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改更深处漫溯2014.11.23_第1页
向课改更深处漫溯2014.11.23_第2页
向课改更深处漫溯2014.11.23_第3页
向课改更深处漫溯2014.11.23_第4页
向课改更深处漫溯2014.11.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洪江市教师全员培训讲座稿:向课改更深处漫溯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次与大家倾心交流的机会。大家可能有些失落,由于让你们牺牲休息时间来听的不是专家的讲座。说起专家,我和大家一样,以前顶礼膜拜过。在此,和大家谈谈我走近专家的一次经历吧!(走近专家)我知道,大家似乎都是奔着学分而来,但我希望大家不但仅是带着学分回去,如果能激起你心中一丝对专家的向往与追求,或者对课改的一点触动与思考,我将受到莫大的鼓舞。还是言归正传。近年来,教育改革思想活跃,推行课改如火如荼。能够说新课改是一场教育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颠覆。许多名校如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绵阳东辰学校、

2、昌乐二中、岳阳许市中学等无不是依托课改迅速步入名校行列。新课改在我市推行了四年多,通过不断学习名校经验,通过不断努力摸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我们基本接受和认同了课改的理念以生为本,也借鉴了名校的经验组建学习小组,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然而我们自己清楚:在这场变革中,不少老师还是心存顾虑,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质量,仍然涛声依旧;仍有老师认为搞课改是走形式主义,搞花架子,依然不为所动;也有老师抱怨条件太落后,生源太差,仍然止步不前。还有许多老师陷入了形式上的误区,只注重课堂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改的根本,缺乏应有的指导。更有不少老师陷入了迷惘之中,不知何去何从。所以,

3、作为课改实践者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改的形式,满足于形似,应该深入思考课改中的得与失,使我们的课改走向有效和高效。所以,今天我讲的话题是向课改更深处漫溯。首先,我们应实行冷静反思:新课改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话题。一、新课改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课改?这是我们常问的话题。由于教育政策要求改革,我们不能违背上级的旨意?还是由于课改是一种趋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其实,这些都不是课改的初衷。最初提出课改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不改革已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落实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由此可知,课改

4、的宗旨:一是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水平得到提高,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二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三是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这样看来,衡量课改是否成功并不是学生是否实行了分组,课堂上是否有了合作讨论的环节,教师一节课讲了多长时间,学生学习了多长时间,是否使用了导学案等等。这个些仅仅课改的手段和方法,最终要看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如果不能实现课改的宗旨,那便有悖于课改初衷,哪怕搞得轰轰烈烈也仅仅表象和徒劳。新课改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仍是教育的主阵地,因而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改革的根本。那么,

5、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二、怎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学洋思、效东辰、仿杜郎口在学习名校经验的过程中,到底怎样上好一堂课?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听了王沛清教授对洋思、杜郞口、昌乐二中等校教学模式的否定,我们不少老师感到更加迷惘,不知所从。其实无论怎样改革,无论怎样的模式,一堂好课的标准始终是一致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既定目标、讲求效率、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简来说之,就是目标、效率、发展,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三个特点。好课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课。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包括教学内容符合学科体系的规律性、教学程序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

6、性就是要求课堂教学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下课后还久久不能忘怀,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衡量优质课有三个标准:1、学生取得思维的主动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怎样才算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怎样才算是交给了学生?有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想怎样做就能够怎样做,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自由,这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有人认为,教师在课堂只讲10分钟,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就算是交给了学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是否成了课堂的主人,是否确保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主要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状况来判定。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非常活跃,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不断提

7、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始终把握着思维的主动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才真正处于主体地位。2、把握课堂的公平性、开放性、和谐性、发展性,有效地促动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做到:对每位学生是公平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课堂内容是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即学生得到了发展。3、达到三维目标。即达到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课堂是否高效有五个要素:1、定准教学目标,不缺不偏不错。以前我们往往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可有可无,因此备课时不够重视,按部就班抄完了事,或者教学目标定得很虚,无法衡量是否达到。至于上课,根本没有根据目标一一落实。

8、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要求每位老师上课时都要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就围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点评,这样就会养成认真钻研教材,定准定实目标的习惯。有了目标作导航,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方向。定准一节课的目标意义重大,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2、构建合理结构,做到起承转合。一堂课在思维上应该层层深入,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要循序渐进,流畅自然,切忌在同一层面上低水平重复。3、彰显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即用学科魅力和教师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应试教育中很多课都把焦点落实在答题上,使整个这门课都变得索然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忘记了这句话,学生在很多课

9、程上都是被动的,都是被考试逼着走的,而不是被这门学科的魅力吸引走的。比如语文的魅力应该落在“语文”两个字上。即语言文字之美,眼前没有山,可以从诗句中读出山的巍峨,眼前没有水,却能从文章中感受到水的妩媚。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就要引导学生对范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陶冶学生的性情,热爱并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便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总的来说,对于学科而言,文科重在悟情,理科重在明理。对于教师而言,文科重在煽情,理科重在说理。对于现代社会现实而言,培养学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懂得感恩和孝顺?更不用说有社

10、会公德。为什么十三亿多中国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为什么新加坡旅游胜地用中文提醒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可见中国人的道德滑坡应当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重视。尤其是中国人的文化品味变得愈加庸俗。这里讲一个我看见的事例。(文化的陷落)因此,作为文科教师,千万别把课堂当成了考场,仅仅围绕知识点去死记硬背,缺乏了学科魅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失败的教育,学生不仅毫无兴趣,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作为教育者应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4、文本解读正确,方法选择有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两个方面,是教学内容重要还是教学方法重要?我们常常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常常关注老师运用

11、了哪些好的方法,而对教学内容似乎胸有成竹。其实不然,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体现了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但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例如朗读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是恰到好处的,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未必可行。巴班斯基说过: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因此,在课改中,我们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就是正确解读、科学处理教材,而不是盲目地为了标新立异寻求各种方法。如果仅仅为了创新方法而脱离教材,只会本末倒置。这里以语文课为例,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其中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2、。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因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怪异的条款,列为语文课“好课”的底线。有些语文课,老师运用了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小组讨论,师生的对话也频繁,但仔细一考察,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因此,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

13、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起来什么都没有落下,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掌握。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考复习还在教,只能说明老师每一次教得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一堂好课的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首先强调与常态的一致。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甚至随语文考试的改进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还要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也就是与正确的专业

14、知识相一致。一般而言,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时候不能灵活应对,不能讲得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做到教学内容除旧纳新。一堂好课的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教师在教案上首先要写的是教学目标,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任课老师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内容是否真的教了。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上常会出现距离,所以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是语文好课的标准之一。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则会出现更复杂的情况。有时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一个不会,可看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统一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在观课评课

15、教时,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很好地联系起来。可见,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也是语文好课的标准之一。语文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它受到语文课程目标的规限与指引,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点,因而要围绕语文课程目标教学,而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当然,依据课程目标仍能进行选择,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和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综合起来,

16、就形成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价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累进标准。其实,其他学科的好课标准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记得上次在洪江市教学比武决赛中听了六堂语文课,如果单从教学方法来看,都近乎完美,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价,大都有问题。例如:教学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读好这首诗歌,还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还是学习这首诗歌的写法?还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方面每位老师似乎都讲到了,但似乎哪个方面都还没得到突破,也就是对教材的挖掘和处理都还缺乏深度,尤其是以篇为例的方法指导与归纳还有欠缺,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特点与美感还很模糊。因此,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17、,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适合教学内容,做到有实效。5、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氛围活跃。尽管我们常常批判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但我们仍然要肯定它的优势。有时一首歌曲可能会激活整个课堂,一段影视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件实物可能令学生终生难忘。只要能给课堂带来积极作用的手段,我们就不应该否定它。如在诗歌朗诵教学时,给学生放录音范读,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并极力去模仿朗读,比教师单讲怎样读效果好得多。当然,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都要做到从有效出发,切忌喧宾夺主。三、新课改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1、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师重要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发挥学生的主

18、体作用,而我们自己清楚,平时的课堂上,仍有不少老师还是不放心,依然习惯于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记得廖校长曾说过NBA篮球赛再精彩,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校的篮球赛不过如此,他们却很在意,原因是他们是主角。有这样一句话,我是深受启发的:有勤快的妈妈,就会有懒孩子。懒妈妈往往培养出能干的孩子。因为勤快的妈妈把所有的事都包办了,孩子不用想事,自然可以偷懒。但是妈妈帮不了孩子一辈子,所以勤快妈妈自然不可取。当然懒妈妈也要懒得有智慧,要教给孩子方法,让他自己去做。同理,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包办一切。因此,课堂上我们一定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让学生无所事事,这样只会得不偿失。一是他们容易

19、养成惰性,不用思考,不用伤脑,一味等老师来讲。二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学生无事可干,自然去干别的事情,甚至扰乱课堂秩序。三是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学生集中听课的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长了就有可能“走神”,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大胆取舍,有讲有练才行。老师讲必须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创设合乎情境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将主干知识在学习精力旺盛的20-30分钟内完成,千万不可面面俱到,在课堂设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多讲。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精力集中,不烦躁,不疲劳,兴趣浓厚,坐得住,学

20、得进,才会有大的进步。新课改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建立对此也大有益处。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让组长监督本组学生学习,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参与,并教会他们。老师检测学习情况时,尽量兼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为不过多耽误有限的课堂时间,叫差生的频率小些,而且要降低难度。但一定要有,可以每节课一至两个,不要有规律,以免让学生摸透。这样,他才会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们。他们便会时刻紧绷一根弦,不敢做其他事。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致力于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

21、生学得生动活泼。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培养能力才是重要的,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为什么美国这个建国仅仅200年历史、人口数量刚刚迈过3亿的国家,囊括了全世界诺贝尔奖的70%,而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诺贝尔奖项上却沉寂无声?这与中国重知识传授、美国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分不开。例如:中国常有一些人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位而引以为豪,其实我们想想背得再多有什么意义,美国的老师则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掌握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机械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正是

22、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才出现不同的结果。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因为所有的知识在网上一搜就可得到答案,而且浩如烟海的知识,学生无法都装进大脑。据调查统计,最勤奋的人一辈子所读的书不会超过两千本。所以让学生成天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和简单低效的重复抄写已经过时,远远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而且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尽管我们也需要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都是为了去获取其他知识而作的储备。教育的最佳状态应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形象地说,教师不应只做搬运工,把现成的知识搬到课堂,而是要教给学生建房的

23、技术,让他们自己去搭建各种样式的房子。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做到“适时、适度、适宜”。“适时”是时间上的把握,在学生切实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适度”是量的把握,教师的指导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适宜”是方法的把握,方法要得当。理论上讲很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这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没有教师专业成长,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阁,只能成为空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一根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有没有越位。2、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自学

24、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学。自学能力就是自己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多种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应考虑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如何了解自学情况、怎样针对自学情况进行教学。我们都知道,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于是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但让学生学什么,如何自学,要予以明确,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否则得不偿失,反而浪费了时间。学生自学后,还要对自学效果进行检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流,另一方面是为了确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发现和聚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

25、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还要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与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把自己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听、去说、去思考。有了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怕困难,奋勇向前。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培养出来。因此,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何使学生养成自学、预习的习惯?魏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

26、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间,自主学习往往有名无实,匆匆收场,根本没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又怎么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在学生获得成功后,教师要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要

27、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先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从课堂教学做起,从阅读课文做起。教科书都看不懂,理解不了,哪谈得上会学习。3、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没有充分的个体学习,就没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没有高重量的合作学习,个体学习也难以达到一个高度。课改开始以后,教师们发现小组合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比如,讨论时争执不下,耽误时间,有的组员没有参与,讨论跑题,部分学生依赖小组合作,缺乏独立思考,等等。而老师在开始的时侯也对什么问

28、题,什么时间应该让学生讨论把握不准,对小组活动和展示的问题难易把握不当,致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无效率是所有学校都存在的问题,就是有小组无合作。大多数学生没有合作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如何去合作。因此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方面下功夫,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能力和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依靠老师的指令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培养。当然,教师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能把别人教会,自己才是真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使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实现了双赢。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排斥个人学习,而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

29、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思考,讨论时他根本无话可说。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课堂就会变成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对话,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长对本组成员的组织、分工、协调。在学习小组的建设上,组长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重点培训小组长如何带领小组共同学习,如何分工,如何互帮互助。4、学生的展示如何做到有序高效?展示是较高层次的互动,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疑惑以一定的方式告诉公众,让公众与自己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且感到幸福,同时自己也感到幸福的过程!对学校教育而言,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

30、学生才能进步,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创新型、杰出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才有可能。展示可以分为形体展示、言语展示、文字展示。人们通过展示,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旦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则人的积极性就会大增,灵感就会被激发,这就是展示的功效。“展示”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公众,向师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或为其他学生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争论,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展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一种低级展示,或者叫假展示。展示的前提是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前,不能给小组分展示的任务,否则小组只合作探究所要展示的内容,而不顾其他。学生展示要做到两点:一是脱稿,二是限

31、时。学生的展示应“脱稿”,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答”(念答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不要忽视学困生,即使他们有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肯定,鼓励他们展示,不要怕答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学生由“不敢发言”到“敢发言”,由“发言次数少”到“发言次数多”,由“语无伦次”到“出言有序”,由“长篇大论”到“言简意赅”,由被动到主动。学生要学会使用一些语言展示的规范用语。如: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决;我有疑问;我来补充5、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

32、有创新。”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也就更谈不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材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那么问题从何而来?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自学、活动交流中发现的问题;三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也是有三个: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由合作小组交流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其他组或者老师帮助解决。

33、五、当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一是转变观念。尽管课改在我市推行已经四年,但仍有不少教师总是担心顾虑,不敢放手,生怕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许多课堂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上级及学校的要求和压力下,走了一些形式主义,学习小组有名无实,合作探究不够深入,课堂上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其实从2013年的全市考试成绩来看,我市没有学校因为课改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而那些课改力度较大的学校,教学质量均有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我们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质量是不必要的。我知道,推行新课改教学并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能力,而是很多老师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老师认为现代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我们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去应付这

34、些?有的老师则不以为然,认为我们的待遇这么差,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有的老师觉得学生基础太差,无法落实。我觉得偶尔发发牢骚可以理解,但真以忙作为理由不去思考,或者把利益放在首位不愿努力,或者把理由归结为学生太差而不去行动,这对自我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要知道,专家之所以能成为专家,正是因为他们从没停歇过学习与探索的脚步。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还要不断探索,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困惑,使课改走向实效、高效。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改的机遇,努力成就自己,尽力发展学生。二是钻研教材。课改无论怎样改,都必须以教材为本。听了许多专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优秀老师的魅力首先来源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吃透教材

35、,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课文,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是学不完的,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会自己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三是抓实小组。我们不少老师总是认为,学习小组是形式,总是怀疑学生在一起讨论就要讲小话,因此宁愿自己单打独奏,宁肯让学生孤军奋战。其实,每一件事亲力亲为,老师是很辛苦的,效果是低微的。比如领军,如果一人统领全军,将无法了解军中每个士兵情况。但若分成若干个分队,效果就大不相同,一是管理起来轻松,主要管队长,二是队与队之间会形成竞争意识,相互比拼,从而促进管理。我们分学习小组便是如此。导致大家认为学习小组是表面工作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没有制定

36、合理的管理方案和操作性强的措施,没有激发小组竞争意识,没有培养好小组长,没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长的作用,更没有研究每个学生适合扮演的角色,没有给他们展示的平台,小组评价单一,仅局限于回答问题加分等。四是活用模式。我知道,其实用固定的模式教学,许多老师是不情愿的,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有的课堂教学越发没有生气了,二是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会上课了,三是学科魅力难以彰显出来。对于此,我思虑了许久,也受到一些启发:其实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流程并没有错,它使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更清晰了,如:王沛清教授也提出了四段教学流程:第一阶段,创设情景,引入课程;第二阶段,探究研讨,深化课程;第三阶

37、段,综合归纳,小结课程;第四阶段,联系实际,运用课程。但在这个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我们需动脑筋让模式或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生动起来,尽量避免无用的、形式上的东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努力方向,以取得课堂实效为最终目的。譬如:我校的四环五步教学模式,第一步是自学,但怎样引入自学,仍然需要老师想办法用恰当的导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这个环节,而不是生硬的下面开始自学,这样课堂容易沉闷,每节课都如此,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老师可以根据内容的衔接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自然过渡,而避免“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这样僵化的语言。当有值得争论的问题就要放手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每个小组了解

38、讨论情况,巡视讨论纪律,从而保证讨论的实效,尤其是发现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小组适时表扬,以带动其他小组。当小组展示或个别展示时,教师不能眼里只有展示的学生,要眼观全场,要想办法让每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展示时,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上黑板书面展示不宜长篇大论,这样太浪费时间,可以改为口头展示或板书要点;二是学生板书后让学生来讲解分析,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使思路更清晰。一节课上完后,一定要适当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至于小组评价加分等形式上的东西,教师最好不要亲自参与,否则容易打断思路,要想办法让学生完成,比如每组指定一

39、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给发言的学生记分。但不能没有,因为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能被埋没和抹杀。同时应考虑学科、学生的差异,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成不变。在推行新课改之初,我们常常完全模仿别人的成功做法,结果使课堂变得不伦不类。究其原因是学科、学生等差异造成的。如文科和理科的教法就有不同之处,理科更多的是举一反三的解题训练,而文科一味地解题,便会索然无味了,毫无学科魅力可言。再有优生的学习能力强,自觉性较好,更多地适合自主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自主学习相对困难些,且自觉性较差,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由扶到放,时刻关注,加强监督。从而一节课教师讲多长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应考虑模式是否有利于教学,不要拘泥模式而僵化教学。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每节课都按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一定要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等环节。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最终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和热闹。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