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元代税粮制度初探我国封建社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因此,粮食是封建国家赋税形 式向编户齐征收的主要物资。 元代的粮,就是指以征集粮食为主的收; 其工程在南北有所不,北方是丁税和地税,南方那么夏、秋二税。 元代税粮制度是很杂的,不仅南北异制,而且官民田也有所不同。此 外,有关的一文献资料的记载存在不错误, 也增加了了解这项制度困 难。本文对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特别着重于对?元史 食志 税粮? 的记作必要的考辨和补充。 目是想通过对这一制度的解剖, 从一侧面 来说明元代的社会经和阶级关系状况。一北方的税粮制度元代北方税粮制度,分为丁、地两种。?元史食货志?表达北税粮之 法,大体如下 丁地税之法,自
2、太宗始行之。 ,太宗每户科粟二石。后又兵食缺乏, 增为四石。丙申年,乃定科征之法,令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 粟一,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幼不与。其间有耕种者,或验 牛具之数,或验其土之等征焉。丁税少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 税多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官吏、商贾验丁。中统 五年,诏:僧、 、也里可温、答失蛮、人,凡种田者,白地每 亩输税三,水地每亩五升。 、站户除地四顷免税,余悉之。 至元十七年遂命户部大定诸例: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丁粟一石, 地税每亩粟三。减半科户丁税每丁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五斗,第三 年一石二斗五升,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五升,第六年入丁。 协济户丁税每丁粟
3、一石,地税亩粟三升。 上面几段记载,带给我们连串问题。归结起来,集到两个问题上。一 个是户到底负担什么税 ?另一个是,丁、地税的税到底是多少 ?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民户担什么税 ? 元代户籍问题十分复杂封建国家按不同的职业以及其他些条件, 将全 体居民划分为干种户, 统称诸色户计。 种户对封建国家承当的封建义 务各不同,例如,军、站户主要服、站役,盐户主要缴纳盐,其他赋 役就可以得到宽或优待。儒户宣扬孔、孟之道,各宗教职业户宣扬天 命论,对护统治秩序有用,在赋役方面得到优待。因此,户地税对各 种户来说是不相同的。从?元史 食货志的表达来看,有几种情: 匠、僧、道、也里可温、答蛮、儒人等,都是
4、“验地,也就是按占有 的亩数,缴纳地税。、站户占有土地在四顷以内可免税, 四顷以上要按超出的数额纳地税。 官吏、商贾“验丁即按每户成丁人数缴纳丁税元代法定的成丁年龄没 有明确载,估计可能是十五岁以上种情况, 交代的比拟清楚但是, 对于占居民大多的民户应该缴纳 什么,记载却是模糊不清。太宗丙申年的规,既说 “验民户成丁之数 税,那么应是民户负担丁税。可接着又说: “或验牛具之数,或验其土 地之等征。 那么民户纳的应为地税。上面两种说显然是矛盾的。下还 有一段: “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 两句 话常被人们引用作元代北方税粮的原那么。 但只要认真想, 就会产生许 多问题“少和
5、“多的准是什么 ?如果“丁地“二都“多或都“少怎么 办?像这样奇怪的没有统一标的税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没有 过,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行得通。?元史 食货志?是根元代政书?经世大典?节而成的。?经世大典?早已佚,无法窥见原文。们只能根据元代其他记载,对北方户的税 粮负担问题作一些探索。元末,危素不止一次谈到南、北赋原那么的差异。他说 “大抵江、淮之 北,赋役诸户口,其田那么取诸土田。 又说:国朝既定中原,制赋役 之,不取诸土田而取诸口,故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南方赋役是按 土田征收摊的,北方赋役那么是按户征收摊派的。这是元代、北赋役根 本差异之在。元秦定帝泰定年张珪等人的奏议,说也是一样: 世
6、祖时,淮北、内地输丁税。 铁木迭儿为相, 专务聚,遣使括勘两淮、 河南田土重并科粮。 又以两淮、荆沙磧作熟收征, 徼名兴利, 农民流。 臣等议宜如旧制,止征税, 其括勘重并之粮及沙碛不可亩之税,悉除 之。北方原来只征丁税,中期以后,虽有变,亦仅限于两淮、河南括所得 田土。正因为民户已征丁税,括勘田土又征地税,张珪等称之为 “重 并税粮,主张除之。除上面几条材料外,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力的旁证。 太丙申年诏令全 文已不可,但保存下来的文字中有一句话,是 “依仿唐租庸调之法 。唐代庸调,正是按丁征收的。既然北方民户负担是丁税,那末,为什么?史食货志?的记载,如 此混乱呢 ?原来,代北方各种户的丁地
7、税负各不相同,早已造成了很 混乱,以致当时有多人已不很了然了。 看元代前期的官僚胡通的表达: 近为民户张忠买军户王赞地二顷五亩, 又令张忠重纳重税事。地一一 也,而曰军地、地;税粮一也,而丁粮、地粮;是盖因人以立名因名 以责实,因人以推取, 义例甚。当丁税者不纳地税, 当地税者纳丁税。 自立此格例以来,未有当重当者也。近年来,破坏格例。 既纳丁粮, 买得税之地, 而并当地税。 或地之家, 买得丁粮之地,而并纳粮。如此重并,府、屡申,终不开除,反致取 问罪。不惟案牍繁,名实混淆,军民并,使国家号令不一, 前失信。 所以名曰丁粮、地粮者,随人变,非人随地也。今日随地推收先自先 言合曰丁粮、地粮,随
8、人收,那么不待解说而事自明白政自归一。民卖 与军地,四顷之外,纳地税;军卖与民,不问多寡,止纳丁粮。岂不 简。胡祗通一个精明强干的地方官, 他这篇文很重要, 帮助我们弄清如下 问题:根据朝政府规定的格例,当丁税者不地税,当地税者不纳丁; 军户地在四顷以上纳税,四顷之内免,户只纳丁粮。这和上我们所得 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说明谓 “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税少而丁税 多者纳税 是不正确的。由于只纳丁粮的民户和只纳税的军户间相互 买卖土地,因在征收税粮时出现了混乱和纠纷,往同一户并纳二者。 元祖忽必烈时如此, 了后来, 一定更加混乱。 由于格例遭到破坏, “案 牍紊,名实混淆 ,以登录牍为主要内容的?
9、经世典? ,肯定也是混乱 的。明初?史?的编者,都是些南方的文人,还有一些理学,他们对 元代制度本来就不很清楚,?经世大典?的文字任删削, 于是就在?元 史货志?中留下了许多盾牴牾之处。 为什元代北方民户税粮采取丁征取的方法 ?原因很单。在连年战乱以 后,北方农业动人手大大减少了,地广稀。农业生产普遍采取广种薄 收的法,每个劳动力耕地往达百亩之多。在这种况下,控制劳动力 的意义更为突出所以统治者采取按丁的方法。 第二问题:丁、地税的税额多少 ?先说税。?元史 食货志?没有说宗丙申年的地税数额多少。据有的记 载说,申年规定, “上田亩税三升半' 中田升,下田二升。 水田五升。 中五年改为
10、白田每亩三升, 水田每亩升。 到了至元十七年干脆连水 田和旱地的区别也消了, 地税每亩三升。 元朝政府逐取消了地税的等 级差,主要是因为在地广人稀、广薄收的情况下,划分土地等,意义 不大,不如取一个平均数,较为便易行。再说丁税。丁税在北方税中所占比重较地税大得多?元史食货志?的关记载好些是不清楚或过简略的,需要加以说明,有的还订正。?元史 食货志?:初,太宗每户科粟二石。以兵食缺乏,增为石。 但均未言具体时间。据?史 太宗纪?: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 耶楚材主之。那么确立以征税原那么,在太宗元年。户科二石,应在 此时又太宗五年诏令,沿河置河仓, “其立仓处,差去人取。卯、 壬辰年元科州府每岁
11、一石,添带一,并附余者拨燕京 。 “岁一石, 添带一石 ,即增倍。可知户税由二石增为四,应即太宗五年之事。 当时南宋派北方的使节,也提道: “米那么不以稼广狭,岁户四石。 (11)太宗六,蒙古政在北方括户口。太宗八年,在括根底上, “始定天下 赋税12)。?史 食货志?说,一年 令诸路验民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 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不与 。可见,从这一年,按 户征税粮变成了按丁征取。但是,?元史 食货志?这一段载,却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原每户粟四石,现在改成每丁粟一。如果每户平均四丁那末丙申年前后税额相。 但是,每户平均四丁现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从未出现过。而根据 次括户的统计,
12、平均每户五强(13),除去老幼和妇女,不可能每户平均 四丁,可能有两丁左右。这样,只有种解释,一是蒙古统治者减轻了 剥,另一是记载有错误。前一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蒙古统治在控制中 原后,千方百计进行搜刮哪里有自动减轻剥削之理因此,只可能是?史 食货志?的记载有题。估计,每丁科粟一石应是 粟二石之误。 为:后来忽必烈时代丁税就粟二石 详见下文 ;再者,以户二丁计, 一丁二石,好与原来一户四石相当又,驱丁五升 ,亦疑有误。元赋税通常以驱口为人的一半。丙申年的规定不应去如此之远。此外,时北方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隶,如果 对驱丁征税如此之低,势必大大影响蒙政权的财政收入。估, “五升 应为“五斗。丙申年规
13、定中的 “新户,系指蒙古灭金后由河南迁河北各地的民户而。 他们颠沛流离,生很不安定。蒙古政权为了诱使他定居下来,所以在 赋役方面暂时所放宽。太宗十年六月二日的 “圣中提到的民户,也有 新户、旧之分。建立站赤时, “户二百一十七户四分着马匹,新户四 百三十四户八分着一匹; 旧户一百九十六二分着牛一头, 新户百三十 八户四分着牛一。4新户的负担为旧户的半。由承当站赤牛马的情, 可以推知 “新户丁驱半之的记载是正确的。?元史 食货志?中关于元十七年户部诸例表达中,提到 全户丁税每 丁粟三石 ,也是有题的。估计亦应为二石误。我们的根据是: 文说:“减半科户每粟一石。 既云减半科户那么其丁税自应为全科户
14、半。 由减半科户的税额可以知全科户丁税应为石。文中列举新收交参户年递增丁税数, 除第二年脱漏, 自第三年至第五 年,年递增二斗五升。据此数推算,第六年人丁税时,应为二石。文中:协济户丁税每丁粟一石。而?元史桑哥传?:协济十八万, 自入籍至今三年,止输半赋。 协济户 “赋为一石,那么全赋为二石疑。 延祐七年的中书省咨文,其中说: “腹里儿百姓无田地的每一丁纳石 粮,更纳包银、丝有。5包银、丝线属于科差。篇咨文明确指出了 丁税两石,和上面的分析完全一致。总之,我的结论是,蒙古政权先以户定税,户税粮开始为二石,不久 增为石。太宗丙申年起,改为以定税,税额为每丁粟二石,驱丁新户 一半。在讨论北方粮制度
15、时,还必须讨论一下鸾的问题。?元史 食志?载:“至元三,诏窎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而科,地税于种田 之所验地取。 政府专门为公布诏令,说明窎户的数量是不的。窎的涵义是什么 ?这个题从来没有人讨论过。户亦称窎居人户,指的 是离到他乡生活的民户。上引至元三年书中所谓 附籍之郡,指鸾户 本贯,即户籍所在地;种田之,即鸾户现在生活劳的地方。在当时, 这种情有时也称之为侨寓、客户。山东益都元代?駞山重建天宫碑? 的碑阴,有 宁海州鸾户崔千户一名(16)。这崔千户管理的就是本贯宁 海州、现居益都的人户。武宗至大三的一个赈济民的文书中说:亦有鸾居人正名下曾申告灾伤赈济,其各头目人等,代替申报,州县并
16、不照勘取问便行移文元籍 官司倚除。朝政府认为这样不妥,决 今后鸾居者亦依上例令各 户亲赴见住地官司陈告,体复保勘是,各用勘合关牒,行移籍官司, 以凭查勘移除7)以这份文书和?元史 食货志?有关鸾户的记载相对, 就很容易理解。见住地面?元史 食货志?中的种田之所原官司' 即附籍之郡各管头目人等即述?昊天宫碑?中的崔千户之类这 份文书说明,一直到元代中期,有鸾户之称,而且继续采取行设官管 理的方法。?元史 食货 税粮?中说,其丁税附籍之郡验丁而科,地税于田之所 验地而取这样的说模糊不清,容易使人误会鸾户纳丁税又纳地税。 合理的释应该是,鸾户中也各种不同的户计,规定应纳丁税户计,因 为户籍在
17、贯,所以丁税在原籍交纳;定纳地税的户计所种土地在见住 地面,所地税要 于种田之所验地取上举赈济灾的文书规定鸾户受 灾,由见地面官府行移原籍官府倚,正好说明鸾户一均是纳丁税的民 户,他们要在籍缴纳税粮。上面我们讨论的是元代北的正额税粮,实际上百姓负担决不以定额为止。?史 食货志 税粮?说: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那么每石税粮 须加纳七。这也是官方的法定数。据胡通说: “鼠耗、分例之外,计 石、三可纳一石谷 ,而且都要 “细干圆 ;到仓库交粮时, “功车牛, 往反月余,所费浅 。不仅如此,许多库 “并无厫房 ,是又强行 “借之 与, “秋成征还加 。经过这样层层剥削的果, “是国家常税该一石, 新
18、旧并征,计加耗,而并纳三石矣 。忽必烈的亲信谋士刘秉也曾提 出 仓库加耗甚重要求统一度量衡,以免上下其(19)。正额之外的附加 名目往往超正额, 这是封建赋制度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研究封建赋 税制度以及劳动人民负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二南税粮制度元代江南税粮法,与北方大不相。 “取于江南者,曰税,日夏税,此 仿唐之两税也 北方的税粮,包丁税和地税;南方的税,那么专指土地 税而言 南两税之中,以秋为主。秋税征粮,夏一般是按秋税所征粮额分实物 或钱。所以我的讨论就从秋税开始。秋税亩土地征收多少?这是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元史食志?对此没 有记载。有同志以为 “江南田赋,也是亩三升,与中原同。并进一步
19、 推论: “宋代田,每亩远在三升以上,今元代改每亩三升,总是要比 宋代轻得。0)这种说法,靠不住的。我们试举数例: 徽州路一州五县。 其中歙县田四色,上田秋苗米三斗三升二合二三抄, 休宁县上田苗米二斗四升七合四勺抄。祁门县地分上、 、下、次下、 次不及凡五, 上田秋苗米二斗一升六合一勺。 县田分五色, 与祁门同, 上田秋苗九升七合二勺九抄。 溪上田秋苗米三斗五合六勺二抄。 源地 分六色,上田秋米一斗八升九合五勺八 21 。镇江田分四等:上、中、 、不及等。上等秋苗米每四升五合或五升, 不及等秋米一升 22 。婺州兰 “州凡十乡,南乡之田亩二升有畸,北乡倍之 23 常熟田土 “以上、中、下三等八
20、那么起科 24 。 从以上几个子可以看出:代江南并不存在统一的赋税额。地区之间, 差异很大。一地区内也有假设干土等级,承当数量不等的秋粮。有的地 区秋粮税额在三升下,但也有不少地区,在三升之上,甚至有高达十 倍者因此,所谓江南每亩升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元代官方文书中,江南 “田地有上下,粮底那么例有三、二十等,不均 一般 25。 这符合江南实际情况的。 宋代南各地田土税就很复杂, “之 下江南,因之以收赋税,以诏役 26, 也就是,元沿袭了南宋的制, 并没有制定新的办。 各地税粮和宋代一样, 很不一致的, 有的低到一、 二升,的高至二、三斗。其次关于江南夏税的问题?元史食货志 税粮?云:
21、初,祖平宋时,除江东、浙西,余独征秋 税而已。成元贞二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于是秋税止命输租, 夏税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其所输之,视粮以为差。粮一石或 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贯七百文。 按,成宗元贞二年征科南夏税的决定,见于?元典章卷二十四?户部十租税?。为讨论方便,抄录如下: 元贞二年九十八日奏过事一件节该: 江南百姓的差税, 亡宋时秋夏税 两遍纳有。夏税木绵布、绢、丝绵等各处城子里出的物折做差发斟酌 教送有来秋税止纳粮。如今江浙所管江东、浙西这两处子里,依着亡 宋例纳有除那的外,别个城子里依例秋税,不曾纳夏税。西的多一半 城子里百姓每比宋时分纳的如今纳税重有, 谓今收粮的
22、斛比亡宋文思 院收粮斛抵一个半大有,假设再科夏税呵,不百姓根底重复么!两广这几被苹贼作耗,百姓失散有,那百姓每根底要呵,不也者。浙东、福 建湖广百姓每夏税依亡宋体例交纳呵怎生 ?奏呵。奉圣旨:那者。钦 此。关夏税,有三点需要考辨。江西有无夏税 ?据陈垣先校改, 上面所引?元典章?文中, “江西 系“江 南之误。的同志由此立论道: “不征夏税者指所有用现行斗斛纳粮之 处,并不指江西各地。 27实 ,陈垣同志这条校改是否可,很值得怀 疑。第一?元典章?文书中明言元贞二年浙东、湖广、福建三地起征 夏税;元史 成宗纪二?亦云:征浙东、福建、湖广夏。两者完全一 致。西并不在起征之列。如将 “西改成 “江
23、南,那末 “浙东、湖广、 福建都应包括 “江南之内,这样,文前后显然是讲不通的。二,有 一份材料可以和?元章?文书相印证,那便是方回的?兴路嵊县尹佘 公遗爱碑 28 。碑文说: “元贞二年申秋下车。 越归职方二十一年矣未 科夏税。上司科夏税,自明年酉春始。公建言: 咨,元行初江西以 省斛,较思院斛,民多纳米叁斗奇,故免夏。 都省即中书省, “都省咨应?元典章?所载奏章。据此知确为江西无疑。也就是说,江在 元贞二年增加夏税的命中,仍属于免征之列外,两广也免征。除原 来已纳夏税的江东、浙西外,这次在浙东、福建、湖广三地增征税。 这里需说明一下省斛和文院斛的比例大小问。?元史 食货志 粮?说:“其输
24、米者止宋斗斛,盖以宋一石当今七斗故。 所谓“宋斗斛就文思 院斛,它的一石相当于斛七斗。 元代江南多数地区都是文思院斛征收 税粮的,例如,?德昌国州志 田赋志所载秋粮额,有文思院斛数,省 斛数,其折合就是这比例计算的。?至正金陵志 赋税?也说: 米用 文思院,当今七斗。 但也有些记载,?至顺镇江志?说,文思院一斗 升折合省斛一斗, 一石合省斛六斗多。 前面所元贞二年征收秋粮文书 所说“此亡宋文思院收粮的抵一个半大有 ,以及方回文所说 “多纳米 叁斗奇,显然是后一种折算比例。看,这两种折算比例都是存在的分 别在不同地区使。从上面所引一些元代方志记载来,江东、浙西、浙 东输纳税粮都以文思院数折省斛数
25、, 但折合比例略有不同只有江西多 数地区那么不折算,按文思院斛原额用省斛征,样,实际上已多征了三 分之一所以才获免夏税。夏税按什标准征收 ?征收哪东西 ? 对这个题可以分两类地区进行讨论。 一是原来就征收夏税的区, 即江 东、浙西。夏税大体上按南宋原有方法征收,一般是按土地等级摊派 实物,如至顺镇江志 赋税?载,镇江 等、中等者田那么夏有绵 地 那么夏有丝、 绵大小麦 。有的地区还征布 29。也有些地区实物折合成 钱如徽州因为 “丝、实非土产 ,经过批准, “每丝、绵折纳轻赍宝钞30 。 另一类是元贞年起征夏税的地区,浙东、福建、湖广。元朝政府规定 也是 “依亡宋体例交 。为了确定各地的夏税,
26、元朝政府还下令 “追寻 亡旧有科征夏税版籍志书一切文凭, 文思院斛抵数准纳省斛已科夏税 外,但有未科去处自元贞三年为始照依旧例数定夺科征,务要均平。31 但是,在根宋代记载定夺夏税时,到处都在实物与货币的折价问题。 宋代的价与元代物价不同,折起来,到底以什么为据,大有上下手的 余地。以浙东绍兴为例,方回?嵊县尹佘公遗爱? 32 中说: 上司科夏税明季丁酉春始。公建言:壹匹该米叁斗奇,准价中统 钞可两贯奇。亡宋景定年癸亥内批,以越罕蚕,夏绢匹折纳十八界会 拾贰贯,永远为例故碑具存。时十八界会壹贯准铜钱伯伍拾文,拾贰 贯计铜钱叁。向者钦奉先皇帝旨:亡宋铜钱叁贯准中统壹贯。今钦奉 圣旨浙东等处夏依亡
27、宋例交纳, 那么绢每匹合准中钞壹贯尔。 省割, 酌公请,越夏绢壹匹准统钞两贯,它郡率贯。宋代夏税曾以实物折会子, 当时的实物、 会子铜钱之间有一定的比关 系,即绢一匹=十界会子十二贯=铜钱三贯。初,又规定铜钱三贯等 中统钞一贯,亦即绢一匹等于统钞一贯。但是到了元贞年,这个比例 关系随着物的上涨遭到了破坏, 一匹时价中统钞二贯多。 重征夏税时, 就发生了题。这个官员主张按元初的比征收, 元朝政府当然不肯吃亏。 果是,对这个官员所在的绍兴地作了点照顾,夏税绢一匹合钞二贯, 其他地区折合钞三。这正好说明,在大多地区,实际上元代征夏税比 宋代要重。 在有些地区,还行按秋粮定夏税的方法如浙东庆元路所属昌
28、州, “至 大德元年,始以民苗为数,每石征统钞三两,以为夏税焉 33 。这种 方法似乎按秋税粮额决定夏税的, 它与宋代夏税之间关系, 尚不清楚。 当时昌国州价米一升钞六分半, 一斗应为六钱分。 三贯合米四斗六升 强。秋粮石征夏税钱三贯,夏税约相当于秋粮的一半。关于湖广摊和夏税关系问题。?元 食货志 税粮?说:,阿里海牙克湖广时,罢宋夏,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户贯二钱。 盖视夏税增钞五万锭矣。德二年,宣慰张国纪请科夏税,于湖、湘重罹其害。俄诏罢之 三年,又改门摊为夏税而并征,每石计三贯四钱上,视江浙、江西为按,中原谓 “门摊,系指征税时户摊派之意。如中统五五月中省奏准 宣抚司条款中云 34今年照
29、定合科差发总额, 府科与州, 民户多寡,土产难,以十分为率, 作大门摊均科。?元典章卷廿二把 “门摊于“杂课一门,其中所载至元九年湖广省札 付中说: “每户一年纳门摊课程一两二钱 ,“验家实有地亩均科,许 百姓自造酒醋食用。 显然湖广门摊也是按户摊派意,摊派时按各户 实有地亩数均科 。征收门摊是作为 “许令百自造酒醋食用 的代,换 言之,就是一种酒醋。因此,它与夏税之间是风马不相及的两回事。 此后一些记载也完全证明这一点。大德年九月, “江陵常德、澧州旱,并免其门摊酒醋课。大六年三月,以旱、为灾,诏赦天下,江淮 以南夏税、诸乡村人户散办门摊课程蠲免之 35。 大德十一年七月, “江浙水,饥。诏
30、赈粮三月,醋门摊课程悉免一年。 36, 延祐六年元朝政府讨论私酒处方法时, 曾引用湖广行常德路的申文: “酒醋程, 散人民间恢办, 诸皆得造酒。 有地之家纳门摊酒课, 许令造酒食用。 中书户部同意种 “认纳门摊,许令酿造饮用 的法37。可见门摊就是 酒醋课,是不成问题的。而,门摊并不限于湖,江浙也有。另外,一 点需要注意,上所引 “三年又改门摊为夏税而征之 的说法是不可信, 在此以后,门摊仍然存在。 前所述,湖广夏税应该是元成宗元贞二年 决、次年起征的,此后税与门摊并存。 上面所讲的江南夏税的一般情况, 还需要出的是: 元江南两税不断加 重。元朝府在延祐七年下令: “凡科粮一斗上答二升 ,即增
31、加百之二 十38。和北方一,缴纳税粮时,要加以鼠耗分例 “江南民田税石,依 例每石带收鼠、 分例七升39, 以镇为例, “秋租正米十一万七千余, 鼠耗米为五千三百余石。实际上,要缴纳税粮各种额外支出,名目繁 多,决不于鼠耗分例七升。如湖南州, “受纳秋粮,石加五斗 40 。 缴纳两税时, 豪地主可以少交甚至不交, 他们下的份额就由官府强行 转加到农头上,如浙西平江交税粮时, “初限细民,其输粮也石加五、 六斗能足。豪右至末限什仅纳二、三,却用细多输者足之 41因 此, 南方一般农民税粮负担,比法定的数额要大得多 “前年鬻大女,去年 小儿;皆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 42税粮“科征之际,枷系屋,鞭
32、笞 盈道,直致生困苦,饥寒迫身 ,残酷的赋税剥,把广阔劳动人民逼得无法再照旧活下去,或者死亡,或者逃亡,更的那么走上了对抗的路 43。三官税粮上面所说南北税粮制度, 都是就民田而言的。 在我们来讨论元代官田 的粮制度。?元史食货税粮?云:其在官之,许民佃种输租。江北、两淮等荒闲之地,第三年始输大德 四年,又以地广稀,更优一年,令第四年税。凡官田夏税皆科。 按,江北、两淮田召募开耕之法,见至二十二年九月诏,其中规定: “假设有前来开耕户,先于荒闲地土验本人实有人丁,酌量拨,每丁不过百亩年外依例收税 44。?元史世祖纪十记此事,亦云 免税 三年,那么应是第四年起科。但大德四年十月诏令: “江北官荒
33、田,许 给人耕种者原拟第三年收税; 或恐贫民力不及, 并展一年,永为定例。45?元史成宗纪?同。那么似在至元二十二年后,已三年外依例收税改为第三年起,但后来又改了回。至元二十三年,元朝政招募农民开垦耕种江南官 “荒芜田土 46二 十 五年正规定,耕种江南公田荒闲地, “第一年不要税,第二年要一半, 三年三停内交纳二停。的百姓每根底不交当别杂泛差役47。其 收税之比起江北、两淮来有所不同。田的所有者是封建国家,租者便成了国家的佃户。此,官田的地税, 不同于民田地税,实际上是一种地租。除了荒闲田土之外,还另一类官田,在?食志 税粮?中却被忽略了 那便两浙特别是浙西一带的官田,数是比拟好的土地。们是
34、宋、元两 代通过没收罪的资产和向民间强行收购方式得来的。 例如有宋末年贾 似道公田法,在浙西六郡强行买民田三万五千余顷, 来虽曾退还民间, 但到元代仍被为官田 48。元成宗收浙西豪门朱清、张碹的田土,年 税粮即达十余万石 49这一类官田的总额不可知,但仅镇江一地即达 九千余,为全部田土的四之一强 50;而江、松江等地官田数更在镇 江之上。由此也足以推知官为数之巨了。 两浙官,有的由地方官府管理, 的由元朝政府设立门机构如江浙财赋 都管府、江淮财赋都总管府等理。官田土地有的直接租给农民,的由 官僚豪强承佃,再租给农民。例如松江大主瞿霆发家,有 “当役民田 二千百顷,并佃官田共及万 51, 足见其
35、包佃官达七千余顷之多。 这类官田税粮就是地租, 通常都照入官前租起科, 为土地收入的一半 甚至更。 “惟豪民私占田取什之五以上,其矣其不仁也。而世公田因 之,亦十以上。 52浙 官田有的每亩 “岁纳税额石半 53; 浙东上虞 官田最“亩岁输谷二石二斗 54。所以当时有人说: “公租民所输且二 十倍 55, 确虚语。和民田的情况一样官田税粮交纳时, 同样也加上 许多外的费用,例如镇江官田, “纳五斗之上,及至秋成,租勾扰, 赴仓送纳,又有船脚、加、仓用,得米一石上下,方可输正米五斗 56。 要指出的是,有的官田也要夏税,镇江、湖州等地区江淮赋总管府所 辖官田就收征丝、绵大麦、小麦等物作夏税 57
36、 。也许是根据各类土 的出产物不同而征收不同的西。这个问题还值得究,但?元史 食货 税 粮?所说: “凡官田夏税不科 ,那么肯定是确切的。官租额很高, “输纳之重,民所不堪 58;而且 “不问凶荒旱岁 ,都要 如额征收 59当佃户 “终岁勤苦,尽田所得籽粒,输官不敷,拖及无 时,官府便将其 “父子妻女累累禁系,枷扒拷打,抑追征,十户九空 使他们只好 “将家业变无资产者卖子鬻妻。或弃生就死者之,抛家失 业者有之 。因此浙西农民, “言及公田孰不怨恨 ! 言及公田,谁耕 作! 60残 酷的封建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展。 于官僚地主包佃的官田,也交地税,但性质有所不同。这是他们封建 国家之间瓜分
37、地租收入。在些包佃人控制下的佃户,要受重剥削,其 遭遇之困苦更是可想而知。四附:代役田?元史食货志税粮?最后谈到助粮问题:泰定之初,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于所输税 外,每顷量助役之田,具书于册,里正以次之。岁收其入,以助役之 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余亦验其多寡,令出田役焉。民赖以不困, 因并著于此云按,助役粮又义役,始自宋代。元代局部地区然施行。见于元朝政府 法令,那么英宗至治三年四月始。 ?元史英宗纪二? : 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视籍高低,出田假设干亩,使应役人更掌之,收其 岁入以役费,官不得与。可见“泰定之初 说法确。原来民间义役之法各地有所不同。有的 “分 户九等,各出
38、田假设干,每岁以三、户应充里正、主首,即收义粟 之61。 有的是 “物力之薄厚,各捐已橐,得七千五百缗为子本,推 事者五人操其奇赢, 供百役之费,而存其母常勿绝 62。 助役法颁后, 不少地区都采取比例抽田入官的方法,有地方 “凡民田百亩,令三亩 入于官,为受役者之助 63 。有的地方到达 “田亩什一以助役 64。 来民间所行义役, 无论田产或是钱都掌握在地主豪强手里, 他可以从 义役田的地租或义役钱的息中得到很大好处。 助役推行之后, 助役田 官府掌握,得到好处的主要是官吏 助役田主为了解决差役问题。 里正主首是元代差役的重要工程, 元朝 府用差役的方法来建自己的基层政权组织。 助役田就是朝政府从经济 上加强其基政权的一项措施。 但助役上的收入除交纳二税外, 按规定 应专门用津贴差役之用, 并非建政府的赋税收入。 因此将它列入税粮 名下是不当的。注释: 当兵以十五岁成丁,见?元史 兵一?。工匠 拾伍岁上为大口。见 ?通制条格?卷三, ?录令?。 局部篇目和各序录保存了下来。 ?休宁县唐君竅田记?,?危朴文集?卷二。?张承基传后?,?危太 朴文续集卷九。?元史?卷一七五,张珪传? 。 ?经世大典序录 典赋税?,?国朝文类?四O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医院医疗设备安装分包合同
-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取气球》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观察物体(一) 第2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人教新课标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十几减9的算理(破十法、想加算减) 人教版
- 大班健康教案:我的眼睛
- 中班音乐公开课教案:熊和蜜蜂
-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旅游统计表》
- 边坡植草防护项目实施合同
- 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详案《我是小导游》
-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2.2可能性 (教案)
- 土默特右旗四道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四道沟煤矿2023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计划书
- 用于镇痛的镇痛药筛选模型
- 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五个专题作业
- 绘本故事:睡睡镇
- 假如我是班主任-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全流程图
-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17第一课时《浪淘沙》(其一)课件
- 黑布林阅读初一10《霍莉的新朋友》英文版
-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及家长会教学课件
- 农产品市场营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培训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