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答案_第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答案_第2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题1-1欲使二极管具有良好的单向导电性,管子的正 向电阻和反向电阻分别为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 答:二极管的正向电阻越小越好,反向电阻越大越好。理 想二极管的正向电阻等于零,反向电阻等于无穷大。习题1-2假设一个二极管在50C时的反向电流为10卩A, 试问它在20C和80C时的反向电流大约分别为多大?已知 温度每升高10C,反向电流大致增加一倍。解:在20C时的反向电流约为:2 3 10 A 1.25 A在80C时的反向电流约为:23 10 A 80 AN71.5V 1k?(b)习题1-3某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如图(a)所示:如在二极管两端通过 1k?的电阻加上1.5V的电压,如图(b),此时

2、二极管的电流I和电压U各为多少?如将图(b)中的1.5V电压改为3V,贝V二极管的电流和电压各为多少?解:根据图解法求解电源电压为1.5V时1.5 U II 0.8A, U 0.7V电源电压为3V时3 U II 2.2A, U 0.8可见,当二极管正向导通后,如电源电压增大,贝匸 极管的电流随之增大,但管子两端的电压变化不大。习题1-4 已知在下图中, 对应地画出二极管的电流 形,并在波形图上标出幅值。U = 10sin 3 t (V), RL=1k?,试 iD、电压uD以及输出电压uO的波 设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反向习题1-5 欲使稳压管具有良好的稳压特性,它的工作电 流lz、动态电阻z以及温

3、度系数 a u,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一 些好?答:动态电阻rz愈小,则当稳压管的电流变化时稳压管的 电压变化量愈小,稳压性能愈好。一般来说,对同一个稳压管而言,工作电流lz愈大,则其动态内阻愈小,稳压性能也愈好。但应注意不要超过 其额定功耗,以免损坏稳压管。温度系数a u的绝对值愈小,表示当温度变化时,稳 压管的电压变化的百分比愈小,则稳压性能愈好。习题1-6 某稳压管在温度为 20C,工作电流为 5 mA时, 稳定电压 UZ=10V,已知其动态内阻 rZ=8?,电压的温度系 数 a u=0.09% / °C,试问: 当温度不变,工作电流改为20 mA时,UZ约为多少? 当工作电流仍为

4、5 mA,但温度上升至 50C时,UZ约为多少?3解: Uz Izrz (20 5) 108 0.12VUz 100.1210.12 VU z U z U T 0.09%(50 20) 2.7%Uz 1012.7%10.27习题1-7在下图中,已知电源电压 RL=1k?,稳压管的Uz二6V,试求: 稳压管中的电流Iz = ? 当电源电压U升高到12V时,Iz 当U仍为10V,但Rl改为2k?时, 解: lR Uz- 6 mARlU UzI z 20mARIz I Irl 20 6U = 10V,R = 200?,将变为多少?Iz将变为多少?R14mAIz I IRl 30 624 mAIz I

5、 IRl 20 3 17mA I UUz 30mAR rl # 3mA习题1-8设有两个相同型号的稳压管,稳压值均为6V,当工作在正向时管压降均为0.7V,如果将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串联后接入电路,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稳压值?试画出 各种不同的串联方法。+2?仃(1) 12V+2? 6.7V“ +I I (1) 1.4V习题1-9 一个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所示,试在图中求出Uce=5V,ic=6mA处的电流放大系数 和,并进行比较。设三极官的极限参数为Icm =20mA, U(br)ceo = 15V, Pcm=100mW,试在特性曲线图中画出三极管的安全工作区。解:10 lf «ceAt

6、习题1-10假设有两个三极管,已知第一个管子的,99,则,?当该管的 咕10 A时,其IC1和I曰各等于多少?已 知第二个管子的 -2 0.95,则其 2 ?若该管的I巴=1mA, 则IC2和IB2各等于多少?解:,一10.991 1 1当 IB1 10 A 时,IC1 0.99mA, IE1 1mA22191 2当 IE2 1mA时,IC2 0.95mA, IB2 50 A习题1-11设某三极管在20C时的反向饱和电流ICBO=1卩A, B =30;试估算该管在50C的ICBO和穿透电流ICEO大致等于多 少。已知每当温度升高 10C时,ICBO大约增大一倍,而每当温度升高1C时,B大约增大

7、1%。解:20C时,I CEO1I CBO31A50C 时,I CBO8At tc50 200 11%301 1%301301%39I CEO1ICBO320A 0.32mA习题1-12 一个实际PNP型锗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分 别如图P1-12(a)和(b)所示。 查看该三极管的穿透电流Iceo约为多大?输入特性的死区电压约为多大? 为了使PNP型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其ube和uBC的值分别应该大于零还是小于零?并与NPN型三极管进行比较。解:查图可知,lCEO=0.5mA,死区电压约为 0.2V ;为了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对 PNP型:uBE<0,uBC>0 ;对 NP

8、N型:ube>0, Ubc <0。习题1-13测得某电路中几个三极管各极的电位如图P1-13所示,试判断各三极管分别工作在截止区、放大区还是饱和区。+5VO+ 12V+ 10.3V+0.7VO0V0V+ 12V-6V+ 10V(b)(c)(d)-5V+4.7V-10V+8V+2V-5.3V+ 10.75V+ 11.7V-1.3VA+4.7VO-+0.3VO-+5V(f)-1V(g)+ 12V(h)0V(e)Ube>0 , Ubc >o,饱和;Ube<0 , Ubc<0,饱和;解:判断依据:NPN 型:Ube>0, Ubc<0,放大;Ube<

9、° , Ubc<0,截止。PNP型:ube<0, Ubc>0,放大; ube>0 , Ubc>0,截止。+5V+12VOV+10.3VOV+ 12V-6V+ 1OV(b)(c)(d)放大截止放大饱和截止+4.7V+5V(f)放大放大临界饱和习题1-14 已知图P1-14(a)(f)中各三极管的B均为50,Ube 0.7V,试分别估算各电路中的iC和uCe,判断它们各自 工作在哪个区(截止、放大或饱和),并将各管子的iC和uCE对应在输出特性曲线上的位置分别画在图P1-14(g)上。IB 0.065mAIC 3.25mAUce 3.55V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10、, 见图P1-14(g)中A点(b)IB 0.0465mAIC 2.325mAUce 5.35V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见图P1-14(g)中B点'20k?(c)IB 0.465mAIC 23.25mAU ce 36.5V以上算出的Ic与Uce值是荒谬 的,实质上此时三极管巳工作 在饱和区,故Ib=0.465 mA,Icvcc/ Rc=5mA, Uce=Uces 0.3V,见图P1-14(g)中C点。Ic 0Uce Vcc 10V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见图P1-14(g)中D点。Ic20k?20k?(e)0T10V200k?10VUce Vcc 10V(c)IB 0.0465mAIC 2.3

11、25mAUce Vcc 10V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见图P1-14(g)中E点(与D点重合)。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见图P1-14(g)中F点321UCAF6图 P1-14(g)10 <e/V/b=iooma80MA-60pA一 4OHA20MA OMA习题1-15分别测得两个放大电路中三极管的各极电位如图P1-15所示。试识别它们的管脚,分别标上e、b、c,并判断这两个三极管是 NPN型还是PNP型,硅管还是锗管。(a)(a)解:本题的前提是两个三极管均工作在放大区。(a) 1 发射极e,3基级b,2集电极c,三极管 类型是NPN锗管。(b) 2发射极e,3基级b,1集电极c,三极管 类型是PNP硅管。习题1-16 已知一个N沟道增强型MOS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 曲线如图P1-16所示。试作出uds=15V时的转移特性曲线,并 由特性曲线求出该场效应管的开启电压UGs(th)和Ido值,以及i 4 12gm亠苕亍2.8mSUgs 4.5 3.5习题1-17试根据图P1-17所示的转移特性曲线,分别判断各 相应的场效应管的类型(结型或绝缘栅型,P型沟道或N型沟道,增强型或耗尽型)。如为耗尽型,在特性曲线上标注出 其夹断电压UGs(0ff)和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