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建井地质报告_第1页
煤矿建井地质报告_第2页
煤矿建井地质报告_第3页
煤矿建井地质报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兴仁县兴隆煤矿建井地质报告2005年8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矿山的位置和交通兴隆煤矿位于兴仁县城西北,直线距离约14.5Km,矿区跨越兴仁县与普安县两县边界。行政区划属兴仁县潘家庄镇管辖。矿区地理坐标极值为:东经105° 06 40 105°,07北纬5725° 33 00 25°。33矿区28开采范围共四个拐点的连线为界,面积1.7km2。开采深度由 +1650m 至+1200m 标高。四个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如下: 1、x=2827050, y=2、x=2827050, y=3、x=

2、2827900,y= 4、 x=2827880, y= 。矿区东缘有“西环线”公路,至潘家庄镇8.5km,至兴仁县城27km。兴仁有高等级公路至顶效镇64km,顶效为南(宁)昆(明)铁路的一个火车站,通过该火车站,原煤可运往缺煤的广西、 广东省各地或其它省市, 交通较为便利。第二节 勘探情况二十世纪 7080 年代,贵州省地矿局区调队、物探队曾在该区进行1:20万区调和化探工作; 1982 1984 年区调队开展过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999年 4 月 2000 年 4 月,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大队进行了兴仁县放马坪王家寨地区煤矿 1: 1 万地质简测,大致查明包含本勘查区在内

3、的较大区域的煤层层位、厚度,基本确定有可采煤层 8 层,估算了远景储量。 2002 年 12 月 20030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年 5 月,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大队勘查技术部在兴隆煤矿南面与其接壤的白马山煤矿进行地质详查。2005 年 4 月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大队编制了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资源 / 储量核实报告,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及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可采范围,煤层露头进行了较系统的揭露和控制;基本查明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了煤类为无烟煤

4、。矿区为高硫煤,但洗浮选性能良好。经洗浮选后可获得全硫小于 3%的商品煤;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矿坑充水因素,预测了未来矿坑涌水量; 基本查明可采、 局部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等开采技术条件, 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作了初步评价。2007 年 6 月,贵州省地矿局 117 地质大队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交了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资源 / 储量核实报告,大致划分了矿区及其邻近的地层,大致了解了区内岩性、厚度及分布情况;初步查明了区内可采煤层数,了解了 M1、 M2、M3、M5、M7煤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并对可采煤层进行了分析对比,煤层对比可靠;查明了矿区内的煤类;了解了

5、M1、 M2、M3、 M5、M7煤层主要煤质特征,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大致了解区内各地层含水性,对矿床充水因素作了初步分析;分煤层进行了资源量计算,计核实勘查区M1、 M2、M3、M5、 M7煤层资源量( 332+333+334?) 1103 万 t 。第二章、矿山的开发情况一、矿区总体规划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 避免林木被过分砍伐,解决当地及周边农村生活与烤烟用煤,确保“西电东送”和“黔煤外运”工程的实施,保证当地农民生活用煤, 促进兴仁县地方经济的发展, 兴仁县计划建设一批 30 万 t/年以上的煤矿,本矿是根据兴仁县煤炭总体开

6、发和发展规划进行设计和建设的矿井之一,生产能力30 万 t/年,目前该矿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一采区已建成投产。二、现有生产、在建矿井的分布和开采情况兴隆煤矿于 2005 年 12 月委托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设计研究所编制了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初步设计,已于 2006 年 3 月经省煤炭管理局核准登记,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已经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盘江分局评审批复。由于地质条件、矿区范围等发生变化, 2008 年兴隆煤矿特委托我公司对原初步设计进行了修改, 并重新编制了兴仁县兴隆煤矿安全专篇(变更),获

7、得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盘江分局文件(黔煤安监盘字( 2009)14 号):关于兴仁县兴隆煤矿(变更)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目前,兴隆煤矿已投产验收并取得了相关证照,但原设计一采区 M5 煤层可采期偏短,为确保矿井采区接替,并保证二采区首采面有足够的瓦斯预抽时间,需立即进行二采区开拓延深。三、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本矿井尚未进行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制, 水文地质资料不完善。 根据地质报告及现场调查,矿区东边有 SC1、SC2 两个老井。其中 SC1 开采 M5号煤层,为斜井开采,已于 2004 年 6 月停产,其近地表 200 米范围内的煤层已大部采空,老硐分布范围约 0.07Km2 ,老硐开采标高约 14

8、501485m,由于长时间停采积有一定老窑水,初步估算其积3水量约 2000m,对矿床开采构成充水威胁。 SC2开采 M7号煤层,主要为平硐开采,估计开采深度为 150m左右,其矿井水均现采现排,积水量不大。其它无证小窑采深最多 50m,且均用人工或虹吸法排水,积水量不大。矿区范围内及附近老窑均已关闭, 本次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图纸圈出老窑开采范围不一定准确, 因此矿井必须补作该方面的工作, 切2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实掌握老窑开采范围,由此,本矿必须立即弄清老窑积水情况,并标绘在矿井井上下对照图

9、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要注意探放水工作, 特别是在采空区或老窑附近进行采掘活动时,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及“有疑必停”的原则,防止采空区积水及老窑积水的突然涌出。四、建设、安全生产情况兴仁县兴隆煤矿始建于2005 年,矿井为平硐斜井开拓,抽出式通风,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放炮落煤。目前,兴隆煤矿已投产验收并取得了相关证照。矿井至今未曾发生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第三章煤田地质第一节、矿区地层井田内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自老至新分述如下。1、下二叠统茅口组( P1 m):主要分布在勘查区东部边缘槽谷低洼地带,为灰色中厚层石灰岩,含蜒、腕足类化石,未见底,厚度不详。

10、2、上二叠统大厂层( P2d)分布于矿区东缘地势较低的坡脚及溪流谷地的两岸边。 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硅质岩,露头溶蚀孔洞发育。本岩性段相当晴隆县大厂锑矿产出层位,故名“大厂层”。与下伏茅口组为假整合接触。 厚度变化较大,厚度 060m 左右,在 ZK301 钻孔中缺失。3、龙潭组( P2l )分布于矿区东部斜坡地段, 为区内含煤岩系, 厚 411 460m。按岩性及含煤情况,大致可分为上、中、下 3 个段,段间为连续沉积,本组与下伏地层大厂层为假整合接触。上段: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粘土质粉砂岩、 粉砂质粘土岩及粘土岩夹碳质粘土岩、生物屑灰岩、粉砂岩、细砂岩。本段上部含不可采煤一层,下部含 3

11、 层煤线。厚约 136m。3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中段:顶部以可采煤层 M1 起至底部 M7 煤层之下的粘土岩为界。为龙潭组中主要含煤段。岩性为灰黑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碳质粘土岩夹煤层, 大至成韵律层。粉砂质粘土岩及泥质粉砂岩中具条纹状或条带状构造。本段下部夹少许薄层灰岩。单层厚度0.216m 不等。其中:粘土岩1 16m,粉砂质粘土岩 1 12m,泥质粉砂岩 212m,粉砂岩 0.206m,碳质粘土岩 0.208m。地表浅部( ZK301 孔)以粘土岩为主,粉砂质粘土岩

12、和碳质粘土岩较多,夹细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薄层灰岩。本段地层在矿区内含可采煤 4 层,局部可采煤 1 层及多层不可采煤层。厚约 226246m。下段:本段上部由灰色深灰色燧石灰岩、泥质灰岩、钙质砂岩组成,厚17 22m;下部为深灰色、灰黑色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夹碳质粘土岩、生物屑灰岩及泥灰岩,含不可采煤层 2 层,厚约 4970m。4、上二叠统长兴组( P2c)露头呈狭窄带状分布于矿区东部斜坡上方地形陡峭部位。岩性为灰色薄一中厚层、层厚状石灰岩,深部在ZK302 钻孔中变为深灰色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及粘土岩,与下伏龙潭组分界不大明显,厚约5 20m。5、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T1f)分布于矿区

13、西部高山地带,矿区内分布范围较宽广。 岩性以上部紫红色、 灰绿色、下部为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中部夹鲕状灰岩约32m。本组上部在矿区内出露不全。出露厚度约300 余米。6、第四系( Q)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斜坡中段、下部地形局部变缓地段及坡脚槽谷溪流地带,为残积、坡积物,由含碎石土及粘土组成,沟谷溪流中及两侧有冲积砂砾土层,厚 010余米。第二节、地质构造兴隆煤矿区位于区域性普安青山向斜南东翼,即放马坪背斜的北西翼, 矿区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矿区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515 度,平均倾角 7 度左右。矿区内大部分地段未发现断层, ZK302 钻孔中有

14、两处构造角砾岩, 但地表没有见到断层迹象。矿区东缘沿溪流的冲沟中,有F2 断层通过,该断层走向北西,4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倾向东,倾角约 75 度。断层两端延伸出图,区内断层走向长约 1Km。该断层主要在大厂层( P2d)和茅口组( P1m)地层中通过,对矿区煤层影响甚小。第三节、煤层及煤质一、煤层矿区内可采煤层为五层,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M1、M2、M3、M5、 M7。现分述如下。M1 煤层:位于煤系中段顶部,上距长兴组(P2c)底界 136m,煤层厚 0.80 1.40m,平均厚 1.14m

15、,深部为块煤,浅部和地表为粉煤,主要为半亮型煤,煤层中局部见黄铁矿细粒。结构单一,不含夹矸。顶板为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底板为薄层状炭质粘土岩。M2 煤层:位于煤系中段上部,上距M1 煤层 20-30m。煤层自然厚0.82.21m ,不含或含12 层不稳定夹矸,夹矸一般厚0.1 0.20m,煤层厚 0.81.91m,平均 1.24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全区可采。煤层结构为:南部不含夹矸,往北及往深部含1 2 层夹矸。煤块较硬,深部为块煤浅部为粉煤,主要由半暗型煤条带组成。 顶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和中厚层状细砂岩,底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M3 煤层:位于煤系中段上部,上距 M2 煤层 2126m,自然

16、厚度 0.1 1.11m,往南白马山 ZK101 变为 2.54M,勘查区地表 LD31 老窑及浅部 ZK301 孔中煤层含 23 层夹矸,ZK301 孔中煤层结构为 0.23(0.12)0.46(0.1)0.20m。往南约 1000m至白马山煤矿 ZK101 煤层变厚为 2.54m 不含夹矸;沿倾向斜长约 1000m至 ZK302孔,煤层变薄为 0.1m。因此认为, M3 煤层为地表浅部可采,深部不可采的局部可采煤层。可采部分煤层平均厚度1.16m。块煤为主,由半亮型条带组成,顶板为薄层粉砂质粘土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M5 煤层:位于煤系中段下部。 上距 M3 煤层 136141m,煤层自然

17、厚度 2.50 3.16m,浅部不含夹矸或含一层夹矸,深部 ZK302 中含 4 层夹矸。剔除厚度较大的夹矸及不可采部分后,煤层厚度在勘查区内为1.463.15m,往南在白马山煤矿 ZK101 孔中厚度变为 3.16m,平均厚度 2.50m。本煤层以块煤为主,由半光亮型煤和暗淡煤条带组成,偶见黄铁矿细脉,顶板为薄层碳质粘土岩、粘土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M7 煤层:位于煤系中段底部, 上距 M5 煤层 2137m,勘查区内煤层厚 0.8 1.35m,平均厚 1.06m,自然厚度 0.82.01m,含 1 2 层不稳定夹矸,在南面5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18、: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白马山 ZK101 孔中厚度增大为4.30m,含 2 层夹矸。煤层黑色,以块煤为主,局部为粉煤,主要由半暗型煤条带组成。 煤层顶板为薄层炭质粘土岩及薄层泥灰岩,底板为薄层粘土岩。本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1-1。表2-1-1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煤层可采部分倾角编号厚度( m)( °)0.8 1.4M171.140.81.91M271.240.12.54M371.161.46 3.15M572.50.81.35M771.06煤层间距煤层煤层稳顶底板岩性( m)结构定性顶板底 板20 30简单稳 定

19、钙质粉砂岩碳质粘土岩较简单 较稳定 碳质粘土岩、细砂岩碳质粘土岩21 26复杂不稳定 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136 141简单稳 定碳质粘土岩、粘土岩粘土岩21 37简单稳 定碳质粘土岩、泥灰岩粘土岩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在矿区范围内的煤层露头大部分均被浮土及植被覆盖,局部地方可见露头厚度基本稳定。煤层的风氧化带一般沿煤层露头线以下斜深2030m。二、煤质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M1、M2、M3 、M5 、M7,宏观观察均呈黑色,多成块状,性较硬,多为贝壳状断口,光泽强,部分为暗淡光泽,不规则齿状断口,唯M2浅部及 M7的部分煤层呈粉状、性软、光泽暗淡。肉眼见煤岩类型一般为半亮型及半

20、暗型煤。2、化学性质各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22。M1、M2 、M3 煤层灰分比位于其下部的M5 、M7 煤层灰分高 810%左右。勘查区各煤层原煤全硫含量均较高( 3%),但精煤一般可降到2%以下,仅 M7 精煤平均全硫含量为2.75%。说明区内煤层洗选降低硫含量的效果可能较好。M3 煤层的两件分析样品,其中取自地表YD31 坑道中的一件煤样,水分5.91%,挥发分 15.91%,全硫 0.45%,是因煤层风化导致的异常值,无代表性。6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3、煤的可选性勘查工作中,在矿区主要煤层

21、M5 、 M7 两煤层的老窑中各采取简选煤样1件,共 2 件,经加工筛分为 136、63、3 0.5、0.5mm4 个粒级,经用 1.4、1.41.5、1.51.6、1.61.7、1.7 1.8、1.82.0、 2比重液浮选,其基本结果见表 1 23。矿区 M5 、M7 两主要煤层经用1.4 1.5及小于 1.4的重液浮选,可获得灰分( Ad)小于 10%,全硫( St,d)小于 3%(2.38 2.84%)的精煤,回收率在 75.64%以上,其中 M7 煤层原煤样品灰分、硫分均略偏低,回收率相应在90.20 95.69%间。总的看来,矿区煤层可选性是较好的。煤质特征见表 212。表 212主

22、要煤质特征表煤层各 项 指标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发热量编号M ad()A ()V ()St, d ()MJ kgM11.18 1.2217.26 27.848.4910.493.194.6834.85 35.841.2022.559.493.9335.35M20.99 1.1512.52 29.958.20 12.113.16 11.1135.66 35.871.0423.9610.157.4835.761.89 5.9111.680.457.4028.88 35.04M330.7715.911.597.435.807.32M50.43 0.537.82 7.936.706.891.912.05

23、35.61 35.890.487.876.791.9836.27M70.43 0.747.40 7.785.927.462.103.4135.83 35.890.587.596.693.2335.86第四节工程地质条件兴隆煤矿区位于区域性普安青山向斜南东翼,即放马坪背斜的北西翼, 矿区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矿区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515 度,平均倾角 7 度左右。矿区内大部分地段未发现断层, ZK302 钻孔中有两处构造角砾岩, 但地表没有见到断层迹象。矿区东缘沿溪流的冲沟中,有F2 断层通过,该断层走向北西,倾向东,倾角约 75 度。断层两端延伸出图,区内断层走向长约1Km。该断

24、层主要在大厂层( P2d)和茅口组( P1m)地层中通过,对矿区煤层影响甚小。第四章开采条件7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第一节水文地质情况一、矿区水文地质情况1、地貌矿区主要为侵蚀剥蚀中山地貌,山脉走向近南北。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最大高程 1956.2m(勘查区之外的中部山头) ,最低高程 1362.5m。最大高差557.3m,一般高差 200300m。2、气象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暖温湿润季风气候, 为黔西南夏湿冬干温和区域。 年均气温约 15.2, 78 月月均温度 21 22,日最高气温约 333

25、5, 1 月气温最低,月均约 6.1,日最低气温零下 16左右。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地势低洼的谷地气温较高,高山上则偏寒冷,二者温差可达3 5左右。年均降雨量1320.5mm,59 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且多有大暴雨,常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冬春季节一般干旱少雨, 冬季常有降雪,高山多有凌冻。3、地表水体区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上游地带。勘查区东缘分布有一条规模相对较大的长年性溪沟,流向由北往南,经勘查区东南角流至区外约1.8Km 的猪场坝村寨附近注入一个溶洞中成为暗流。该溪沟流水枯季流量约 1525L/S。矿区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沟谷较发育,地表水主要从冲沟排泄,排泄条件良好

26、。矿区内无其它山塘、水库、河流、湖泊、积水区等。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矿区南东角猪场坝消水洞,标高约 +1317m。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最低赋存标高为 +1250m,绝大部分资源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以上。二、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区域水系矿区南东角马驿平子为本区最高点,高程1972.9m。地势大致以年家地为中心往北、西、南三面逐渐降低,区内最大相对高差达822.9m。该区北边为新寨河流域,西边为马岭河流域, 南边为大桥河流域。 矿区位于三流域之分水岭地带。2、区域含隔水层特征8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

27、载支持.根据出露地层岩性与含水介质特征, 本区可划分为两个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与三个碎屑岩相对隔水岩组。a、茅口组岩溶含水岩组(P1m):主体岩性为灰岩,溶蚀裂隙,溶洞发育,在区域上有多处伏流出现,主要为溶洞水,富水性强。b、大厂层相对隔水岩组( P2d):主体岩性为硅质岩,仅在区域上零星出露,大部缺失。c、龙潭组相对隔水岩组(P2l ):岩性主要为粘土岩与砂岩,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往深部张性裂隙不发育,含水性与导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岩组。d、长兴组岩溶含水岩组(P2c):主体岩性为厚层石灰岩,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溶蚀裂隙发育,含溶蚀裂隙水,富水性弱至中等。e、飞仙关组相对隔水岩组(T1f ):岩性为粘

28、土岩与砂岩,含水性与导水性差,为区域相对隔水岩组。3、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本区大致以放马坪 -年家地 -大丫口 -潘家庄为分水岭,可划分为三大水文地质单元。北边为新寨河流域,西边为马岭河流域,南边为大桥河流域。大气降水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北边新寨河流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地下水往北径流,经过麻沙河汇入北盘江。 西边马岭河流域中的地下水往南径流汇入南盘江。南边大桥河流域中的地下水往东径流, 经麻沙河汇入北盘江。 本矿区位于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主要位于马岭河流域与大桥河流域水文地质单元中。三、井田水文地质井田位于前述三大流域之分水岭地带,主要位于马岭河流域与大桥河流域水文地质单元中。南东角猪

29、场坝消水洞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约1317m。矿区地形中部高东西两面低,靠中部的马驿平子为本区最高点,高程1972.9m,与南东角猪场坝消水洞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达 655m。矿区资源量计算最低标高为 M7煤层,最低标高 1250m,低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下 67m。矿区西部为火麻地溪沟,为季节性小溪流, 自北东向南西流入幸福水库。 矿区东侧为猪场坝溪流,由北往南流至猪场坝消水洞后以伏流形式最终排入大桥河中, 该溪流为常年性小溪流,水流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 枯季流量约 15 25L/s 。矿区最低煤层 M7 地表出露标高 1450 米,高于猪场坝溪流约 60 米。1、含(隔)水岩组特征9

30、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a、飞仙关组砂页岩裂隙含水岩组 (T1f ):分布于矿区中西部, 厚度大于 200m,岩性为砂岩、粘土岩。含表层风化裂隙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含水性及导水性差,富水性弱。为矿层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b、长兴组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岩组(P2c):呈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斜坡地带。厚度约 20m,岩性为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粘土岩、粉砂岩,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在本矿区经钻孔揭露溶蚀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该岩组分布于矿区陡峻的斜坡地带,分布位置较高,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汇水

31、条件差,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该岩组距矿区最顶层M1号煤约 115m,中间为龙潭组砂岩粘土岩隔水层,其地下水可通过采煤塌陷裂隙进入矿坑,为矿层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c、龙潭组砂泥岩裂隙含水岩组(P2 l ):为矿区含煤岩系,含5 层可采煤层。厚度约 450m。岩性主要为砂岩与粘土岩,局部夹有少量泥质灰岩或含燧石灰岩。经钻孔岩芯统计其裂隙率均小于1%;经地表调查,含表层风化裂隙水,在局部汇水冲沟中可形成下降泉,流量小于0.4L/s ;经坑道调查仅在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地带具有滴水现象,坑道排水量小于1L/s ;据相邻煤矿山钻孔简易抽水试验资料其单位涌水量为0.0008L/s ·m,由此说明该岩

32、组含水性及导水性差,接近于相对隔水岩组,为矿层直接充水含水层。d、大厂层硅质岩裂隙含水岩组( P2d):零星分布于矿区南东角,矿区大部缺失。主要为硅质岩,其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富水性弱中等。该岩组对煤层矿坑充水影响甚微。e、茅口组灰岩裂隙溶洞含水岩组( P1m):分布于矿区东侧溪沟中。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 其中溶洞、 落水洞及溶隙发育。 矿区内于此岩组中未见有大泉出露。该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猪场坝溪流补给, 为裂隙溶洞含水岩组, 富水性中等至强。该岩组上距 M7煤层约 100m,中间被砂泥岩所隔,对煤层矿坑充水没有影响。2、主要构造破碎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仅于东侧溪沟中发

33、育一条断层 F2,走向近南北, 倾向东,倾角约 75°,东盘下降,为正断层,垂直断距约 90m。断层发育于 P2l 、P2d、P1m地层中。煤层出露于断层西盘, 该断层对矿区煤层无破坏作用, 不会成为矿床的充水通道, 对矿区煤层开采无充水影响。10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3、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矿区西侧发育的火麻地溪沟,为季节性小溪流, 流量较小, 流经地层为飞仙关组碎屑岩,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矿区东侧发育的猪场坝常年性溪流,其枯季流量约 15 25L/s ,该溪沟洪水位线分布标高约

34、1320 1370 米。而矿区最低煤层 M7地表出露标高为 1450 米左右,高出溪沟 80 米以上,煤层底板与茅口组灰岩之间有 100 余米厚的砂泥岩所隔。因此猪场坝溪流对矿区煤层开采无充水影响。4、老窑水和生产矿井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根据调查,矿区东边有SC1、SC2两个老井。其中 SC1开采 M5号煤层,为斜井开采,已于 2004 年 6 月停产,其近地表200 米范围内的煤层已大部采空,老硐分布范围约0.07Km2,老硐开采标高约14501485m,由于长时间停采积有一3定老窑水,初步估算其积水量约2000m,对矿床开采构成充水威胁。 SC2开采 M7号煤层,主要为平硐开采,估计开采深度为

35、150m左右,其矿井水均现采现排,积水量不大。其它无证小窑采深最多50m,且均用人工或虹吸法排水,积水量不大。矿区范围内及附近老窑均已关闭, 本次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图纸圈出老窑开采范围不一定准确,因此矿井必须补作该方面的工作,切实掌握老窑开采范围,由此,本矿必须立即弄清老窑积水情况, 并标绘在矿井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要注意探放水工作, 特别是在采空区或老窑附近进行采掘活动时, 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及“有疑必停”的原则,防止采空区积水及老窑积水的突然涌出。综上所述,矿区大部分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 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充水含水层有: P2l

36、 直接充水弱含水层 T1f 与 P2c 顶板间接充水弱含水层及老窑积水。 由于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差, 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因此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裂隙水充水矿床。四、矿床充水因素分析1、充水水源矿坑充水水源主要为P2l 裂隙水、 P2c 岩溶裂隙水、 T1f 裂隙水。其次为老窑积水。1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2、充水途径煤层充水通道主要为地下采煤产生的塌陷裂隙。P2l 裂隙水以直接充水方式进入矿坑, P2c 岩溶裂隙水、 T1f 裂隙水以顶板

37、间接充水方式沿塌陷裂隙渗入矿坑。开采坑道揭穿老硐时老窑水直接进入矿坑。3、充水强度分析由于矿坑充水含水层( T1f 、P2l、P2c)富水性弱,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矿坑充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沿采煤塌陷裂隙通道向下垂向渗入补给形成,因此其矿坑涌水量大小与降雨强度有关。4、矿床勘查类型划分该矿区煤层为以 T1f、P2l、P2c 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五、矿井涌水量矿区煤层矿坑充水含水层为T1f 、P2l 、P2c,因矿区位于分水岭地带,充水含水层中的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富水性弱。在未来开采条件下, 其矿坑水主要由 T1f 、P2l 、P2c 含水层中的裂隙水补给形成。根据

38、该矿历年统计资料、周边矿井涌水量,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勘查地质报告、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资源 / 储量核实报告预计兴隆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最大涌水量为15m/h345m/h。由于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其矿井涌水量准确性较差,应尽快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补作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同时,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应注意收集、 整理相关水文地质资料,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矿井在建设生产中注意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对矿井的充水因素, 补给条件、涌水量进行分析和测定, 以便为矿井的生产提供指导,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探放水的措施,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则,同时必须坚持“有疑必停” 。经以上分析,兴隆煤矿无突水淹井危险,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六、水患类型及威胁程度1、矿井水害类型矿井水害类型主要有采空区和老巷积水、顶板裂隙水、地表水。2、突水水源与地下水导水通道1)突水水源12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突水水源主要为采空区和老巷积水。2)地下水导水通道兴隆煤矿各含水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