图:课题是课文的双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飞向

5、蓝天的恐龙课题蕴育着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个过程。同时,对于庞大的恐龙飞向蓝天学生也势必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在这儿,有必要对课题进行适当地解剖,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关注飞向蓝天的整个发展过程。】二、整体感知文理,释疑同学们读书真有精神!这些词语你会读吗:1.出示词语:凶猛笨重迟钝谁来读一读?(读得非常准确!但是,同学们,词语是有温度的,这些词语课文里都是形容恐龙的,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恐龙的样子呢?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读?咱们一起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画面。)2.出示词语: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这一组谁来读?(这组课文中又是形容鸟类的,谁再读一次,注意读出和恐龙

6、不一样的样子?)3.一齐出示:凶猛笨重迟钝轻灵敏捷五彩斑斓(1)咱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再来一次。(2)真好!读着这些词语,我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恐龙和鸟类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形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4.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地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谁愿意来读一读?(2)同学们,什么是“漫长”?你能把这种漫长的感觉读出来吗?谁也愿意读出这种漫长?我想问,如果我把漫长这个词去掉你会感觉怎么样?(3)是啊,一个漫长,把恐龙演化时间的长久体现出来了。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魅力,这就是科

7、普文章语言的准确。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再找找,哪一个词也体现了这种语言的准确?(你是怎么理解“一支”的?)(4)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一琢磨,就把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体会到了,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结论再读一次。【设计意图:简简单单几个词语,勾画出的是文中恐龙与鸟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的画面。把这两个画面一同呈现给学生,再告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巩固了词语,又使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彻底激发,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一支”、关注到“漫长”,关注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关注到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而这也正是科普说明文彰显出的语言魅力。】三、亲历假说求证,探疑那么,这个难以想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

8、文第2自然段,把有关科学家考证发现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1.反馈交流。(出示句子)(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然后选择一句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第句: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1 )什么是相似?和相同有什么区别?(2)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第句:

9、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什么是很可能?科学家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很可能的?“研究大量化石之后”意思也就是说?那为什么这里还只说“很可能”呢?同学们,这同样是课文语言的严谨之处,让我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第句: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1 )是在我国发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你知道什么叫欣喜若狂吗?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2 )我想问,为什么欣喜若狂?(是啊,是“首次”发现,也就是第一次发现,难怪全世界的研究者

10、们会欣喜若狂,请你也读一读这句话。)(同学们,你注意到20世纪末期这个时间了吗?第1句话中也提到了时间,谁来读第一句话?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你想到了什么?整整一百多年啊,现在首次发现了,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请你把这句话读出欣喜若狂的味道。(有时候,前后联系是我们理解句子非常好的方法。)3.同学们,理解到这儿,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从开始的注意到提出假说再到发现证据,作者对于考证的表述是有顺序、有过程的,而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难怪课文说: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是啊,原先科学家们只是提出假设,没有直接的证据,辽西的发现就像点睛之笔一样,一下子把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点活了。)【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直面文本的语言,静心地触摸文句,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品味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说明文教学,同样不能遗忘文本语言,应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细品慢嚼,情理交融,拓展提升。本文对于科学家考证的过程,语言平实但处处体现语言的严谨,“相似”、“很可能”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文中对于“注意”、“提出”、“发现”这一过程的表述有着内在的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