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_第1页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_第2页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_第3页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小组成员 :45120202 白合兵45120203 田大越45120212 刘永勉.2.1正交实验设计概述正交实验设计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11 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是根据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 正交实验设计又称正交设计或多因素优选设计, 是一种合理安排、 科学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一种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 它是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一种规格化的“正交表”,从众多的实验条件中确定出若干个代表性较强的实验条件,科学地安排实验, 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 统计分析,探求各因素水平

2、的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最优或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正交实验设计的特点是用不太多的实验次数, 找出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 了解实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交互作用情况, 减少实验盲目性, 避免资金浪费等。 它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实验(生产)方案,由正交实验寻找出的优化参数(条件)与全面实验所找出的最优条件有一致的趋势。正交实验设计具有正交性,使实验具备均衡分散和综合可比性。此法应用方便,准确性高,在多因素条件下应用有很大的优越性 , 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 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

3、实验要求,须进行 33=27 种组合的实验, 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 若按 L9(3) 3 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 9 次,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2 2正交实验设计基本程序正交设计中常用的术语有:指标、因子和水平。正交设计把实验设计要考虑的结果和评价准则称为指标,一般以 yi 表示第 i 次实验的指标值;把对实验结果和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影响且在实验中明确了条件加以对比的因素称为因子,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 把每个因子在实验中的具体条件称为因子的水平, 简称水平,一般以表示因子的大写字母加上脚标来表示。对于多因素实验,正交设计是简单常用的

4、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程序12 如图4 所示。.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指标选因数、定水平因数筛选因果分析因数、水平确定选择合适的正交表表头设计列实验方案进行试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极差分析计计算算K极值差R值优水平因数主次顺优组合结论.绘制因数指标趋势Figure 4 The programming of potassium diformate.2.3正交实验方案设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指标实验设计前必须明确实验目的, 即本次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实验目的确定后,对实验结果如何衡量,即需要确定出实验指标。实验指标可为定量指标,如强度、硬度、产量、出品率、成本等;也可为定性指标如颜色、口感、光泽等

5、。一般为了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 定性指标可按相关的标准打分或模糊数学处理进行数量化,将定性指标定量化。选择实验因素,确定实验水平,列出因素水平表根据专业知识、 以往的研究结论和经验, 从影响实验指标的诸多因素中, 通过因果分析筛选出需要考察的实验因素。 一般确定实验因素时, 应以对实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 尚未考察过的因素、 尚未完全掌握其规律的因素为先。 实验因素选定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和相关知识,确定每个因素的水平,一般以 2-4 个水平为宜。对主要考察的实验因素,可以多取水平,但不宜过多( 6),否则实验次数骤增。 因素的水平间距, 应根据专业知识和已有的资料, 尽可能把水平值取在理想

6、区域。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进行表头设计正交表的选择是实验设计的首要问题。正交表选得太小,实验因素可能安排不下;正交表选得过大,实验次数增多,不经济。正交表的选择原则是在能够安排下实验因素和交互作用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用较小的正交表, 以减少实验次数。表头设计就是指将实验因素和交互作用合理地安排到所选正交表的各列中去的过程。若实验因素间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可以任意安排; 若要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各因素应按相对应的正交表的交互作用列表来进行安排,以防止设计 “混杂”。正交表是一整套规则的设计表格,表示方法记为Lm(r n) ,其中 L 为正交表的代号, m为实验的次数, r 为水平数, n 为列数

7、,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个数。例如 L9(3 3 ) , ( 表 1) ,它表示需作 9 次实验,最多可观察 3 个因素,每个因素均为 3 水平。一个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数不相等, 我们称它为混合型正交表。根据正交表的数据结构看出,正交表是一个 m行 n 列的表,表 11 中,大写字母表示 A、B、C 三个因素,下标表示每个因素有 1、2、3 三个水平。.表 1 三因数三水平正交实验表Table 1 The orthogonal test table of threefactors and three levels因实验素号ABC效益平均值 Y1A1B1C12A1B2C23A1B3C34

8、A2B1C25A2B2C36ABC2317A3B1C38A3B2C19A3B3C2正交表具有以下两项性质:(1) 每一列中,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例如在三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下标“ 1”、“ 2”、“ 3”,且在任一列的出现次数均相等。(2) 任意两列中数字的排列方式齐全而且均衡。例如在三水平情况下,任何两列 ( 同一横行内 ) 有序对共有 9 种,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且每对出现数也均相等。以上两点充分的体现了正交表的两大优越性,即“均匀分散性,整齐可比”。通俗的说,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各水平各碰一次,这

9、就是正交性。编制实验方案,按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2.4正交实验结果分析极差分析法( R 法)又称直观分析法,此法计算简便而直观,简单、易懂,是正交实验结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确定实验因素的优水平和最优水平组合最佳水平是指每个因子的各水平中使指标达最佳的水平。为确定因子的最佳水平,必须确定该因子各水平对指标的影响。分析A 因素各水平对实验指标的影响。 A 因素的 i 水平所对应的实验指标平均值用kAi 表示( Kij第 j个因素第 i个水平的所有实验结果指标值的均值) 。根据正交设计的特性,对 A 、A 、A 来说,123三组实验的实验条件是完全一样的(综

10、合可比性),可进行直接比较。如果因素 A对实验指标无影响时,那么 k 、k 、 k应该相等,但 k 、k 、 k实际上不相等。A1A2A3A1A2A3说明, A 因素的水平变动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此,根据kA1、kA2、k A3 的大小可以判断 A1、A2、 A3 对实验指标的影响大小, k 值大的对实验指标的影响大,为A 因素.的优水平。同理,可以计算并确定 B、C因素的优水平。三个因素的优水平组合为实验的最优水平组合。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各因子对指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其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为了评价各因子的重要性,需拟定一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均方和S 或极差 R 作为评价指标。 Sj 均方和Sj=(

11、K1j-K2j)2+(K1j-K3j)2 +(K2j-K3j)2MAX= MAX (K1j,,K2j ,K3j)MIN= MIN (K1j, ,K2j ,K3j)极差 = MAX MIN根据极差 Rj 的大小,可以判断各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主次。极差 Rj 各数据间的差距越大,说明该因子各水平相差悬殊,对指标的影响大,反之则小。因此以均方和或极差可粗略的揭示出各因子的重要性。因子显著性的检验因子的重要性只说明该因子相对其他因子的重要程度, 而未说明该因子对指标影响的显著程度。 如果某因子对指标的作用不显著, 则可排除该因子而使决策简化。经显著性检验之后, 可确定对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排除对

12、指标影响不显著的因子。在此基础之上可选择与确定最佳方案。当计算出的 F 值大于临界值 , k 因子在水平下作用显著,否则作用不显著。最佳方案的确定方法是选择对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中的最佳水平, 对于对指标无显著影响的因子可不考虑,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绘制因素与指标趋势图以各因素水平为横坐标,实验指标的平均值(kjm)为纵坐标,绘制因素与指标趋势图。由因素与指标趋势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实验指标随着因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可为进一步实验指明方向 。2 5正交实验总结1 在实际生产中, 最优条件的确定是灵活的。 对于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定要选最优水平,而对于次要因素,则应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来选取优

13、水平。2 极差分析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并不一定在所实施的正交实验方案中。 为了考察最优条件的再现性, 应追加验证性实验, 从而进一步判断研究所找出的生产工艺条件是否最优。3 由极差分析得出的最优工艺条件,只有在实验所考察的范围内有意义。4 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简明、直观,是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应提倡大力推广。.3.1材料与方法原料与仪器甲酸(化学纯, 85%)、无水碳酸钾(化学纯, 99%)、蒸馏水、邻苯二甲酸氢钾 ( 基准试剂, 99.8%)、氢氧化钠(化学纯, 96%)、酚酞;三颈烧瓶,冷凝管,恒温水槽,磁力搅拌器,抽滤漏斗,真空干燥箱,电子天平。实验原理甲酸与碳酸钾按 4:1 的物质的量比在

14、一定温度、时间条件下反应后,通过降温结晶,分离,干燥,得到的白色晶体二甲酸钾。其化学反应4HCOOH+K23=2KH(HCOO)+CO2+H3O二甲酸钾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无水碳酸钾合成降温结晶分离干燥产品甲酸产品标定方法的确定二甲酸钾纯度的测定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酸碱滴定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以二甲酸钾标准品的 HPLC图谱和二甲酸钾产品 HPLC图谱比较,运用峰高外标定量法即可计算出产品纯度; 酸碱滴定法是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二甲酸钾,其反应如下 :HCOOH-HCOOK+NaOH=NaCOOH-HCOOK+H2二甲酸钾与氢氧化钠是一比一反应, 称取一定量二甲酸钾加水溶解,

15、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滴入两滴酚酞做指示剂, 到滴定终点记下所用氢氧化钠的体积,算出所用氢氧化钠的量就能算出二甲酸钾的量, 从而可算出二甲酸钾的纯度。综合考虑到实验条件和实验准确性,本实验用滴定法测定二甲酸钾纯度。3.2实验步骤配制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用电子天平称取二甲酸钾产品,从准确性考虑: 量不能太少。 若定为取产品1.5g , 二甲 酸钾 分子量为 130.12 , 则滴 定所用氢氧化钠的 量为1.5g ÷130.12g/mol=0.011528mol, 用 50ml 碱式滴定管滴定则需用25.00ml ,所配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应该为0.01537mol ÷ 0

16、.025l=0.4611mol/l,九次实验,每次产品.滴定 3 次至少要滴定 27 次,一次滴定要25.00ml ,需用 1000ml 的容量瓶配制。氢氧化钠纯度为96%,总共需称取粗氢氧化钠:0.4611mol/L ×1L×40g/mol ÷0.96=19.21g.配制浓度为 0.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回零后称取氢氧化钠约 20g, 用蒸馏水溶解后, 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 1000ml 容量瓶,玻璃棒和烧杯用蒸馏水洗三遍移入容量瓶,然后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塞紧瓶塞后摇匀即可。标定氢氧化钠溶液取在 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

17、氢钾约2g,精密称定质量为 m=2.013克,加蒸馏水振摇 , 使其尽量溶解 , 加酚酞指示液2 滴,用本液滴定 , 在接近终点时 ,溶液由无色显粉红色。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22.30ml ,计算氢氧化钠的准确浓度为 0.44113mol/l, 公式为 CNaOH=m× 99.8%÷M×1000÷V。其中 ,m 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 ,C 氢氧化钠摩尔浓度 ,M 氢氧化钠摩尔质量 ,V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做三次平行实验,把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表2。表 2 氢氧化钠标定Table 2 The calibration of sodium hydrox

18、ide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m(g)V(ml)C(mol/l)2.01322.300.441132.03722.750.437562.02622.700.43616计算氢氧化钠溶液平均浓度:CNaOH=(0.44113mol/l+0.43756mol/l+0.43616mol/l)÷3=0.4383mol/l合成二甲酸钾本实验考察甲酸与碳酸钾合成二甲酸钾, 考察指标为二甲酸钾的收率。 查二甲酸钾合成专利及各类文献, 可知甲酸与碳酸钾合成二甲酸钾影响二甲酸钾收率的主要因数为反应摩尔比、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其最优条件范围为反应摩尔比(甲酸:碳酸钾 =4.0

19、 5.0 ),反应温度( 50 60),反应时间( 1.5h 3h)。因此做三因数三水平正交实验,各因数的三个水平如下所示:.表 3 实验因数与水平Table 3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levels水因子摩尔比(甲酸:碳酸反应温度 ( )反应时间 (h)平钾)14.0:1.0501.524.5:1.0552.035.0:1.0602.5表 4. 摩尔比例与质量对应表摩尔比甲酸用量 (85%)(g)碳酸钾用量 (99%)( g)4.0:1.064.941.8824.5:1.073.141.8825.0:1.081.241.882具体实验正交表安排如下表:表 5 实验正交

20、表排列Table 5The table of orthogonal test水列号平实验号123456789ABC收率摩尔比反应时间 (h)反应温度 ( )Y4.0:1.01.5504.0:1.02.0554.0:1.02.5604.5:1.01.5554.5:1.02.0604.5:1.02.5505.0:1.01.5605.0:1.02.0505.0:1.02.555为了更好更快完成实验, 排除外界环境因数对实验产生误差, 先把以上九次实验按反应温度分成三组:.表 6.实验分组表因子ABC分组摩尔比反应时间( h)反应温度 ( )第一组4.0:1.01.5504.5:1.02.55.0:1

21、.02.0第二组4.0:1.02.0554.5:1.01.55.0:1.02.5第三组4.0:1.02.5604.5:1.02.05.0:1.01.53.2.2.1实验步骤(一)接通电源,打开恒温水浴,把温度设定到50。(二)分别取三个大烧杯三个小烧杯编号并称重,用小烧杯称取41.882 克99%的碳酸钾试剂三份,用大烧杯称取 64.9克 、73.1克、 81.2 克 85%的甲酸试剂各一份。(用天平称取干燥时的烧杯重后,加入所需称量的试剂至所需量。)(三)向甲酸里缓慢加入碳酸钾,为减少甲酸挥发用玻片遮着点; 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一是可以使反应充分,二是可以使温度不太高。(四)反应后,把三个烧

22、杯一起放入恒温水浴, 按表 6 所列反应时间依次取出各烧杯,在同一条件下冷却到室温结晶。(五)安装好吸滤瓶与布氏漏斗, 剪两张比漏斗内颈稍小的圆形滤纸。室温为 16时,启动循环水真空泵,滤纸用结晶产物中的少许液体润湿并将其贴在布氏漏斗内,放在吸滤瓶上,减压吸紧,然后将结晶产物倒入布氏漏斗中,十分钟后将吸滤瓶中的母液倒入原来装结晶产物的烧杯中清洗后倒入漏斗中再抽滤,母液循环清洗、 抽滤至烧杯内壁所附产物很少时, 抽滤完后停泵, 将漏斗内的产物移至一干燥烧杯中。用氢氧化钠滴定产品干燥大约 24 小时,称量产品重量直至重量不再减少,可认为产品已经干燥,记录产品重量;由反应式计算出二甲酸钾理论值,然后

23、计算出二甲酸钾的收率,见表 7。收率 =实际产品值÷理论产品值×100%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制得的二甲酸钾晶体 1.2-1.3g ,溶解在 80ml 蒸馏水中,然后用已标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酚酞做指示剂,计算出二甲酸钾的纯度 , 见表 8。表 7 二甲酸钾收率计算结果Table7 The receiving rateof potassium diformate s purities实验号原烧杯重 (g)烘干后总重 (g)实际产品值 (g)理论产品值 (g)收率1165.201226.01860.81778.7300.772289.333144.90155.56878.

24、7220.706.3151.875203.67551.80078.7300.6584190.037237.97147.93478.7300.609573.881120.28946.40878.7040.5906136.303182.38946.08678.7800.5857179.215213.61334.39878.7070.437881.389114.93133.54278.7370.4269194.110226.48032.37078.7600.411表 8 二甲酸钾纯度的计算结果Table 8The calculation of potassium diformate s puriti

25、es实验号二甲酸钾质量 (g) 氢氧化钠体积( ml)二甲酸钾纯度收率平均纯度11.32222.460.9710.7730.9681.33025.060.9651.32627.600.96821.31825.180.9730.7060.9721.32322.760.9701.31925.320.97331.27721.900.9780.6580.9761.26521.660.9771.29822.140.97341.21020.600.9710.6090.9711.20620.480.9681.21320.700.97351.19220.480.9800.590.9811.22621.100.

26、9821.27822.000.98261.17920.280.9810.5850.9831.16920.160.9841.23221.280.98571.21820.940.9800.4370.9821.23621.240.9801.22221.100.98581.32427.880.9690.4260.9711.31825.460.9731.32130.040.97191.28622.080.9790.4110.9791.29522.220.9791.31322.560.9804 实验结果分析4.1 对正交实验表分析把实验结果填入正交实验表,用Excel 计算各数据值。.表 9 正交实验分析

27、结果Table 9Th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水因数平实验号ABCDHCOOH:K2CO3 反应时间 (h)反应温度 ( )收率 (%)14.0:1.01.55077.324.0:1.02.05570.634.0:1.02.56065.844.5:1.01.55560.954.5:1.02.06059.064.5:1.02.55058.575.0:1.01.56043.785.0:1.02.05042.695.0:1.02.55541.1K171.2360.6359.47K259.4757.4057.53K342.4755.1356.17S1254.9845.

28、8416.50MAX71.23860.6359.47MIN42.4755.1356.17R28.775.503.30优水平A1B1C1表中 K1, K2. K3 ,表示每个因素所进行的 3 次实验 (3 水平 ) 所得二甲酸钾收率的平均值,即在代表因素 A(摩尔比 ) 的第一列中,将与水平 1 对应的 l, 2, 3共 3 个二甲酸钾收率相加除 3 所得,其他类推。 Ri 为平均数的极差 (K 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 Ri 愈大表明变化幅度大,说明该因素的水平变化对二甲酸钾收率的影响愈大,该因素即是最大因素。注:针对每个因素,其哪个水平的 K 值大,该水平即为该因素的最优水平。其中,针对每个因素Kij 第 j 个因素第 i 个水平的所有试验结果指标值的均值; Sj 均方和Sj=(K1j-K2j) 2+(K1j-K3j) 2 +(K2j-K3j) 2 MAX= 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