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析_第1页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析_第2页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析_第3页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析_第4页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地地 面面太太阳阳辐辐射射地地面面吸吸收收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地地面面辐辐射射大气大气吸收吸收射向宇宙空射向宇宙空 间间射向宇宙空射向宇宙空 间间大大气气辐辐射射射向地面射向地面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1、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大气气增增温温大气反射大气反射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

2、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热量来源太阳暖太阳暖大地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温太阳辐射是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地面的直接热源热源大地暖大地暖大气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收后增温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的直接热源大气还大气还大地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大气逆辐射射实现实现大气对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保温作用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2 2大气受

3、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 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 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例:例:P26P26第四页,编辑于星期

4、一:九点 十七分。技法一招鲜技法一招鲜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1)地势高低:地势高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大。(2)(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

5、大。(3)(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 都慢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应用闯一关应用闯一关1 1(2012(2012海淀模拟海淀模拟)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1) (3)(3)题。题。( (1)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传递过程顺序是A AB BC C D D(2)(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升高而递减

6、的是箭头A A B B C CD D(3)(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主 要是由于要是由于 ( () ) A A大气吸收辐射少大气吸收辐射少 B B大气吸收辐射少大气吸收辐射少 C C地面吸收辐射少地面吸收辐射少 D D地面吸收辐射少地面吸收辐射少答案:答案:(1)B(1)B(2)B(2)B(3)B(3)B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变式训练 20112011广州模拟广州模拟 如下图中所示,该地当天的地如下图中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 )A.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7、 B B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逆辐射较强C.C.夜间风力较大夜间风力较大 D D昼最短,夜最长昼最短,夜最长 答案答案 B B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3 3、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二、热力环流二、热力环流 1、气压的測量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海拔低海拔低密度大密度大海拔高海拔高密度小密度小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低等压面等压面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A AB BC C受热受热冷却冷却 冷却冷却2 2形成过程形成过程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A AB BC C受

8、热受热冷却冷却 冷却冷却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二、热力环流(小结)二、热力环流(小结)1 1形成原因形成原因2 2形成过程形成过程(1)(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填图: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2)(2)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地面冷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3 3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1)海陆风:海陆风:形成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白天陆地比海

9、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影响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2)(2)山谷风:山谷风:形成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夜晚山坡比同高

10、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影响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3)(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形成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城市热岛”,

11、引起空气在城市,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影响影响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 1形成的直接原因形成的直接原因 。2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a a影响

12、风的三种力影响风的三种力作用力作用力方向方向大小大小对风的影响对风的影响风速风速风向风向水平气水平气压梯度压梯度力力始终与等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高压指向低压压等压线越密集,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力越大水平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梯度力越大,风速大,风速越大越大垂直于等垂直于等压线,由压线,由高压指向高压指向低压低压地转偏地转偏向力向力 始终与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垂直大小随纬度而大小随纬度而增加,赤道为增加,赤道为零零不影响风不影响风速的大小速的大小北半球使风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球使风左偏摩擦力摩擦力始终与风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相反大小与下垫

13、面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之越小使风速减使风速减小小与其他两与其他两力共同作力共同作用,使风用,使风斜穿等压斜穿等压线线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B B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受力状况受力状况风向风向风压规律风压规律图示图示只受水平气压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时梯度力影响时风向由高压指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压线垂直受力状况受力状况风向风向风压规律风压规律图示图示受水平气压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向力共同影响时

14、时风向与等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南左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半球反之受水平气压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时共同影响时风向与等压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线有一个夹角角在北半球背风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右后方为高压;南半球反之压;南半球反之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类型类型高空风高空风近地面风近地面风图示图示受力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和F2(地转地转偏向力偏向力)共同影响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15、F2( )和和F3(摩擦力摩擦力)共同共同影响影响风向风向与等压线与等压线平行平行与等压线与等压线斜交斜交C C高空和近地面风向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灵犀一点灵犀一点 (1)(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 反之,则夹角愈小。反之,则夹角愈小。(2)(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 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 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

16、的处于南半球。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技法一招鲜技法一招鲜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1 1判读判读(1)(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 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 增加气压降低。即增加气压降低。即P PA APPC C,P PB BPPD D。(2)(2)因地面冷热不均

17、,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 PC CPPD D,P PB BPPA A。(3)(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技法一招鲜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来判

18、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伸出右( (左左) )手,手心向上,让四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 (单位:单位:bpa)bpa):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应用闯一关应用闯一关3 3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 (

19、 单位:百帕单位:百帕) )分布图。读图回答分布图。读图回答(1)(1)(2)(2)题。题。(1)(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 ) A A甲甲 B B乙乙 C C丙丙 D D丁丁(2)(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次是 ( () ) A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南、西北答案:答案:(1)A(1)A(2)A(2)A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例例11(2011

20、(2011大纲全国高考大纲全国高考)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形和8 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20千米千米/ /时。时。据此完成据此完成(1)(1)(3)(3)题。题。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1)(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 A A甲地比乙地稳定甲地比乙地稳定 B B乙地对流最旺盛乙地对流最旺盛 C

21、C乙地比丙地稳定乙地比丙地稳定 D D丙地最稳定丙地最稳定(2)(2)正午前后正午前后 ( () ) A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 C丙地刮起东北风丙地刮起东北风 D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3)(3)该区域可能位于该区域可能位于 ( () ) A A黄土高原黄土高原 B B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 C C华北平原华北平原 D D东南丘陵东南丘陵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解析解析 第第(1)(1)题,根据甲、乙、丙三地等温线的稀密可知,题,根据甲、乙、丙三地

22、等温线的稀密可知,甲地垂直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乙地垂直温差最小,大气最甲地垂直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乙地垂直温差最小,大气最稳定。第稳定。第(2)(2)题,根据气流速度可知,正午前后,该冷空气将运题,根据气流速度可知,正午前后,该冷空气将运行到乙地上空,乙地垂直温差将增大,对流旺盛,乙地附近有行到乙地上空,乙地垂直温差将增大,对流旺盛,乙地附近有湖泊,水源充足,将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第湖泊,水源充足,将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第(3)(3)题,根据该地题,根据该地海拔高度在海拔高度在500500米以下,可知该地应为东南丘陵。米以下,可知该地应为东南丘陵。 答案答案 (1)D(1)D(2)B(2)

23、B(3)D(3)D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例例22(2012(2012镇江模拟镇江模拟) )读图,回答读图,回答(1)(1)(2)(2)题。题。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1)(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PM MP PN N,则,则O O点风向为点风向为( () ) A A B B C C D D(2)(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PM MP PN N,则,则O O点风向为点风向为( () ) A A B B C C D D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读问题和图可获取以下信息:读问题和图可获取以下信息:(1)

24、(1)从图中可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从图中可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2)从问题从问题(1)(1)中可知,所在半球和气压高低。中可知,所在半球和气压高低。(3)(3)从问题从问题(2)(2)中可知,所在的大气高度和气压大小。中可知,所在的大气高度和气压大小。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 解析解析 第第(1)(1)题,若此图位于北半球,题,若此图位于北半球,P PM MPPN N,风向右偏转;,风向右偏转;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为,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为,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向为。第压线斜交,风向为。第(2)(2)题,若此图表示高

25、空,题,若此图表示高空,P PM MPPN N,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向右偏转为,在南半球向左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向右偏转为,在南半球向左偏转为。偏转为。 答案答案 (1)B(1)B(2)B(2)B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等压线图的判读等压线图的判读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1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由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由 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2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

26、低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 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 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3 3判断高压脊判断高压脊( (线线) )和低压槽和低压槽( (线线) ) 高压脊高压脊( (线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处指: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处指 向低处向低处( (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27、 )。 低压槽低压槽( (线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处指: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处指 向高处向高处( (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 4判断鞍判断鞍 鞍是两个高压中心或两个低压中心的中间部位,其气鞍是两个高压中心或两个低压中心的中间部位,其气 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5 5判断风向判断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 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

28、是由高压指向 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北半球近地面风: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北半球高空风:北半球高空风: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6 6风向的运用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1)(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2)(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南半球。(3)(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

29、,北半球,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 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 低压在右前方。低压在右前方。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7 7判断风力大小判断风力大小(1)(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 风力小。风力小。(2)(2)不同图中,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 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 B处风力大于处风力大于A A处。处。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

30、九点 十七分。(3)(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 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 C处风力大于处风力大于D D处。处。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8 8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9 9判断锋面位置判断锋面位置 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在高压脊上。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在高压脊上。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下图为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图为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1)(2)(2)题。题。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十七分。(1)(1)图中两地之间的气压差值图中两地之间的气压差值P P的取值范围为的取值范围为( () ) A A12P1812P18B B15P1815P18 C C17P18 17P18 D D12P1512P15(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