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大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北体大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北体大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生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 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 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 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 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

2、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 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 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 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

3、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 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 状态,称强直收缩。弓I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 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 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14、 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

4、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 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 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16、 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 称为细胞内液。 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

5、、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 70-80毫升血液。18、 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 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 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 甚至还可 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20、在低渗NaCI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

6、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 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 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22、 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 380-460 万个。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 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岀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 离作用。24、 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

7、000个。25、 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 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26、 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 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岀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 为运动性贫血。28、 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 合胞体"。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

8、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 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 纤维。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 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 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 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

9、间歇。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 舒期。34、 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岀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岀量称为"心指数”。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39、 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岀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

10、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岀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 35-40升/分。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 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夕碉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 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安静时, 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 则认为是低

11、血压。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43、 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44、 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 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 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 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

12、,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 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47、 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岀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51、胸

13、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 层。52、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2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岀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 3500-4000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 力呼气之后,仍

14、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岀)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 为150毫升。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岀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55、 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 100毫升血液 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

15、氧饱和度。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岀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57、 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 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 1300-2300 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61、

16、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 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 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 亏负,称为氧债。63、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

17、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 2.5升;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 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 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12.5-17.5升。64、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65、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 称为吸收。67、无机盐可借扩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68、新陈代谢是合成

18、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 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69、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 乳酸,并释放岀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71、 一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72、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生 的热量,称为该事

19、物的热价。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74、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 耗能量1千卡。75、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76、 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 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小,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77、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

20、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37.47-37.5 ;凌晨2-6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岀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79、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毫克%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 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81、在体表的眼、耳、鼻、舌、皮肤,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界环境刺激,称外 感受器;位于身体内 ,肌肉、肌腱、关节理由感受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的感受器,

21、内脏和血管里有感受 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受器,可接受内环境变化的刺激,称内感受器。82、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刺激最敏感,对其他种类的刺激则很不敏感,这种指针对某一感受器的刺激 教适宜刺激。"适宜",除刺激的性质要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只有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刺激, 才能对感受器发生作用,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83、感受器尤如换能器,它能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能,即神经冲动,这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 用。8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是瞳孔改变打下。一种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放大, 这叫对光反射。85、多数由于眼球

22、前后径过长,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率过强,只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 光线不能聚焦视网膜上,而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只能将物体移近才能在视网膜 上成象,以看清物体,因而成为近视。86、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是远方来的平行广线聚焦于视网膜后面,因而 看远物时物象模糊,需用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矫正,将焦点向前移到视网膜上,以看清物体,因而称为远视。87、散光眼多数由于角膜不是正圆形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下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所引起。这是 因角膜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折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所以看无不情,物象变形。 需用圆柱镜加以

23、矫正。因而称为散光。88、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的大小 作为指标。89、单眼的视野是指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全部外界的范围。90、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一方面感色力强,同时清晰的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成为中央视觉;视杆细 胞多的边缘部分感受色彩的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的能力差。但由于这部分视野范围广, 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此称为周围视觉。91、一般说来,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但若用双眼视物 时,还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所谓立体视觉。92、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

24、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若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则一侧瞳孔 偏向一方,称为斜视。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其对抗肌紧张度稍加强来加以 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为止,这种称为隐斜视。93、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肌体的各种前庭反映的程度,叫做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 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感受器。95、肌腱内部紧靠其附着肌纤维的起源地方,有与肌梭相类似的感受器叫做腱梭,或称高尔基腱器。96、 由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岀现反射活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主要延迟在中枢突触传递,因为兴奋

25、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较快,而经过突触传递时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97、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象叫做中枢兴 奋的总和。98、阈电位水平以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虽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却可提高突触后膜的兴奋 性,使它对同时或相继而来的冲动容易发生可扩布的兴奋,这叫易化作用。99、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以后,传出神经元还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 象称为后作用(或后放)。100、刺激某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引起某一种反射,但如果刺激部位不变,是刺激强度增加,就可引起广泛 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兴奋

26、在中枢扩散的缘故。101、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型神经元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型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神经 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结果。102、 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 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 两种。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 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前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 的现象,也就是当

27、兴奋停止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 后,岀现兴奋过程,这叫做相继正诱导。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104、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 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提高了兴奋水平的中枢, 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 发生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

28、神经元,在 由丘脑发岀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弓I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107、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岀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短轴突多 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09、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 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

29、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110、 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 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 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112、 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射。状态反射是 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30、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114、 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系指除锥体系外 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导束。115、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117、 有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 抑制,所以叫超抑制。118、 在条件反

31、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 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119、在阳性或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所发生的部位, 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岀去,这种现象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 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原来的部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 抑制过程的集中。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121、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

32、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 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 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123、 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 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 (肌 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 习"。124、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周期性运动

33、的位移 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 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5、 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枢延搁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 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 )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6、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

34、行肌肉工作的能力。127、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改工作是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128、 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是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也称”氧极限”。129、 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 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 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 )或功率(瓦)来表示。超过这个临界强度 (无 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130、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131、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位赛前状态。132、 在正式训练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 是在赛前状态的 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133、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 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134、 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