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对联趣谈._第1页
校本课程对联趣谈._第2页
校本课程对联趣谈._第3页
校本课程对联趣谈._第4页
校本课程对联趣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联趣谈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对联趣谈对联,雅称 楹联“俗称 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 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 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巧对(两则陈摩人(一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 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 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 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 有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 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

2、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 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 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幺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南朝天”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 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 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 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回到家里,妻

3、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 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 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 你就安心睡觉吧!”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 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 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 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研讨与练习一、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二、读了文中白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 身体会。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

4、,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 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课本内容说明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 动有趣且充满智慧。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 ,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 赞,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 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第一则中的对联 ,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 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如 堵”和 猪”同 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联都是七个字。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 ,属仄声;下联末字音 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

5、仄相合,音调和谐。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 对得十分工整,如 堵肉”对 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 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 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 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讲 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 花香。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上下联末字分别是 下“和 底”同样符 合对联 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 J池”对 两株”数量词对数 量词,浮萍”对 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 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 宿”动词对 动词,底下”对 其中”副词对副词。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

6、讲的是 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 慧。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如对联中的 头”和 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 析了。研讨与练习一、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能判断什么是对联, 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二、读了文中白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 身体会。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 习的

7、重要性。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 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活动目的: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 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 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

8、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 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 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 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 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二、说对联故事。巧对(两则陈摩人(一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 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 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 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

9、为 有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 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 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 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幺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南朝天”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 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 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

10、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 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 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 你就安心睡觉吧!”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 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 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 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1讨论对联的特点: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

11、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小结对联一般有四个基本特点: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B、平仄相合,音调合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有抑扬顿挫之美。C、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 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 充作用。(具体分析见课文内容说明(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三学生交流对故事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一般说给班上的同学

12、听听。2指名说四练习写对联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1老师这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下联。蚕吐丝一一(蜂酿蜜 辞旧岁一一(迎新年说时机_一一(顾大局 画饼充饥一一(望梅止渴行千里路一一(读万卷书神如东海阔一一(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一一(家家气象新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对。(1写缺字对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2猜数字对联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 副对联横批:南北-没有东西上

13、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 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咋日偷桃 钻狗洞,不知是谁?"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 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四、欣赏对联a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b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民 族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 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1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似河水清。(2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