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报告载于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 3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中国私营企业员工调查数据与分析第二次私营企业员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课题组执笔人陈光金、调查主题1980年代中期尤其是末期以来,中国的私营经济及其代表私营企业发展比较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就人员规模而言, 1989年,私营企业仅有从业人员 164万人,而到1998年,全国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增至 1710万人。据估计,私营企业实际从业人员数远比统计数字大。可以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中国的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并且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支产业队伍仍将扩张。无疑地,私营企业中的生产关系与公有制企
2、业种的生产关系是有重大差异的。在这里, 基本的生产关系以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劳资关系。在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下,目前中国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当然在许多重要方面会与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劳资关系不同。但是与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相比,中国私营企业员工毕竟是在不同的所有制环境、不同的利益关系和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就业的。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收入与权益、所面临的劳资关系、生活状况与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态度,既是了解中国的私营企业的重要方面, 也是了解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张厚义教授主持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对12个省的
3、私营企业员工状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73份。此次问卷调查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私营企业员工的人口和社会状况;(2)私营企业员工工作经历;(3)私营企业员工的进入模式;(4)私营企业员工的主要工作模式;(5)私营企业员工的取酬方式、收入水平、晋升机会与权益状况;(6)私营企业员工眼中的私营企业人际关系模式与劳资关系状况;(7)私营企业员工的组织状况及其未来打算。应当说,这些方面的内容将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私营企业员工在目前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是一次摸底性质的调查,问卷把私营企业员工所可能面临的工作与生活的基本方面 作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有效问卷所提供的数据
4、进行的统计分析,主要提供一些经验性的结果或资料,以供进一步的研究作参考。二、私营企业员工的人口和社会状况这里所要考察的,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 他们是谁?所谓的人口状况, 主要是私营企业 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 而社会状况,则主要是指他们的家庭与社会关系状况。 让我们首先他 们的个人基本情况。(一)私营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分析1. 私营企业员工的性别构成由于各种未知的原因,在2073份问卷中,有2052问卷提供了问卷填写人的性别特征,约占问卷总数的99% ;未作答或拒绝作答的 21人,约占问卷总数的1%。因此,缺失数据不会 影响本次调查的私营企业员工的性别构成。在给出回答的2052人中,1175
5、人为男性,占57.3% ;877人我女性,占42.7%,可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各省企业员工的性别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参见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7页但大都是男性多于女性(重庆除外),而且看不出性别构成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明显的相关性(见表1,天津和山西的被调查者很少,不足以表明什么统计趋势)。表1私营企业员工性别构成分省分布天津 山西 河北 安徽 山东 浙江 江西 重庆 湖北 河南 广东 陕西男性(%)100.0 100.0 59.1 53.0 58.9 62.5 51.7 45.6 69.7 54.5 64.9 72.5女性(%)0040.
6、9 47.0 41.1 37.5 48.3 54.4 30.3 44.5 35.1 27.52.私营企业员工年龄构成共有2056位被调查人填报了他们的年龄,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8.2岁,年龄中位数为26岁,最小16岁,最大93岁,标准差8.71岁(年龄分组分布见表1)。总的来看,私营企业员工表2私营企业员工年龄分组分布16 20 25 30 - 35 40 45 50 55+ 合计19 24 2934 39 44 49 54人数(人)%181 669 465 341 157 113 69 32 29 20568.8 32.5 22.6 16.6 7.6 5.5 3.3 1.6 1.4 100.0
7、以年龄在34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所占比重达80.5%,尤其29岁以下(含29岁)的员工占了 63.9% ; 35- 49岁的中年人占16.4%,年龄在50岁以上的员工仅占3%。可见私营企业的 劳动力结构是比较年轻的,这基本上解释了私营企业的较强活力与较小负担的一个重要方 面。除天津和山西外,其他10省私营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分别为(从小到大排列):山东 25.42岁;河北26.7岁;河南26.7岁;江西27.9岁;安徽28.4岁;广东28.6岁;湖北29.3岁;重庆31.6 岁;浙江32岁;陕西33.4岁,省际差异是明显的,但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差异趋势。利用年龄和性别数据做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在
8、16 - 24岁这个年龄段,女性占多数,其中,在16- 19岁年龄段,女性是男性的 2.23倍;在20- 24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多 7.8%。而 在25岁以上的私企员工中,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大,男女性别越大:比从25-29岁年龄段的1.58 : 1提高到55岁以上年龄段的8.33 : 1 (见表3)。表3私企员工分年龄性别构成(人)1620 2530 3540 45 50 55+ 合计1924293439444954男性56 320 284 225 10579512525 1170女性125 345 180 11249311673868合计181 665 464 337 154 110
9、673228 20383.私营企业员工文化构成2058位答卷人报道了自己的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的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是相对较高的(见表4)。文化程度的这种分布,无疑是与员工年龄构成相关的:80%的员工的年龄都在29岁及以下,他们成长的时代,正值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 制教育,因此,他们越是年轻,获得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机会就越大。表4私营企业员工文化程度分布及与全国在业人口比较受教育程度不识字小学初中技校高中中专大专大学以上合计民营企业家(%) 全国在业人口() *211.3 45.2 6.5 20.3 7.7 6.30.8100.016.9 37.8 32.39.0
10、2.1 1.20.7100.0*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关于各省私营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分布,总的来说,都以初中为主(见表5)。但如果以初中及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以技校及以上为文化程度较高,则除天津和山西(省份调查样本太小)外,其余10省中私企员工文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有安徽(58.1% )、河南(57.9%)、江西(57.1%)、湖北(49.5%)、重庆(49.5%)、陕西(49.4%)、浙江(45.5%)等地,较低的 有广东(32.3% )、山东(20.6%)和河北(13.8%) o考虑到私企员工文化较高的几个省份并 不是近年来的上亿打工者的主要流入地(浙江除外),也许可以说,这些地方的私营企
11、业吸收了本地较多的学历较高劳动人口。但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尚待进一步考察。表5分省私营企业员工文化程度分布(%受教育程度不识字产 小学初中技校高中中专大专大学以上合计河北5.825.155.31.98.41.91.30.3100.0安徽011.130.88.517.019.712.00.9100.0山东0.58.470.58.98.42.60.50100.0浙江3.210.840.55.429.28.62.20100.0江西1.610.231.18.024.99.612.42.0100.0重庆06.642.911.029.75.54.40100.0湖北1.014.135.412.122.212
12、.13.00100.0河南1.06.050.94.921.87.08.10.3100.0广东3.16.358.33.118.88.32.10100.0陕西3.738.38.630.99.94.93.70100.0相比较而言,私营企业员工文化程度分性别分布的特征是,男性员工文化程度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是很不明显(见表 6)o比如,受过技校以上教育的男性员工在本性别全部员工中 占44.3%,而女性员工的相应比例为 38.4%,前者比后者高5.9个百分点。表6私营企业员工文化程度分性别分布(%)不识字 小学初中 技校高中中专 大专 大学以上 合计男2.07.8 45.9 7.2 20.69.2 6.3
13、0.9100.0女0.8 16.2 44.6 5.5 19.85.4 6.00.5100.0私企员工年龄别文化构成颇有特点(见表7) o从整体上看,25- 39岁三个年龄组的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其中受教育程度在技校以上的分别在本年龄组中占48.4%、47.9%和46.5% o 55岁以上年龄组员工的这一比例为43.1% , 20 - 24岁员工组的这一比例与 5054岁组员工的这一比例相同,均为41.9%,相比较而言,这几个年龄组员工的文化素质也私企员工年龄别文化构成(%)年龄组 不识字小学初中技校高中中专大专大学以上合计16193.327.651.44.48.82.81.70.01
14、00.020-240.98.249.08.819.68.44.80.3100.025291.17.443.17.421.98.710.20.4100.030-342.15.944.16.825.18.06.21.8100.035391.911.540.11.327.47.09.61.3100.040-444.421.240.75.318.66.23.50.0100.045497.217.455.10.013.02.94.30.0100.050-549.722.625.80.019.46.512.93.2100.055+5.229.322.40.013.815.56.96.9100.0算高的。令
15、人诧异的可能是16 19岁年龄组员工,其整体文化水平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员工在本年龄组员工中所占比例高达82.3%,在所有9个年龄组中居于末位。另外,我们还看到,从中专以上学历的拥有比例来看,较高年龄组也占有较大优势,55岁以上年龄组甚至高居首位如果只考虑大专以上学历,则50- 54岁组居首位,55岁以上组次之,35- 39岁年龄组居第三位,25- 29岁组居第四位。也许,在私营企业中,较高年龄组员 工中以技术和知识为求知就业支撑的人较多,而青少年则更多以力气为本钱。(二)私营企业员工的社会背景分析1.私营企业员工的城乡背景问卷主要以“出生地”、“主要成长地”、“目前家庭住地”
16、和“目前工作地点”四个指标 来反映私营企业员工的城乡背景。表8综合了有关这四个指标的基本统计结果。首先,我们清楚地看到,进入私营企业打工的主要是农村劳动者,其次是小城市或镇劳动者,大中城市背景者最少。以出生地而论,这三种地理(也是社会)背景的员工构成基本差异很大,但大 体与全国人口的城乡构成相呼应。表8私企员工城乡背景综合分析大中城市小城市(或镇)农村合计岀生地8.418.373.3100.0(2067)主要成长地9.222.068.8100.0(2047)目前家庭住地12.029.958.2100.0(2049)目前工作地点17.747.734.6100.0(2047)注:“合计”栏下括弧中
17、的数据系有效答案个数。下同其次,我们看到,私营企业员工进入私企工作的过程,在较大程度上是一个乡-城迁移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向上流动的过程。比如,从出生地到目前工作地点,“农村”栏下的百分比从73.3%逐渐下降为34.6%,实际下降了 38.7个百分点。相应地,“小城市(或镇)”栏下 的百分比增长了 29.4个百分点,“大中城市”栏下增长了 9.3个百分点。但是第三,我们也看到,这个迁移过程主要还是发生在农村与小城市或镇之间,农村栏下所减少的38.7个百分点中,接近76%表现为小城市或镇栏下百分点的增加,只有24%略强表现为大中城市栏下的百分点增加。此外,虽然私营经济也以非农产业为主,但这种非农产
18、业的发展似乎并不完全与城市化同步:还有接近一半的出生于农村的私企员工的工作地点是农村。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国近 20年来的发展特征。此外,统计分析还表明(见表 9),从性别来看,私营企业员工的出生地分布没有明显差 异,女性中出生农村的比例比男性略小,而出生大中城市的比例略大。从年龄来看,私企员 工出生地分布有一种不太显著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生地为大中城市的员工的比例逐渐提高,出生地为小城市或镇的员工的比例有升有降,而出生农村的员工的比例则不稳定地下降,最轻年龄组员工的比例比最老员工组的比例高16.7个百分点。表10则显示私营企业员工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与目前家庭住地和工作地点的交叉分布。表9私
19、企员工分性别及年龄出生地分布()大中城市小城市或镇农村合计男7.218.874.0100.0(1173)女9.517.672.8100.0(876)16-192.814.982.3100.0(181)20-247.819.173.1100.0(669)25-298.619.472.0100.0(465)30-349.719.171.2100.0(340)35-399.621.469.0100.0(156)40-4413.314.272.5100.0(113)45-4918.810.370.9100.0(68)50-5415.612.571.9100.0(32)55+10.324.165.610
20、0.0(29)首先考察住地的情况。 从性别分布的比例看,目前住地在农村的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略 少,相应地,女性员工的目前住地在城市(镇)的比例略多,但差异并不显著。从年龄组分 布的比例看,私营企业员工的目前住地在农村的比例有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尽管不是平滑而稳定地减少, 中间有一定起伏,但这种趋势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尤其目前住地为大中城市的比例,基本上是稳定地随着员工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次,再考察一下目前工作地的情况。显然,各个年龄组的员工的目前工作地分布岁各有差异,且随年龄的增加,员工 工作地在城市(镇)的比例有所增加,而在农村的比例则有所减少,不过,这种趋势并非十 分明显,且存在起伏
21、变化。表10私企员工分性别及年龄的目前家庭住地与工作地()大中城市小城市或镇农 住地村 工作地住地工作地住地工作地男11.118.129.349.459.632.5女12.717.030.845.056.538.016-195.09.419.042.276.048.4202410.718.427.046.162.335.525-2910.816.735.650.753.632.530-3412.817.236.453.750.729.135-3912.919.426.543.260.637.440-4419.624.126.842.053.633.945-4913.217.932.447.85
22、4.434.350-5425.021.925.050.050.028.155+34.531.020.734.544.834.5最后,统计还表明,在这些私企员工中, 大多数人的工作地点与其家庭住地的距离似乎 并非太远。根据1979位被调查人提供的有效信息,其目前的工作地点与家庭住处同乡(镇) 的占38.1%,同县(市)的占46.0%,两者合计占84.1% ;同省的占6.4%,不同省(直辖市) 的占9.5%,两者合计占15.9%。从性别来看,相对于家庭住地而言,私企员工无论男女多不 出县(市)的范围,但女性出省打工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从年龄来看,私企员工年龄越小, 其工作地点与家庭住地不在同县(市)
23、和同省(市)的比例越高;反之,年龄越大,其家庭 住地与工作地点都在本县(市)尤其是本乡(镇)的比例就越高(见表11)。表11私企员工家庭住地与工作地距离()同乡(镇)同县(市)同省(市)不同省(市)合计男38.746.37.77.3100.0女37.745.24.512.6100.016-1932.837.97.921.5100.020-2431.548.76.813.0100.025-2938.947.06.27.9100.030-3445.044.47.03.6100.035-3945.343.34.07.3100.040-4447.843.26.32.7100.045-4943.847.
24、44.73.1100.050-5440.053.30.06.7100.055+48.144.47.40.0100.02. 私营企业员工的婚姻与家庭状况计有1972人报道了他们的婚姻状况,占2073份有效问卷的95.1%。在这1972位答卷人中, 956人“未婚”,占48.5% ; 977人“在婚”,占49.5% ; 12人“丧偶”,占0.6% ; 27人“离婚”, 占1.4%。从分性别的婚姻状况看(见表12),男性的在婚比例较为明显地高于女性,两个比例之比为1.37 : 1 ;相应地,男性未婚比例则较为明显地低于女性的相应比例,两者之比为1 :1.3 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经验的感觉:女
25、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婚前外出打工者较多, 而婚后则较多留下持家,让其丈夫外出挣钱。而从年龄别来看,私企员工的婚姻状况是比较 正常的。表12 私企员工分性别及年龄别婚姻状况()未婚在婚丧偶离婚合计男41.955.60.61.8100.0女57.840.70.60.8100.0161998.21.800100.020-2493.16.900100.0252936.761.90.21.1100.030346.091.00.32.7100.035394.091.30.74.0100.040-442.890.81.84.6100.045490.095.23.21.6100.050543.486.26.93.
26、4100.055+0.089.310.70.0100.0在977位在婚的被调查人中,950人回答了配偶是否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问题。其中,809人系与配偶生活在一起,占85.2%,其余141位与各自配偶两地分居,占14.8%。很有趣的是,男性私企员工的配偶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比例为77.1% ;而女性员工的配偶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比例为85.8%,后者尚比前者高8.7个百分点。这里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解释:(1)何以所调查的私企员工绝大多数是夫妻一起出来做工,而不是遵循丈夫外出挣钱妻子居家操持家务的传统模式?( 2)女性员工与配偶生活在一起的比例何以高出男性员工的同一比例? 在更大的范围内,这是否具有普遍性?
27、若有普遍性,其社会学意义是什么?本文限于数据资料,尚不能给出答案。一些私营企业员工如果有孩子,一般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以便抚养。在所调查的员工中, 有孩子的员工共计933人,其中把孩子全部带在身边的有717人,占76.7%;把部分孩子带在身边的83人,占8.9% ;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的153人,占16.4%。但是,这里不可误解为大多数员工无论去何处打工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交叉分析表明,员工是否把孩子带在身边, 同他们的工作地一家庭住地距离密切相关(见表13)。至少可以说,私企员工的家庭住址表13私企员工住地-工作地关系与孩子生活地交叉分析孩子在身边部分孩子在身边 孩亥子不在身边合计同乡(镇)85
28、.4(363)8.7(37)5.9(25)100.0(425)同县(市)73.0(298)9.1(37)17.9(73)100.0(408)同省(市)51.8(29)8.9( 5)39.3(22)100.0( 56)不同省(市)29.5(13)0.0( 0)70.5(31)100.0( 44)与工作地点之间跨越的行政区划越大,则他们越少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经对表12的列联数据进行计算,等级相关系数 G= 0.54,检验统计量Z = 6.690>Z0.05/2= 1.96。这当然反映了他 们的一种成本计算:观察表明,由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外出打工民工的工作地点距 离其家庭住地越远,则
29、他们把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抚养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越大。3. 私营企业员工的父母及配偶的工作情况考察员工父母的工作经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探究父母的工作状况与被调查员工的工作的联系,二是探究职业的代际流动。而考察员工的工作状况,则可以为研究私营企业员工的 就业(或打工)模式提供信息。这里首先考察私企员工的父母与配偶现在(或退休时)的职业。在2073位答卷人中,分别有1880人、1868人报道了其父母现在或退休时的职业;而在977位在婚的私企员工中,有818人报道了其配偶的工作情况。其统计结果如表1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私企员工的父母的现在或退休时的职业,较多地集中于“务农”,且母亲务农
30、者比父亲多。显然,相当一表14私企员工父母与配偶的职业分布()职业父亲母亲配职业亲母亲配15.61.8 6.493.62.97.126.21.3 5.0101.30.32.837.33.6 8.3113.40.30.246.53.3 8.7120.6 0.1 1.152.04.9 7.3132.82.75.3653.1 64.6 32.8144.1 13.16.072.80.9 3.1合计100.0 100.0 100.080.6 0.2 6.0注:本表1 “职业”栏下各代码的含义依次为:1=专业技术人员;2 =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 = 一般管理、办事人员;4 =生产运输工人;5 =商业
31、、服务业人员;6=务农农民;7=专业户、手工艺人;8 =外 出打工;9=个体工商户;10=私企经营者;11=村负责人;12=军人;13 =其他;14=无工作。下同。部分员工自父辈起就发生了职业流动:我们还记得73.3%的私企员工的出生地是农村,而到调查之时,员工父亲仍然务农者所占比例为53.1%,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私企员工配偶的目前工作虽然仍然有最大的比例集中于务农,但其集中度明显小于员工父母工作的集中度,相应地,其分散的程度明显更大,而且除了 “私营企业经营者”、“村负责人”与“军人”两种职业外,员工配偶目前的工作在其他非农职业上的分布(百分比)相当接近。总之可以说,私企员工配
32、偶务农的明显减少,而在非农领域则干什么的都有。其次,私营企业员工父母现在或退休时的工作单位的性质,明显与这些员工自己不同。在2073分问卷中,共有1780人报道了其父亲现在或退休时的工作单位性质,有1791人回答了其母亲现在或退休时的工作单位性质,分别占全部回收问卷的85.8%与86.4%。在977位在婚人中,有782人报道了其配偶的工作单位的性质,占 80%。统计结果如表15所示。表15私企员工父母与配偶工作单位性质分布()单位性质父亲母亲配偶单位性质父亲母亲配偶118.4 8.7 18.461.10.72.325.1 3.56.576.13.4 17.130.7 0.11.7850.2 5
33、7.5 31.142.9 1.53.8913.3 22.8 15.952.3 2.02.9合计100.0 100.0 100.0注:本表“单位性质”栏下各代码的含义依次为:1 =全民所有制;2 =城镇集体所有制;3=三资企业;4=乡镇集体企业;5=联营企业;6=股份制企业;7 =私营企业;8 =农户或农村集体;9=无单位。下同。如果把全民所有制、 城镇集体所有制、乡镇集体所有制、 农民或农村集体以及联营企业 视为公有制企业,则所调查的私企员工的父母现在或退休时工作单位的性质莫不以公有制单 位为主,其合计比例分别达 78.9%和73.2%。两代人的就业单位性质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
34、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与私企员工的父母相比,私企员工配偶的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更为多样化,公有制单位所占比例下降为62.7%。当然,应当注意的是,把“农民或农村集体”也算做公有制的“工作单位”,大大提高“公有制”单位的比例,但实际上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家庭承包经营,与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第三,私营企业员工父母与配偶现在(或退休前)工作时从事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不 过农林牧渔业仍然是他们就业最为集中的行业,且配偶所从事行业的集中度也明显低于父母所从事行业的集中度。在 2073位答卷人中,分别有1709人(82.4%)和1658人(80.0%)报 道了其父母现在或退休前所从事的行业;
35、而在977位在婚员工中,有759 ( 77.7% )人报道了配偶所从事的行业。统计结果如表 16所示。表16私企员工父母与配偶工作行业分布()行业父亲母亲配偶L行业父亲母亲配偶150.6 58.6 31.893.70.42.922.10.4 2.0102.70.72.836.42.3 6.6114.46.09.041.60.7 1.6122.02.76.750.90.3 1.3135.73.47.061.20.5 2.51471.2 2.2 6.11514.2 19.8 15.283.21.5 4.7合计100.0 100.0 100.0三、私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这里所说的员工工作经历,主要指
36、他们进入现在工作的企业以前的工作情况,包括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在进入现企业以前主要从事过一些什么工作等。从这样的工作经历, 我们也许可以了解,他们的职业流动情况以及对这样的经历对他们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具 有的某些影响。企业员工开始工作的时间有早有晚,最早的是1935年,最晚是1999年,但大多数是1980年代以后开始参加工作的。具体地说,在2073位问卷回答人中,有2067人回答了自己最初参加工作的时间。其中,1980年代以前首次参加工作的 289人,占14.0% ; 1980年代参加工作的571人,占27.7% ; 1990年代参加工作的1204人,占58.3%。根据1742位答卷人提
37、供的有效答案,在他们进入现在工作的私营企业之前,已平均工作6.5年,最少0年,最多48年,但主要集中于0 10年之间,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员工在进入 现企业之前没有任何工作经历。有1 5年工作经历的占40%强,有5 10年经历的占18%强,其余21%强的人有1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因此,应当说,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员工在进入本企 业工作之前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见表17)。表17私企员工进入现企业前的工作年限分组分布0 15 11 16 21 26 30 40 年合计5101520253040以上人数347 702 321 161 8857322410 1742%19.9 40.3 18.4 9.2 5
38、.1 3.2 1.8 1.4 0.6 100.0那么,这些员工最初参加工作时主要从事什么职业呢?有1101人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的最初职业的分布如表18所示。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份工作是务农的人所占比例虽然仍然 高达45.3%,但与出生农村的员工比例(73.3%)相对照,已有明显的降低,前者仅及后者的61.8%。这表明,在出生农村的员工中,有近40%的人一开始工作就走出了农业。我们分年龄与性别对私企员工首次就业的职业进行了交叉分析,得到表19的统计结果。请注意,表19中的“其他”项包括了表 14中除“务农农民”、“外出打工”以外的所有职业表18私企员工初次职业分布职业|%|职业I %|职业|
39、%本表“行业”栏下各代码的含义分别为: 1=农林牧渔;2 =矿业;3=机械加工;4 =化学工业;5 =电子工业;6 =食品制造;7=服装;8 =其他工业;9 =建筑业;10 =交通运输;11 =商业饮食业;12= 服务业;13=科教文卫;14 =其他行业;下同。14.6645.3110.420.470.7121.334.8814.4132.4412.591.3141.859.1101.1合计100.0类型,考虑到这些类型上的职业分布很散,因此为了计算的方便而把它们集合成一类。可以看到,初次职业的性别分布差异仍然不很显著,其中女性的初次职业分布的非农比例高于男性约5个百分点。而在年龄分布上,却可
40、以看到一个基本清晰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表19私企员工分性别及年龄初次职业分布()务农农民外岀打工其他合计男47.611.441.7100.0女42.420.337.3100.016-1943.932.723.4100.020-2436.822.241.1100.025-2943.613.243.3100.030-3446.78.045.3100.035-3961.21.237.6100.040-4463.11.533.4100.045-4963.30.036.7100.050-5463.40.036.6100.055+41.20.058.8100.0首次职业中的务农比例上升,而“外出打工”
41、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他”(非农类职业)的比例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到45岁以后基本稳定)。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差异一企业员工年龄越大,其首次就业时间无疑就越早,因而其职业流动越不容易,与出生时的 户籍等先赋性社会特征越是一致,反过来,企业员工年龄越轻,其首次就业时间就越是晚近,出身对就业的影响越小;另一方面也表明年轻人开始就业时的非农选择倾向比年纪较大的更 强。不过,我们注意到,55岁以上组员工的首次职业构成与此趋势相反。统计分析表明,这 种情况不能用该年龄组员工的出身特征来解释(如在此年龄组中,72.4%勺人的出生地是农村)。我们还注意到,该年龄组员工所宣称的首次就业时间在1950
42、- 1976年之间的占88.5%。因此,我们也许只能推测, 在这一年龄组首次就业时, 有农村出身背景的员工可能部分地通 过国家招工、参军和上学等途径,而一开始就从事非农职业。确实,在该年龄组中,学历在 中专以上者占37%稍强。另外,可能在填答问卷时出现了记忆错误或理解偏差,如有11.4%的人将其首次就业时间填写为1987年以后,这显然不合乎常理。从私营企业员工首次工作单位的性质看(见表20),比重最大的仍然是农户或农村集体,但首次工作单位是私营企业者所占比例也超过了20%。如果说把“农户或农村集体”作为首次工作的“单位”,对于有农村出身背景的大多数员工而言,可能是一种自然的或不得已的 过程;而
43、以私营企业为“首次工作单位”则更多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统计分析表明,表20私企员工首次工作单位性质分布()单位性质%单位性质%18.661.426.8720.531.9844.443.797.954.6合计100.0(1575)这种差异与员工年龄变动趋势是相关的, 因而也是与时代变动趋势相关的: 在上文由年轻到 年老而划分的9个年龄组中,前6个年龄组员工的首次工作单位是 “私营企业”的组内比例依11次为46.4%、24.1%、14.2%、9.2%、7.5%、4.5% ,后3个年龄组的这一组内比例均为0。可见,越是年轻的员工,开始工作时进入私营企业的越多。员工第一个工作的行业仍然以农林牧渔为最
44、多。在1476人给出的有效回答中,第一个工作的行业为农林牧鱼的占 41.4%。其余各业所占比例依次为:卫生、教育、文化、科研占8.6%,服务业占7.3%,机械加工占6.4%,其他工业占10%,服装占3.7%,食品制造占3.5%,交通 运输占3.3%,化学工业占1.7%,商业、饮食业占1.7%,电子工业占1.3%,矿业占1.2%,建 筑业占0.1%,其他行业占6.4%。行业的年龄分布趋势与工作单位性质的年龄分布趋势基本 相同,兹不赘述。但行业的性别差异另有特点(见表 21)。在各种行业中,男表21私企员工首次工作行业分性别分布()行业男女143.5 38.921.2 1.137.64.841.7
45、1.751.1 1.664.22.672.05.985.67.5行业男女94.81.1102.40.8116.87.9125.312.8132.61.11411.18.7合计100.0100.0性组内分布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组内分布比例的有农林牧渔(1)、机械加工(2)、食品制造(6)、建筑业(9)、交通运输(10)和科教文卫(13),而女性组内行业分布比例大于男性组内行 业分布比例的有服装业(7)、服务业(12)和商业饮食业(11)。为了进一步研究私营企业员工的职业流动特点,问卷要求被调查员工列举进入现企业工作以前从事时间较长的三个工作的职业、单位性质与行业。对这方面的问题给予回答的被调查员工数
46、大大少于回收问卷数,例如,从工作时间来看,完整地填报了第一个从事时间较长的工作的起迄时点者有 971人,而完整填报第二次起迄时点的降为552人,完整填报第三次的则只有326人。除了其他原因外,对这种情形可以有三种解释:第一,一部分员工在进入现 企业工作以前尚未工作过;第二,一部分员工在进入现企业以前仅有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第三,一部分员工在进入现企业以前仅有过两次时间较长的工作经历。当然,还有一部分员工可能由于记忆或情绪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提供相关信息。从所调查员工的年龄分布看,前三种原因应是主要的。总的说来,被调查员工的三个时间较长的工作的平均时间长度分别为: 第一次4.79年,第二次4.14
47、年,第三次4.11年。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工作的时间长度 有所缩短。表22的具体分布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表22私金员工三次较-长工作的时间分布(%)01 -6-11-16-2126 - 30 年51015202530 以上合计第一个工作0.860.116.5 4.02.61.01.01.1100.0第二个工作2.074.215.2 6.21.50.30.10.3100.0第三个工作1.975.114.2 5.32.60.40.20.2100.0私企员工进入现企业工作前的三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的职业,从表23的频次比例分布来看,三次工作的职业频次比例下降得最快的仍然是“务农农民”(6),
48、从43.4%下降到了7.1%,下降幅度达83.6% ; “军人”次之。“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表23私企员工三次职业分布(%职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职业|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14.34.24.291.97.17.521.01.00.9100.61.04.734.08.99.0110.92.42.8413.216.821.2122.51.00.058.811.815.1132.44.55.7643.47.18.0141.80.81.971.97.32.8合计100.0100.0 100.0814.326.016.0(680)(381) (212)两种职业的频次比例稳
49、中有降,但下降不明显。“专业户、手艺人”与“外出打工”的频次比例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又迅速下降。“一般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生产运输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者”、“村负责人”等职业的频次比例则都是 稳定增长。然而,考虑到所有被调查者现在其实都是私营企业的员工,因此,通过交叉分析,我们注意到,(1)在进入现企业工作前的第三个工作是“一般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 的人中,81.3%的人在现企业中担任“班组长”、“会计、出纳”、“技术员”和“其他办公室职员”,可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职业地位基本保持一致;(2)进入现企业工作前的第三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职业是“个体工商户”、
50、“私营企业经营者”、“村负责人”的被调查者,进入现企业 后的职业地位可能有所下降:81.3%的原“个体工商户”、66.7%的原“村负责人”以及55.5%的原“私营企业经营者”现在是私营企业的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职业地位的这种下降应当是有补偿的,否则这些人的行为就变得不理性了,而真正有价值的补偿理应是较高的收入。在三次工作的单位性质的频次分布(见表24)中,“农户或农村集体”的频次比例显著而 稳定地下降,“私营企业”的频次比例则显著而稳定地上升。在其他各种性质的单位中,除 了“乡镇集体企业”外,“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联营 企业”与“股份制企业”等性质的单位频次比例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24私企员工三次工作单位性质分布()单位性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单位性质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果蔬劳务协议书
- 标准保密协议书
- 2025年中国国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药药剂学试题及答案z
- 柴油交易协议书
- 标前意向协议书
- 树木浇水协议书
- 校园值班协议书
- 校园购书协议书
- 桃园管理协议书
- 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教材课件
- 轻质砌块隔墙施工方案
- 律师事务所招投标书
- 苏州天马医药集团天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搬迁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全本公示本)
- 安徽硅宝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500吨偶联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DB14∕T 2442-2022 政务数据分类分级要求
- JJF 1933-2021 光学轴类测量仪校准规范
- 水利部2002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上、下)
-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中英文对照)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表
- 管桁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