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供求分析报告_第1页
中国电力供求分析报告_第2页
中国电力供求分析报告_第3页
中国电力供求分析报告_第4页
中国电力供求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电力供求发展趋势及预测分析报告【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大产业用电量、居民需求及用电总量之间结构关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他们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建模对未来5年的用电量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一些相关结论和我国电力结构与电力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关键词】电力供应 ;电力消费;比重;增长率2005年,我国电力消费总量为24940.4亿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了148.82%,年均增长率为9.54%,GDP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亿元GDP的电力消费量也下降到0.136亿千瓦时。这些都反映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良好效益,但是不是我国电力结构和电力发展中就不存在

2、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本文对我国的电力供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具体表述如下。一、我国电力供应消费的基本情况(一)电力供应1.规模与趋势(1)电力事业的加速发展推动GDP总量的增长。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83085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201.16%,年均增长率为11.66%。GDP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与我国电力供应的发展是分不开的。2005年我国电力供应量为24940.8亿千瓦时,相比于1995年的10023.4亿千瓦时增长了148.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54%,整体上稍慢于GDP增长。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1995年2000年,我国电力供应量的年增长率低于GD

3、P年增长率;而2000年2005年,电力供应量增长率要高于GDP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3.11%,说明我国电力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供电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电力是社会的动力,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GDP总量的强势走高,近3年电力供应量的高增长率带来了高达10%的GDP增长率正说明了这点。通过相关分析得到GDP与电力可供量的相关系数为0.995,相关程度很高,同样也反映了GDP总量的增长与电力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表1 GDP与电力可供量总量数据 GDP:亿元 可供量:亿千瓦时年份1995199719992000200120032005GDP60794789738967799

4、215109655135823183085年增长率(%)10.99.37.68.48.310.010.2电力可供量10023.411273.612305.213472.714632.619032.224940.8年增长率(%)4.736.179.498.6116.5413.51(2)GDP总量的增长反过来促进电力供应量增加。电力供应量大小取决于电厂、电网的建设,电力设施的完善以及电力科学的发展,而这些发展进步都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因此,GDP总量的增长对电力供应量的增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电力供应量与GDP总量的滞后模型也可以看出,当年的电力供应量与前一年的GDP总量存在正效应关系,

5、说明电力供应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平均边际为0.157,即前一年的GDP总量每增加1亿元,当年的电力可供量就增加0.157亿千瓦时。同时,将2005年GDP总量带入模型预测2006年电力可供量为28503.1,较2005年增长14.28%,符合当前的增长趋势,表明结论是合理的。Y = -203.633 + 0.157GDPT-1(-0.225) (18.223)R2=0.976 F=332.067 SE=794.4922.电力产业的结构分布与演变。(1)火电供应仍居主体地位且比重稍有上升。由表2可以看出,1990年我国火电供应量为4944.8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79.60%,到2005年

6、,我国火电供应量已达到20473.4亿千瓦时,所占比重为81.89%,仍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且比重略有上升。一方面这是由我国能源结构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火电厂投资的方便性、快捷性导致火电企业的不断兴起,从而使火电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支柱。另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电力需求的快速膨胀,而水电和替代电力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不能满足电力消费需求,这种供小于求的情形也促使了火电的快速增长。(2)水电供应量趋于增长,但比重趋于下降。1990年我国水电供应量为1267.2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20.40%,2005年增长到3970.2亿千瓦时,而比重却下降到15

7、.88%,下降了4.52个百分点。我国境内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也非常丰富,但由于开发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电的发展。同时,水库、湖泊数目的锐减及蓄水量的下降使得依托于它们的小型发电站难以生存,也是我国水电供应比重下降的一个因素。(3)核发电起步晚,发展快,比重上升。1990年,我国核电还是一片空白,随着国家对核电的投资,秦山和大亚湾等核电站相继建立使得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核电供应不断增长。到2005年,核电供应已经达到530.9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2.12%,虽然比重仍然较低,但由于核电具有清洁、供电效率高等优势,加之经过多年的运行,核辐射的安全问题已基本可以保障。

8、因此,国家势必会加大核电的发展力度,核电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2 电力结构分布与演变 电力:亿千瓦时类别1990比重(%)1995比重(%)2000比重(%)2005比重(%)水电1267.220.401905.818.912224.116.413970.215.88火电4944.879.608043.279.8211141.982.1920473.481.89核电0.00.00128.31.27167.41.23530.92.12合计6212.0100.0010077.3100.0013556.4100.0025002.5100.003.进出口变化发展。(1)电力出口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9、我国电力出口量由1995年的60.3亿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111.9亿千瓦时,增长了85.57%,但上升趋势是波动起伏的(如图1所示)。我国的电力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电力供应比较充足的地区,主要输送到朝鲜和南亚一些电力供应较为紧张的国家。图1 我国电力进口与出口动态分布(2)电力进口量呈加速增长趋势。相比出口量,我国电力的进口量相对较小,但增长速度相当快,由1995年的6.4亿千瓦时增长到2005年的50.1亿千瓦时,翻了将近7倍。同时,电力供应量的回归模型中a=0.705,大于0,同样表明电力进口量呈加速增长趋势,预测2006年我国电力进口量将达到60.93亿千瓦时。引起我国电力进

10、口加速增长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部大开发对电力需求的飙升,二是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电力设施不够完善。我国电力进口主要来源于俄罗斯的西部和印度的东部。I = 3.801 + 0.705T2 (1.797) (11.042)R2=0.953 F=121.931 SE=3.817 1997年 T=0表3 GDP与电力消费总量数据GDP:亿元 用电量:亿千瓦时年份GDP年增长率(%)电力消费量年增长率(%)亿元GDP耗电量GDP电耗弹性19956079410.910023.40.164919967117710.010764.37.390.15120.73921997789739.311284.44.830

11、.14290.51951998844027.811598.42.780.13740.35671999896777.612305.26.090.13720.80182000992158.413471.49.480.13581.128220011096558.314633.58.630.13351.039320021203339.116331.511.600.13571.2751200313582310.019031.616.530.14011.6533200415987810.121971.415.450.13741.5294200518308510.224940.413.510.13621.3

12、248(二)电力消费1.电力消费总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从表3可看出,2005年电力消费总量为24940.4亿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了148.82%,年均增长率为9.54%,电力消费增长较快。表中2000年2005年GDP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要大于1,说明电力消费总量是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的,并且要快于GDP的增长,这是由于电力消费对GDP具有拉动作用,快速增长的电力消费反映了国民经济的生机活力,才会导致GDP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影随形的,交相影响着快速增长。从亿元GDP的电力消费量来看,变化趋向于下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电力利用率有所提高。表4 第一产业

13、GDP与用电消费量数据 GDP:亿元 用电量:亿千瓦时 比重、增长率:%年份第一产业GDP年增长率占GDP比重第一产业用电量年增长率占用电总量19951202019.77582.45.811996138865.119.51618.36.165.741997142653.518.06639.83.485.671998146183.517.32623.5-2.555.381999145482.816.22660.45.925.372000147162.414.83673.01.915.002001155162.814.15764.213.555.222002162392.913.50776.21.

14、574.752003170682.512.57773.2-0.394.062004209566.313.11808.94.623.682005230705.212.60876.48.343.512.第一产业用电总量趋增,增长率随第一产业GDP波动,比重随第一产业GDP下降。近几年来,第一产业开始改变原有的城郊农业格局,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生态型、园艺型、集约型、设施型的现代都市农业。由表4可看出,第一产业用电总量随着第一产业GDP总量的增长而增长,增长率也随着第一产业GDP增长率而波动,但用电占全社会用电也和第一产业GDP一样,经历了一个比较平缓的阶段后开始趋于下降。因此

15、,在耕地面积锐减,生态型、集约型农业大力发展的双重作用下,第一产业用电量的比重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即用电绝对量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会逐渐放慢;随着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用电量占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亦会趋于减少。3.第二产业用电量规模大,总量趋增,比重处于波动上升期。近几年来,全国第二产业在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机电设备、家用电器、钢铁、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计算机、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等工业,以及大力发展建筑业。从而使第二产业GDP呈现较快的增长,用电量也显示了迅猛增长趋势。从所占比重来看,受近几年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影响,第

16、二产业用电量处于另一波动上升期,占用电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同时也表现出了和第二产业GDP的同步变化。但随着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二产业会向着高科技含量、低能耗、高附加值方面发展,加之第三产业的崛起,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第二产业用电量在保持总量趋增情形下,随着第二产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下降,用电比重最终也将趋于下降。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仍是绝对的用电大户且发展态势依然强劲,因此,第二产业用电需求还将有一段时间的膨胀。(见表5)表5 第二产业GDP与用电消费量数据 GDP:亿元 用电量:亿千瓦时 比重、增长率:%年份第二产业GDP年增长率占GDP比重第二产业用电量年增长率占用电总量

17、19952868013.947.187819.478.0119963383512.147.548226.55.2176.4219973754310.547.548513.13.4875.441998390048.946.218594.80.9674.11999410348.145.768975.04.4272.942000455569.445.929808.49.2972.812001495128.445.1510592.68.0072.392002538979.844.7911957.312.8873.2220036243612.745.9714089.517.8374.0320047390

18、411.146.2316476.416.9474.9920058704711.747.5418715.613.5975.044. 第三产业用电总量扩张,比重上升。近几年,随着金融、商贸、房地产、交通、旅游、服务行业的兴起,促使我国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产业GDP年增长率连续维持在10%左右,比重从33.05%上升到39.85%也有力地证明了这点。由表4可知,随着第三产业GDP的不断增长,第三产业用量也狂增猛进,平均年增长率更是高达15.14%,增长速度非常的快。因此,第三产业用电的发展趋势,不仅总量扩张,而且比重上升。表6 第三产业GDP与用电消费量数据GDP:亿元 用电量:亿千瓦时

19、比重、增长率:%年份第三产业GDP年增长率占GDP比重第三产业用电量年增长率占用电总量1995200949.833.05616.06.151996234569.432.95786.427.667.3119972716510.734.40878.311.697.781998307808.336.471055.620.199.101999340959.338.021189.012.649.662000389439.739.251318.010.859.7820014462710.240.701437.59.079.8220025019710.441.721596.611.079.782003563

20、189.541.461930.920.9410.1520046501810.040.672221.615.0610.1120057296810.039.852523.613.5910.125.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较快,用电比重稳中有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空调、微波炉、音响、电视机、电冰箱、取暖器的家用电器的迅速普及,加之农村电价的降低,使得居民生活用电成为用电市场新的增长点。从表7也可以看出,居民用电量的增长率大体上保持在两位数,占用电总量的比重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升。据发达国家居民的人均生活用电量的分析,在低于1000千瓦时/人年时,居民生

21、活用电量的增长率一般会保持在10%15%之间。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2005年仍只有216.04千瓦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国居民生活用电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表7 居民生活用电数据 用电量:(亿)千瓦时 人口:万人 比重、增长率:%年份总人口 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增长率占用电总量人均用电量年增长率19951211211005.610.0383.0219961223891133.112.6810.5392.5811.5119971236261253.210.6011.11101.379.4919981247611324.55.6911.42106.164.73199912

22、57861480.811.8012.03117.7210.8920001267431672.012.9112.41131.9212.0620011276271839.210.0012.57144.119.2420021284532001.48.8212.25155.818.1220031292272238.011.8211.76173.1811.1520041299882464.510.1211.22189.599.4820051307562824.814.6211.33216.0413.95二、电力供求预测(一)我国电力供应长期预测1.我国电力供应的趋势模型。SY = 11114.93 63

23、5.751T + 170.027T2(23.908) (-3.570) (11.765)R2=0.994 F=674.695 SE=423.323 1994年 T=02.模型分析与预测。从上面的趋势模型可以看出,模型的各项检验都通过,相关系数也相当高,说明模型具有显著性和代表性。模型中二次项系数大于0,表明我国电力供应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反映了我国电力供应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通过预测得到我国2006年2010年的电力供应量分别为:27969.78亿千瓦时、31584.70亿千瓦时、35539.67亿千瓦时、39834.70亿千瓦时和44469.78亿千瓦时。(二)我国电力需求长期

24、预测1.模型建立。从以上的用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国名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三个产业的用电量仍呈增长趋势,但用电结构会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用电量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处于波动上升期还将持续一段时期,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继续扩大。居民生活用电量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电将迎来强势增长期。根据这些变化趋势,我们采用趋势模型预测2006年2010年的用电量及其发展趋势。经过优化选择和模型估计检验,得到如下模型。(1)用电消费总量模型。C = 11117.3 635.263T + 169.946T2 (23.795) (

25、-3.550) (11.701)R2=0.994 F=667.538 SE=425.434 1994年 T=0(2)第一产业用电量模型。PI = 542.8382 + 27.653T(33.702) (11.644)R2=0.938 F=135.584 SE=24.908 1994年 T=0(3)第二产业用电量模型。SI = 8934.736 740.919T + 147.0103T2(22.5260 (-4.877) (11.923)R2=0.992 F=982.405 SE=361.178 1994年 T=0(4) 第三产业用电量模型。TI = 585.4072 × 1.142T

26、 (222.091) (31.343)R2=0.991 F=982.405 SE=0.044 1994年 T=0(5) 居民生活用电量模型。LE= 909.8211 × 1.106T (602.846) (60.308)R2=0.998 F=3637.036 SE=0.017 1994年 T=0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用电量的长期发展趋势是线性的,用电消费总量和第二产业用电量的长期趋势是二次曲线的,而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量的长期趋势呈指数曲线。同时各个模型的可决系数都接近于1,表明这些模型的拟合较优,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2.模型预测。据上述模型预测我国2006年2010年的用电量

27、如表8所示。在表8用电总量一栏中,括号内的数据是根据三个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分项预测之和得到的,与通过用电需求总量趋势模型球的用电总量相差无几,说明上述趋势模型很好的描述了用电总量、三个产业用电量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趋势及其结构关系,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预测数据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带来用电格局的新变化。表8 全国2006年2010年用电消费量预测用电量:亿千瓦时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用电总量2006874.6721213.182874.023038.7027966.34(28000.57)2007902.3224147.523281.533359.943

28、1579.72(31691.31)2008929.9827375.873746.813715.1535532.99(35767.81)2009957.6330898.254278.074107.9039826.16(40241.85)2010985.2834714.654884.654542.1844459.21(45126.76)三、主要结论及一些建议(一)主要结论1.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四者用电结构将由2006年的3.13:75.85:10.28:10.87转变到2010年的2.22:78.08:10.99:10.22。2010年四者的用电量将分别达到985.28,

29、34714.65,4884.65,4542.18亿千瓦时,总用电量达45126.76亿千瓦时。2.未来5年内,第一产业用电绝对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用电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因为处于波动周期的上升期,用电绝对量继续保持加速增长,用电比重仍然占据第一并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样趋增,且比重呈上升趋势。居民用电量增长很快,但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更快导致其比重有所下降。3.从各类用电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崛起,第二产业仍然是未来几年的耗电大户,第三产业也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而居民用电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对电力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4.电源结构不尽合理。截至20

30、05年底,我国电力的总供应量为25002.5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火电、核电分别为3970.2亿千瓦时、20473.4亿千瓦时、530.9亿千瓦时,所占比重分别为15.88%、81.89%、2.12%,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较少,如此结构使得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5.电力供应不足。近几年,中国电力行业继续保持繁荣的态势,电力生产与消费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加之电力投资迅猛增长,电源项目大量开工、投产,我国电力供求缺口得到逐渐缩小,并初步实现了供求平衡状态。面对自2002年夏以来全国性电力供求矛盾,电力生产和投资规模也相应迅速增长,“电荒”局面已有一定程度缓解

31、。但在局部尤其是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电力供应仍然存在短缺现象。6. 2005年中国人均拥有的装机容量只有0.25W,人均用电只有1064千瓦时,平均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61/12,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一些建议1.调整电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2.合理确定电力发展规模,切实控制不合理需求,使电力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3.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把节约用电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电网建设,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

32、,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5.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关键设备制造和供应能力。6.鼓励清洁发电,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7.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强化规范管理,严格执法监督。8.切实加强电源、电网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和电力保障应急机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附表中国1995-2005年电力供求动态数据单位:电力(亿千瓦小时),GDP(亿元),总人口(万人)项 目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1 GDPPISITI6079412020286802009471177138863383523456789731426537543271658440214618390043078089677145484103434095992151471645556389431096551551649512446271203331623953897501971358231706862436563181598782095673904650181830852307087047729682 GDP指数PISITI110.9105.0113.9109.8110.0105.1112.1109.4109.3103.5110.5110.7107.81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