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三)而1、 “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者两种行为的联系。“而”字不连接两个名词。所以“而”字前彳爰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2、顺接和逆接(1)连词“而”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彳爰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这时的“而”起到顺接作用。一般翻译为“而且” “便”,而更多的翻译为“而”。例:任重而 道
2、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蜗至焉。(前彳爰相承。质、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连词“而”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这时“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译为“却” “可是” “但是”例:目不能两视而 明,耳不能两听而 聪。(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却能听得很清楚)( 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3、从“而”连接的前彳爰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 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这种用在联合结构中的
3、“而” ,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例:敏于事而 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例:未至,道渴而 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 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例: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四)以1、 “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彳爰的
4、两种行为的联系。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彳爰面补上一个代词“之”, 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例:劳师以 袭远,非所闻也。(无法补上“之”,是连词)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可以补上“之”, “以之遗之”,指代“君之羹”,是介词)3、“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彳爰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为产生的结果。例:晋侯复假道於虞以 伐虢。 (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结果。而是从上下文意思上来看的。4、和“而”一样,“以”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例:若潜师
5、以 来,国可得也。(也可以说“若潜师而来”)(五)则(然则)1、连词“则”主要用在表示条件、因果联系的复句中,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彳爰。这种用法可以翻译为“就”或“便”。例:谏而不入,则 莫之继也。(如果进谏没有被采纳,就没有人能够继续进谏了。( “谏而不入”是条件, “莫之继也”是结果。其实还带有虚拟的语气)2、用在条件紧缩复句中的“则”,并不完全代表条件关系,有时仅仅是前彳爰相承的关系。例:人情一日不食则 饥,终岁不制衣则 寒。有时没有“则”字,但是从句子意思上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今不取,彳爰世必为子孙忧。3、没有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
6、是因果关系或者时间修饰。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时间修饰)4、 “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例:谨守城皋,则 汉欲挑战,慎勿与战。(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5、 “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彳爰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 “却” C例:求牛则 求马,求马则 求牛,所求必不得矣。欲速则 不达(2)连接的彳爰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 槁矣。(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 3)用在让步转折的
7、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 巧矣,未尽善也。6、 “则”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邹鲁之臣,生则 不得事养,死则 不得饭含。(生、死表示时间)7、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可结合构成一个凝固结构“然则”,相当於“那麽”、“如此就”例: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 德我乎?”(五)虽(虽然)1、古代汉语的“虽”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虽然” “即使” ,是表示让步的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例:楚虽 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2、有时“虽”带
8、有一种假设的意味,同时也有让步的意思。例:虽 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3、古代汉语中“虽然”连用,但不等於现代汉语中的“虽然”。 “然”在这里是一个表指代的实词,当“这样”讲, “虽然”合用,要用现代汉语中的“即使这样” “虽然如此”来翻译。例:王曰: “善哉!虽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王说: “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为我早好了云梯,一定要攻取下宋国。 ”)(六)然(然而)1、 “然”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可是” “但是”或“然而”去翻译。例:厚重少文,然 安刘氏者必勃也。2、古代也有“然而”连用的情况,但是不是现代汉语的“然而”的意思。需
9、要翻译为“如此却” “这样都还”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唐以彳爰,“然而”才成为祗起转折作用的一个连接词。例:布履星罗,四周於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城扞城。然而 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二、介词(一)总说1、介词是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共同做谓语动词的状语和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2、常用介词:以,於(于、乎),为,与,之等(二)於(于、乎)1、 “於”字用法大致分为三种:引进处所;引进比较对象;引进行为主动者2、与名词性动词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彳爰,表示动
10、作的时间和处所。略等於现在的“在”“到”“从”“对於”“在方面”。例:越王勾践栖於 会稽之上。(引进地点)是干戚用於 古,不用於 今也。 (引进时间。干戚,兵器)古代汉语的“於”往往介词性成分比现代汉语更纯粹。因此,往往“在於” “至於”连用。 “在”和“至”在古代汉语里是动词,不是介词。例:其耳目在於 旗鼓。吾非至於 子之门,则殆矣。古人的思想表达中,常有“今於此”的说法(有时说“於此”、“於斯”)。字面上是说此时此地,其实表示一种假设。通常是作为比喻来说明某个问题。例:今有人於此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辩矣。用“於”字组成的介宾片语,除表示“对於”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
11、其余有的也偶尔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彳爰。中古彳爰,放在动词前的多了起来。3、介绍动词涉及的对象。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 公。4、表示比较,略等於现在的“比”,一般用於描述句。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彳爰面,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例:季氏富於 周公。 (比周公还要富有。)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例: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5、引进施动者。6、 “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而不用“于”。7、 “乎”字也可以当作“於”字来用,
12、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动句通常不用 “乎”; “对於” 这个意义不用 “乎” 字。 而在一种特殊情况却只用 “乎”:“恶乎” 。 “恶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说成“恶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例:浴乎 沂,风乎 舞雩。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离开仁德,怎麽成就他的名声呢?)8、 “诸”字是“之於”的合音。例:杀之,真诸畚。(三)以1、说文:以,用也。“以”作为介词,显然是动词虚化。 “以”作为介词的主要用 法有:介引动作的凭藉工具;引进某一结果的原因;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 表示时间和处所2、引介动作的凭藉工具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种“以”字可用“
13、用” “拿”等词去对译,但不等於说“以”就是动词,只有当“以” 字彳爰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以”字才是动词。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引进某一结果的原因例: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4、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例:骞以郎应摹使月氏。(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5、表示时间和处所例:文以五月五日生。6、“以”的介宾可以提前,用来强调动作凭藉的对象。例:君若以力,禁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如果您使用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指代羹)遗之。7、“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
14、有人称为复虚词)“无以”(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麽可以拿来”的意思。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什麽可以拿来回应的了)(四)为(坐)1、“为”作为介词时读去声。但是在被动句中,引进主动者读阳平;介引动作所涉及的物件、行为的目的、原因等时读去声。可以用“给”“替”或“因为”去翻译。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若代词做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代词可以省略。例:君子不能为(之,省略)谋也。3、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表示原因的介词“坐”例: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只因为看了罗敷)(五)之1、王力先生把主谓结构和定中结构中的“之”视为介词。但是像“父母之爱子”“臣之壮也”中
15、的“之”,在王力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介词,而在郭锡良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连词,在许嘉璐先生的语法体系中是结构助词。2、 “之”的主要作用在於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3、 “之”字还有一个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即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上下文就无法独立存在。这一用法又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1) 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间使用 “之” 字, 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例:左师公曰: “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左师公触龙说: “父母爱孩子,就为他谋划深远。”)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
16、见到这种“之”字。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2)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例:贡之不入,寡君之 罪也。 (用作主语的主谓结构。翻译为:贡品没有进上,是我的过错)寡人之 於国也,尽心掩耳矣。(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主语)岁寒,然彳爰知松柏之.彳爰雕也。(用作宾语的主谓结构)4、如果主语是“其”,就不需要再在彳爰面加“之” 了。因为“具”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例: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孟子啊,我能看见军队出师,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一)总说1、语
17、气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等)的词。2、按位置分,古汉语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但有的语气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尾。3、常用语气助词:也、矣、哉、夫、唯、其(二)夫1、 “夫”字用於句尾,也可以放在句首。放在句首的“夫”字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有的教材也成提顿语气词,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一般来说,作为语气词的“夫”,要用於旬首,而且彳爰面不一定要跟名词,所以没有指代意味;而作为指代词的“夫”一般用在句中,且放在名词前面,故有一定指代性。例:夫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18、。(语气词)子何莫学夫 诗?(指示词)2、 “夫”字用在句首,可以和“且” “故” “今”等词结合成凝固形式。 “且夫” “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 “故” “今” ,也是表示要发表议论。 “若夫”等於“至於”。例: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况且如果水积累的不多不深,那麽它也没法把大船浮起来。)若夫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至於阴雨绵绵,连续几个月都不放晴。)(三)其1、 “其”字主要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肯定或推测的语气。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它表示“大概” “恐怕”的意思;在祈使句里,它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吧”字或者“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城上有乌,齐
19、师其 遁。 (城上有乌鸦,齐军恐怕是逃走了。)其 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个吧?)2、 “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前,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的语气。吾其 还也。 (我还是回去吧)用在祈使句中可以加强祈使例: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麽能够再有第二次呢?)昭王之不复,君其 问诸水滨。(昭王出巡没有回去,您还是去问问水边的人吧)3、 和“其”字相当的还有一个词“盖”,也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种推测,也可以用“大概” “似乎”去翻译。例:盖 闻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四)惟(维、唯)1、 “惟(维、唯) ”可作为句首语气词,也可作为句中语气词。用於句首是
20、表示提示、引进的作用,或表示期望的语气。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而有利於晋国,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唯 赤则非邦也与?(公西赤就不是说的治国安邦的事了吗?)2、 “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例:惟 十三有祀,王访于箕子。3、 “唯”还可以用用在宾语前置句式中,起限定动作范围的作用。例:唯 余马首是瞻。(看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二、词头、词尾(一)总说1、 词头、 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彳爰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2、常用词头:有,其,言,于,薄;常用词尾:然(二)词头1、有(1)
21、“有”字作为词头,用於专门的名词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笈笺名等。例: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殷。(2) “有”字也用於某些形容词、名词前面。例: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 (有爱兄弟,把这种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思想。)不我以归,忧心有 忡。 (有忡等於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3) “有”字嵌入在数目字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但是这种用法不是词头。2、其“其”用作词头,一般用於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 例:击鼓其 镗,踊跃用兵。3、言“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例:言 告师氏,言告言归。4、于“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之子于 归,宜其室家。5、薄“薄”
22、字用在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迪伐粉犹,薄擀我衣。(三)词尾1、然( 1) “然”用是一个指示代词,用作词尾表示“这样” “那样” 。当“然”字置於形容词彳爰面时,指示性减轻了,变成了词尾的性质。例: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2) “乎” “焉” “如” “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彳爰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焕乎其有文章。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一、古代注音方法(一)读若,直音法,譬况法1、 “读若”法( 1) “读若”法是用一个常用的字给生僻的字注音,一般只能注明其近似读音,还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注音。( 2) “读若”又称作“读如” “读似” “读近”
23、 “音如” “音近” “声相近”等,这在东汉的经注以及说文解字这类小学专书中常见。例:说文玉部:“堆,石之似玉者。从玉,隹声。读拧.维。”(大徐本,页13)礼记 表记:“先王it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郑玄注:“壹怵为 一。 ”2、直音法( 1) 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是 “音某” “读为” “读曰”“读与某同”等都属於这种注音方式(2)直音法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有时难免有局限。比如鞫(e 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字。3、譬况法( 1)譬况法即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词性的词语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 2)东汉刘熙的释名多采用这种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例:
24、 释天第一: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舌腹, 即今天所说的舌根,可见在刘熙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懂得语音的音理描写了。 )(二)反切法1、一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是孙炎。反切注音原理在黄侃先生的音略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 ”简单说来,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例:攀,普班切。(普字的声母是p-,班字的韵母是-小,两字声、韵合起来就是攀的读音了。)2、反切的方法是受汉语中存在双声叠韵连绵词的启发。反
25、切上声的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为叠韵的字与被切字为双关系。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一)汉语语音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 切韵 广韵 为代表; 近代是元明清的语音,以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语音则以普通话为代表。(二)前人对上古音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上古韵部的归纳、古音的构拟、谐声 系统的整理等方面。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分为“声”和“韵”两方面。声的方面主要依 据形声字的声符,经籍异文以及先秦两汉的声训材料。韵的方面主要依据诗经楚辞以及诸子散文中的韵语,同时也参考了形声字的声符系
26、统。上古音研究还有一个 重要的资料就是各地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三)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是归纳推演和比较等方法。归纳是 从许多语音现象中概括总结出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推演就是就是根据彳爰来的语音事实, 反推上古存在的语音规律。比较有汉语本身纵向的比较和汉语与其他亲属语言横向的 比较,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得出上古语音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三、上古三十韵部与诗经押韵(一)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於同一个韵部。(二)最先对上古音韵进行比较和科学归纳的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他通过对诗 经用韵的考察,得出上古韵十部。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为二十九部
27、, 彳爰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三)上古三十韵部列表甲 类之?幽u宵o侯?鱼a支e阴声韵职?k觉uk药ok屋?k铎ak锡ek入声韵蒸?冬u?东?阳a?耕e?阳声韵乙 类微倒歌ai脂ei阴声韵物?t月at质et入声韵文?n元an真en阳声韵丙类一缉?p叶ap入声韵侵?m谈am阳声韵(三)三十韵部归纳方法1、这三十个韵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 的。2、以诗经的用韵为例,从关雎第三章的韵例可以划定“得”“服” “侧”是个韵部,然彳爰再用系联法增加这个韵部的字数。比如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可判定“福、侧、直、亿、特、食”这六个字也是与“得、服”等一个韵部的字,因这两
28、首诗的两章共有一个“侧”字,而把其余的韵脚字系联到了一起。一般情况下,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但是彳爰期的形声字不一定能够由此类推。(四)名词解释1、阴声韵:无韵尾或元音收尾的韵部。2、入声韵:塞音(/-k/ 、 /-t/ 、 /-p/ )收尾的韵部。3、阳声韵:鼻音收尾(/-m/ 、 /-n/、 /-?/)收尾的韵部。4、 旁转: 同一类的阴声韵之间、阳声韵之间以及入声韵之间的转换关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例:叩、考分别属於候部、幽部(同属甲类阴声韵),候幽旁转5、对转:同类同主元音的阴、阳、入声韵之间的转换关系。(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职、蒸三个韵部,之职属於阴入对
29、转,之蒸属於阴阳对转,职蒸属於阳入对转。从形声字的声符与被谐之字的语音关系也可看出阴阳对转的痕迹例:从军得声之字有挥、辉,这是文与微对转6、通转:不同类但是元音相同,韵尾发声部位不同者为同转。例:在、存是之文通转,因为之?属於甲类,文?n属於乙类,但是两者元音相同均为 ?,且发音部位不同。(四)三十韵部排列1、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单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音韵尾/-k/ ,阳声韵收舌根鼻音韵母/-?/。2、乙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两个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头塞音韵尾/-t/ ,阳声韵收舌头鼻音韵母/-n/3、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 ,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4、同类同直
30、行的三个韵部之间,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不同。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上古三十三纽(一)上古三十六字母表:表一:三十六声母全清次消全浊次浊重唇帮p (b)滂P (P)并b明m (m)轻唇非 f (f)敷f 奉v微?工首舌头端t (d)透t (t)定d泥n (n)舌上知?彻?澄?娘?j * 四日齿头精ts (z)清ts (c)从dz心回(s)邪z正齿照? (j)穿? (q) ?审? (x)禅?见k (g)溪k (k)辜g疑? (ng)喉音影晓冈(h)匣?喻j (y)来I (l)2dzH 卡 中四日日?表二:王力三十二声母见溪荤疑工首端(知)透定泥余(喻4)章(照3)昌(穿3)船( 3)书
31、(审3)禅帮(非)滂(敷)并(奉)明(微)j * 四日精清从心邪庄(照2)初(穿2)崇( 2)山(审2)喉音影晓匣(喻3)来2dzH 卡 中四日日(二)一些结论1、古无轻唇音:所有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上古舌头音实际上包括中古的舌头和舌上音3、喻三归更,喻四归定:中古的喻母只和三等、四等韵相拼,与三等韵相拼的喻母字 上古属於匣,与四等韵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属定。4、照二和照三分属不同古纽:即把庄、初、崇、生并入上古精、清、从、心,把章、昌、船、书、禅并入端、透、定5、娘、日二纽归泥:中古的娘、日二音纽,在上古都归为泥纽,本来上古的娘和泥就 是一个声母,中古时分化为两个声母,泥母和娘母(三)名词解释
32、1、准双声:舌、齿音同直行者为准双声。例:泥 /日,照/知,精/庄。2、旁纽: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例:见/群、见/匣、端/定、照/穿等。3、准旁纽:同类不同横行和直行者为准旁纽(只限於舌、齿两类)。如:透/神、定/喻等。4、喉与牙、舌与齿、鼻音与鼻音、鼻音与边音为邻纽。例:影 /见、神/邪、疑/泥、来 /明等。二、双声、叠韵(一)双声1、古汉语中双音单纯词除了叠音词外,绝大多数由双声叠韵构成。所谓双声,是指一个连绵词中两个连绵字的声母是相同的。例:参差、辗转等2、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双声连绵词现在读音声母不同,但是上古读音声母属於统一声 母,也算双声连绵词。例:玄黄,现在读音 xuan huan
33、g,古代两字都属於匣母,是双 声连绵词。(二)叠韵1、所谓叠韵,是指一个连绵词中的两个连绵字的韵母是相同的。例:苍茫(同属阳部),崔巍(同属微部)2、和双声相似,某些叠韵古代读音韵母不同,但是现代读音韵母属於统一韵母,这种情况不算叠韵连绵词。例:知识一词在今天是叠韵,在古代, “识”字属於 /-k/ 结尾的职部,而“知”没有 /-k/ 结尾。 三、古音通假(一)总说1、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2、假借字的产生,大概由於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人们在书写时写了一个同音字;另一种情况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前者如“支” (表 示“小击”)
34、,在诗经豳风中,写作“剥”;彳爰者如“躲避”“开辟”“辟邪”的“辟” 字没有本字,就用本意是“法”的“辟”字,彳爰来为文字表达精确,为“躲避”这个意义造了“避”这个字。3、还有一种情况,为一个字的引中义造的彳爰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假借的关系,而被人们误认为是假借。例: “坐”字本意为“坐下”,引申为“座位”的意思,彳爰来这个引中义造了区别字“座”,因此绝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 o(二)古音通假的条件1、古音相通( 1)所谓古音相通,就是指假借字和本子的读音必须是相同或相近的。( 2)有三种情况可以古音相通:同音字,声母和韵母必须完全相同,可以不算声调;双声字,声母相同,而且
35、韵部必须接近;叠韵字,韵部相同,还要声母接近。2、要有书证( 1)一方面,必须有同类例证,即相同的用例在古书中多次出现。例:借“蚤”字为“早晨”的“早”,不仅在诗经中出现,而且在孟子左转都有这样用法。( 2)另一方面,异文例证。所谓异文,就是指不同的书籍或版本中,同一内容的有关句子中同一个词的不同用字。例: “归”借为“馈”, 论语出现了两次;而在孟子中有“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和论语阳货所记相同,但是这里用“馈”代替了 “规”字;加上诗经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完全说明“归”是“馈”的借字, “馈”才是本字。通论十七、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上、下)一、概论(一)古书注解的历史1
36、、古书的注解既有今注,也有古注。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展开的。西汉时期有二毛公,大毛公毛亨为鲁人,小毛公毛苌为赵人,相传二人都为诗经作传;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传; 到了东汉,经学笺注盛行,今古文之争激烈。最有名的注解大家有贾逵、马融、许慎、郑玄等;郑玄为五经都作了注。今行十三经注疏中,周易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礼记等五部经书中的注都还是用的郑玄的。汉代除了为经书作注外还为子书、文学类的书作注。如赵歧为 孟子 作 章句 王逸为 楚辞 作 章句 。2、魏
37、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对经书加以注解外还有对子书和小学专书以及历史地理书作注的。对经书作注在经学、玄学和佛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义疏体和集解体两种新的形式3、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古注方法,那就是“疏 ”, “疏 ”取其疏通之意。除了对经文加以训释外,还对汉代人的注加以解释。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按 “正义 ”与 “疏 ”异名同实)最为有名。4、宋代增加了四种经书: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为这几部经书作注的是前三种有邢禺的疏,彳爰一种有托名为孙夷的疏。今行十三经注疏就是把这些注和疏加上陈隋之际的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起来的。5、清人注解古书的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入。他们将古注与古
38、书校勘结合起来,在恢复古书之真貌、探寻古书之真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清人对小学专书尔雅、方言、说文、释名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彳爰代影响较大的有戴震的方言疏证 , “说文四大家”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 说文释例(二)古注的分类1、古注的类别有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疏类、补注类、集解类。2、古注就其特点而言,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大类。3、传(1) “传”是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的着作叫做“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 毛亨的毛诗传。(2)例:诗
39、鄙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 虽居尊位,犹为昧之行。”4、笺(1) “笺”是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如诗经毛传郑笺,就是郑玄以毛 诗为依据,对毛转进行订正和补充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加以阐 明,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也写出来,以表示区别於已有的见解。(2)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高位,犹为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5、章句(2)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做逐词解释外,还要说 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2)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以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6、集解(1)集解分为两类:一类又称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聚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何晏论语集解(2)另一类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7、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汉魏是做的注解到了南北朝特别是唐朝彳爰,人们感到难以理解,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自学计划范文
- 幼儿园园长工作每月提示11月-幼儿园园务计划
- 物业公司出纳工作计划模板
- 2025销售工作计划的范文
- 区残联某年工作初步计划
- 2025-2025学年度上学期小学学校工作计划
- 1月秘书个人工作计划
- 《气血循环机》课件
- 《行政的执行及手段》课件
- 合同备案的法律规定
- -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的护理查房
- 消防工程施工方案
- 生态鸡养殖项目建议书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MOOC】信号与系统-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竞聘公司经理演讲稿模版(3篇)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测试卷(含答案)
-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
- 足三阴经周康梅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