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偏好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园空间环境分类及其教育意义 环境偏好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园空间环境分类及其教育意义 1840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Kindergarten,意为“儿童的花园。在这里有以幼儿为本,崇尚自由、自我、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无尚崇拜反而使人日益异化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儿童不再是有个性的鲜活生命,幼儿园空间“人性缺失,不复当初“儿童的花园的本来面目。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曾说:“教育应该帮助人实现希望,创造新的平安空间。【1】 因此幼儿园应该具有一种平等的、儿童喜爱的、有意义的空间环境,其
2、空间环境类型应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能以一种“隐性知识的形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从而开展儿童方方面面的能力。只有呼唤幼儿园教育空间人文精神的回归,才能真正使幼儿园文化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开展。 一、从环境偏好理论看幼儿园空间环境 有关环境偏好的研究中较为著名的有普拉和卡普兰环境偏好模型。人类对环境的偏好是符合功能进化的需求的,我们偏好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更多时机,使我们的功能得以发挥的环境。因此可理解性和有意义性是影响环境偏好的主要因素,即“人们一般会被那种他们的功能能最有效地在其中实现的环境所吸引能刺激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使人的加工过程成功的环境。【2】 卡普
3、兰把信息维度组织成一个由4个局部组成的偏好矩阵,详见表1。根据人们不同的处理信息的特点分类,一是需要人们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得出的是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一致性Coherence,景色组织的程度越一致,人们的喜爱程度越高。易识记性Legibility,景色越容易识别和理解,内容越容易分类,识记难度越小人们越喜欢。二是需要通过探索得出的是复杂性和神秘性。复杂性Complexity,景色中各种要素的数量的复杂程度越高,人们越喜欢。神秘性Mystery,景色中有隐藏的信息,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它,越神秘人们越喜欢。当人们面临一个环境时,它是一致的或是复杂的,这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它是否易识记和神秘那么需要人们加
4、以推断和预测。 由以上能使儿童产生环境偏好的应该处在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某个联系节点上,也就是说它应当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使儿童有平安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局部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场域,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它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空间。有丰富的内容、种类和层次,有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儿童已有的经验,能够最大程度地引导儿童做学习的主人。环境中承载的信息量和环境的新异性都处于儿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儿童可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达成儿童和空间双向的建构与螺旋式上升的交互式开展。 二、儿童行为开展
5、需求与幼儿园空间环境类型 我国学者周南将学校教育空间划分为以下三种空间:功能性空间、领域性空间、场所性空间。【3】 从横向上看,儿童的开展包括认知开展、语言开展、道德开展、游戏开展、情绪开展、人格开展、群性开展等,概括起来就是身体性开展、创造性开展、社会性开展、自我性开展和感性开展五大类,详见表2。从纵向上看,儿童对空间的需求经历了机能性开展、技术性开展、社会性开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开展阶段对于空间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如一个对于儿童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综合大型玩具,机能性开展阶段的儿童反复玩滑梯,享受由高处快速滑下带来的机能快感;技术性开展阶段的儿童开始用攀、爬、抓、滑等多种技巧探究,享受新的玩法
6、和新的技巧带来的满足感;社会性开展阶段的儿童不再满足于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仅仅和玩具交互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和同伴一起三五成群地玩耍。 由表2可见,人们对环境的偏好和儿童开展的复杂性都对幼儿园空间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种多样、可变程度高的空间不再是封闭的场域,每一种空间只是满足儿童某一种开展需求的主要而非唯一环境载体,它们彼此相通,共同构成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大环境。 三、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教育意义 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复合函数,即BBehavior=PPeople·EEnvironment。通常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儿童行为对环境的依赖。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行为
7、也积极地构建了文化环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的这首小诗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以文化为中介物“把自然世界转化为文化的而调节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心理距离。【4】 因此,儿童对于环境的建构,致使环境产生了相对的新异性,这种和原环境同质异构的“新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儿童,使其也产生新异性。可以说,人在与空间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人和空间本身都得到了开展。 正如富兰所言:“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5】 因而,重建幼儿园文化、幼儿园精神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而幼儿园教育空间作为幼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8、和精神载体,其本身糅合着设计者、建筑者和使用者对幼儿园文化的理解,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变革不仅表达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更是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由开放空间、冒险空间、交往空间、秘密空间、自然空间共同组成的幼儿园教育空间里,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自我挑战式的开展。各种空间之间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比方,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它主要是一个开放空间,但其他空间也存在于其中。它应该是复杂却易于识记的,复杂是指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物,易于识记是指它符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些能吸引儿童的新异性。这就意味着它既要有平台、运动场等激发儿童运动欲的广场,又可以设置激发儿童挑战欲的斜坡,采用不同材质制作,可攀爬可滑行,使儿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并掌握多种运动技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几处瞭望台、小丘陵等可登高眺望远处的“展望处,还有洞窟、土坡一类能使儿童体验到“无权威感和儿童群体精神的藏身之处,各种对象物的共同唤起、复原了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整体体验。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儿童的身体性、创造性、社会性、自我性和感性都能有所开展。 参考文献: 1 德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保罗·贝尔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