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_第1页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_第2页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出自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译文及注释】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 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 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 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 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南北 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 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注释舸:大船。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汴水:汴河,即通济渠。水殿龙舟事:隋

2、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共禹论功: 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 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赏析】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 全诗描述了隋炀帝 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 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 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 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 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 这是 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 而以第二句反面 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 视为一大祸根, 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 对经济联系 与政治统一有莫大

3、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 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 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 更带赞许的意味。 此句强调大运 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 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 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 的暴行还是暴行, 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 当年 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 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 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 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 均著彩服,

4、水陆照亮,所谓“春 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其奢侈糜费实 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他并不直说。 第四句忽 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 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 “共禹论功 不较多?”意思就是: 论起功绩来, 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 这简直荒谬离奇, 但由于诗人的评论, 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 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 两者确有可比之处。 然而“若无” 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 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 流芳千 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 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 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 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 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 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 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 又是彻 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 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 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 谴责 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